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在经过了原始萌芽的孕育阶段之后,开始进入到它成长的初级阶段。随着大帝国的建立,封建制度在华夏大地上开始崛起,秦汉帝国,纵横数千里,绵绵五百年,奠定了中国戏曲成长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这一时期的百戏,在岁月漫长的积淀中逐渐走上了中国戏曲的历史舞台。
(一)百戏
在西汉时期,在秦帝国的基础上,封建制度日益巩固,迎来了“文景之治”的安定局面和汉武帝时期的繁荣昌盛。人们物质生活的富庶有利于艺术的繁荣发展。汉武帝时期,中央设置了庞大的“乐府”官署,收集民间歌谣、小调,制成乐谱,然后派人演奏。当时的乐舞分为六部:鼓吹曲、相和歌、杂曲、清商曲、横吹曲、杂歌谣辞。宫廷舞蹈名目繁多,有文坛舞、武德舞、五行舞、四时舞、昭德舞、盛德舞、云翘舞、巴渝舞、翘袖折腰舞、傩舞,都含有一定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在民间的娱乐活动中,凡是能供人愉悦的音乐、舞蹈、杂技、武术、滑稽表演,如吞刀、吐火、扛鼎、走索、挥剑等等,统统称为“百戏”。
百戏不是一种成形的、完整的、规范的艺术形式,而是混合了体育竞技、杂技魔术、杂耍游戏、歌舞装扮等诸种表演于一体的大杂烩,虽说如此,但是它却生动地体现了汉代气势恢弘、兼容并蓄、包罗万象的时代精神,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创举,对后来的六朝文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二)角抵戏
在汉代百戏中最具戏剧性的表演部分就是角抵戏。角抵戏最初是由格斗竞技发展起来的。由于“角抵戏”是一种“竞技”表演,就不自觉地引入了戏剧的要素 冲突,从而使角抵戏的演出结构具有矛盾对立性,适合展开戏剧冲突,因此角抵戏从单纯的表演逐渐转移到戏剧体裁上,发展成为具备一定情节和内容的戏剧,也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戏剧。
角抵戏渊源于原始的祭祀战神蚩尤的舞蹈“蚩尤戏”。任昉《述异记》中记载:“秦汉间说蚩尤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
汉代最有名的角抵戏是《东海黄公》。在张衡的《西京赋》中就简略地描写了这个故事。相传东海有个姓黄的老头,年轻时很有法术,降伏毒蛇猛兽。待到年老力衰,加上饮酒过度,法术失灵,不仅没有镇伏老虎,反被老虎吃掉了。《东海黄公》在陕西民间逐渐发展成小戏,后又被汉朝宫廷吸收进来。《东海黄公》具备了完整的故事情节:从黄公能念咒制伏老虎起始,以黄公年老酗酒法术失灵而为老虎所杀结束,有两个演员按照预定的情节发展线进行表演。它的演出合乎戏剧最基本的要求:情节、演员、观众。《东海黄公》的表演成为中国戏曲史上首个有资料可考的一场完整的初级戏剧表演。表演的目的纯粹就是为了娱乐观众,已经不再为仪式的条条框框所左右,情节上也具备了一定的矛盾冲突,人物设计上也拥有对立的双方,发展脉络上也明显带有起伏式的节奏性。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百戏散乐不一定都是戏剧,但是正是这样肥沃的土壤孕育了中国戏曲的雏形。戏曲与其他的艺术门类如歌唱、舞蹈、杂技等正是在这一时期结下了姻缘,并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