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83800000036

第36章 中国民族学泰斗:林耀华(4)

先生一生治学,收入无多。中国数十年的动荡经历又使他数度损失积蓄。抗战回国时丢失全部行李,相当于遭受洗劫。“文化大革命”中,先生受运动冲击,收入大减。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补发先生夫妇工资和数万积蓄又被他们当作为党费上缴。改革开放不久,先生夫妇待遇提高,但林老的夫人饶毓苏教授很快病逝,所以积蓄亦少。但先生生前对凉山彝族魂牵梦绕还是深深影响了子女。先生逝世后,他的子女仍拿出先生晚年积蓄的10万元人民币在凉山大学设立“林耀华奖学基金”。诚可谓取之社会,用之社会。2002年10月,凉山大学召开先生学术研讨大会并为先生的铜像揭幕。此研讨会后,与会学会学者发愿把这次研讨成果结集出版,以庄孔韶为主编的众多学者分头完善成果,于2004年编成论文集《汇聚学术情缘——林耀华先生纪念文集》,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书中不仅有林先生的弟子和晚辈学者回顾先生生平事迹的文章,而且还有学界对于林先生主要著作的评价和其他汉人研究成果的研讨以及运用先生的学术理念研究中国汉人社会的一些新成果等。

关于先生学术思想的研究论文,胡鸿保先生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写过《林耀华先生社会学思想研究》,王晔与张海洋写过《林耀华先生早期学术思想》;潘守永先生和雷亮中先生写有《林耀华先生人类学思想研究》等。

(二)对中国民族识别的贡献

林先生不仅参加了民族识别的全过程,而且自始至终坚持在乡间田野第一线。1953年8月至10月,以林先生与傅乐焕先生为首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调查组,赴黑龙江省龙江县进行达呼尔民族识别调查。他们研究了有关达呼尔历史来源的各项资料,特别是达呼尔和蒙古族的关系,认为达呼尔虽然在历史上与蒙古族关系密切,从开始有可靠记载的450余年来,它与蒙古族已分别发展。拥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居住区域、多种经济生活和文化特点。林老精通于社会组织和亲属制度的研究。他调查了该地的氏族组织,叙述了达呼尔社会残留的氏族制、“哈拉”和“莫昆”组织,说明“莫昆”是老氏族“哈拉”的分化。同时从达呼尔人现有的亲属制度探讨其固有的社会结构。根据本民族自愿的原则,以及当前发展利益等因素,达呼尔人应该承认为一个单一民族。1953年4月,国家正式确定达呼尔族为一个单一少数民族,并统一书写为“达斡尔”。

林先生总结第一阶段,特别是他亲身参加的达斡尔识别的经验后,又于1954年5月率领研究部十余人赴云南参加该省民族识别调查工作,并成为云南民族识别研究组的领导成员之一。这次民族识别历时半年,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识别29个族体单位,后一阶段识别了39个族体单位。在识别研究的过程中,林先生作为民族学家,对识别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在给研究组成员做报告时,根据已有经验,从实际情况中提炼出民族识别研究的理论依据,在实践中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黄淑娉在《林耀华教授对中国民族识别的贡献》一文中,提出:“在我看来,林先生根据自己的实践做出的总结是争取的。共同地域是族体形成的必要条件,或者说族体在形成时期是要有共同地域的。共同经济生活这一要素并非在任何一个民族地区都和显著,事实上民族杂居区的共同经济生活把不同民族联系到一起却并没有消除他们各自的民族特点。不同民族以各自不同的民族特点为标志,民族特点主要表现在共同语言和共同文化方面,主要是共同语言和共同文化体现了族体的特点,不同族体的区分实际上主要以此为标志。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族体认同意识。我们调查的具体事项都是民族学的文化概念所涵盖的内容。林先生介绍的这些民族学基本理论,我们在工作中都加以运用。”

(三)对学科建设的贡献

解放前,燕京大学的教师中熟悉马克思主义的人很少。解放后,学校也力求聘请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来校任职或者兼课。林先生作为社会学系的主任,也做了很大努力,聘请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和有丰富经验的行政官员在系里开课,改善课程结构。这对于提高同学的思想和政策水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林先生继承吴文藻先生的传统,以学科发展的战略眼光关注学科梯队建设。解放初,他在燕大社会学系里逐渐建立其民族组,侧重对国内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研究。尽管当时在教师中只有他和翦伯赞及陈永龄是民族组的,但还是培养了不少学生,形成了学术梯队。这一梯队在日后学科发展中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并发挥了重大作用。

燕大民族学系存在的时间不到一个学年,所以人们常常忽略它而之记得燕大社会学系。其实,人们现在说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里有很多燕大社会学系的人也是对的。这是因为,除了燕大民族学系的师生都曾是社会学系的之外,社会学系早期的系主任吴文藻,早期毕业于燕大社会学系,后来到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执教的费孝通和李有义以及从西藏工作队过来的宋蜀华和王晓义,都可算是社会学系的人。在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里,除了与燕大社会学系有关的人以外,还有燕大历史系早期毕业生翁独健、冯家昇和王鈡翰等以及在30年代就曾在燕大教课的王静如。研究部有15个人是林先生在燕大时的学生,属于一个学术梯队。这个学术梯队又在林先生带领下在中央民族学院继续培育了更多的人才。

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的人类学首先在南方复兴。随着1981年梁钊韬在中山大学重建人类学系。此后不久的1983年,林先生也在同事、单位和上级的协助下在北京建立了“民族学系”并出任系主任。林先生还培养了包括新中国第一个民族学博士庄孔韶在内的一大批民族学博士和硕士。就此而言,是时势和命运使他在新中国的声望超过他的师辈吴文藻、潘光旦等人。我们同时注意到,至少在80年代早期,林先生因为身在中央民族学院,所以他建立的才是“民族学系”而不是“人类学系”。这又与费孝通、梁钊韬、陈国强等的思路略有不同。

(四)治学方面

林先生不仅自己在研究中遵循“诚实厚道”、“从容严谨”的学术原则和治学之道,以《义序宗族的研究》、《金翼》、《凉山彝家》、《从猿到人的研究》、《原始社会史》等享誉中外的学术名著为后学树立了风范。在其学生庄孔韶先生的专著《教育人类学》、《银翅》,滕星先生的专著《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以及张海洋、潘蛟等人的著述中,也都可以看到诸多与林先生的研究理论与范式一脉相承的烙印。回头再看林先生关于“民族”概念的结合实践的理论研究。他在改革开放后培养的几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薪火相传的性质,并且继续占有国内领先地位。这些成果包括张海洋的博士论文《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1996)和潘蛟的博士论文《“民族”一词的舶来以及相关的争论》(2000)以及纳日碧力戈的专著《现代北京下的族群建构》(2000)这些学生的成绩,说明林先生作为教育家的成就。

另外,林先生自早年研究严复的教育思想开始,一直对祖国的教育事业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在他的著述中不仅有大量对教育问题的关注,还有不少专门的教育著述,如《边教的我见》、《训练服务和研究》、《我在哈佛的读书生活》、《中国历代教育家传》(主编)等。对于教学中的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林先生也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所撰写和主编的《凉山彝家》、《金翼》、《民族学》、《民族学通论》、《原始社会史》、《父系家族公社形态研究》等,也大都是当今高校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专业学生和研究生的必读书和重要的专业参考书。

六十年的奋斗与探索是林先生高足满堂、著述丰厚,而他对现代教育的改革以及教育研究的探索,更证明和显示了他的博学与良知。在《林耀华学述》一书中,林先生专门回顾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六十年”,国内外学者也都盛赞林先生埋头学问、心无旁骛的科学研究与教育风范。他留给后人的,出了学问和研究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人品和襟怀,是其对社会的努力奉献。总之,林先生从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角度对教育的关注及其对教育所做的贡献是重要的和多方面的,他将影响后来人继续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关注和研究。

四、在中国人类学史上的地位

1949年前,林先生就以《金翼》、《凉山彝家》、《义序宗族的研究》等著作而在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界占有重要的地位。英国学者莫里斯?弗里德曼的弟子们认为,林耀华和费孝通。田汝康开启了一条“中国本土社会学中受英式训练的人类学路线”。这条路线对于“在英国的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开启了一条中国路线”的弗里德曼有不可低估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政府开展大规模的民族识别、民族社会历史和民族语言调查。林先生是这些活动的积极参与者。1956年,他与费孝通合写的论文《当前民族工作提给民族学的几个任务》,在5月彼得格勒召开“全苏民族学会议”,林先生代表中国民族学工作者出席并在大会上宣读此文。1957年3月,民族出版社以《中国民族学当前的任务》为题出版该文的单行本。该文堪称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其中的一些见解至今对于中国民族学的学科建设仍有启发意义。

新中国民族学(或者“民族问题研究”)与政治运动密切相关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中国的历次重大政治运动几乎都可以作为中国民族学史的分期界标。林先生在1957~1966年的十年期间被历史地留在中国民族研究学科大舞台的中央。他在客观上对学科尽管是曲折的却并非停滞不前的发展产生了更多的影响。从生命史的角度看,较之其他熬过“文化大革命”的老学者,他们多半失去了为发展中国民族学做贡献的大好时光。林先生的对中国民族学的贡献超出许多,学术生命也长出许多。有关“经济文化类型”学说和关于“民族”译名和定义的探讨等建树,使林先生的学术地位分外醒目。

林先生在他的晚期研究生涯中,对新中国民族研究的回顾、前瞻和经验总结致力颇多。虽然在1956年的“12年科学研究规划”中,林先生和费先生等认为民族研究就不应仅仅局限在少数民族研究,只不过事后的局势让他们失去了对汉民族展开人类学参与式研究的机会。80年代以后,尽管林先生未能亲身从事这方面的田野作业,但是他指导自己的学生继承了先前开创的事业。这也体现了他作为学科的大师,对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影响都是综合和持久的。

参考文献

[1]《从书斋到田野》,林耀华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2]《我们是这样走过来的:凉山的变迁》,伍精华著,2002.

[3]《燕大文史资料》第九辑.

[4]《林耀华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5]《汇聚学术情缘——林耀华先生纪念文集》,庄孔韶主编,民族出版社,2005.2.

[6]《社会人类学讲义》,林耀华著,张海洋、王晔整理,鹭江出版社,2003.10.

[7]庄孔韶:《银翅》,三联书店,1999.

[8]《林耀华著<从人类学的观点考察中国宗族乡村>日译稿之解说》,西泽治彦撰文,泷田濠译,《武藏大学综合研究所纪要》12号(2003年).

[9]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编:《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一集,1955.9.

[10]“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林耀华与切博克萨罗夫教授合著),原载《苏联民族学》1961年第3期。日译连载于《东亚民族学论文集》第2(1965)、3(1966)和第4集(1967)。中文版初见于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民族研究论文集》第3集(1984),第10~53页。

[11]《凉山彝家的巨变》》,商务印书馆,北京,1995.

[12]《从猿到人的研究》》,北京耕耘出版社,1951.

[13]《民族学与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庆祝林耀华教授从教六十二周年纪念文集》,马启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08月第1版.

附录:学术年谱

1932年,林先生完成论文《严复研究》,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兼修硕士学位。

1935年,林先生用结构——功能范式完成论文《义序宗族研究》,获硕士学位,并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1939年,林先生完成论文《贵州苗民》,获博士学位。

1941年,以英文著《金翼》(ThegoldenWing),为学界所瞩目。

1943年,林先生出任成都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兼系主任。期间连年暑期深入凉山彝区和川甘藏区进行田野调查,在搜集、掌握和分析、研究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完成《凉山彝家》、《四土嘉戎》等著述,在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

1951年,林先生随政务院西藏科学工作队骑马入藏,完成了《波密简述》,并主持《西藏社会概况》之撰写。

1951年,林先生发表《从猿到人的研究》,首次尝试将历史唯物论与体质人类学有机结合。

1956年,林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央政府“十二年科学研究规划”之制定,为民族学规划组召集人之一,与费孝通教授合著《中国民族学当前的任务》,为学科定向;并与苏联专家切博克萨罗夫教授共撰《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一文,为研究中国多元文化提供了范式。

1965年,出任《辞海》编委和民族学科主编。

1978年,先生开始招收原始社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还当选中国民族研究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学术委员会委员、“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会副主任和民族文化宫顾问。

1980年,先生出任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当选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和《中国大百科全民?民族卷》民族学分科主编。

1984年,林先生主编之《原始社会史》出版。

1990年,先生主编之《民族学通论》出版,为学科建设多有贡献。

[作者简介]曹勤华(1984~),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6级民族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民族学。

同类推荐
  • 中国食俗

    中国食俗

    食俗就是饮食的风俗,又称食风、食规,是指有关食物在筛选、组配、加工、销售与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中国的食俗出现很早,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过年过节有食俗、访亲拜友有食俗,纪念历史人物也有食俗,而且,中国地域广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们信奉各种宗教,自然就形成了宗教信仰食俗。《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食俗》介绍了除夕饺子、元宵节元宵、立春春饼、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腊八粥、少数民族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宗教信仰食俗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 穿越晋江

    穿越晋江

    晨曦,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晋江大地,一群晋江人从岩洞里走出,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这是一个春寒料峭的季节,可他们并不怕冷,不管男女老少,都清一色裸露着身子。他们的模样有些奇怪,前额很低,嘴巴前突,个头也不高,最高的也不过1.6米。他们来到离岩洞不远的一个空地上,地上堆满了前一天吃剩的鱼虾、贝壳以及用来生火的木柴。他们围坐一圈,一边生火,一边用一种我们听不懂的语言说话。说到动情处,他们会手舞足蹈起来,原来是正在安排新一天的工作。一起来翻阅本书吧!
  • 书与人

    书与人

    本书为“书文化”系列之一,是围绕“书与人”展开的读书随笔。分“书与人”、“人与书”两个部分,以众多爱书人与书的不解之缘,以及书中讲述的人的不同生活和命运为线索,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精心解读和深入感悟,在与读者分享阅读之美、阅读之乐的同时,致力于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展示众多作家、学者的思想文化成果以及生命深处无法泯灭的人性的光辉。
  •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

    希腊,是传说中天神宙斯、雅典娜和阿波罗的故乡,也是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故乡;是天地间盗火英雄普罗米修斯的故乡,也是军事天才亚历山大的故乡;是绝色美人海伦的故乡,也是千古诗人荷马的故乡;是科学和民主的故乡,也是现代文明的故乡。
  • 中西合俎集

    中西合俎集

    本丛书体现了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全体同仁如是学术旨趣——静虑澄心,“虚怀若谷,静一至道”。于学科建设而言,此为根本,当有深意焉。“大学,乃大师之谓也”。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全体同仁恪尽职守,教书育人,同时“皓首穷经”,不断提升理论素养,拓展学术境界,提高专业能力。我们高悬起“学术境界”这把标尺作为理想的目标去衡量、读解与阐释外语教学生动的现实实践,试图以求“道”之旨“月印万川”,鉴照理论与教学实际,使其呈现“有我之境”。丛书的核心理论追求就是“求道”,并将其悬为映照万川之“月”,作为价值尺度,以求“学理”。
热门推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锋矛破盾

    锋矛破盾

    现代雇佣兵穿越到一个冷兵器的世界,利用手中获得的逆天能力,制造现代武器,称霸世界。锋锐无比的矛对战破落不堪的盾,这是一场屠杀式的战争。
  • 谁主江山

    谁主江山

    灯烬棋未收,江山风雪骤。耻辱宏图,阴谋亲情,家恨,国恨。被皇帝厌弃的皇子谋夺江山,是非成败,且待后人评说。
  • 哥哥,等我,不许跑!

    哥哥,等我,不许跑!

    ”哥哥,同学要聚餐我去不去啊?“宋依依歪着脑袋看着坐在沙发上的哥哥,双手绞弄着及肩短发,神情有些犹豫,想着该不该问“去吧,多和别人交流是好事”李榆阳瞥一眼女孩,端起桌上清茶优雅酌上一口“他们要是让我喝酒怎么办?”“那你先把他们干翻!”宋依依牢记哥哥的教导,于是。。。。。。
  • 都市执绔奇才

    都市执绔奇才

    曾经没落的家族,曾经辉煌的至强者。大限将至,王者何时归来。
  • 艺苑卮言

    艺苑卮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帝王惧内:冷少的杀手狂妻

    帝王惧内:冷少的杀手狂妻

    拥有过阳光般的笑脸,便不愿在深夜里哭泣;拥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便不愿独守季节的寒凉;拥有过狂妄挥霍的青春,便无法面对白发苍苍的迟暮;拥有过你,便永世不会放手。--剧场一天,她问他:我很喜欢小动物,你呢?他:我也是。-她:那你有想过要养宠物吗?-他:当然。--她:那你打算养什么?--他一笑:养你......【甜宠~】
  • 吸血星修劫

    吸血星修劫

    一只吸血鬼在修真界的故事!历经千辛万险,将修真界搅的天翻地覆,最终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路。
  • 元代宫廷演义

    元代宫廷演义

    层峦重叠,流水弯环,于群山回之中,现出一片平畴旷原。此时乃是四月天气,那片平畴虽没有江南地方的桃红柳绿,但是河流萦带,映着那山林景色,也就倍觉鲜妍了。在这寂静无声,山林沉默的当儿,忽听得马蹄得得,自远而来。一转眼间,便见两骑高头骏马驮着两个年轻力壮、身材魁梧的塞外英雄,直向这不儿罕山的平畴而来……
  • 剑弑逆天

    剑弑逆天

    九州大陆群雄争霸,一代杀手之王杨浩宇因奸人所害,穿越到九州大陆,且看他如何血染苍穹,手刃仇敌,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