穰侯
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他的祖先是楚国人,姓芈。
秦武王没儿子,死后立他弟弟为秦昭王。昭王的母亲过去叫“芈八子”,到昭王即位,芈八子被尊为宣太后。宣太后不是武王的母亲。武王的母亲惠文后比武王死得还早。宣太后有两个弟弟,同母异父的大弟弟称穰侯,姓魏名冉,同父异母的小弟弟叫芈戎,后来做了华阳君。而昭王的同母弟弟是高陵君、泾阳君。在他们当中,魏冉的名声最好,从惠王、武王的时候就任职处理政事了。
武王死的时候,几个弟弟都争着要做秦王,唯有魏冉竭力扶持立了昭王。昭王即位之后,封魏冉为将军,捍卫咸阳城。当时有个公子壮得到惠文后的支持,就自尊为季君,要夺王位。魏冉以将军的资格行使权力,平了季君的叛乱,并将惠文后驱逐到魏国去,同时镇压了昭王的几个行为不轨的弟弟,威震秦国。昭王年幼,宣太后亲政,重用魏冉。
昭王七年(公元前300年),樗里子死了,派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赵人楼缓来秦为相,此事对赵国不利,于是赵国派使者仇液来到秦国,希望任用魏冉为秦相。仇液临行时,他的朋友宋公说:“你劝秦王用魏冉为相,即使秦王不听,楼缓知道了,必定会怨你,你不如先告诉楼缓说:‘为您打算,我劝秦王任用魏冉为相时将会有所保留。’秦王见赵国使者请求任用魏冉并不急切,必感奇怪,可能不会听从您的劝说。这样秦王若听你的,则对楼缓有利;若不听你的,则魏冉更会感激你。”于是,仇液按照他说的做了,秦王果然免楼缓而任用魏冉为相。
秦国想要杀害吕礼,吕礼就外逃到齐国去。昭王十四年,魏冉推荐白起,让他取代向寿带兵攻打韩国和魏国。白起在伊阙大胜,杀敌24万人,俘虏了魏国的将领公孙喜。第二年,又占领了楚国的宛邑和叶邑。魏冉告病免去丞相职务,任用客卿寿烛做丞相。第二年,寿烛被罢免,又让魏冉做丞相,便把穰邑封赏给魏冉,又加封陶邑,封号穰侯。
穰侯受封四年后,秦王要他讨伐魏国。他领兵攻打魏地,魏国将帅无力守卫,魏王求和,献出河东(今山东省东西南部)方圆400里的地方。魏冉又攻占河内(黄河以北)地区大小城区60多个。昭王十九年,秦王称帝,齐王也称帝。一个多月之后,吕礼回到秦国,齐王和秦王又除掉帝号继续称王。这之后,魏冉又做了6年丞相之后被免职,两年后又恢复相位。再次为相的第四年,派白起出兵攻取了楚国郢都,成为秦的南郡。并封白起为武安君。因为白起是魏冉举荐和重用起来的,因此二人私交甚笃。
昭王三十二年,穰侯为相国,率兵攻魏,打败芒卯、过北宅,遂围魏都大梁。梁国大夫须贾劝穰侯说:“我听魏之长吏告诉魏王说:‘从前梁惠王伐赵,战胜于三梁,攻占赵都邯郸,而赵王宁降不割地,邯郸终得保全。齐人攻卫,攻占其国都楚丘,杀子良,卫人宁降而不割地,而故地又得以保全。卫、赵之所以能保全国家而不被诸侯吞并,是由于他们忍辱负重而不割地。相反,宋、中山屡遭讨伐而割地求和,以至于败亡。臣以为当前应效法卫、赵,而以宋、中山为戒。秦国贪戾,不可亲近。晋国原有之地,蚕食将尽。战胜韩将暴鸢,割韩8县,地还没完全送过去,军队又来了。秦国是永远不知足的。现在又进军芒卯、北宅,他的意思不是要占领魏都大梁,而是要胁迫你割地啊,请大王切勿听从。如果大王违背楚国和赵国而跟秦国议和,那么楚、赵两国一气之下抛弃了大王,跟大王争相侍奉秦国,秦国一定会接受它们;如果秦国带着楚国和赵国的军队再来进攻魏国,那么魏国想不灭亡也是不可能的。希望大王不要与秦议和。大王如果想议和,就要少割让土地并且要有人质;不然,一定会被欺骗。’这是我从魏国听到的,希望大王三思。”
“《周书》说:‘天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说的是侥幸不是常有的事。战胜了暴鸢,割取了8个县,这并不是因为兵力精锐,也不是因为计谋的严密,而机遇才是主要的原因。现在又赶走芒卯,进入北宅,来进攻魏国,这是把机遇作为常例,聪明人是不会这样的。我听说魏国动用100个县以上的所有精锐部队来守卫大梁,估计不少于30万人。用30万的人守卫大梁五六丈高的城墙,即使商汤和周武还活着,也是不容易攻下的。再说,还有楚、赵两国的援兵,难道你们就一点也不在乎吗?在这种情况下,你们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目的的。何况,攻不下大梁,秦国不好撤兵。撤兵之后,您的封地定陶也就没有了,这样一来,您岂不是前功尽弃了吗?还不如趁魏王现在疑虑不定的时候多少割让一点土地并且收降他。趁赵、楚两国援兵还没到,您应该抓紧谈判。我想,魏王认为用不多的土地能换得对方撤兵,他一定会愿意的。那么,您的目的就达到了。另一方面,楚、赵两国看到魏王先同秦国和好,也会争着和秦国亲善,这样楚、魏、赵三国联合抗秦的局面也就随着改变了。”
魏冉觉得须贾的分析很透彻,就依须贾所说,撤去了包围大梁的军队。
第二年,魏背离秦国,与齐和亲。秦使穰侯伐魏,斩首40000,打败魏将暴鸢,得魏国3县,穰侯也受加封。
第三年,穰侯跟白起以及客卿胡阳又一次进攻赵国、韩国和魏国,在华阳城下打败了芒卯,斩杀敌人首级10万,占领了魏国的卷邑、蔡阳、长社和赵国的观津,接着,又把观津给了赵国,增派兵力给赵国,去攻打齐国。
齐襄王害怕了,派苏代替齐国暗中送信给穰侯说:“我听来往的人说‘秦国准备增派40000军队给赵国来攻打齐国’,我私下一定要去对我国的君主齐王说‘秦王贤明而善于谋划,穰侯明智而善于办事,一定不会增派40000军队给赵国来攻打齐国’。赵、魏、韩三国的联合是秦国的大敌。虽说这三国互相欺瞒但仍然关系紧密,不至于彻底背信弃义,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必定会一致对外。如今秦国打败齐国会增强赵国,赵国是秦国的大敌,对秦国不利,这是第一。”
“秦国的谋臣们一定会认为‘要打败齐国,先把晋、楚两地的兵力也消耗尽了,而后就可以把晋、楚的势力控制在自己手里’。齐国是个疲弱不堪的国家,以几个国家的兵力来攻打它,就像用重箭射疮口一样,必然被消灭,怎么能够把晋、楚的兵力耗尽呢?这是第二。”
“秦少出兵,则晋、楚不会敬畏,多出兵,则秦为晋、楚所制。齐国怕孤立,必求助于晋、楚。这是第三。”
“秦割齐地给晋、楚,则两国兵更多,秦反而受敌,这是第四。”
“晋、楚早与齐国联合来抗秦,那么秦有什么出路?这是第五。”
“所以,目前应把安邑治好,进而攻取韩国的上党地区,得天下之中心。这要比出兵又怕得不到实惠好得多了。”于是穰侯不再前进,领兵撤退了。
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对客卿中一位名叫灶的人说,想攻打齐国夺取刚县和寿张,以此扩大他的陶邑。就在这时,魏国人范雎自称张禄先生,讥讽穰侯进攻齐国的行动是越过韩、魏、赵三国来攻打齐国,还趁这个时候游说秦昭王。秦昭王就在这时任用了范雎。
范雎说宣太后专制,穰侯对外独揽大权,泾阳君和高陵君那班人太奢侈,比王室还富裕。于是秦昭王醒悟了,就罢免了相国穰侯,命令泾阳君那班人都迁出关外,回到自己的封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