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汉时期,刺史与太守所管辖的州郡都是有实际区域的,是实实在在的行政区划。汉代所分封的诸侯王国同样也是有实土的政区。然而,到了三国时期,出现了两种特殊的行政制度——遥领与虚封,使得行政区划变得可以没有实土而仅仅是一种虚幻。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遥领与虚封的:“遥领者,不入版图之地,而别于国内他处设刺史郡守以辖之也。虚封者,则仅有封爵而无实土之谓也。”用通俗一点儿的话说就是,遥领是用不属于本国的州郡来设置刺史与太守,而虚封则是受封的诸侯王只有一个虚的封号,其封域却在他国的境内。这种制度是在分裂时期的特殊产物。当时,魏、蜀、吴三国各据一方,其中的每一方都期待着有一天能打败另外两个对手,自己一统天下。于是在这一愿望没有实现或无望实现时,便只好用遥领与虚封的方法,在精神上满足一下自己。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些方面的具体实例。
史书上记载,黄权曾任魏国益州刺史,田豫为平州刺史,但是黄权在担任益州刺史时,益州正是蜀汉的重地,不可能属于魏国,而田豫作平州刺史时,该地区也还在公孙氏政权控制之下,同样不可能属魏。
至于吴、蜀两国,遥领与虚封的作法尤为盛行。黄龙元年(229),吴蜀两国相约三分天下,冀、兖、并、凉四州属蜀,豫、青、徐、幽四州属吴国,两国各在其范围内设置刺史、州牧。但是这些地方当时实际上都是魏国的领地,吴、蜀两国不可能在这些地方设置名副其实的刺史、州牧,不过是名义上的遥领罢了。另外,吴、蜀两国还虚封了不少的诸侯王,如蜀有鲁王刘永、梁王刘理、北地王刘谌等,吴国有南阳王孙和、鲁王孙霸、齐王孙奋,这些所封的地方也都在魏国境内,蜀、吴两国并不实际占有。
魏、蜀、吴三国为西晋统一之后,产生遥领与虚封制度的政治基础已不存在了,因此,这一制度便随之消亡了。此后,在南北朝时期,这一制度又曾复活了一段时间,但其遥领与虚封规模,已远不如三国时期的兴盛了。
263年,魏攻蜀,直抵成都,后主刘禅降魏,蜀汉亡。两年之后,司马炎逼魏元帝曹奂禅位,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晋太康元年(280),出兵灭掉了孙吴。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宣告结束,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统一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