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着开始,明亮着结束
与其明亮地开始,黑暗地结束,倒不如黑暗地开始,明亮地结束。
科学家烧开一锅油,把一只青蛙放在滚热的油锅旁边,那只青蛙在快到油里面的时候,竟然跳离了油锅。然而,把这只青蛙放进注满水的锅里,下面放火去煮,这只青蛙开始还觉得温热,后来水越来越热,它却不愿意离开锅里,最后被水煮死。
犹太人就像那只快到油锅的青蛙,他们时刻充满了危机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着警惕。许多犹太人的一生经历了非常多的痛苦和苦难,因此,当他们有了安定的生活的时候,他们是决不会忘记曾经受过的苦难的。在他们的心里,时刻充满了警惕,目的就是不让自己忘记过去。
为了不让自己忘却苦难,犹太人制定了各种规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纪念节日、假日甚至婚礼上,都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痛苦。
他们每周的休息日是从星期五开始,直到星期六为止,星期天规定为一周的开始。为什么要把周五的黑夜定为全家幸福愉快节日的开始呢?
《塔木德》中是这样解释的:
“因为与其明亮地开始,黑暗地结束,倒不如黑暗地开始,明亮地结束。”这就提示人应该先吃苦再享受。
他们不仅在休息日提示不要忘记痛苦,即使在犹太社会的纪念日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逾越节”也同样作了规定。“逾越节”这天是犹太人纪念他们重返以色列的日子。在这一天,他们早早准备好精美的食品、华丽的服饰,大家快乐地度过这个美好节日,但是在这个节日上,犹太人规定每个人必须要吃一种很粗的面包,还有一种很苦的野菜的叶子,因为这些代表着屈辱和失败。
据犹太历史记载:犹太人早期的时候曾在埃及做奴隶,过着很悲惨的生活。公元前15世纪的时候,他们在自己的英雄摩西的率领之下,越过沙漠,由于来不及准备吃的,他们只有吃那些没有发酵的面饼和路途上的野菜,最终千里迢迢、千辛万苦地回到以色列。这件事距今已经有3500多年了,可是时至今日,犹太人仍然在纪念那段苦难的日子,让自己不要忘记苦难和屈辱。
即使在结婚这样喜庆、重大的事情上,他们也提醒新人不要忘记苦难。婚礼规定新人不能把酒喝完,不能把酒杯完整地放入盘中,而是喝完酒后把酒杯摔碎,这个动作表示两个人同甘共苦一起度过艰难的一生。希望两个人不要讲究享乐,并告诉他们一味享乐、忘记艰辛是败家的象征。
人们在评价犹太人的危机感及忧患意识时说:“每当幸运来临的时候,犹太人总是最后感知;而每到灾难来临的时候,犹太人总是最先感知。”
任何一个犹太人都知道他们是输不起的,他们只有成功,失败了就意味着灭亡和永远没有机会再来,因而,他们都异常努力。很多犹太人就是在别人看起来根本就不可能东山再起的时候,取得了成就。打开犹太名人的少年经历,就会发现在10个犹太名人里面,有八九个是从小在苦难、坎坷中长大的。犹太人的这种在逆境中成功的精神,永远为世人所敬佩。成功对于他们来说,不是“我需要”,而是“我必须”。
这就是犹太人的危机教育——黑暗着开始,明亮着结束。
最好的礼物是放手
没有比既能做事又能做学问更好的了。没有劳动的学问结不出果实,相反可能导致罪恶。
犹太人的一位领袖撒曼以色三世曾经说:
“没有比既能做事又能做学问更好的了。没有劳动的学问结不出果实,相反可能导致罪恶。”
正因为有这样的教育,所以很多犹太学生很早就开始打工。他们有的在蔬菜店门口招揽生意,有的在印刷厂里干杂活,有些立志当教师的高中生还在夏天的时候参加夏令营,做中、小学生的领队。
犹太人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思想:
如果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学会自己赚钱,不在经济上独立是不行的。如果一直由家人或是朋友提供经济上的援助,一个人要实现真正的独立是不可能的。你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固然好,但一定要知道,人是绝对不可能靠别人来生活的。
有这样一个犹太人,他的名字叫来姆。他在16岁的时候考上了英国的一所大学,准备到那里去留学。临行之前,他的父亲只给了他100英镑的学费,并说,这些钱只算是借给他的,在他学成之后,必须归还。
要是在中国的父亲眼里,这样做简直是有辱斯文。父母对孩子所做的,应当是“无私”的奉献,哪怕做牛做马都应该,岂有借钱给孩子还要求他归还的!
而中国的孩子面对这样的情况,恐怕也会感到不悦和难堪。报上曾经有过这样的报道:
广东某重点学校有来自贫困家庭的一名女学生,父母一年的收入不过几千元,可她一进校门,就花数千元买了手机、随身听,还说将来要买手提电脑。
按照我们的观点,犹太人来姆父亲的做法无疑是荒唐的、绝情的,可按照犹太人的观点,这正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独特的关心和爱护。因为,正是这样带有压力的要求,才能让孩子尽快成长、成熟并独立起来。
果然,来姆到英国后,一边学习,一边熟悉情况,很快就想到了很多赚钱的好点子。在伦敦读书的四年里,他实际上全部用自己赚的钱交纳了学费,在从伦敦大学经济系毕业的时候,他回到父亲身边,将100英镑交还给父亲。
放开手让孩子学会独立生存,是犹太人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有人或许会说,像来姆这样的例子也许是偶然的吧?天下哪有这样的父亲,连自己的子女读书还要死抠!多给他讲道理,让他心里明白不就行了吗,难道非要做得那么绝对吗?
按照我们的思维习惯,也许是这样的,但按照犹太人的思维就不是这样的了。犹太人深知“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在商业领域,只有经历过亲身的实践和体验,才能够获得宝贵的经验。
灾难是好事
与幸福相比,人在苦难时更应该欢欣。因为,如果一个人终生幸福,这说明他也许犯过的罪尚未被宽恕。但是通过受难后,所犯了的罪便被宽恕了。灾难是好事……
有人类就有苦难。
犹太历史就是一部苦难史。生活的磨难,身体的疾病,生存条件的险恶,到处被排挤流离失所,人格被歧视……无不折磨着犹太人。
在迦太基的一家著名博物馆,有一幅画,题名为《将军》,画面上是一个人正在和魔鬼下棋,而且危在旦夕,魔鬼正在将军。这一盘棋正是人类命运的象征,苦难就是那个正在将军的魔鬼。那么,人类还有希望赢吗?每一个犹太人从小受到的就是“磨难教育”,磨难转化为生命的财富。人类正是在同魔鬼的战斗中,锻炼了自己。
有这样一则关于犹太人“磨难教育”的小故事:
一个研究《塔木德》的犹太学者,刚刚结束他的学习生涯,到艾黎扎拉比那里,请求给他写封推荐信。
艾黎扎拉比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
“我的孩子”,拉比对他说,“你必须面对严酷的现实。如果你想写作充满知识的书,你就必须像小贩那样,带着坛坛罐罐,挨门挨户地兜售,忍饥挨饿直到40岁。”
“那我到40岁以后会怎样?”年轻的学者满怀希望地问。
艾黎扎拉比鼓励地笑了:“到了40岁以后,你就会很习惯这一切了!”
“逾越节”就是犹太人关于“磨难教育”的最重要的节日。“逾越节”是专门纪念摩西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而设立的,通过讲祖先的艰难历程和吃特殊的食品,来进行忆苦思甜和认识生命艰难的教育。
逾越节家宴桌上的食品主要有:三块无酵饼。当年犹太人逃离埃及时,来不及准备路上的干粮,只能吃不发酵的饼,三块的说法是指为了纪念犹太人的三位祖先。
一盘食品,其中有五种。这五种食物指的是:烤羊腿、烤鸡蛋、一碟哈罗塞斯、一碟苦菜、一碟盐渍芹菜。
烤羊腿是逾越节的祭品,犹太人失去圣殿后,无处献祭,在宴席上用烤羊腿(或烤肉)代替。
烤鸡蛋,犹太人习惯在正餐前吃鸡蛋,逾越节的鸡蛋是烤的,烤的蛋很坚韧,很难咬碎,犹太民族就像烤的蛋,受苦难的时间越长越坚强,犹如蛋烤的时间越长越坚硬一样。
一碟哈罗塞斯,这是一种水果、香料和酒混合的食品,呈泥状。以色列人在出埃及前,法老为难他们,命他们做砖,又不给草料,从而责打他们,这一碟泥状的哈罗塞斯,使人想起做砖用的泥。
一碟苦菜,是纪念犹太人在埃及受的苦。
一碟盐渍芹菜,犹太人出埃及时,喝过红海带苦涩味的海水,吃盐渍芹菜,意思是要犹太人永远记住出埃及之苦难。
四杯酒。逾越节家宴的程序,由四杯酒串联:第一杯酒,一家之长举杯祝福,家宴开始。第二、第三杯酒在家宴中间,在讲“哈伽达”前后喝。第四杯酒,感谢上帝的保佑,宴会结束。所谓“哈伽达”的希伯来文原意为:神话、故事,逾越节的“哈伽达”是家宴的主要活动,是一本有关犹太人出埃及的故事集。它不仅说明了逾越节所有食品的含义,还讲述了犹太人在埃及所受的主要苦难和出埃及的艰辛旅程。
著名哲学家斯宾诺莎从小家中宗教气氛特别浓厚,每逢重大节日,父亲总要给全家人讲述犹太人苦难的历史,这在斯宾诺莎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童年的斯宾诺莎常常一个人站在犹太怀疑论先驱阿古斯塔的坟墓前凝神冥想,一种为真理而献身的热望在他心底萌生。这种热望紧紧伴随了他一生。
几乎每个犹太伟人的成功都是和苦难分不开的。1933年4月,在德国纳粹党徒蓄意制造了国会纵火案之后两个月,希特勒发出了第一道排犹命令:凡是担任警察、军官、法官、政府公职和教师职务的犹太人,一律开除;两年后,又把犹太人宣布为“次等公民”,禁止德国人和犹太人通婚,过了两三年又毁掉所有犹太教堂,还陆续将犹太人关进集中营,并掠夺和没收了犹太人的资产。
在那些黑暗而恐怖的岁月中,正是一种奋发图强的心理,使磨难转化为动力,不止一个犹太人在苦难中飞翔。
《塔木德》中说:
假如一个人看到痛苦的折磨已经降临自己,让他首先检讨自己过去的行为……假如没有发现任何过错,让他反思一下,他是否藐视过律法书……
假如他没有发现自己的罪过,那么他就可以确认:他所遭受的是爱之折磨,《圣经》上写道:“上帝爱谁,上帝便改正他。”
与幸福相比,人在苦难时更应该欢欣。因为,如果一个人终生幸福,这说明他也许犯过的罪尚未被宽恕。但是通过受难后,所犯了的罪便被宽恕了。灾难是好事……
面对苦难不光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精神和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战胜苦难,并使苦难升华为人类的礼物。
让孩子自己说出答案
世界从来就是不公平的,你们要早早适应这种待遇。
一位犹太父亲一次带他的儿子去澡堂。当他们跳进池子,孩子冻得发抖,不由得大叫:“哎呀,爸爸,哎呀!”
父亲于是把他抱出来,用毛巾擦干了他身上的水,给他穿上衣服。
“啊哈,爸爸,啊哈!”小家伙愉快地叫着,身子暖洋洋地蜷缩在毛巾被里。
“艾什卡,”父亲深思着说道,“你知道冷水浴和犯罪之间的距离吗?”
“当你跳进冷水池的时候,你第一个发出的声音是‘哎呀’接着才是‘啊哈’。但当你犯罪的时候,你第一个发出的声音是‘啊哈’,然后就是‘哎呀’了。”
犹太人对小孩的美德教育,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他们寓道理于比喻中,形象、生活、活泼,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像上述故事中的父亲,他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不要犯罪,而是用冷水浴比喻犯罪,告诉孩子犯罪开始的感觉是“啊哈”——高兴坏了,而最后的感觉就是“哎呀”了——难受死了,从而启发孩子最好不要犯罪。另一方面用言传身教的办法,同样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犹太大作家托马斯·曼的女儿艾丽卡从小就爱撒谎,也许是为了好玩儿,也许是为了摆脱困境不得已而为之。一般来说,托马斯·曼家的教育是由妻子来承担,妻子对付不了孩子时,托马斯·曼才出面。
突然有一天,托马斯·曼把艾丽卡召到他的书房,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孩子,你已经7岁了,不再是个孩子了,你自己也明白你做了些什么,整天都在说谎话。你看,如果大家都这样,将会是什么后果呢?大家根本不能互相信任,完全用不着互相倾听,一切都会变得无聊透顶,生活将不成其为生活了。我相信你会明白的,你今后再不要干这种蠢事了!”据艾丽卡回忆说,这次训话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此后,她再没撒过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食品奇缺,托马斯·曼家的食品是按数学方法平分给四个孩子的,而且精确无比,连豌豆也要按粒分,任何人都不能多吃多占。有一天,风和日丽,家中仅剩下一个无花果,按托马斯·曼的妻子和四个孩子的想法,肯定是要平分这个无花果。结果呢,托马斯·曼把无花果只塞给艾丽卡一个人,并让她一个人吃。艾丽卡狼吞虎咽地吃掉了无花果,其他三个姊妹惊讶地瞪圆了眼睛。托马斯·曼郑重其事地说:“孩子们,世界从来就是不公平的,你们要早早适应这种待遇。”这句话给四个孩子的心中同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们在任何不公平的时候也能保持平衡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