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83800000071

第71章 他山之石攻玉的张光直(5)

国内学者王铭铭在《由张光直想起的》[11]一文中提到他多年前曾经看过张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题名为“考古学与‘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在文章的开头,张先生列举了我们今天还在思考的问题:

(一)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的建设上有没有考古学的地位?

(二)如果考古学在人类学这门学科里占有一席之地的话,有没有“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

(三)考古学的建设是不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之所以“具有中国特色”上面能够作出重要的或甚至是独特的贡献?

张先生试图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来证明“对于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或任何特色)的人类学’,考古学应有一席之地”。从考古学“发掘”出的具有一般社会理论色彩的文明论,既说明考古学研究的成就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中必然有它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说明,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要得到创建,就需要打开学科的门户,使自己脱身于人类学家曾经为自己设下的框套之外。王铭铭借用一些人类学研究的新事例来进一步思考和反思张先生所提出的问题和观点,认为僵化地坚持固有的“民族志传统”,而无法洞察“文明的进程”及其文化结果的“人类学”,不仅无助于人类学学科的发展,而且终将使这门学科失去洞察“社会事实”的能力而落入“坐井观天”的境地。因此,人类学家应“把包括考古学在内的中国史学研究作为严整与创造一般理论的一个基础”,从而对于社会科学的文明论做出更进一步的贡献。到底“人类学的文明论能得到多大的发展?这个问题的解决,富有风险地落在了新一代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身上。”

四、张光直在中国人类学界的地位

2001年新年伊始,就在全国人民张灯结彩准备欢庆节日之时,大洋彼岸却传来噩耗,张光直先生在美国波士顿与世长辞,令人不胜唏嘘。学界学者们纷纷撰文怀念,都称他为“中西文化之间的桥梁”和“沟通中国与西方的巨大窗口”,的确实至名归,非常贴切。

张光直之所以能够得到学界如此重要的评价,是因为他特殊的人生经历和他为世界范围内的中国、东亚、东南亚以及环太平洋广大地区的考古人类学研究所做出的特殊贡献。张先生作为中国大陆以外世界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他学贯中西,通达古今,以人类学眼光、世界性视野、整合历史的角度,一生贯彻从旧石器时代到商周的考古探索,为中西考古学交流搭桥铺路。张先生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学术上,而且还在于他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上。

(一)治学精神

张光直先生在台湾接受高等教育,赴美国深造并长期在美国的名校耶鲁和哈佛执教,对于中西文化的教育和治学方法比任何人都有深刻的体会和发言权,所以他对国内年轻一代学者治学方法的谆谆教导,显然值得我们深刻的领会和身体力行。

张先生在他《要是有个青年考古工作者来问道》一文中,对于年轻一代学者的成才和治学途径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告诫。

首先,他说假如想发财,最好不要学考古学。我非常赞同这个看法,就我本人所见和体会,无论在西方还是在国内,考古学是辛苦而又贫寒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的乐趣在于探索过去所带来的精神享受。

其次,张先生拿自己作为例子,说他这一代的老年学者有一些不良习惯,背着沉重的包袱,在一个小圈子里工作,有种种恩恩怨怨,人和人之间常形成派系关系。他劝年轻人千万不要卷入,尽量躲得远远的。

再有,张先生最反对国内考古学界的传统师徒关系,建议中国的年轻一代要去许多老师那里汲取每个人的精华,然后融会贯通,创造自己的学问。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否则跟着一个老师,至多跟他一样,这样就一代不如一代了。

张先生还要求多读考古学以外的书,考古不是简单的挖死人骨头,它是很复杂的社会人文科学。这个建议我觉得点到了目前考古学训练的要害,没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训练,没有其他技术手段的帮助,仅仅将自己的知识局限在史学和考古学中,研究水平是无法提高的。

最后,张先生要求弟子们了解世界考古学研究的现状,不要念念中国的材料就满足了。他强调了现代科学发展横向比较和借鉴的重要性。如果只会纵向比较,对别人的进步和成就一无所知,那就变成井底之蛙了。

在《中国考古学向何处去》的访谈录中,张先生将西方的和国内的教育方法进一步作了比较,认为学生要把所有老师的学问都学到肚里,消化一番,形成自己的见解,应当比老师强。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师徒相承虽然有优点,同时也有很大的弊病。好处是可以把一个老师的长处学得比较彻底,但是像学武术一样,纵然把他老师的武艺学的很精,也很难超过先生。如果借鉴其他的学派,与师承的本事糅合到一起,才能进步。例如,他本人在美国和新考古学派进行辩论时,强调考古学的文化历史学目的,和新考古学倡导的一些激进论点有冲突,所以自然被认为属于传统学派的代表。然而,张先生自己的研究在许多方面都采取了后过程考古学的方法,超越了新考古学研究局限于生态决定论的阐释方式,对考古材料中的艺术、宗教和象征意义进行了独到的分析。

在《与张光直交谈》这篇访谈录中,张先生也重申了他的治学态度,认为应当鼓励学生至少深入研究一个在他们专攻领域之外的领域;应当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在进行个案研究的同时,不断思考通则性的问题。

另外,张先生还有定期修改自己书的习惯。他的大作之一《古代中国考古学》自1963年出版以来风行欧美,几乎每隔6年就要修订一次,把期间出版的新考古材料收录到书中,增加了书本的前沿性、科学性和可读性,成为了解中国考古学最为精彩的一本书,它帮助无数的西方读者了解东方的伟大文明,使许多西方年轻的学子将专攻中国考古学作为终身的理想和追求。可见先生自强不息,从不固步自封。

(二)人格魅力

凡是与张光直教授有过交往的人,都说他为人厚道,学问了不起。究竟张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哪里呢?

1.爱国精神

张先生这一辈子,从北京到台湾,从台湾到美国,然后又回北京和台湾,往来各地,沟通有无,胸襟博大,最少偏见,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国际化的学者。但在张先生的回忆录——《番薯人的故事》中,我们发现,他还是一个乡情浓厚,再普通不过的中国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个既会说“标准的京片子”,“也会说台湾话”,虽学过日文,但“从小就不喜欢日本人”,自认为自己“毫无疑问的是台湾人,是番薯人,但也是闽南人,中国人。”他对他的故土北京和台湾,对他的父母、老师、同学和朋友,一直有诗一般的魂牵梦绕,又透着淡淡的哀伤。

20世纪80年代,张先生第一次回北京,回到他的出生地,他小时候呆过的地方。在那里,他看望过一些“故人”,勾起难忘的回忆。后来,他以部分真人真事为依据,创作了几篇寓意深刻的短篇小说,发表时却以“吴襄”为笔名。经张先生家人证实,“吴襄”即“无乡”的谐音,作者以此寓意自己是“没有家乡的人”。虽说“没有家乡”,但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张先生的言语举动中看出他一直心系着祖国。他就曾在1995年7月10日台湾《联合报》发表的一篇文章里直白地坦言过:“我是中国人,爱国是天经地义的”。

2.教书育人

张先生培养过许多青年学者,他对他们的殷切教诲和热心帮助,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学术生涯。像傅宪国、陈星灿和焦天龙等人,在哈佛大学进修或读书期间,张先生均为他们创造了极好的机会,并亲自指导学习和积极帮助争取奖学金以完成学业,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同时与内地学者保持通信,时刻关注国内考古研究新动向。除此之外,他还常常给年轻人安排专题讲座。以上表明张先生对于青年考古工作者的热情爱护和积极关怀,因而受惠者甚众,决不限于这里所举的区区少数。

当然,张先生的人格魅力决不仅限于此,他的正直、诚信的优秀品格也时刻熏陶着周围的人。学者朱青生评价道:“念(张光直)先生温于和世,文以问学,敦为诚信,厚用待人,而如此种种一旦被我们后学觉识到了,就是后学之于后学的春雨,也是后学之于后学的渊源。”我认为再恰当不过了。

张光直先生走了,走了整七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坐船去了。并且是带着“几许惆怅”和“几许遗憾”去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我想,大概张先生一生漂泊,虽在异国他乡成就卓著,但是毕竟还是像没有根的浮萍。坐船是很孤独的,常常充满思乡的离愁,环顾左右,自己好像是一个“文化难民”。坐船还充满风浪,你想奋力划向一个目标,但是风浪会无情地将船头打往另一个方向,有时,满心憧憬的前方却又是一片令人空欢喜的海市蜃楼。坐船,使人感到大自然的浩瀚和自己的渺小,体会到个人力量的微薄和力不从心的无奈。张先生到了晚年,对他来说自己个人的名利已无所求,所以这种惆怅和遗憾的心情的表露,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自己没有对中国考古学竭尽绵薄之力而发自内心的一种感伤。

张光直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科学家,他满腔热情地推动国内考古工作的发展,却每每换来“墙外行人”般的冷遇和奚落。他呕心沥血选送培养后学,又遭遇到“有心栽花花不发”的尴尬,其晚年的惆怅和失望令人同情,也令人扼腕。但是张先生的努力是不会白费的,他的学术成果和思想正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他不懈促成中国考古学第二次西学东渐的努力,和他毕生的成就已经成为一座丰碑,上面镌刻着他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光直著,印群译.古代中国考古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2]张光直著,曹兵武译,陈星灿校.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3]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C].文物出版社,1986.

[4]张光直.中国考古学论文集[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5]张光直著,张良仁、岳红彬译.商文明[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6]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7]张光直著,郭净译.美术、神话与祭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8]张光直.考古人类学随笔[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9]张光直.番薯人的故事[M].北京:三联书店,1999.

[10]陈淳.张光直先生的遗产——中国考古学的第二次西学东渐.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P676~693.

[11]王铭铭.由张光直想起的.漂泊的洞察[C].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8月第1版,P250~262.

附录1:

张光直学术年谱

1950年,考入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师从著名的发掘安阳殷墟的学者李济先生。

1954年,于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毕业,其学士论文主要是对龙山文化进行探讨。

1955年,负笈留美,入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进修,跟随莫维斯(H?MoviusJr.)、克罗孔(C?Kluckhohn)、魏利(G?R?Wiley)和瓦德(L?Ward)等人学习研究生的课程。

1960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1年~1977年,曾历任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系讲师、助教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等职。

1970年,推动“浊大计划”,其意图是以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和多学科(包括自然、行为和历史科学)整合方式,研究浊水溪、大肚溪流域的人群如何适应当地的生物、生态和地理环境,意在突破村落范围和学科局限,探讨乡镇甚至更大空间内的文化作用和互动机制,构拟区域文化史。

1974年,获选为台湾中央研究员院士。

1977年,在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任教授。

1979年,获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0年,获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1981年~1984年,担任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

1986年~1989年,担任东亚研究安理会主席。

1987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名誉博士学位,并担任厦门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客座教授,帮助建立了“台湾史研究所”。

1994年,田野课题是“大邑商的考古学探索”,张开始在河南商丘一带与美方合作发掘,并两次亲临工地操作,试图寻找先商都城和宗庙遗迹。

附录2:

主要著作一览表

1.理论著作类:

《古代中国考古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5月出版)

《中国考古学论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

2.中国文明专著类:

《商文明》(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中国青铜时代》(一、二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出版)

《美术、神话与祭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3.随笔及自传类:

《考古人类学随笔》(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

《番薯人的故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

[作者简介]冼奕(1983~),女,汉族,广西南宁人,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6级民族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

同类推荐
  • 和谐处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和谐处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中国文化外宣研究

    中国文化外宣研究

    本书就文化对外宣传的作用、战略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从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的大背景出发,对中国文化外宣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分析.对文化外宣的理论学说、传播规律以及中国文化外宣的发展历程、各种当代形态等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和考察。此外.本书还比较和借鉴了其他国家文化外宣的经验和发展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文化外宣的对策和建议。
  • 古代舞蹈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舞蹈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金开诚编著的《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舞蹈的形成与发展》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古代舞蹈史相关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舞蹈的形成与发展》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为什么星相学中的28星宿,无时不刻影响着我们的命运?为什么当我们静静地仰望星空的时候,可以感到灵魂安静下来?为什么这个星球上,除了人类,没有任何动物,会仰望一无所有的星空?其实,仰望星空的,并不是我们人类自己,而是我们身体里的外星人,它们在仰望自己宇宙深处遥远的故乡。
  • 哈罗!美利坚:一个中国家庭的美国生活琐记

    哈罗!美利坚:一个中国家庭的美国生活琐记

    本书分为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工作娱乐、社会生活、五十述怀共五个部分,是一部中国人在美国的生活秀,作者用十分生活化的语言介绍了美国的方方面面,记录了旅居美国20多年的点点滴滴,在嬉笑怒骂中饱含人生哲理。本书反映的一些问题,比如华人子女在美国的教育和身份认同问题,折射出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具有深刻的意义。
热门推荐
  • 终极仙途

    终极仙途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彼岸南山花自开,凡尘回首世千年!天界残缺,谁主沉浮。六道轮回盘再现,出身微末,崛起于乱世,三千神魔不得而终。鬼仙乱世,入地府,闯冥殿,持手之剑,神挡杀神,佛挡屠佛,杀出个朗朗乾坤,还天地一片清明。
  • 爱与被爱的幸福

    爱与被爱的幸福

    慕容中路和李晓彤是青梅竹马,因为接待新学弟学妹入学事件,迫使慕容中路光广播表白,可惜被李晓彤当成权宜之计。就当李晓彤终于对自己的感情有所察觉的时候,这段感情却因为父母以及对慕容中路角一往情深的学姐,而变得曲折。慕容中路爱的非常痛苦,被逼远走国外留学。学姐将计就计,提出牺牲自己做烟幕成全慕容中路和李晓彤,希望得到慕容中路的心。岂料,慕容中路和李晓彤感情深厚,让学姐无法如愿。学姐自杀威逼事件,慕容中路迫于压力,只能和学姐订婚以安抚学姐。两人随即分开,等待下一次的见面。
  • 三言二拍警世通言

    三言二拍警世通言

    冯梦龙编的“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但“古今小说”实为“三言”的通称。 “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分别刊于天启元年(1621)前后、天启四年(1624)、七年(1625)。这些作品有的是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旧本,但一般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也有的是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再创作而成,故“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
  • 下一个冠军就是你

    下一个冠军就是你

    本书以在“你就是冠军”中国银行杯优秀青年评选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青年为主线,收录了学术科研、公共事务、商业、文化艺术、体育五个领域参评。
  • 总裁大人操之莫急

    总裁大人操之莫急

    一夜情之后,竺简橙先跑路了,留下一脸懵逼的徐昱峯追寻两年。遍寻不着并且找了一个相似的女星就要结婚的时候,再次遇上了竺简橙,可是这女人,分明就是不想跟自己有联系的样子。于是徐大总裁使出浑身解数,去讨竺大小姐欢心:夺家产,惩小三,骂渣男,不管什么事情,陪在身边,那就对了。竺简橙也慢慢地接受了为了帮自己抢回家产而跟自己联姻的男人。可是不仅这徐昱峯有情敌,她也是有着无数情敌的,不断破坏着两人的感情。徐昱峯:“老婆,来来来,我们来尽夫妻义务!”竺简橙眉头一挑:“徐总,您知道婚内强迫发生关系也是属于犯罪吗?”
  • 不灭大汉

    不灭大汉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当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灵魂来到这战乱纷飞的时代成为那大汉最后一名皇帝,还会让这些事情发生么?袁家兄弟:“吾乃驻马店四世三公的袁家公子。”刘协:“吾乃大汉王爷!”曹操:“吾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刘协:“抢得就是你。”刘备:“吾乃汉室宗亲。”刘协:“我怎么不知道?”孙权:“……”刘协:“你别说了,你那本事还不如你那兄长。”孙策:“终于有人想起我了。”刘协:“有勇无谋之辈,比起吕布你还差的远。”周瑜:“安敢欺我兄长。”刘协:“你媳妇归我了……”汉旗指处,望尘逃遁!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吾刘协要再创一个大汉盛世,诸卿可愿助本王一臂之力?”
  • 潇湘落雨录

    潇湘落雨录

    一曲潇湘离人泪,天涯落雨觅相思!神秘的失踪案件,诡异的巫蛊之乱,爱恨情仇,刀光剑影,涉及到两代人的恩恩怨怨,牵扯出一段离奇往事,伊人消逝,他,还能坚持吗?
  • 芭蕾舞少女

    芭蕾舞少女

    她,十六岁认识了他,一见倾心;他,十八岁遇见了她,用爱相守;十年后的今天,是痛心分离还是相爱相守,她能否回到他的怀抱?
  • 共和国大使

    共和国大使

    本书聚焦新中国外交事业,将镜头对准王稼祥、耿飚、柴泽民、熊向晖、冀朝铸、李道豫、吴建民、周文重、沙祖康、查培新、赵进军等十一位极具代表性、影响力、传奇色彩的中国外交官,讲述一个又一个荡气回肠的外交故事。内容贯穿新中国60年波澜壮阔的外交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间外交等领域,还介绍了外交官们不同于常人的家庭生活,是新中国外交历史的一部珍贵档案。
  • 蜗居续集

    蜗居续集

    《蜗居续集》是对《蜗居》原着结局的一个延伸。讲述的是宋思明车祸后并未死去,而是受了重伤被送进了医院治疗,后因贪污受贿罪而被判刑。海藻为了自己的真爱,一直等着宋思明的归来。不想宋出狱后依然选择了回归家庭,让海藻肝肠寸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