独立以前,殖民地政府为了使马来亚的经济发展适应宗主国的经济需求,强制推行不合理的劳动分工,使马来亚不仅长期停滞于农业国的落后状态,而且经济结构均表现出畸形的单一性。在马来亚,仅橡胶一项就在出口总额中占了60%。这种在世界范围内都不多见的单一性,成了殖民地时期东南亚各国的基本经济特征。
在这种状态下,马来亚经济命脉系于一种或少数几种农林产品,其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面向出口的,整个经济对世界市场具有极大的依赖性,一旦市场需求、供应体制和销售价格发生大的变动,将立即对全国产生严重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马来亚虽然是橡胶和锡的主要出口地,但工业化水平低下,整个经济结构十分脆弱。农业生产结构也十分畸形,粮食长期不能自给……
所有这些,都是身为财政部长的曾经是剑桥大学经济硕士毕业的李孝式,看得最清楚也最忧心的。
要改善国民的生活,改变国家的经济现状,首先是要尽快扭转单一橡胶、锡矿经济。为此,李孝式提出了一个“四加一”方案,即橡胶、油棕、可可、椰子加稻谷的农业政策。如果能将农业搞上去,不仅是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改变国家经济单一的现状,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政策的倾斜扶持经济弱势的马来人,有效地维护社会和平稳定。更何况,自己曾经在独立谈判桌上承诺过要改变马来人的经济地位,让他们尽快追上华人在经济上的脚步呢?正是基于这几点,在李孝式的科学决策下,一些农业发展政策很快出台了,所有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基本上都是向马来族倾斜的。比如对极端贫穷的马来人无偿发放土地和森林,对有土地的马来人实行农资产品补贴,以及对出售的农产品实行免税等等。
这些农业开发政策落实到农业工作中去之后,很快就见成效了。1958—1959年间橡胶产量增长1倍,油棕产品猛增了几十倍,可可增幅更大,农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国家大力鼓励开发热带原始森林,木材采伐量迅速增长,木材加工业也有了很大发展。
然而,深谙经济规律的李孝式知道,工业才是一个国家迈向富裕和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加上马来亚还要特别防止橡胶、锡等主要产品的价格波动,对国民经济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加速工业化,是实现整个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的必要条件。对此,他在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一个酝酿已久的构想:工业建国。并提出很多具体的建议给工业发展部。比如建立八打灵工业卫星城市,提高工业产品的进口税,扶持本国工业企业等等。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政策的高度改善工薪待遇,督促工商企业实行人性化管理。
他曾经在家里跟李剑桥聊起过工业建国的构想,当时剑桥正在八打灵开建筑公司,曾经建议将那里开发成一个工业区。这个提议一下子就吸引了李孝式,当即在心里决定建立工业卫星城市,地址就选在八打灵,并关照剑桥按他自己的想法做个具体的规划方案给他。剑桥欣然领命,很快就将自己的构想图和文字方案弄出来了。之后不久,八打灵工业卫星城市发展规划被正式提上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李孝式的表弟甘尚武博士服务的南顺公司,成了第一个进驻八打灵的企业。
马来亚各行各业很快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除了自我发展之外,李孝式还积极提倡实行对外开放。一方面多方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利用本国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的优势,大力促进出口产品的生产,以此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李孝式完全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马来亚进行了种种深入而影响持久的改革,在他倡导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带动下,马来亚的国民经济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农业结构走向多样化,油棕出口大幅度提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以往的单一橡胶经济,而且使马来亚油棕超过稻米、椰子、蔗糖等,成为整个东南亚的第二大出口作物。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工业化脚步加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猛增,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生产力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