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典赤,一名乌马儿,本名赡思丁,回人。他出生于不花剌,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代。“赛典赤”就是“圣裔”的意思。成吉思汗西征时,他只有十几岁。他主动率部归降,得到了成吉思汗的赞赏,以后就以宿卫的身份跟随成吉思汗左右。成吉思汗从来不叫他的本名,总是称他“赛典赤”,于是“赛典赤”这个称呼也就反客为主成了人们对他的习惯尊称。史书上多称他为赛典赤赡思丁。
忽必烈统治时期,赛典赤已先后辅佐过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和蒙哥四位蒙古大汗,到忽必烈时,可说是“五朝元老”,因此深受忽必烈的信任与器重。
1254年,忽必烈领军平定大理后,留大将兀良哈台经营大理。在这一时期,蒙古人在大理设置了近20个万户府,然而除万户以上的大元帅、都元帅等职由蒙古人担任外,原大理王族段氏仍掌有相当部分的实际权力。忽必烈即位后,把第五子忽哥赤封为大理王,希望能通过这种方法控制住大理地区的不稳定局势。可没想到忽哥赤到达大理后反而使局势更加复杂,不久就被自己的部下毒死了,大理形势更加动荡。在这种情况下,忽必烈决定在大理建立行省,加强中央的统治,于是他派富有经验的老臣赛典赤瞻思丁去大理进行治理。
1274年,忽必烈把赛典赤召到近前说:“大理是朕亲自平定的,却因用人不当使远方的人感到不安。现在我想要选择谨慎厚道的人去治理,看来朝廷上下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人了。”赛典赤临危受命,他马上开始着手对大理地区的山川地理、驿舍军屯、夷险远近等情况进行了解,并找到对大理情况熟悉的人画出地图,献给了忽必烈。忽必烈看到地图,十分高兴,正式授命赛典赤为平章政事,在大理建立行省,拨钞五十万缗、金宝无算。
赛典赤还没有到达大理,宗王脱忽鲁就得到了消息。脱忽鲁坐镇大理不久,是个粗人。他听信部将的谗言,以为赛典赤到这里来是消藩夺权的,立即披挂整齐,率领士兵准备和赛典赤决一死战。赛典赤听说这件事后,就在大理境外停了下来,先派自己的儿子纳速剌丁去见脱忽鲁。纳速剌丁对脱忽鲁表明了来意,他说:“大汗因为过去派到这里来治理的人治理无方,造成各国叛乱,所以命我的父亲到这里来安抚,整顿边境地区秩序。现在父亲在大理境外扎营,不敢对大理的事物专断处置,希望宗王派一个人过去和父亲共同研究。”脱忽鲁听了这话,所有的顾虑都打消了,他气呼呼地对左右说:“我差点叫你们给害了!”
第二天,脱忽鲁派自己的两名亲臣撒满和位哈乃与纳速剌丁一同来见赛典赤。因为两人没有爵位,所以不好用朝廷礼仪接待。赛典赤就问他们:“应该用什么礼仪来见你们呢?”两人十分乖巧,回答说:“我们和纳速剌丁一同前来,视如兄弟,请就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就可以了。”跟着两人献上名马,对赛典赤跪拜行礼极为恭敬,旁观的人都十分惊讶。随后赛典赤设宴款待了他们,让两人用镶嵌着宝石的金制酒器饮酒。宴会后,将这些物品都给了两人,两人大喜过望。过了一夜,酒醒后,他们来向赛典赤道谢。赛典赤对他们说:“你们两人虽然是宗王亲臣,可惜没有爵位,按规定是不能参议国事的。我想要授予你们行省断事官的职位,遗憾的是没有见到宗王,不敢擅自做主。”于是让一个人先回去,向脱忽鲁禀报。脱忽鲁听后怎么能不高兴呢,从此以后大理政令全由赛典赤做主。
赛典赤任职不久,大理萝盘甸的纳西族人发动了叛乱。赛典赤带兵前往征讨,面色忧郁。将帅们看到了,其中就有人问赛典赤原因。出兵打仗主帅要是怯懦了,那可是兵家大忌。可没想到赛典赤回答说:“我并不是担心这次出征会失败,我所忧虑的是你们会毫无顾忌地使用你们手中的兵器,去杀死那些不幸而且无辜的人。我还忧虑,等叛乱平定后,你们去抢掠平民,致使百姓无法生存,再度引起叛乱,那时我们就还得派兵征讨了。”大军开抵萝盘甸城下,围城三天,萝盘甸叛军毫无降意。诸将请求攻城,赛典赤不同意,派遣使者进城谕降。萝盘甸城主佯装同意。三天过后,毫无动静。这可把元军将领们急坏了,他们再次请求攻城,又被赛典赤拒绝。一些将官实在沉不住气了,擅自发起了进攻,赛典赤大怒,立刻鸣金制止,随后将擅自攻击的将领押来斥责说:“大汗命我安抚大理,没有叫我来大肆杀戮。没有得到主将的命令就擅自进攻,论军法当诛。”经其他将领的劝说,才将这些擅自进攻的人暂时免去一死,等待攻取萝盘甸城后再做处置。萝盘甸城主听说后,深有感触地说:“平章大人这样宽厚仁义,我要还是抗拒不投降的话,就要遭报应了。”于是出城投降。西南其他地方叛乱的少数民族听说后也都纷纷闻风归附了。这以后,归附的少数民族酋长经常来晋见赛典赤。所献纳的物品,赛典赤全都分赏给跟随酋长而来的人,或分给贫民,丝毫不做保留。酋长们从没见过像赛典赤这样不歧视少数民族、不搜刮财物的蒙古官吏,都非常感动。从此大理局势稳定下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地方叛乱。
在稳定大理局势的同时,遵照忽必烈的指示,赛典赤在大理建立行省,开省置于中庆(今天的昆明),限制住了段氏的势力。随后他开始为大理的长治久安考虑,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他实行军民分治政策。赛典赤建立起了各级政权机构,设置路、府、州、县各级政权,规定行政官由朝廷委派,在一定范围内统一了行政权。军事上,赛典赤下令千户、万户等武职官员一律不得过问民政。在少数民族地区,为化解民族矛盾,他委任当地民族官员,安抚当地土官,从不轻易使用武力。为了加强大理与内地的联系,赛典赤也改善了大理的交通环境,使大理与内地的关系更加紧密。经过赛典赤的努力,在大理成功地建立起了行省,使大理重新归属到了元政府的直接统辖范围以内。
赛典赤在大理建立起行省后,先开始着手大理的经济恢复。他清查户田,整理货币,整顿赋役,屯田垦荒,赈灾恤苦,不久就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民以食为天”,为了能够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赛典赤十分重视水利工作。当时大理滇池地区由于政事不通,水利无人管辖,造成水患连年成灾,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赛典赤要发展农业,滇池地区就一定要得到治理。
赛典赤经过调查后,设计了周密的规划。他决定分上、中、下三段对滇池流域进行整治。在滇池上段地区,他于呜凤山与莲峰山之间最狭窄处的松华山谷修建了松花坝,用来积蓄青龙潭、黑龙潭两股水源和雨季降水,起到了旱时启闸灌溉田地,涝时封闸减缓下游水患的作用。在中段,赛典赤重点整治盘龙江等河道。他组织人力开挖银汁河、金汁河、马料河和宝象河以分流盘龙江水,使河道沟渠形成网络,一来减轻水患,二来便利农灌,一举两得。为了防止水土流失、稳固堤坝,他还让人在堤上种植柏树,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直到今天,一些河堤上还存活着七百余年前的元代古柏,真可说是功盖千秋啊!对于滇池流域下游地区的治理,他重点放在疏浚海嗣河上。在这里,赛典赤一个60多岁的老人,同自己的儿子们一起,率领着2000多民伕,疏通出长达20余里的河道,将滇池水与螳螂川沟通,经普度河汇入金沙江。经过赛典赤的治理,滇池水位大大降低,水灾基本治住,同时又得到了万顷良田,对大理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直接作用。
赛典赤明白,大理时常叛乱不仅是因为元政府的高压统治与贪官的剥削,还存在着文化差异问题。大理地区民族众多,而且多处于茹毛饮血的原始氏族部落形态,与中土文化的发达不可同日而语。巨大的文化落差,必然导致民族歧视与种族不和。因此赛典赤在大理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实行了大胆且谨慎的文化革新。
在大理地区赛典赤贯彻“汉化”政策。这一时期,处在氏族部落形态下的大理,男女结合,往往自相配偶,亲人死后火化了事,没有丧葬祭拜这些说法,读书、农耕、采桑纺织一类的事就更是没有了。赛典赤经过区分,对像白、苗这样文化较为发达的民族进行了系统的汉化政策。他设立州、县学堂,兴建孔庙,提倡孔孟之道,推广拜跪礼节,婚姻由媒人介绍,死者用棺材埋葬的汉族习惯。通过这些封建文化和风俗的普及,使大理与内地的文化风俗进一步靠拢,从而达到了稳定统一的目的。到元明之际,大理士人中流行的文化已与中土文化没有什么差别了。
赛典赤治理大理6年,为善甚多。1279年,他死于任上,时年69岁。儿子纳速剌丁接替了他的职务,继续推行赛典赤的治滇政策。赛典赤的死讯传出,大街小巷的百姓都为之痛哭流涕。交趾王听说后,立即派出了12名使者前来吊丧。使者号泣震野,在对赛典赤的祭辞中有“生我育我,慈父慈母”的话。赛典赤的功绩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