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95900000015

第15章 文化未解之谜

“米洛的维纳斯”为何断臂?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有一个女神叫阿芙罗蒂,专管“美”和“爱”。到了古罗马时代,罗马人将她称为维纳斯。没有人见过这位女神,但是关于她的雕像却留下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一尊断臂的维纳斯雕像。

1820年4月的一天,农民伊沃高斯带着他的儿子在爱琴海中的米洛岛上耕地。当他们正打算铲除一些矮灌木时,突然一个大洞穴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走进这座山洞,发现了一座非常优美的半裸的女性大理石雕像,这就是“断臂维纳斯”神像。

法国驻希腊代理领事路易·布莱斯特很快得知了这个消息,他立即向法国公使利比耶尔侯爵作了报告。侯爵以高昂的代价从伊沃高斯手中买下了这座雕像,价格高达2.5万法郎,又把它装上法国军舰,偷偷运往法国。现在这座雕像就陈列在法国巴黎著名的卢浮宫美术馆里,成为卢浮宫的镇馆珍品之一。

从那以后世上就广泛流传着有关断臂维纳斯的故事,人们不仅惊叹于维纳斯之美,也充满了对她的疑问和困惑。她是谁?她的制作者又是谁?她的手臂哪里去了?断臂之前她又是怎样的姿态呢?

这尊在米洛岛上发现的雕像是维纳斯公认的形象,被命名为“米洛的维纳斯”。有些人认为她的这个名字过于“外国化”,因此将它命名为“米洛的阿芙罗蒂”。又因为这座石像的脸型很像公元前10世纪古希腊著名雕像家普拉克西德雷斯的作卢浮宫镇馆之宝——断臂的维纳斯。品“克尼德斯的维纳斯”的头部,所以这件作品又被叫做“克尼德斯的阿芙罗蒂”。正因为这两件作品如此相似,很多人断言她的创作者就是普拉克西德雷斯。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么优美的作品的作者应该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更伟大的雕像家菲狄亚斯或菲狄亚斯的学生,因为作品的风格和这个时代相似。时至今日,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件晚至公元前1世纪希腊化时期的作品。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这只是一件复制品,是仿制公元前4世纪某件原作而雕塑出来的,而原件已经消失了……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人们又对另一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她断了的两只胳膊原来是什么姿势?是拿着金苹果?是扶着战神的盾?还是拉着裹在下身的披布……近年来的考据家则较一致地认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她面前的“爱的使者”丘比特。虽然不少人曾爱神维纳斯。(油画)依照各自的推测补塑了她的双臂,但总觉得很别扭,不自然,还不如就让她缺两只胳膊,让人们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全它,从此她就以“断臂美神”而闻名遐迩了。虽然这是个半裸的女性雕像,而且优美、健康、充满活力,可是给人的印象并不是柔媚和肉感。她的身姿转折有致,显得大方甚至“雄伟”;她的表情里有一种坦荡而又自尊的神态,显得很沉静。她无需故意取悦或挑逗别人,因为她不是别人的奴隶;她也毫无装腔作势、盛气凌人之感,因为她也不想高踞他人之上。在她的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自普拉克西德雷斯以来,艺术家们为了歌颂这位女神的美丽与温柔,塑造了各种姿态的裸女造型,而最成功的就是这尊雕像。她体现了菲狄亚斯的简洁,普拉克西德雷斯的温情,也具有留西波斯的优美的人体比例。她的面庞呈椭圆形,鼻梁垂直,额头很窄,下巴丰满,洋溢着女性典雅与温柔的气息。虽然衣裙遮住了她的下肢,但人体动态结构准确自然,艺术家的不凡技艺尽在其中。然而,现在可能还是她的断臂让人们最感兴趣:美人的手臂在何处呢?人们曾经在发现石像的同一座洞穴里找到过一些断臂与手的残碎石片,但这些究竟是不是这座雕像的手与臂的残片呢?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伟大的雕像家创造了维纳斯,而“断臂”不仅增添了她的残缺美,也使这座雕像显得更加神秘。

耶稣是人还是神?

基督教自创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它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作为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是否确有其人其事,诸家看法不一,论点各异。

持肯定观点的人认为,这位被现今数以亿计基督教徒信奉的“救世主”耶稣是一位凡人,而不是神明,基督教是公元前1世纪时,由一位生长在巴勒斯坦的拿撒勒族人耶稣创立的。他本人也被后来基督徒奉为“上帝”,尊称为“基督”。

基督教信奉的“救世主”——耶稣——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历来争论不休。耶稣的家坐落在巴勒斯坦北部伯利恒地区的拿撒勒小镇。他出生于公元前1世纪初期,父亲约瑟是一个木匠,母亲名叫玛利亚,耶稣是他们的长子,下面还有3个弟妹。耶稣自幼没有受过传统的正规教育,社会是少年耶稣的主要课堂。他虔诚的父母每年去宗教圣地耶路撒冷诵经朝拜,都少不了让耶稣同行,耳濡目染,耶稣从这里了解了巴勒斯坦和外部世界的情况,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著名的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弗斯在《犹太人的古代实际》一书中称赞耶稣“是一个全心信奉真理,有智慧神迹的人”,后来,耶稣召集了12个门徒,云游四方,奔波传教于巴勒斯坦各地。耶稣在下层劳动人民中宣扬“天道”,号召民众把巴勒斯坦从罗马帝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重建繁荣昌盛的希伯来大卫王国。“叫有权柄的失位,让自卑者高升;叫饥饿的饱食,让富足的空手;凡自高的必降为卑,凡自卑的必升高。”在犹太人民的心目中,耶稣既是先知先觉的圣人,又是大卫王国的皇位继承人。根据记载耶稣生平事迹的《四福音书》,耶稣及其门徒的布道说教反映了当时下层人民的苦难,激励了人们的斗争意志,指出了人民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是建立“天国”,他给广大群众带来了福音,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群众抗议活动。耶稣的一系列活动,遭到犹太当权者的抵制和破坏,他自己也最终被捕,并被钉死在耶路撒冷东郊橄榄山的十字架上。

持否定观点的学者提出:耶稣在历史上并无其人其事,而是一个人为的“救世主”,耶稣只是基督教会塑造出来的“一个没有生命的偶像”而已。不是耶稣创建了基督教,而是基督徒们臆造了“神明的耶稣”。

多年来的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圣经》中关于耶稣的传说多半属于虚构,迄今发现的所有历史资料都难以证明耶稣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在耶稣创建基督教的时代,各种史籍著作很少提到耶稣本人的生平事迹和创建基督教的详细资料。同时,记载耶稣故事的各种福音书是在基督教产生以后很久才陆续问世的。由于宗派斗争的需要,各教派纷纷根据各自的需要来编写福音书,按照各自的教派观点来描绘“救世主”耶稣的形象。所以,《路家福音》中的耶稣家谱同《马太福音》中的耶稣家谱大不一样,即使在同一本《马太福音》之中,关于耶稣的描写也是前后矛盾的,一会儿说耶稣是上帝耶和华的独生子,一会儿又说耶稣是大卫的子孙,足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油画)见耶稣是一位基督教人为描绘出来的“神明的救世主”,在《新约全书》中,作者描绘的耶稣更是一位“天神”的形象,而与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毫不相干。

学者们还进而提出:耶稣创立基督教的结论也是不能成立的。基督教并不是耶稣独创的,它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耶稣”是犹太人中一个非常普通的名词,它是Josua一词的希腊文音译,原意是“上帝耶和华拯救”,而“基督”则是“救世主”的希腊文音译,它们两者是同一意义的宗教用语。萌芽时期的基督教是社会下层平民狂热宣扬“天国”和“救世主”的群众布道活动,人们殷切盼望“救世主”能够从天而降来拯救苦难的民众。很显然,在这里人们把心目中幻想的神明的“救世主”赋以“耶稣”或者“基督”的称呼,是十分贴切自然的。至于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也并非耶稣降生的日子,而是上古以来犹太人为了在冬至日祝贺太阳复活而经常举行的祭祀太阳神生日的活动,基督教会只不过是把这个日子移植到神明的“耶稣”身上,久而久之成了基督教庆贺的“圣诞节”。从宗教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圣诞节”是基督教产生300多年后才由各地教会逐步确定下来的。

基督教本是犹太教的一个新宗派,最早的基督教徒大部分是犹太人,因而各类福音书的记载自然受到犹太教的影响。《马太福音》中把耶稣说成是犹太国的子孙,从而使这位神明的“救世主”具有合法的外衣。后来,随着基督教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必须把耶稣说成是全世界各地民众的“救世主”。基督教既然已经接受了犹太教信奉上帝耶和华的“一神论”,所以基督教徒只得把耶稣说成是上帝耶和华的独生子。然而又产生了新的矛盾:广大教徒心目中的上帝是威严神圣而高尚纯洁的,不许与凡间女子生儿育女。于是,福音书的作者不得不绞尽脑汁编造出来“童女玛利亚尚未出嫁便受圣灵感应而怀孕”的说法。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既然福音书的全部内容几乎没有一件事情是历史事实,那就可以说明连耶稣在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人也成问题。”

耶稣是人还是神?至今难以弄清。

卡纳克石阵是何人所建?

濒临大西洋的城镇卡纳克,是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一个神秘地方。在它郊外有一片片整齐排列的石阵,在长达8公里的范围内到处是林立的巨石,这就是著名的卡纳克石阵,被英国考古学家海丁翰教授称为“比金字塔更神秘”的石柱群。

卡纳克石阵。一块块巨石竖立着,井然有序,似乎是精心营造的。这些神秘的竖立者到底是谁呢?卡纳克石阵穿行于庄稼、树林和农舍之中,石头的竖立井然有序,似乎是精心营造的。要想竖立这样的石阵,绝不是一两个人能办到的,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办到的,更不是完全依靠人力所能达到的。竖立者必定人数众多,且有高超的技术,并经过积年的劳动。但这些神秘的竖立者到底是谁呢?

据说,卡纳克石阵曾有石柱10000根,如今仅存2471根。石阵被农田分为3片:位于卡纳克城北1.5公里处的勒芒奈克石阵,以11排向东延伸,共1099块石头,排列在长1公里、宽100米的矩形内,最高的巨石露出地面部分达4.2米。石柱每块巨石都很高大,人站其前会显得很矮小。行列稍有弯曲,柱与柱间距离不一。起点石柱平均高约4米,最高达7米,愈往东愈低愈小。再向北走,过了一座古老的石磨坊界线,便进入克马里欧石阵,共10行,长约1.2公里。与其相邻的克勤斯坎石阵,长约400米,共13行,每行都很短,共540块巨石,排成正方形。它的末端是一个圆形石阵,由39块巨石组成。各组石阵都沿东西方向分行排列,越往南北,边缘行距越密,每一行巨石的大小和排列距离也并不均匀,每行越近东端,石块越高且排得越紧。石块排列以直线为主,也有排成平行曲线的。

经考证,石阵大约是从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1500年分期竖立的。这个时期欧洲人还没有发明轮子,但石块中最大的重约350吨,高达20米,竖立者是如何把如此沉重的花岗岩竖立在指定位置?难道是借助一种神秘的力量?他们树立这样的石阵有什么用途呢?

有人认为卡纳克是一个宗教中心,那些石块本是古布列塔尼人崇拜的偶像,后来罗马人征服了布列塔尼人,并在上面刻上自己所信奉的神的名字,再后来基督徒又在上面刻上十字架等基督教标志,于是石阵就成了今天的样子。真的是这样吗?

当地有一个传说,公元前56年,恺撒征服高卢。被罗马人打败的卡纳克守护神科内利逃到了城北的山坡上,眼看就要被追上了,情急之下,就用魔法将追赶他的罗马士兵变成了一队队排列整齐的石阵。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在18世纪,不少学者坚信石阵营造于恺撒时代。

有人认为,石阵是蛇崇拜的产物。如果身临其境,仔细端详,那一排排巨石列队蜿蜒前行,真有点巨蛇飞舞的意味。19世纪,考古学家在卡纳克周围发现许多蛇崇拜的遗迹,但未发现与石阵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也有人认为,石阵是一片墓碑群。“卡纳克”,布列塔尼语中意为“坟场”,所以这些高高竖起的石块可能是埋葬死人时竖立的墓碑。这仅仅是推测而已,还没有找到有力的证据。

还有人认为这些石块是妇女的吉祥石。只要不孕妇女蹲在石头上或是在石头上睡上几夜,石头的魔力就可使她怀上孩子,届时孩子就会呱呱落地,如同在人间竖起了一根根人柱。这也只是盼子心切的幻想而已。

在遥远的史前时代,在不可能有什么高超技术的前提下,却能竖起这样庞大的巨石阵,这是奇迹,也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有些学者因此认为,卡纳克石阵是外星人访问地球的飞船基地,或许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的心灵得到些许慰藉。

1959年,专家们利用放射性碳元素年代推测法测定出,石阵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4300年左右,并确认卡纳克为世界上最大的新石器文化发源地之一。

有人认为,石阵是一个复杂的月亮观测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国人亚历山大·汤姆经过对每一根石阵进行测量分析后认为,古代天文学家在每天观测月亮时,随着其出没不断变换自己的观察位置,每一次都在新的地方竖起一根石柱作为标记,凭借这种方法,他们掌握了月亮运行周期以及其他一些天文知识。80年代初,英、法考古学家联合考察,未发现巨石的排列次序与月亮的出没规律有什么相似之处,因而不可能有什么联系,所以,他们认为,在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可能掌握什么高超的技术。

要真正揭开石柱阵的秘密,必先弄清石阵营造者的本源,了解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的情景。

1979年至1984年,考古1学家勒霍斯带队发掘卡纳克海滨格夫尔林尼岛上的一个甬道墓,发现此墓是个刻意经营的地下建筑,大理石块砌成的同心圆台宛如露天运动场的看台,墓壁上有精美的浮雕图案。经同位素鉴定,与石阵的营造时间大致相同。他们在20公里外发掘的另一古墓,墓内石雕也有类似的图案。

在甬道墓内,29块墓道壁石板中23块刻了图案。许多是今日卡纳克海滨格夫尔林尼岛上甬道墓的入口。同心圆弧、斧头、蛇、牧羊者手杖等图形,还有类似女神的人像跃然石板上。墓的内室顶板的一个大石板上,刻着一头长角牛的牛头及其前身,还有一把斧头的前半截。在20公里外那座古墓的内室,也发现了相似的一段,把它们拼合在一起,正是一方完整的14米长、总重量在30吨以上的刻图石板。这方石板明显是人为截断的。为什么要将完整的石板截断?为什么要分装在相距20公里的两墓中?又用什么工具来运输30多吨的石板?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史前卡纳克人有本领营造这么宏大的“地下殿堂”,自然也有能力架设简单的“地面柱林”。而要建造石建筑,就必须有石材,而石柱阵和古墓葬所在地都没有岩石资源,所有石柱必须从数公里外的岩山甚至更远的地方采取。新石器时代人类最先进的搬运工具无非是绳索、滚轴、杠杆等,操作方法无非是推、拉、滚,或利用土坡下滑。但无论采用什么工具,采取什么操作方法,要把数吨、数十吨的巨石搬运数公里、数十公里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要搬运的是成千上万块。

把那么多的巨石搬到卡纳克,凿平磨光,再把它们竖立起来,组成石阵,或雕镌图案,构筑巨大墓穴,是什么鼓舞他们狂热地进行如此浩大的工程?

尽管聪明的现代人绞尽脑汁,还是难以了解远古的卡纳克石阵的奥秘。正如对石阵进行过长期考察的英国考古学家欧文·霍丁霍姆所说,它像金字塔一样,给人类留下了永恒的不解之谜。

人类历史上是否存在过“食人之风”?

达尔文在《一个自然科学家在贝格尔舰上的环球旅行记》中写过南美洲火地岛吃人的情形:“在冬天,火地岛人由于饥饿的驱使,就把自己的老年妇女杀死并吃食,反而留下狗到以后再杀。”

1863年出版的英国赫胥黎的《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一书中,专附有“十六世纪非洲的吃人风气”一节,文中说:“在非洲刚果的北部,过去住着一个民族叫安济奎,这个民族的人民非常残酷,不论朋友、亲属,都互相要吃的”,“他们的肉店里面充满着人肉,以代替牛肉和羊肉。他们把在战争时捉到的敌人拿来充饥,又把卖不出好价钱的奴隶养肥了,宰杀果腹。”《北京人》。美国人类学家魏敦瑞根据北京猿人化石中头骨多,而躯干骨和四肢骨却特别少的现象,推测北京猿人存在着食人之风。(绘画)

上面是现代民族中关于食人之风的记载。在远古时代有没有食人之风?本世纪初,学术界在早期人类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两种互相对立的理论:一种认为那时就有互相敌对的人群,另一种认为早期人类和平共处,生活在“黄金时代”。由于这两种不同的观点长期未能统一,因而对远古时代的食人之风也就有着不同的认识,具体反映在对各种人类化石的不同解释上。

研究过北京猿人的美国人类学家魏敦瑞于1939年至1940年发表了《中国猿人是否残食同类?》的讲演稿,1943年又发表了《中国猿人头骨》的专著。他根据北京猿人化石产地发现的头骨多,而躯干骨和四肢骨却特别少的现象,推测北京猿人存在着食人之风:“猎取他们自己的亲族正像他们猎取其他动物一样,也用对待动物的方式同样来对待他们的受害者。”至于为什么打开颅骨,魏敦瑞认为可能是一种礼俗,或者是为了取食脑子。从纵向破裂长骨暴露髓腔来推论,认为取食脑子更为可能。由于魏敦瑞在古人类学界的权威地位,这种论点至今仍有影响。

1961年,伯高尼奥根据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南岸的布晋人在18世纪改信伊斯兰教以前的一种习俗,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这种习俗是:把死人送到远离住所的空旷地方掩蔽起来,等尸体干燥后,轻而易举地把头取下,甚至不用割下颈椎,然后头被庄重地搬到村里,成为死者家庭一种有保护作用的神物。与这种习俗相联系的是,用棍棒打击颅底,扩大枕骨大孔,取食脑子,他们以为吃了脑子的人就会获得死者的美德和优点。由于北京猿人洞里没有发现过颈椎,头骨比较多,而头部以下的骨骼很少,于是伯高尼奥提出,北京猿人也像布晋人那样,实行的是“两阶段”的葬仪。

在我国的人类学界,这类分歧也同样存在。1979年,我围人类学家贾兰坡在对北京猿人化石做了深入仔细研究之后认为,魏敦瑞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可信的;可以肯定远古的北京猿人有食人之风。至于为什么在洞穴里多见北京猿人的头骨,贾兰坡教授推测,那是他们把脑盖部分作为盛水的器皿的缘故。

然而,吴汝康教授却对此提出了异议。同年,他在《也谈“食人之风”》一文中,把认为有吃人风气的根据概括为四条:一、头骨的颅底部分破裂,被认为是敲破颅底,取食脑子的结果;二、纵裂的长骨,被认为是人工敲破取食骨髓造成的;三、在洞穴灰堆或废物堆中发现人骨碎片,被认为是食用后留下的;四、火烧过的人骨,也被认为是吃人肉后遗留下的。他明确提出:“这些被认为是吃人风气的根据,许多是不确实或不可靠的。”

吴汝康对这四条根据逐一作了剖析:头骨颅底部分有许多供神经和血管通过的孔道,骨质厚薄不一,受压后容易破碎。头盖骨部分就不同了,它是穹窿形的,厚薄比较一致,外来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各部分,可以经受较大压力而不破碎。长骨纵向裂开,也不一定是人为打破取食骨髓的。例如泥沙侵入断裂的长骨髓腔,由于潮湿膨胀产生向外的压力,就可以使长骨发生纵裂。在洞穴灰堆或废物堆发现的人骨碎片或是被火烧过的人骨,也不一定是吃人后弃置的。骨骼是一种良好的燃料,现代少数民族中就有用骨骼作燃料的;烧骨可能是早期人类无意中弃置在火堆中的,也可能是由于埋葬地靠近生活处所而混入的。

吴汝康认为,远古时代的食人之风,在现代灵长类习性的研究中是得不到支持的。因为对于黑猩猩、大猩猩的野外观察表明,它们群体之间和群体之内通常都是和平共处的。即使像狒狒那样最富有侵袭性的动物,经过长期的野外观察,也没有见到互相捕食的行为。有人认为,吃人是作为食物的来源,这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任何一个物种,不可能把同一物种的个体作为重要的食物来源而长时间生存下去。特别是人类,怀孕的时间很长,每胎一般是一仔,产出后的生长时间相对地说是很长和缓慢的,因此更不可能把自己的同类作为重要的食物来源而不遭到灭种的危险。

时至今日,围绕远古时代的食人之风,依然存在着各种观点、假设和理论。至于食人之风的产生原因和时期,更是众说纷纭。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何如此神秘?

肖像画杰作《蒙娜丽莎》享有盛誉,代表着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达·芬奇把他自己对人像典型的审美理想全部倾注于此画,他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达·芬奇式的烟雾状笔法。同时,他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其美丽迷人的外形达到天衣无缝的结合。他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非常重视,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充满神韵而且含义无穷,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吸引力。

绘画大师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脸上挂着一缕神秘的微笑。她笑了千年,到底在笑什么?人们在凝视不朽之作《蒙娜丽莎》时,常常会被画中人物的微笑所迷惑。初看上去,人们会领略一份安详的微笑;但通过仔细的观察,人们就会感到笑容消逝;凝神端详,笑容重现,继而又退去……为什么这幅画会产生这样的神奇效果呢?

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家利文斯通认为,蒙娜丽莎微笑的时隐时现,其实是我们的眼睛运动的结果。利文斯通分析说,人眼通过两个不同的区域来观察世界。一个是中心区,被称为视网膜的中央小窝儿,它让人们看到颜色,认出印刷符号,辨别细节。另一个是外围区,它分布在中央小窝儿的周围,是人们区别黑白、捕捉运动、分辨阴影的区域。当人们观察别人时,常常注视对方的眼睛。

在欣赏《蒙娜丽莎》这幅画时,人们首先注意的也是人物的眼睛。当观察者眼睛的中心区在蒙娜丽莎的眼睛上时,“外围区”视线会落在她的嘴上。由于外围区不注重细节,因此它会《蒙娜丽莎》的光芒太耀眼了,以至于人们忽略了欣赏达·芬奇的其他名作,如《丽达与鹅》。很快地注意到蒙娜丽莎颧骨的阴影,这些阴影又恰恰使人们意识到笑容的存在。但是,当直接看蒙娜丽莎的嘴部时,人眼的中心区又不会注意到阴影,所以“人们永远无法从她的嘴上看到笑意”。神经生物学家的结论是:蒙娜丽莎笑容的时隐时现完全是观察者自身视线在其脸上游走移动所产生的效果。但是,在微笑的蒙娜丽莎面前无论怎么移动自己的位置,她的眼睛似乎永远跟着看她的人,让欣赏者觉得她一直都在看着自己。就连神经生物学家也无法解释,为什么迄今为止任何其他的画家都无法复制出原作的这种效果。

学者们认真地探讨过蒙娜丽莎微笑神秘莫测的原因。

有的人从审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他们认为同一件艺术品,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观赏,往往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人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能从中不断发现作品的新含义。

有的学者从美学角度指出,这种神秘微笑是作者力图要在个性具体的单个人物身上,创造出他理想化了的美的典型;力图要使一闪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为一种喜悦的永恒象征。正是这种矛盾的结合产生出了令人觉得惊奇的客观效果。

有的画家则从绘画技巧上分析,他们认为达·芬奇为模特设置了一幅透视不一的背景,当人们的视线集中在左边时就会感到远景下降而人物上升;反之,当人们集中到右边看时就会感到远景上升而人物下降。画像中人物的五官位置也是在游移不定中。加上作者把最能体现人笑容的嘴角和眼角部位画得若隐若现,做了有意的朦胧处理,这就使画中主人公的微笑颇费猜疑。

还有的研究者从医学角度别出心裁地研究了蒙娜丽莎的“生理状况”,认为她患有内斜视或是具有双瞳。

对于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有太多不同的见解,这高深莫测的微笑究竟代表的是喜爱、期待、愁苦、渴望、恐惧、惊奇、忧伤还是激动?这恐怕是个永远也说不清的谜了。

圣女像的瞳孔为什么会变化?

在墨西哥的格德罗普大教堂内的祭坛上,有一幅圣女像。这幅栩栩如生的庄严的圣女像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看。

这幅圣女像有何独特之处呢?原来独特之处在于圣女的一双眼睛。这双眼睛的瞳孔向所有的观望者们传情:她像有感觉似的变化,高兴时瞳孔会扩大;遇到憎恶或是反感时瞳孔会缩小。这如同心灵的窗口,向人们传达着她内心的微妙感情或信息。这幅圣女像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关注。美国物理学家坎格兰德教授在圣女前做了一场令人惊奇的试验:教授拿了一条毒蛇呈现在圣女像的前时,她眼中的瞳孔就突然缩小,像是感到愤怒和憎恶。当教授抱了一位漂亮、美丽的小女孩来到圣女的眼前时,她眼中的瞳孔突然扩张了;尽管她面无表情,哑口无言,但从她的眼神变化中,却透出了她内心的欢喜和愉快。这双眼睛真如同像中圣女的心灵之窗一样,看了令人惊奇。

墨西哥的格德罗普大教堂祭坛上的圣女像,她的眼睛既会“说话”又会“流泪”,牵动了全世界人的好奇心。这幅奇妙的圣女像出自何人之手?它又为何有如此动感及魅力呢?西班牙考古学家沙亚雷斯教授经过认真考查,发现这幅圣女像创作于16世纪30年代,出自印第安人之手。

美国摄影艺术家拉得里曼对圣女像做了详细的录像,他惊奇地发现:在她的眼中有奇怪的人影。另外一位画家卡洛斯在对这幅圣女像做认真临摹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也发现了眼中的怪人影。

这一发现惊动了各国的科学家们,一些外科医生、五官科专家以及历史学家均来研究这幅圣女像。约有20多位专家来到格德罗普大教堂,他们用150倍的显微镜仔细观察,证实圣女像的眼睛中确实有人影,并且能辨认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印第安老人,他用右手捋着胡子,从他的神情上看,他像是在思考着什么问题。但圣女像眼神发出的光芒又从何而来呢?科学家们怎样才能从中寻找出答案?人们对几百年前印第安人的绘画技巧深感惊叹,认为这是当前绘画艺术家们望尘莫及的。他们是如何把人眼画活,并且做到画中有画的?这一点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美洲土著——印第安人。汤姆拉普教授把圣女眼放大3000倍后,惊奇地发现她眼中竟有做祈祷的半裸体印第安人、手捋胡子的白发老人、带孩子做游戏的印第安姑娘……真是不可思议。美国的电脑专家汤姆拉普教授运用先进的电脑装置,把图像放大了3000倍,在圣女像的双眼中又有了让人惊奇的发现:她的眼中出现了15个人的图像:有做祈祷的半裸体印第安人,有手捋胡子的白发老人,有手拿帽子、披着披风的印第安老农,最引注目的是一位丽质美雅的印第安姑娘带着一群孩子在做游戏。这一发现更令人惊奇:在仅仅只有8毫米的圣女双眼中,竟能画出如此多的人像,就是神丁妙笔也难达到,而且画面上的人物生动活泼,形象逼真。这真是科学家们难以揭开的谜。

教堂的主管神甫告诉前来研究的科学家们:1973年8月的一天,他在做弥撒时,发现圣女像的双眼流出了泪水,不久以后,墨西哥北部就发生了地震。神甫之言,科学家们并不完全相信,认为他可能是在危言耸听,招揽更多的朝拜者。科学家是想要进一步研究、探索这幅神奇的圣女像是怎样绘制成功的。

为此,美、法两国科学家准备运用最先进的电脑分析仪来探测它绘制过程的奥秘。当时尚处在原始部落社会的印第安人不可能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绘制这幅令人惊讶不已的圣女像。那只有一种解释:这幅圣女像是否是地球外文明的杰作呢?此谜的揭开尚待严谨的科学家去探索。

智慧女神雅典娜为何从父身诞生?

在希腊神话传说中,智慧女神雅典娜集其父母的智慧于一身,她的出生成为后代许多专家学者们研究的对象。

雅典娜是天神宙斯和智慧女神墨提斯的女儿。临产前墨提斯对宙斯说,将要出生的孩子一定会比宙斯更强壮、更聪明。宙斯惟恐降生后的孩子会危及他在奥林匹斯山的统治地位,于是他就将墨提斯吞到肚子里去了。不料,宙斯突然感到头痛欲裂,急忙让火神赫菲斯托斯用斧子劈他的脑袋,这时满身铠甲的雅典娜就从宙斯脑袋里呼叫着蹦了出来。这就是她那不寻常的诞生。

那么,雅典娜为什么不是脱胎于母腹,而是由父亲产出呢?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和女战神——雅典娜。(雕塑)她为什么偏偏从脑袋里蹦出来呢?

当然,对于神话,人们没必要探究其真实性,而应关注它的社会背景。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此做了深入探讨,并从各种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有人认为,这段传说只是想说明雅典娜是宙斯的化身。在希腊早期神话中化身法是常用的造神手法。这种方法可使彼此孤立的神之间产生一种类似于人类的血缘关系,从而构成一定的体系,增强了神话的故事性和神秘色彩。

雅典娜和同父异母的弟弟赫尔墨斯。但是,更多的人则认为,这个传说反映了早期人类一定的历史状况。他们认为这段传说实际上反映了人类父权制开始取代母权制的情况。而且,雅典娜就曾经说过:“我不是母亲所生的人。我,一个处女,是从我父亲宙斯的头里跳出来的。因此,我拥护父亲和儿子的权力,而反对母亲的权力。”这意味着女人已经依附于男子,母权制已被父权制所取代。这种说法看来论证比较严密,但也是有漏洞的。这种观点如果要成立,还必须解决如下两个问题:第一,据传宙斯的妻子是宙斯的同胞姐姐,他们在洪水灾难中死里逃生,并结为夫妻。从这里可明显地看出族内婚的痕迹,如果说父权观念在人类族内婚阶段就已出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第二,希腊父权制取代母权制是在英雄时代,这早已成定论。从神话描写中可看出雅典娜出生距英雄时代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否能说这一过程自雅典娜诞生时已经开始,尚待探讨。

《宙斯和赫拉》。(油画)天神宙斯把雅典娜的母亲墨提斯吞下肚后,几经周折,取了后来的妻子赫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段传说应该与雅典娜在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关。雅典娜在希腊神话中是聪明过人的智慧女神,所以把她说成是智慧女神和天神宙斯的女儿。为了让雅典娜没有对手,神话的创作者又煞费苦心地让宙斯把这位老智慧女神吞进肚子里,于是聪明的母亲“隐居”了。这样一来,会更显示出其女儿过人的智慧。当然,这种推论虽然圆满地解释了这段传说中令人费解的情节,但没有涉及复杂的社会背景,是否正确也很难说。

上述三种观点各有道理,但都不能成为定论。之所以如此,可能有这样一些原因:第一,早期神话产生于非理性的、原始的心理状态。第二,神话本身具有两重性。其一是历史的、现实的,它是有其历史现实基础的;其二是虚幻的,即非历史的部分。两者交织在一起,因而神话中的历史与宗教、想象与现实的界限总是模糊的。第三,神话材料本身是“历史的”。人们只凭神话内容去断定其严格的时代概念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第四,历史本来就是极为复杂的。在理论上人们可以划出一些不同的历史时代,但严格说来也还是相同的。因此人们无法确定这些观点孰是孰非,这一问题的研究仍需时间。

古希腊雕塑为何多为裸体?

古希腊的雕塑艺术是人类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迹,人们在沉浸于这些雕像的力与美的同时,也不免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古希腊雕塑都是裸体的呢?这个问题曾困扰了几个世纪以来的无数智者、学者、专家和研究家,他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时至今日,这种争论仍在继续之中。

一种说法认为古希腊的裸体艺术来源于原始社会的裸体风俗。农业社会之前的原始人,特别突出对男女外生殖器的表达,如太平洋诸岛、南洋群岛和非洲的原始人,都刻意装饰和显示自己的外生殖器。原始人把性看做大自然赐予的生命与欢乐的源泉,他们都以性为美,以裸体为美。早在旧石器时代的欧洲“奥瑞纳”文化里,就出现了法国鲁塞尔洞的浮雕裸体和奥地利委连多尔夫的圆雕裸女。在这些作品中,女性的乳房被夸张地予以表现,这是同原始生产力落后,人们渴望生产力旺盛离不开的。及至古埃及的壁画和雕刻作品中,他们对裸体有了进一步的刻画。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裸体艺术则达到了一个高潮,著名的断臂维纳斯雕塑就是其中的一个杰作。

另一种说法认为古希腊人雕塑采取裸体的形式,是与当时战争的频繁与体育的盛行分不开的。古希腊人有两个义务,那就是公《赫尔墨斯》。在古希腊人眼中,理想的人应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匀称、身手矫健、擅长各种运动。基于这种思想,裸体雕塑自然而然地成了当时的主流艺术。共事物和战争。而当时的战争全凭肉搏,因此每个士兵都得锻炼好身体,愈强壮愈矫健愈好。战争带来了体育的盛行,当时几乎没有一个自由民不经过练身场的训练,也因此练就了一大批体格健美的青年人。每逢节日庆典,各城邦都要举行体育竞赛。在运动会上,人们并不以裸体为耻,青年男女为显示自己健美的体魄,常常把衣服脱光。在古希腊人眼中,理想的人应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匀称、身手矫健、擅长各种运动。基于这种思想,裸体雕塑自然而然地成了当时的主流艺术。从艺术规律来看,作为三维空间艺术的雕塑,其最理想的模特应是运动场上的优胜者和那些健壮美丽的肌体。

从总体上来说,希腊雕塑的裸体和战争、体育以及审美都是有联系的。近几年来,中国一些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了挑战。潘绥铭等人认为希腊裸体雕像是当时性快乐主义风尚的产物,他说:“人类的裸体有三种性的特性。第一性征是男女外生殖器的不同形状,是由动物继承而来的;第二性征是男女体型和体表的不同;第三性征是两性的心理、气质、风度和行为的不同,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古代希腊罗马奠定了西方文化中裸体美的基本模式,并为中国当代艺术界接受。它既非源于裸体风俗,也非来自赤身体育活动,而是当时性快乐主义风尚的产物。它在保留第一性征的基础上,强调第二和第三性征。”

佛寺撞钟为何要108响?

中国佛教寺庙中有撞钟的传统,并且撞钟次数也有严格规定,那就是撞108次。苏这沉重洪亮的寺钟,会在新年夜晚被撞108下。旁边红色的木头,是撞钟用的棍子。州的寒山寺,每年除夕撞钟108下。该寺在除夕之夜11时42分开始撞钟,当敲到108下时,恰是凌晨0时0分,预示新年的到来;而在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日本,全国寺院在除夕夜也是敲钟108下。因为在中国古律声学中,“徵”的律数为108.

撞钟为何撞108次呢?难道仅仅因为“徵”的律数是108吗?诸多学者为解释这108次钟响,努力研究,力图找到科学的答案。汇集前人的成果,分析起来共有三种说法:

第一,据麟庆《鸿雪因缘图记》记载:“钟声之数取法念珠,意在收心入定。”该书又载,“素闻撞钟之法,各有不同,河南云:前后三十六,中发三十六,共成一百零八声;京师云:紧十八,慢十八,六遍凑成一百八。”撞钟108响是给108位神佛歌功颂德,并可以消除人们108桩烦恼忧愁,因此“108”成为佛的象征。所以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人们往往撞钟108下、念经文108遍或拨动一遍108颗佛珠。

第二,按照《周易》说法,“九”数含有吉祥之意,108是9的倍数,将“九”的吉祥之意推向了极限,象征至高无上。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黄烈芬认为:“一百零八也是一种文化运动的象征,是《易经》中思想的演化。在易学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为阳,地为阴,阳中九为老、七为少,阴中六为老、八为少,老变而少不变。故阳爻称九,阴爻为六。一百零八,其和为九,九九归一。一主至高无上的天。”

第三,郎瑛的《七修类稿》中说:“撞一百零八声者,一岁之意也。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正是此数。”这就是说将12加上24再加上72恰好是108.

108这个数字经常出现在我国文史古籍中:《水浒传》中齐聚梁山好汉108位;在中国武术中,有108个穴位;泉城济南有趵突泉点108个;拉萨大昭寺殿廓的初檐及重檐间有108个雄狮伏兽;北京天坛祈年殿每层有石栏108根;北京雍和宫法轮殿内放的大藏经刚好是108部……这些108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是表示对佛的崇敬还是具有别的深意?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天狼星系与多贡人有什么渊源?

尼日尔河是非洲西部的大河之一,它流过马里共和国时拐了个大弯。在河湾处,居住着一个名叫多贡族的黑人土著民族,他们以耕种和游牧为生,生活艰难贫苦,大多数人还居住在山洞里。他们没有文字,只凭口授来传述知识,看上去同西非其他土著民族没有什么两样。

多贡人的房屋和面具。上个世纪20年代,法国人类学家格里奥和狄德伦为调查原始社会宗教,来到西非,在多贡人中居住了10年之久。长时期的交往使他们得到了许多多贡人的信任。从多贡人最高级的祭司那里,他们了解了一个极为令人惊讶的现象:在多贡人口头流传了400年的宗教教义中,蕴藏着有关一颗遥远星星的丰富知识。那颗星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即使用望远镜也难以看到。这就是天狼伴星。

多贡人把天狼伴星叫做“朴托鲁”。在他们的语言中,“朴”指细小的种子,“托鲁”指星。他们还说这是一颗“最重的星”,而且是白色的。这就是说,他们已正确地说明了这颗星的三种基本特性:小、重、白。实际上,天狼伴星正是一颗白矮星。

天文学家最早猜测到天狼伴星的存在是在1844年;借助高倍数望远镜等各种现代天文学仪器,1928年人们才认识到它是一颗体积很小而密度极大的自矮星;直到1970年才拍下了这颗星的第一幅照片。生活在非洲山洞里的多贡人显然没有这种高科技的天文观测仪器,那么,他们是怎样获得有关这颗星的知多贡人的房屋和面具。识的呢?

不仅如此,多贡人还在沙上准确地画出了天狼伴星绕天狼星运行的椭圆形轨迹,与天文学的准确绘图极为相似。多贡人说,天狼伴星轨道周期为50年(实际正确数字为50.04 /-0.9年);其本身绕自转轴自转(也是事实)。他们又说,天狼星系中还有第三颗星,叫做“恩美雅”,而且有一颗卫星环绕“恩美雅”运行。不过直到现在,天文学家仍未发现“恩美雅”。天狼星是大犬座的主星,也是离地球很近的恒星。多贡人认为,天狼伴星是神所创造的第一颗星,是整个宇宙的轴心。此外他们还早就知道行星绕太阳运行,土星上有光环,木星有4个主要卫星。他们有4种历法,分别以太阳、月亮、天狼星和金星为依据。

据多贡人说,他们的天文学知识是在古代时,由天狼星系的智慧生物到地球上来传授给他们的。他们称这种生物为“诺母”。在多贡人的传说中,“诺母”是从多贡人现今的故乡东北方某处来到地球的。他们所乘的飞行器盘旋下降,发出巨大的响声并掀起大风,降落后在地面上划出深痕。“诺母”的外貌像鱼又像人,是一种两柄生物,必须在水中生活。在多贡人的图画和舞蹈中,都保留着有关“诺母”的传说。

多贡人神奇的天文学知识是天狼星系的智慧生物所传授的吗?天狼星系的飞船是否在古代降临过地球?如果说不是,那么多贡人关于天狼星的知识又是从哪儿得来的呢?

同类推荐
  • 生活的儒学

    生活的儒学

    本书为作者自编文集,主要围绕“生活的儒学”这一主题展开,具体涉及礼乐文明、人文美、风俗美、饮食文化等。此外,作者近一年来以相同主题在全国各地高校举办讲演,颇受欢迎。本书初步目录具体如下:一、当代思想文化变迁之路;二、在现代社会重开礼乐文明;三、生活儒学的面向;四、人文美学的研究;五、人文美的道路;六、风俗美的探讨;七、生活美的追求;八、饮食男女之道;九、饮馔的政治学;十、生活的艺术化;十一、另类生活美:隐逸;十二、日常生活的审美思维。
  • 对话美国:谈天说地看细节

    对话美国:谈天说地看细节

    本书是一本中美两国两个普通人之间的民间对话集,对话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并对中美之间的异同进行了各个角度的对比。对话者的平民身份使得对话也更具平民意味,也更具采信度,其识见多是源自各自的生活领悟,所以反映的是中美大众的真实的生活状态及观念。
  • 文化创意产业前沿路径:建构与超越

    文化创意产业前沿路径:建构与超越

    文化是识别一个民族的基因,创意是发展一个国家的动力。历史进入21世纪,在产业经济的作用下,“文化”和“创意”的结合萌生出了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2006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也首次正式出现在党和政府的这一重要文件之中。
  • 陇上灯谜六十年

    陇上灯谜六十年

    本书辑录了甘肃省自建国以来六十年间著名谜语专家创作的谜语,内容涉猎广泛,谜面用典丰富,文字典雅、工整、谜语或形象生动,或妙趣横生。适于谜语爱好者、收藏者及对此感兴趣者阅读、鉴赏。
  • 信赖·互惠·共生: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信赖·互惠·共生: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本书以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状况为中心,分别从“19世纪中期以前的东亚地区交流”、“近代西洋殖民主义的冲击和东亚各国的关系变化”、“冷战与冷战后的东亚地区交流”三个专题,汇聚了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专业的中日学者跨学科的讨论成果。
热门推荐
  • 【阳光下de许愿池】

    【阳光下de许愿池】

    一段浪漫、纯情、戏剧、童话般的lovestory,小说的开头比较稚嫩,不怎么吸引人,像随笔、像散文,怎么看都不像小说嘛?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故事渐渐复杂、曲折、精彩!小说也有生命,它和我们人一样在成长,慢慢的成长为一部真正的小说~小说本来就是虚构的东西,带有虚幻色彩,作者通过小说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有的梦想是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现实束缚了太多太多,也扼杀了太多太多,现实是残酷的,小说是美好的,人,不能逃避现实,不可以活在想像中,但你的心可以!愿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童话般的世界^_^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编年纪

    编年纪

    1、步小布穿越到了架空的时代,遇到梅津城的城主林潇白。本以为他只是才貌双全的翩翩公子,没想到林潇白不仅身负绝世武功而且还有着谜一样的身份。2、在纷繁复杂的王朝政治与尔虞我诈的江湖阴谋中,林潇白与恋人相爱但难相许,与盟友刀光剑影,多次有性命之危。3、步小布神奇地发现自己可以穿越改变林潇白面临的命运,可是,即便是架空的古代,他在改变结局这件事上也是艰险重重。
  • 策马仗剑行天下

    策马仗剑行天下

    桃花坞前水三千,策马仗剑闯天下。应是不识江湖险,由来缘去红颜恨。
  • 傲娇小王妃:王爷死远点

    傲娇小王妃:王爷死远点

    她本是帝国特工的顶级特工,杀伐果断本质确是有颗逗比的心,因为家族逼婚而不得不逃婚,结果...腰闪了于是,一颗闪耀的新星就这样陨落了...没想到一朝穿越成丞相草包嫡女exm???15岁还没有法术入门,整天就知道追着三皇子跑。没关系,我魂穿到这,看我如何逆袭,笑看江山美人,浮世繁华。成了一个人生赢家,后面却跟了个跟屁虫王爷,世人说他冷酷无情,可这位不要脸的人是who?...于是某女各种嫌弃还是被吃干抹净...却忍不住地沦陷~
  • 我们都是木偶人

    我们都是木偶人

    90后被称之为“被绑架的一代”,是什么束缚了他们的生命让他们失去自由?我想写写他们的成长故事,给读者启迪,希望下一代健康快乐的成长。
  • 王牌捉妖师:相公你别跑

    王牌捉妖师:相公你别跑

    一心捉鬼降妖的二十一,竟偏偏遇上了天生煞气的他!原本对二十一的好友求婚不止的他,却偏偏一路上与她越走越近,从此恩怨纠葛,情仇难分。“喂!那个想追求我家仙若的公子,不要以为跟我套近乎就能如愿所偿!”“呵,本公子之前审美还是不错的,最近出了点问题,竟看上了一个男人婆……”二十一怒:“你说谁是男人婆!”他摇着折扇,勾唇一笑:“自然是……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繁灵耀华

    繁灵耀华

    当人心产生变化,肉体随着灵魂堕落为妖,本该宁静的大地,开始了血雨腥风。为了扭转世界的轨迹,各国成立了与其对应的组织----白罪。故事发生在白罪组织里,逐步揭开,这个扭曲世界的真相。
  • 七星之天

    七星之天

    七个不同际遇的少年,因运命而聚集了在一,一同踏上了成为王者之路。而最终成为灭天之破。
  • 快穿:恶魔宿主,请吃药!

    快穿:恶魔宿主,请吃药!

    【本文1V1,前期文笔不太好但是后面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的,求不放弃!】Mask从来没见过像它家宿主这么诡异的人,一身Bug强大到非人!它想,要是它家宿主愿意,全世界横着走都没问题吧。可是它家宿主……为什么偏偏就是喜欢花式搞事情!Mask十分抓狂却也无可奈何。没办法,自己选的宿主,吐着血也得看着!当新的位面开启,夜九弯眸浅笑,声线温柔入骨,也恶劣依旧。“啊啦啊啦,这一次的话,该怎么样才能更有趣呢?”不是吧!又要搞事情?!听着它家宿主的话,刚吐完一口老血的Mask终于忍无可忍道。“宿主!有病请吃药!”求!不!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