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说法是,因为册面用黄纸,故称黄册。这好理解,也可验之于史籍。只是“黄册”之名,其实并非始于明代。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已有“黄籍”、“黄册”的说法,并有与之相对应的“白籍”、“白册”。据说当时的“黄籍”,是用来登记土著人口的户籍,“白籍”则是登记流寓江南的北方侨居人口的户籍。除了土著与侨居的区别外,入黄籍者一般要缴税纳粮,而入白籍者,通常可享有一定的免役权。
另一种说法,则有些意思。明代的张萱说,许多人都不理解黄册中“黄”字的意思,其实是有来历的。唐代规定,凡男女人口,刚一出生,称为“黄”,4岁称“小”,16岁为“中”,21岁成“丁”,60岁则为“老”。唐代一年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当时的户籍,其实就是现在的“黄册”。之所以叫“黄册”,是因为男女人口一生下来就要登入户籍的缘故。
就是在今天,还常常可以听到人们喜欢称不懂事的小孩为“黄口小儿”,足见张萱之说,也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