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37900000005

第5章 光芒四射的文学艺术

一.阿拉伯语言

大多数人都知道,阿拉伯语是阿拉伯世界1亿5千多万人使用的语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有七分之一的人口使用阿拉伯文字。

非洲有数百万人使用阿拉伯语。伊朗的波斯语、巴基斯坦和印度一些地区的乌尔都语也都用阿文字母书写。土耳其语直到1920年一直在使用阿语元素。此外,在阿富汗、印尼、马来西亚,在中国部分省份,在菲律宾和前苏联的伊斯兰地区今天也在使用阿拉伯语。

已知最早的书面语是328年一个国王的墓志铭。统一的文学语言约形成于5世纪左右,其后有著名作品《悬诗》被追录成文传世。自7世纪上半叶第一部阿拉伯文典籍《古兰经》问世后,语言始规范化。真主珍贵的经典——《古兰经》降世,先知穆罕默德遂即用阿拉伯文记录下来。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向外扩张和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规范的阿拉伯语逐步在亚、非、欧三大洲的广大穆斯林地区得到普及。它不仅成为阿拉伯人以外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为学习《古兰经》和伊斯兰教理而必须学会和掌握的语言,而且成为伊斯兰教各学科学者用以从事学术研究和著书立说的工具。自8世纪至当代,用阿拉伯语编纂成册的各家各派的圣训经、《古兰经》注、教法典籍、凯拉姆学著作以及后世各类伊斯兰学术研究成果相继问世,浩瀚宏丰,广为流传,为传播伊斯兰教理和弘扬伊斯兰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9~13世纪,阿拉伯语还曾是保存希腊文化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媒介语,用阿拉伯语写成的哲学、医学、天文学、数学、化学、光学等方面的著作传入西欧后,其中不少成为高等学校的教科书,为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奠定了科学思想基础。阿拉伯语借助《古兰经》的广泛传播,逐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语法学、修辞学、韵律学等学科,并对亚、非信奉伊斯兰教各民族的语言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古兰经》以及各种赞主颂圣词、祈祷词均系阿拉伯语,为操各种不同语言的穆斯林礼拜和履行各种宗教仪式时所必读,故阿拉伯语又成为近10亿人口的世界穆斯林通用的宗教语言。在中国,不少阿拉伯语词汇或短语,还被广泛应用于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和各族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

由此,阿拉伯语成为人类知识的主要宝库,成为古人智慧的宝库,从而取代了诸如希腊语、拉丁语等古老文化的语言。

阿拉伯语属于闪语系,犹太语也属于闪语系,所有说闪语的人都被称作“闪族”。阿拉伯语有28个字母,其书写方式是从右向左。尽管阿拉伯语的阅读、理解、书写都遵从古典的形势和内涵,但也产生了一些语言上的和地区语音的变化。

阿拉伯语经过许多世纪的发展,成为它现在在沙特王国的样子。甚至在伊斯兰教出现前一段时期,阿拉伯语也曾是今天这个样子。在伊斯兰教出现前的各个时期,在蒙昧时期,阿拉伯人曾用丰富的阿拉伯语书写和交谈,尽管那时他们还是些没有受过教育或受教育不多的游牧人。他们的诗歌一代代流传下来。今天适应科技时代的新发现创造一些新的词汇和术语是很容易的。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阿拉伯文化也从其他文化,诸如希腊文化、波斯文化、科卜特文化、罗马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到九、十世纪,出现了一次巨大的翻译运动。巴格达曾是这次翻译运动的中心。一些哲学家的作品从各种语言,特别是从希腊语译成阿拉伯语。这场翻译运动使许多人了解到古代思想家的智慧,提高了他们的思想水平。也有一些文字翻译过后保存下来,直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才与世人见面。

二.哲学的吸收继承

阿拉伯语亦称哲学为“伊勒姆·希克迈”(即智慧之学)。是以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为前提,以安拉创世说为中心,在探讨教义问题的基础上,融汇穆斯林各民族多样性的文化,吸收古希腊等外来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成果,借助理性思辨和逻辑论证,运用与教义学不同的哲学概念术语、范畴命题、论证方法,说明造物主与被造物、理性与启示、知识与信仰、人与现实世界等之间的关系,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宗教哲学及自然哲学思想。它是中世纪以来伊斯兰教国家各族人民和学者,在长期的社会斗争、宗教论争和生活实践中,在伊斯兰社会文化传统和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共同创造的、独特发展的哲学形态。伊斯兰哲学是伊斯兰文化的精华,也是世界哲学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伊斯兰哲学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发展的必然产物。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是由多神信仰向唯一神信仰的思想升华。穆罕默德的后继者率穆斯林军先后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形成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哈里发帝国,伊斯兰教发展为多民族信仰的世界性宗教。帝国政治的统一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全面确立,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陆交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科学事业日益活跃,在天文学、数学、医学、化学等学科取得了重大成就。帝国实行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赞助翻译和介绍外国的科学和哲学著作。

9世纪初,阿拔斯王朝哈里发马蒙(813~833在位)在首都巴格达创立“智慧馆’,对希腊的科学和哲学著作进行了有组织和大规模的翻译和注释。10世纪时,柏拉图的《国家篇》、《蒂迈欧篇》、《智者篇》,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普罗提诺的《九章集》,波菲利的《亚里士多德导论》,阐述新柏拉图主义流溢说的主要哲学著作《亚里士多德神学》和《原因篇》等已被译为阿拉伯文并加以注释。同时波斯、印度的古典学术著作也被译成阿拉伯文。这些著作的流传,开阔了阿拉伯思想家的思维,希腊哲学的唯理论、逻辑思维和演绎法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理论和方法,促进了阿拉伯自然科学和哲学研究的发展,出现了大批哲学家和哲学派别。在哈里发帝国内,伊斯兰教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古兰经》和圣训被遵奉为神圣的经典及社会生活的准则。在伊斯兰教初期,由于政治和宗教斗争的需要,出现了不同的政治宗教派别,对《古兰经》和教义进行了种种解释,展开了辩论,提出了与信仰有关的哲学问题,称为“凯拉姆”。后在希腊哲学和其他宗教思想的影响下,不少教义学家、经注学家和学者对伊斯兰教义作了种种烦琐的哲学论证,使哲学开始从教义学中独立出来,形成了伊斯兰教经院哲学。

伊斯兰哲学的思想渊源有:

(1)《古兰经》和圣训。《古兰经》中关于安拉绝对独一、反对多神信仰的思想,关于安拉本体与属性关系的思想,关于安拉创世及宇宙生成的思想,关于造物主与被造物关系的思想,关于安拉前定的思想,关于以赏善罚恶为核心坚持顺从、坚忍、公正、平等、宽恕的伦理思想,关于今、后世并重的两世幸福的思想,关于灵魂不灭和末日审判的思想等,奠定了伊斯兰宇宙观、人生观和伦理观的哲学思想基础。

(2)继承以古希腊哲学为主体的东西方哲学思想,并经过加工改造,赋予伊斯兰特色。其中亚里士多德的唯理论和逻辑思维,毕达哥拉斯的数论,柏拉图的灵魂论和理想国,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等影响较大。另外还吸收了基督教的神爱说和神智论,波斯光明与黑暗的二元论哲学和印度佛教哲学的某些理论

(3)吸收了自然科学的宇宙结构学说和自然观,对宇宙的形成,万物的起源,物质的构造,事物的运动、形式和规律,物体与时空的关系,自然界的同一性和多样性,肉体与灵魂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确立了自然哲学理论。

其特点是:

(1)以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为前提,以安拉独一和安拉创世的宇宙论为中心,以抽象的思辨和烦琐的论证为特征,展开与教义有关的哲学问题的讨论,调和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使哲学为信仰服务。

(2)注重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以自然科学的成果论证哲学。阿拉伯哲学家,大多是自然科学家兼哲学家,用自然哲学观点阐述自然观,使哲学脱离教义学而独立。教义学家也通晓和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将自然科学的理论加工改造,作出符合宗教信仰的解释,以论证宗教哲学问题。

(3)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伊斯兰哲学是在伊斯兰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吸收、消化和融合以古希腊哲学思想为主的东西方哲学思想遗产,给外来的哲学概念、术语、范畴、命题赋予新的涵义,在哲学的重大问题上发挥了创见,并结合伊斯兰社会的特定历史条件,创立了独立发展的具有伊斯兰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

(4)伊斯兰哲学的发展同社会政治斗争和宗教斗争紧密相联系。伊斯兰教历史上,各派别在教义和哲学上的不同论争,是政治和宗教思想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各派的哲学思想在政治斗争和宗教斗争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凡适应统治阶级政治需要的派别,其哲学思想受到推崇,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统治思想。

(5)伊斯兰哲学从未形成统一的思想体系。不同的哲学派别,提出了不同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形态。他们对《古兰经》及伊斯兰教义进行不同的解释,对外来的各种哲学流派的思想,各取所需,加以剪裁。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各派观点各异,展开论战,互相攻讦。在方法论上,采用不同的概念、命题和论证方法,以说明本派的正确性。伊斯兰哲学对伊斯兰文化的各学科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世纪阿拉伯帝国时期的哲学,是伊斯兰哲学的主干,各民族的哲学家人才辈出,学派林立,著述宏富,诸家争鸣,哲学思想丰富多采。它由经院哲学、神秘主义哲学和自然哲学3部分所组成。

(1)经院哲学以伊斯兰教欧莱玛(即宗教学者)阶层为主体,在探讨基本信仰和教义(即凯拉姆)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不同哲学流派。经院哲学主要流派分为两支:1.穆尔太齐赖派。它形成于8世纪初,是伊斯兰教早期反对宿命论的盖德里叶派思想的继承者。它吸收古希腊哲学的唯理主义思想,提倡运用理性解释《古兰经》和自由讨论教义问题。该派还提出了含有辩证法因素的哲学概念、范畴,给伊斯兰教义引进了逻辑思维的新方法。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瓦绥勒·本·阿塔、伊本·欧拜德、伊本·胡载里、奈萨姆、贾希兹和穆阿迈尔等。2.艾什尔里派。10世纪初,由从穆尔太齐赖派中分化出来的艾什尔里(873~935)所奠基,其追随者后形成艾什尔里派。该派的哲学思想以维护伊斯兰教基本信仰为宗旨,调和理性与信仰,以理性论证正统派的信条。11世纪后,该派的学说得到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官方的经院哲学。后安萨里将其与神秘主义调和,成为正统经院哲学的最终理论形式。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巴基拉尼(?~1013)、巴格达迪、朱韦尼、舍赫拉斯塔尼等。

(2)神秘主义的苏菲哲学。它是以经训的某些内容为依据,在新柏拉图主义和其他宗教神秘主义思想影响下,以著名的苏菲为主体形成的神秘主义派别。主要讨论的问题是安拉与人的关系问题,安拉与自然界的统一问题,人与安拉的合一问题,人的本原及灵魂如何复归安拉的问题。从9世纪中叶起,逐渐形成了神爱论、神智论、人主合一论、泛神论和真主之光照理论。苏菲哲学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拉比尔·阿德维娅、达拉尼(?~850)、穆哈西比、左农·米斯里、比斯塔米、哈拉智、祝奈德、萨拉吉(?~988)、侯吉维里、库萨伊里(?~1074)、安萨里、叶海亚·苏哈拉瓦迪、伊本·阿塔尔、伊本·阿拉比、伊本·法里德、鲁米、萨迪、哈菲兹、巴哈丁·纳格什班迪、贾米等。此外,什叶派伊斯玛仪支派的宗教哲学思想也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思想。他们将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和毕达哥拉斯的数论相结合,给《古兰经》赋予神秘主义的隐义,倡导内学,用神秘主义的数字“七”论证宇宙生成和历史发展周期的七阶段,以此比附该派七位伊玛目的圣职传系,确立了与其他派别不同的宇宙生成论。其代表人物有奈赛斐(?~942)和哈米德丁·基尔曼尼(?~1021)等。

(3)自然哲学。以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为代表,分东方和西方两大支系。东方支系以巴格达为中心,代表人物有肯迪、伊本·法拉比、伊本·西那和拉齐,西方支系以科尔多瓦为中心,代表人物有伊本·巴哲、伊本·图菲利、伊本·路世德和伊本·赫勒敦等。他们深受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精通各门自然科学,谙熟伊斯兰教义,多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们注重研究自然科学和逻辑学,推崇自然哲学,强调理性的作用。在不违背宗教信仰的前提下,力图使哲学脱离宗教教义学,变为理性的知识体系,具有明显的世俗倾向。另外,10世纪由巴士拉政治上倾向什叶派伊斯玛仪派的世俗知识分子组成的“精诚兄弟社”,阐发了自然哲学思想。他们提出伊斯兰教已被愚昧和无知所污染,陷入迷误,须用哲学和科学知识加以洗涤和医治。他们主张研究和汲取对人类有益的一切宗教、哲学思想和科学知识,建立包罗人类一切学问和智慧的哲学,以启迪人们的理智。该团体编纂的“论文集”,集希腊哲学、伊斯兰各派学说和自然科学之大成,对伊斯兰哲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三.文学的繁荣发展

文学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最具特色,也是阿拉伯人自己最引以自豪的领域之一。早期阿拉伯文学题材多为谚语、诗歌、故事,语言简洁明快、犀利、朴实,体现了阿拉伯人狂放而直爽的性格。诗歌是阿拉伯人的文学传统,起源甚早,早于伊斯兰教创立之前,阿拉伯诗歌已经进入了第一个繁荣时期。当时的诗歌:长诗——格绥达和短诗——麦格图阿。由上下句组成,行尾押韵;内容为歌颂部落英雄、战役经过、思念亲人,或是描写沙漠等的风光。诗人在当时十分受人尊敬,成为部落代言人或精神领袖。当时还有专门赛诗会,地点在克尔伯神庙,胜利者被称为“悬诗诗人”。当时著名的“悬诗诗人”为乌鲁姆·盖斯,其人性格好酒,写了很多思念情人的诗歌。而伊斯兰教的出现打断了诗歌创作的传统,诗歌由此走向衰落期。伊斯兰教注重研究经典,使得世俗诗歌开始没落。直到帝国开始扩张,诗歌才重新有了恢复和繁荣期,内容以哲理性问题为主,反映人生享乐和厌世的两种态度:享乐主义教导人们及时行乐,整天喝酒;厌世主义主要有劝世诗、教导诗,受了伊斯兰宗教的影响,讲述万物必消之理,与世俗生活保持距离。

帝国强盛的时代,文学作品以散文故事为主,散文故事著名的文体为麦嘎麦(聚会之意)体,讲述内容、出处,反映了社会生活方面的丰富多彩;比较口语化,流传很广,对后人影响甚大。代表作是《一千零一夜》(或《天方夜谭》)在数百年时间中被不断完善。它汲取了印度、希伯来、波斯、埃及、中国和阿拉伯民间文学的精粹,使其成为阿拉伯乃至世界文学中的明珠。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这部民间故事集,以它离奇多变的题材,洒脱的艺术手法和神幻莫测的东方色彩,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社会生活的复杂画面。它从各个不同时期,不同角度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和社会制度。这个故事集中有格言、谚语,有寓言、有童话。有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和描写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故事,有神话传说和神魔故事,有描写婚姻恋爱的故事,有描写经商和航海冒险故事,有反映宗教问题的故事,还有表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故事、道德教训故事等等。涉及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奴婢乞丐,还有天仙、精灵和魔鬼,三教九流,应有尽有。在这样一个形形色色,洋洋大观的世界里,上天入地,瞬息万变,腾云驾雾,穿洋过海,真是一幅目不暇接的广阔世界。它是中近东各国、阿拉伯地区广大市井艺人和文人学士在几百年过程中,共同加工、提炼、编纂而成的一部优秀的民间故事集。它生动地描绘了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色彩斑斓,形象逼真,是一幅瑰丽多姿的历史画卷。由于它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流畅通俗的语言,奇妙的想象,对事物的鲜明爱憎和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因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在它出版至今的二百多年中,几乎传遍了全世界。它的许多故事,即使在今天看来,也还是非常成功的杰作,它强烈的艺术魅力,始终为各国人民所喜爱,不愧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串璀璨的明珠。

《一千零一夜》名称的起源在故事集的开头作了交代:相传在古代印度和中国的海岛中,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由于王后行为不端,国王把她杀了。此后他每天娶一个少女做王后,翌日晨即将她杀掉,以示报复。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同胞,自愿嫁给国王。她用讲故事的方法吸引国王,使他爱不忍杀。每次讲到最动人的地方,天刚好亮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样一直拖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化,遂鸾凤和鸣,白首偕老。显然书中这种处理方式主要出于艺术的虚构,以此作为串连几百个互不关联的故事的线索和手段。

我国古时称阿拉伯国家为“大食国”,明朝以后改称“天方国”,又因为阿拉伯人喜在夜间讲故事、听故事,或者因为这些故事是在夜间讲述的,所以我国又将《一千零一夜》译为《天方夜谭》。其中,《渔夫和魔鬼》《阿拉丁和神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辛伯达航海旅行记》《乌木马的故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四、标榜青史的翻译运动

除了自身的文学成就以外,在整理、翻译和改编古典著作方面,阿拉伯人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的翻译运动波澜壮阔、史无前例。这场大规模的翻译运动的形成,最初是由于阿拉伯帝国征服了文化比自身先进的广大地区,为巩固执政是需要,从而大力吸收外来文化,提升作为征服者的阿拉伯民族的文化水准。而在阿拉伯帝国已经稳固执政地位后,帝国进入昌盛安定时期后,物质生活的繁荣促进了精神生活的繁荣,翻译运动又为鼎盛的阿拉伯帝国及时送去了和平时期的精神食粮。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政治需要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生活需要成为翻译运动形成发展的主因。

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时代之前甚至伊斯兰时代之初,科学文化水平低下,史学界称此时的阿拉伯人处于蒙昧时代。到四大哈里发和伍麦叶时代,阿拉伯人的文化有所发展,但与周围的被其征服地区的文化相比较,还是相当落后。“伍麦叶人还保存着蒙昧时代阿拉伯人的思想意识,对哲学与宗教学的深刻的研究,毫无兴趣。”这个时期被阿拉伯人征服的地区的文化水平要远远超过阿拉伯人。因此,阿拉伯统治阶级必须汲取和利用异族的先进文化,否则,在统治文明层次明显高于自己的异族时会产生文化心理自卑,且无法使被征服民族真正驯服。这显然不利于统治执政。通过翻译外国书籍,学习外国先进文化,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另外,在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内,存在众多形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模式,“伊斯兰教国家成了各种思想的广阔的战场。”波斯人眷恋他们的故乡,相信他们比阿拉伯人高尚,罗马人也抱着这种认识;埃及和西非人则希望独立自主。同时,在政治制度方面,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罗马法律曾经统治过罗马的殖民地,波斯法律曾经统治过波斯帝国,而伊斯兰教的法律,有的和罗马法与波斯法相符合,有的又相违背。波斯人中有继续信奉祆教的,有改奉伊斯兰教的;罗马人和埃及人中有继续信奉基督教的,有改奉伊斯兰教的;犹太人中有继续信奉犹太教的,有改奉伊斯兰教的。胜利后的伊斯兰民族实际上是由许多个习俗不同、思想意识不同的民族所组成的。在这种形势下,帝国统治者必须了解这些异文化来促进统治,这样,翻译这些异文化的精神作品也就成为必然。

在阿拉伯帝国初创阶段,征服非阿拉伯国家和传播伊斯兰教是国家生活的主要内容,宗教和军事思想是社会主流思想。在征服阶段大致结束,即八世纪中叶阿巴斯王朝以后,帝国步入稳定阶段,社会的安定带来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财富急剧增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帝国统治着一方面要学习,摸索新的统治模式(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的统治模式),一方面也要满足社会各阶层在新的时代的蓬勃发展的精神需求。这就成为翻译运动在这个阶段的最主要动力:即通过译介,在世界其他文明中寻找可以为新时代新形势所用的精神财富和思想统治工具。(这与我国当代领导者面临的问题相似,所以中央现在正花大力气重新翻译马克思的著作,以图从中汲取有益于中国发展的智慧。)

政治和经济生活永远是人类生活的主旋律,在这两方面需求的推动下,翻译运动是无可避免的要在阿拉伯世界产生和发展。这种政治和经济的“需要”成为推动翻译运动的主因和原动力。

翻译运动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和影响,没有哪一个文明的翻译活动可与其比拟。其作用和影响不仅仅是让一个落后的文明(阿拉伯文明)飞跃上升,而且让数个衰败的文明(波斯,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得以延续生机,并为一个一度沉沦的文明(希腊罗马文明)重新崛起奠定了思想基础。翻译运动还使东西方文明得以较好的融合和交流,比较彻底的克服了地理距离所造成的文化交流障碍。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如此彻底的,全球性质的文化交流和活动。

五.硕果累累的历史学

阿拉伯的历史学最初以记载穆罕默德及其弟子的事迹为主,后来才出现了编年史、通史及人物传记。此时的历史学家多采用叙述的方式,除应用个人的判断,对于不同的若干组资料加以抉择,对于论据加以组织外,很少致力于史料的分析、批判、比较或推断。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阿拉伯语历史作品最初的题材,是以前的传奇以及环绕着先知穆罕默德的各种宗教传说。第一部以宗教传说为基础的著作,是《天使传》,(著者是伊本·易司哈格);接着而来的历史著作,是记载穆斯林征战的著作,叫做《武功纪》,(著者有穆萨·伊本·欧格伯,瓦基迪等)。后来较正规的历史学家中,包括阿卜杜拉·伊本·穆斯林·伊本·古太白(著有《知识书》,艾卜·哈尼法·艾哈迈德·迪奈韦里(著有《长篇记述》),叶耳孤比(著有《世界史摘要》),哈木宰·伊斯法哈尼等。

塔巴里是阿拉伯历史学的鼻祖,他的《历代先知和帝王史》(即《塔巴里历史》)一书在阿拉伯历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泰伯里和麦斯欧迪是公认最伟大的阿拉伯历史学家,其成就是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

泰伯里的名字是穆罕默德·伊本·哲利尔,号艾卜·哲耳法尔(838年—923年),写下了两部伟大的著作:《历代先知和帝王史》,另一部是《古兰经注》。

有着“阿拉伯的希罗多德”美誉的艾卜·哈桑·阿里·麦斯欧迪,是采用纪事本末体编写历史的第一个阿拉伯人,他的名著《黄金草原》,是研究阿拉伯历史,了解希腊、罗马及亚非各国典章制度和地理风情的宝贵文献。在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中,麦斯欧迪除研究正规的穆斯林的题目外,还用研究了印度、波斯、罗马、犹太的历史和宗教。麦斯欧迪还是一位博物学家,他把关于矿物、植物、动物之间的秩序的见解总结起来,写成一本专论,叫做《提醒和监督》。

伊本·阿西尔的巨著《全史》是研究十字军战争和蒙古史的重要依据。另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则是阿拉伯历史哲学的创始人。

史学方面的著名学者有伊本·古推叶,生于科尔多瓦,其主要著作有《安达卢西亚征服史》,该书有法译本。传记作家首推伊本·法拉迪(公元962—1013年),生于科尔多瓦,当过教师和巴伦西亚的法官。他留下的著作只有《安达卢西亚学者列传》。科尔多瓦的伊本·巴什库瓦勒(公元1101—1183年)写作了《安达卢西亚学者列传续编》,巴伦西亚的伊本·阿巴尔(公元1199—1260年)又写作了《续编补遗》。里萨努丁·本·赫推卜(公元1313—1374年)是晚期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祖先是从叙利亚迁到西班牙的阿拉伯人。他在格拉纳达王朝获得过"文武大臣"的头衔。他的重要著作《格拉纳达志》,较详细地叙述了伊斯兰教西班牙的社会状况、政治体制、军事设置、风俗习惯、文化教育和学术派别,还介绍了格拉纳达历代学者的生平。还有一位是有“社会科学的真正奠基人”之称的伊本·赫勒敦(1332——1406年),他出身于塞维利亚一贵族家庭。先世为也门哈达拉毛人,8世纪时迁到西班牙。他是“伊斯兰教所产生的最伟大的历史哲学家,也是历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伊本·赫勒敦的巨著《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历史的殷鉴与原委》使其在世界上获得崇高的声誉。穆斯林西班牙还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政治史学家-伊本·哈彦(公元987或988—1076年)。他是科尔多瓦人,著述近50部之多。可惜他的著作大都散佚了,流传下来的只有《安达卢西亚人物志》。他关于科尔多瓦陷落的记载对君主与民众心理的洞察,对穆斯林西班牙衰弱原因的分析,在穆斯林史学家当中都是无与伦比的。西班牙伊斯兰教大学者伊本·哈兹木(公元994—1064年)是一位富有创见的思想家。他在青年时代曾以大臣资格出入西班牙伍麦叶王朝的宫廷,后来退职过隐居生活,从事写作。他在史学、教义学、圣训学、逻辑学、诗学等方面的著作多达400册。他的著作保存至今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教派和异端的批判》。他虽然是一位保守的伊斯兰教学者,但是他对《圣经》的批判大部分是以纯粹理性为基础的。

六、独特的建筑艺术

在伊斯兰政教合一的统治下,建筑有巨大的进步。除宫殿外,出现了清真寺、光塔、经学院、教派修院、市场、驿馆等新型建筑物。穆斯林们以数学和审美感觉为依据,发展了一种以抽象图案为基础的建筑装饰艺术。伊斯兰教美术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宗教建筑上。

清真寺最初的规划及设施极其简单:一块围起来的地方,一面正墙,初面向耶路撒冷,后改为面向麦加,正墙一边设柱廊以遮阳光,院中设一行沐浴礼的水池。后来,又增加了圣龛,位于正墙正中,以正示麦加方向,圣龛右边设讲经坛,供讲经和领导祈祷之用;一个或数个光塔,从其上召喊信徒进行祈祷。这些设施,成为各地修建清真寺的必要组成部分。最初的清真寺无一遗存。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和成功,在清真寺的建筑和装饰上,发展了壮丽的趣味,取代了起初的简单纯朴。

早期清真寺建筑的一个主要形式为定向的多柱式大厅。这种形式是由正墙一边的可以向前,向左右扩展的柱廊演变而来的。为了突出圣龛,把它前面的一间加高并加圆顶,是为正厅。圆顶象征上帝和天堂并增加了建筑的恢宏气势;正厅平面为正方形,上升形成立方体以象征4种元素。立方体与圆顶的结合可以说为伊斯兰教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象征,可视世界与不可视世界,人世与天堂的统一。圆顶与拱并非伊斯兰建筑的发明,但却给予了空前的发展和变化。圆顶几乎成为整个伊斯兰世界清真寺的标志──从印度、中亚、伊朗、两河、土耳其、埃及到西班牙均可看到,只有个别地区少见。

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会建筑之一的耶路撒冷圆顶圣石庙(688~692),实际上是一个圣殿。其建筑基本形制是追求立方与圆顶结合的突出的例子。由立方旋转而成的八角形体与圆顶之间所达致的平衡,在以后的世纪中,罕有能超过它的。这种集中式形制不仅在以后清真寺正厅圆顶上有其投影,而且为后来陵墓主体建筑所采用,影响深远。

耶路撒冷圆顶圣石庙

圆顶圣石庙系伍麦叶王朝初年建筑,正当伊斯兰教美术形成的时期,所用玻璃镶嵌装饰乃沿袭基督教艺术的传统,装饰图案的母题分别来自萨珊,拜占庭及当地。但在建筑下部的大理石板上却已有抽象几何形纹饰的朴素开端。这类纹饰在后来就趋于繁复多变,令人眼花缭乱了。至于其略尖的圆项和整个建筑物上与之呼应的尖拱,则可能从萨珊王朝宫殿的有尖的筒形拱顶上得到启发。尖拱与圆拱相比更为灵活,因为它几乎可以按任何比例加以设计。尖拱传入欧洲,在11世纪末被罗马式建筑所采用,在哥特式时期成为拱的标准形状。正是凭借着尖拱,哥特式教堂建筑才得以上升到那样的高度。

伊斯兰建筑从古代借用的不仅是圆顶和尖拱,还有柱和柱头。清真寺的光塔则受防守塔楼、灯塔或山顶高台(如萨马拉大清真寺的螺旋式光塔)的启发。各种成分,尽管来源不同,但在伊斯兰建筑中经过变化却得到新的而又同质的综合。

8世纪初,在伍麦叶哈里发瓦利德一世统治时期(705~715)建立的3个大清真寺:麦地那先知清真寺(705~709)、大马士革大清真寺(705~715)和耶路撒冷阿格萨清真寺(704~715),成为伊斯兰世界清真寺的3个原型,其平面规划及格式被广泛采用,直到12世纪后,有的地区还继续仿效。

大马士革大清真寺可称规模巨大的早期伊斯兰建筑(157×100米),其所在原为设有碉堡和围墙的罗马神殿,后改为基督教教堂。瓦利德下令拆毁围墙内的一切,利用其石块、柱和柱头,修建了一个平面为横长方形的清真寺,南边为正墙及由两排圆柱和一排方柱支撑的进深三间的祈祷厅,有交叉角道通向圣龛,其上为圆顶,其他三边均为连拱廊,庭院宽敞,气势恢宏。柱廊上方壁面饰以拜占庭型大理石镶板和由房屋和多种树木组成的玻璃镶嵌画,取古典幻景式风格,以精细的拜占庭技术制成,画面华丽、欢快,富于想像。它们不仅是早期伊斯兰美术的光辉成就,而且也是世界上最令人喜爱的镶嵌装饰之一。此寺用教堂四方塔楼作为光塔,为现今所知最早者。

8~10世纪,多柱式传统主导着清真寺建筑。西班牙科尔多瓦大清真寺(始建于786)和突尼斯凯鲁万大清真寺(836~866)可以认为是古典的早期伊斯兰型式的代表。萨马拉的两处现已毁坏了的巨大的清真寺建筑是早期两河多柱式的例子。

由后伍麦叶王朝在西班牙科尔多瓦建立的大清真寺是伊斯兰建筑辉煌成就之一,其出现表示伊斯兰建筑家已充分发展了一种新的宗教建筑型式,即用砖或石头,方墩或圆柱、方的间架或长的中殿,平顶或拱顶,建造出多柱式大厅并配以有柱廊的庭院。圣龛前加圆顶的正厅标示正对麦加方向。为了增加建筑的高度,建筑师把拱分成更小的单位,创造了两层附加在柱子上的马蹄形拱并安排成富于装饰性的花样,圆顶上的拱也形成类似的效果,以减缓多柱式建筑的单调。突出建筑物的整体装饰效果成为伊斯兰建筑的特征。这一特征由于重用灰墁雕花和石雕、砖花砌筑、彩釉砖瓦(琉璃砖瓦贴面)和镶嵌装饰而得到加强。

中亚和伊朗对建筑装饰和另有特点的清真寺、经学院建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布哈拉萨曼王室陵墓(892~907)是伊斯兰早期墓葬建筑的杰作,同时也是中亚,特别是粟特一带的高超的砖花砌筑装饰技术的最早的例子。塞尔柱人的西进把这种技术向西传播,以后广泛流行。

萨马拉玛塔瓦基尔大清真寺遗址

塞尔柱人称雄的时代,在伊朗发展了平面图为正方形、四周围以柱廊、每边正中各有一向庭院敞开的高大的祈祷厅的清真寺或经学院建筑。祈祷厅的拱顶由一种拱肋构架所支撑。14世纪时,建筑装饰从灰墁雕花和砖花砌筑发展到内外大量使用彩釉砖瓦帖面。始建于10世纪,1088~1089年全面重建,以后又多次修建的伊斯法罕大清真寺(星期五清真寺)是这种建筑形式和装饰的最主要的例子。其后,帖木尔为纪念其妻而在撒马尔罕建造的比比·哈娜姆清真寺(1399~1404)也很有代表性,是中亚伊斯兰建筑的最高成就,可惜部分倾坍。至于撒马尔罕的帖木尔陵墓(1404)则是帖木尔帝国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的代表,是伊斯兰世界著名陵墓之一。帖木尔帝国时代的建筑物上大量使用彩釉砖瓦贴面,几乎盖覆内外一切表面,包括圆顶和光塔,流光溢彩,极为华丽。

七.精美的绘画和陶瓷

在绘画方面,伊斯兰绘画艺术在世界绘画艺术中独树一帜。伊斯兰绘画艺术的特点主要是将宗教神学信仰、科学的几何原理和特有的色彩融于一体。它超乎三维空间,极富幻想和抽象,例如绘制装饰图案多采用花叶饰、几何图形饰,它们以伸向无限,象征宇宙的苍茫。伊斯兰绘画在阿拉伯、波斯和土耳其又形成各具特色的三大支系。阿拉伯风格以其千姿百态的图案、优美的文字书法和宗教的上天使命完全融汇而著称;土耳其风格则以鲜明色彩、突出的主题见长;而波斯风格是以诗情画意而突出。谈到伊斯兰艺术,不能不提到伊斯兰文字书法。由于传教的需要和怕出错误的心理,伊斯兰教特别强调正确誊抄《古兰经》,随之发展了伊斯兰书法。穆罕默德的传人阿里曾说:“一手好字将使真理更加熠熠生辉。”伊斯兰书法不但强调正确,而且强调美的享受,并把书法艺术融汇到绘画、雕塑、建筑、彩陶,编织等工艺上,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又与各国传统艺术相结合。例如传入中国后吸收了中国美术中花卉、瓴毛、人物等艺术,使伊斯兰书法传统的库法体发展为花卉型、攀缘型、丝绒型等,再以镏金术、金银丝嵌、贝壳珠宝镶嵌等美化,形成光辉夺目的伊斯兰艺术。

陶瓷,特别是釉陶,是伊斯兰装饰艺术的重要方式,在埃及、两河、伊朗和中亚地区等地均有生产。伊斯兰陶瓷,一方面继承当地悠久传统,另一方面则常受中国瓷器的影响。早期伊斯兰陶器罕见。大马士革博物馆藏一青绿碱性釉水罐,上有库菲体字,被定为8世纪产品。此为现知伊斯兰陶器的一个较早的实例。对中国陶瓷技术的吸取和产品的仿制,促进了阿拔斯时期及其后伊斯兰陶瓷的发展,如制成了仿唐三彩的多彩釉陶器,发展了多彩刻线纹陶器以及白釉陶器等。闪光釉陶器是伊斯兰陶瓷的一大成就,可能是在两河或埃及最早出的,后来在伊朗和西班牙都进行烧制。新颖的陶瓷图案则于9~10世纪出现在伊朗东部和河中地区。在撒马尔罕陶器的阿弗拉西亚勃组中,首先在单色的地子上使用了黑色或红色的库菲体题字,获得良好效果。在内沙布尔出土的陶器中,有以强烈的色彩和简化的形状画的人物、动物或植物的组合图案。

10世纪以后,伊朗制陶业蓬勃发展,出现了新的制陶中心和品种,如以花鸟纹为特征的萨里彩绘陶器、阿莫勒的白地划花陶器等。

11世纪中期开始的塞尔柱时期,制陶受中国宋瓷的影响,有进一步发展,作风洗练,开始使用透明釉,青釉增多,品种丰富多样,有青釉、白釉、青白釉等单色陶器。器形和装饰也有新的发展,增加了青釉黑刻花、青白釉蓝彩、刻花、透雕、玲珑、贴花等装饰手法;器物品种增多,形式多变,有灯具、神龛、注壶等,供建筑内外装饰用的彩釉面砖、瓦片,大量生产,为此后宗教和世俗建筑的鲜明华丽增色不少。

12世纪以后,多彩陶器增多。继加彩陶器之后,12~13世纪出现了彩绘陶器,其上有以多种彩料描绘的人物、动物、花卉等图案,画面以人物为主,题材多取自菲尔多西的《列王记》。当时画家多兼事书籍插图和陶器的彩绘。从陶器上可以看到同时期的细密画法,其中不乏笔致精美之作。其产地限于刊伊、卡善、萨维等地,制作时期限于13世纪前半,作品数量不多。大约在同一时期,出现了在青釉或白釉下描绘黑色或蓝色纹样的釉下彩陶器,后来,逐渐成为伊斯兰陶器的主流。

同类推荐
  • 中国文化外宣研究

    中国文化外宣研究

    本书就文化对外宣传的作用、战略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从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的大背景出发,对中国文化外宣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分析.对文化外宣的理论学说、传播规律以及中国文化外宣的发展历程、各种当代形态等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和考察。此外.本书还比较和借鉴了其他国家文化外宣的经验和发展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文化外宣的对策和建议。
  • 菊与刀

    菊与刀

    本书讲述了日本人性格和日本文化。二战后期,日本败局已定,美国对是否进攻日本本土、是否投放原子弹和占领日本后是否保留天皇,无法做出决断。因此委托著名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通过对日本的研究提供对日本政策的依据。
  • 河疍与海疍珠疍

    河疍与海疍珠疍

    专门从事水上作业的居民,古时称“疍民”,俗称“水上居民”或“船民”,素来“以舟为居,以渔为业,浮家泛宅,逐潮往来,江舞海噬,随处栖泊”,“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经张寿祺先生考证“疍”是传承古南越语音对“艇”或“小船”的称谓以汉字所作出的音译,意即生活在船上的人家。据史料记载,自秦汉晋以降,在我国的巴蜀、江淮、岭南及闽浙等广大地区早有船(蜒)民活动的轨迹。依此而计,从秦汉始有文字记载至今,船民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了。
  • 品义士

    品义士

    书中精选了中国历史上几十个侠义人物,这些英雄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扶危济困,深得百姓爱戴,或抗击外敌,保一方平安。他们的事迹或在正史中单独立传,或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本书将他们的故事,重新挖掘整理,并做了符合现代人观点的点评,极富可读性,让读者可以在阅读的同时,体会到中华民族骨子里的那股英雄气,在当下驰骋纵横。
  • 中国古代体育习俗

    中国古代体育习俗

    本书共八部分,叙述了古代体育习俗的形成、军事色彩浓厚的春秋战国体育习俗、粗具规模的两汉体育习俗、大起大落的两晋南北朝的体育习俗等内容。
热门推荐
  • 神魔轨迹

    神魔轨迹

    搞怪主角,误打误撞,成神之路,光怪陆离,吾志在天
  • 离世情殇:绝色狂妃逆天下

    离世情殇:绝色狂妃逆天下

    从小就被家人所唾弃的她,可以任人打骂欺辱,地位低贱。可谁知道,外表一切的软弱无能竟是伪装?她犹如一把尚未出鞘的利剑,外表丑陋充满斑锈,可一旦宝剑出鞘,便是惊艳天下,冠绝苍生!她本应该是无情无心,冷酷之至的,可是再冰冷的心,在遇上他时,心里的那团坚不可摧的寒冰,被他渐渐的化解......身为大陆上第七位符咒师,地位之显赫,受万人膜拜,可谁知道,在光芒万丈的同时,也受到了别人的觎觊?噬魂之咒,带来无尽的痛苦,亲手弑杀所亲所爱的痛,又有谁来承担?她生命中唯一的光,唯一的信仰,也就此消散......这时,又有谁可以拯救她?
  • 澡堂老板

    澡堂老板

    无论再体面的男人,在我的地盘都要放下面子。无论再贞节的烈女,在我这里也要让她们脱的一丝不挂……别问我为什么。开澡堂的,就是这么任性…………没错,这就是一个澡堂老板玩网游的故事。
  • 我愿做你的流星

    我愿做你的流星

    我,作为本书女主,非常幸运地有一个会宠我一辈子的哥哥和一颗会等我一辈子的星星。“哥,我脚崴了。”某妹哭道。“不哭,我背你。”某哥安慰道。“哥,我发烧了。”某妹难受道。“我马上就来。”某哥心疼道。“哥,你去帮我问问那个帅哥的名字吧!”某妹花痴道。“我更帅,你问我吧!”某哥耍赖道。“雨伞借我,我要和男神雨中漫步!”某女花痴憧憬。“我的伞很小,不......给你用吧!”某男无奈妥协。“你去帮我男神搬器材吧!他受伤了。”某女担心道。“可是我......我帮他搬。”某男无奈妥协。“我闺蜜喜欢你也,你做她男朋友好不好?”“不好,我......我喜欢你。”某男不再妥协。
  • 易水行之

    易水行之

    大夏替代北魏入主中原,十大名门根深蒂固隐成割据之势,辽国三皇子一统北方,国力强盛,对大夏虎视眈眈,江湖与庙堂同在,道法与权谋并存。被妓女收养后又成孤儿的碧行之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市井少年一步步成长为扬名天下、叱咤风云的高手,也由一个率性、单纯、热血的少年逐渐被磨砺成一个成熟的人,不敢再轻信他人、偶尔有些不择手段、也会尔虞我诈,野心勃勃。但始终有着不愿抛弃的东西,始终坚守的原则。
  • 无名至尊

    无名至尊

    【火爆新书】持剑少年,携手美人,勇闯八国。我要屹立,万山之巅,伸手触摸彩虹,挥手指点苍穹。(上推荐了!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点个收藏点个推荐!感谢与大家相遇相识在小说的世界里。)
  • 火影之普通人

    火影之普通人

    脑洞少年的火影之旅不虐主不后宫,但是在本书里对于原著剧情有大量破坏行为,不会牵强的把主角和鸣人一行人扯到一起,而原著的剧情不可少的我会用春秋笔法略过,恩,就是这样。“阿飞?”“你有没有听过E=MC2?”“啊???”
  • 彼岸花正开

    彼岸花正开

    自小被人贩子拐卖的少女艾莉在18岁早到了她的母亲,可惜在一场车祸中她又失去了她的母亲,后来她偶然的发现自己有在危难时刻能让时间静止十分钟的力量.......
  • 离歌夏鹿之恋

    离歌夏鹿之恋

    两人本来就是一对,但是他们分手了,有经历了各种磨难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
  • Awakening & Selected Short Stories

    Awakening & Selected Short Stori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