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34400000037

第37章 上党新貌(1)

一、长治市概况

长治市位于东经111°58′——113°44′与北纬35°49′——37°08′之间,地处山西省东南部,是连接晋、冀、豫三省的重要通道。全市总面积1389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3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最高处2453米。由于居太行之巅,有“与天为党”之说,故又称“上党”。这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初期,闻名中外的“上党战役”就发生在这里,故有“得上党而望中原”之称。

上党门

长治早在一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劳动生息,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炎帝神农氏曾在这里尝百谷,制耒耜,兴稼穑,使人类实现了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历史变革。尧舜时期,长治是尧王长子丹朱的封地。商为黎国,韩建别都,秦置上党郡,北周名潞州,明为潞安府,廓置长治县,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之称由此而来。1946年1月正式建市,现辖10县2区1个县级市,共有146个乡镇、3507个行政村,总人口3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1万人。

长治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5℃至11℃,年日照时数2418至2616小时,无霜期151至184天。年平均降水量550至650毫米,有漳河、后湾、关河3座蓄水量1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2.96亿立方米,是中国华北地区相对富水区。森林覆盖率为23%,自然环境十分优越。

长治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中国著名的绿色经济区,经国家认证的绿色农产品已达111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基地面积27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0%。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谷子、豆类、薯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党参、潞麻、苹果、核桃、柿子、花椒等;主要名优特产有沁州黄小米、潞麻、潞党参、黄芪、连翘、木耳、松蘑菇、黄花菜、蕨菜、柿饼、绵核桃、大红袍花椒、马铃薯、大青椒等。全市有耕地456万亩,其中水地100.2万亩;全市宜林面积735万亩,实有林地585万亩;宜牧面积480万亩,已开发草场271万亩。在各县市区中,长子被誉为“中国大青椒之乡”,平顺被誉为“中国大红袍花椒之乡”,黎城被誉为“中国核桃之乡”,屯留被誉为“中国玉米制种之乡”。

长治市位于上党腹地,雄琚太行之脊,山川雄胜,物阜民殷。素有“宗藩大国”、“山西巨郡”之称,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长治市原始谓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尧、舜、禹、夏时属冀洲,殷商为黎国,春秋属晋,战国归韩,而后属赵,秦置上党郡,汉设壶关县,隋唐改为上党县,明初废上党属潞洲,嘉靖八年二月,明王朝镇压陈卿农民起义后,升州为府,依郭置县,取“长治久安”之意,赐名长治县。清仍沿袭。民国废府存县,直属山西省府。抗日战争期间,本县辖区存在国民县政府,抗日民主县政府和日伪县公署,曾“三权并立”局面,长治县属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游击县”,1945年10月长治县全境解放。1946年1月,划县城,带四关、领六村始置长治市。称长治城市工作委页会,县域缩区18平方公里。1949年建国后,长治县域多有变动:1950年3月,长治市改工矿区;1954年7月,长治、潞城两县合并,称潞安县,1958年县市合并称长治市;1961年9月复置长治县,1964年11月缩市盈县,1971年5月又盈市缩县,1971年6月长子布村公社及色头部分14村划入长治县,1972年3月所划之村又复归长子县。1971年11月15日长治县城迁至韩店镇韩店村。辖四镇十六乡至今。隶属长治市。

二、潞商春秋

有多少人知道,晋商的源头最早却是发轫于平阳和上党,潞商曾是晋商中的一支劲旅,只不过那段历史离我们太久远了。大约在300一600年前,上党,曾经是当时的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那时候,上党以潞州为中心,手工业相对发达。上党盛产煤炭,因煤而形成的冶炼业、制铁业曾占据了中国北方的大半个市场;上党人历重农桑,由此而形成的纺织业使潞绸成为中国四大名绸之一……

潞绸“衣天下”

潞州自明代起就成为全国纺织业的中心,故宫陈列的“龙袍”赫然标明“潞绸”质料。

《隋书》上说,上党之民多重农桑。栽桑——养蚕——纺织,在上党积久成习,年年织造潞绸。明洪武中,朝廷在山西设立织染局,主管为皇家派造潞绸,使潞绸在潞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织造规模。翻开中国最权威的百科全书——《辞海》,“潞州”辞条下写道:“明为纺织业的中心,以产潞绸著名。”万历以后,也有皇帝直接诏令派遣的情况(《山西通史》)。……

上党铁货

铁府荫城“日进斗金”,以荫城为品牌的上党铁货在明清行销海内。

如果说潞绸的兴起因了皇家贡品,多多少少沾了些“宝气”的话,那么,荫城铁业的发展则更多的带着太行山上党人的那种刚悍和豪气而进入市场。

上党产铁,古来有之。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生产土铁,铁制工具已经用于农业。但是,上党冶铁成为一个产业,其铁能成为一个品牌,走出大山,上党能成为全国最大的铁货交易中心,仍然是在明代。

潞绸和铁货作为上党历史上工业发展的两大品牌,为当时的古潞州创造了两个神话。工业的发展造就了商业的繁荣,商业的繁荣又促进了工业的兴旺。不少农民挣脱土地,进入亦农亦工亦商的行列,长治古城在向都市化发展,形成了城市平民阶层。一大批手工制品沿着潞绸、铁货的发展方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而连接这些产品与市场的枢纽,则又是潞商这个活跃而又雄厚的商业集团。

上党药材

上党盛产药材。人参珍品是产于上党的“紫团参”,连王安石、朱元璋都觉得用之太奢。

鲍店药材会曾经是全国最大的药材交易市场之———潞商的又一杰作。

上党是人参的第一故乡,这一点已有权威论证。而上党的“紫团参”又是人参中的精品,“头面手足皆具”。(《五杂俎》)唐代诗人段成式求而未得。他的好友同繇想法弄到一根相送,并告之“人形上品传方志,我得真英自紫团”。紫团,即壶关树掌紫团山,“古有参园”。紫团参从宋代起成为皇家贡品,因而也就更加走俏。《梦溪笔谈》有一段记载,说宋朝宰相王安石患有哮喘病。有人知吃紫团参有特效,便送一根与他。王安石竟不受,说:“我平生不食紫团参,也活到今日。”

上党铜器的历史辉煌

故宫里的铜缸被称为国宝,可曾知那是潞城的铜匠所造。

倘若走进故宫,看到那一排排的铜缸,有多少人知道这是我们潞城的铜匠所铸。如今这些已成为国宝的铜缸,展示的是上党铜器的历史辉煌。据《山西二轻工业志》记载:“潞城素有铜匠故乡之称,此地生产的铜器以紫铜精制为主,具有塑性好、不锈蚀、耐用性好的特点。”但潞城铜匠是如何将自己的产品打进皇宫的?这便又是潞商的功劳。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在手工业作坊制的生产状态下,手工业制作与商业经营是无法分开的。在明清时期,潞城的铜匠已经将自己的产品和销售网络建在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京。现在有资料表明,清朝早期,在北京安定门一带几乎随处可见潞城铜匠的制作工坊和商业店铺。其中,最著名的是潞城三井村牛氏铜铺的“太德号”,该铜铺尤以铜器鎏金的技术享誉京城。清乾隆初年,故宫里的铜缸并没有现在这么多,只置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处。

有一次,乾隆皇帝从老师的口中得知,鎏金铜缸并非是为了点缀门面,而是镇火灭灾之物,名谓“门海”,亦称“吉祥缸”。乾隆听后,决定多设置几口,放在殿前,以应不时之需,下旨按每口缸铸造费500两白银拨款,令京城铜铺制造。

当时在京的制铜业几乎全被潞城的铜匠所垄断,所以给皇家造铜缸的这项工程便自然落在了潞城铜匠的肩上。以“太德号”牵头,就像今天的承包一样,将潞城在京的铜匠全部组织起来,经过精心设计,精细采铜,日夜冶铸,共用钢3392公斤,铜缸底铸有“潞城县三井村牛氏铜匠太德号”字样,制成后运进了紫禁城(《潞城市志》)。

潞城铜匠利用给皇家制造铜缸的机会,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其实,潞城的制铜业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在为老百姓服务,它们的产品诸如铜火锅、铜暖手炉、铜盆、铜镜一类走进了千家万户。这些产品不仅实用,而且工艺精湛绝美,如今已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

但经过历史的积淀,品牌的吸引力就显得更加重要。这其中有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内涵,如同潞绸、荫城铁货、大风丸一样,上党铜器“太德号”是潞商制造并经营铜器产品的又一块金光闪耀的招牌。

八义瓷窑

在上党地区的民间,流传有这样一种说法:北宋时期,长治县的八义瓷窑曾是当时中国最有名的瓷窑之一。后来,金兵南侵,宋徽宗由汴梁(开封)迁到临安(杭州),北方的文化也随之南迁;尔今,声名显赫的景德镇就是八义瓷窑在南方安家落户的结果。此说是否确实,由于缺乏证据,不敢妄断;但长治县八义窑的瓷器确实有过一段令人自豪的历史。据《中国陶瓷史》记载,宋朝时,国内的瓷窑大体上分为两大体系,而磁州窑系是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在当时的制瓷于艺中,有一种“白釉釉上红绿彩器是宋瓷装饰中比较珍贵的品种,窑址中出土数量不多……山西长治八义窑,在窑址采集到了一些红绿黄彩绘碗的标本,纹饰都画在碗的里部,纹饰布局具有地区特色,以花卉为主,多数画折枝花,里口红彩画粗细线纹二至三道,线纹之间点以绿彩点饰,分布在四面,外部露胎处是浅紫红色,圈足稍宽而矮,足上有五个支钉……”这是从瓷器专家的角度对长治县八义窑外部工艺的描绘,而且肯定了八义窑的这种瓷器在宋瓷中属于珍品。从这里可以看出,远在宋朝的时候,长治县八义窑的瓷器就已经是当时中国瓷器工业中的佼佼者了。它给后人带来的不仅仅是对宋朝瓷器文化价值研究的宝贵资料,而且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八义瓷窑的兴盛和规模。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种工艺的完善和形成自己的风格,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由此可以肯定,八义瓷窑的起建当在宋朝以前;而且在宋朝以后,它还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巩固和发展历程。我们现在尚未找到潞商经营八义瓷器的有力证据,但潞商在全国各地的商品经营中确有瓷器的店铺和品种。我们不能排除这就是八义瓷的这种极大的可能性。试想,潞商作为一个庞大的经营群体,如果对当地生产的一种名贵瓷器视而不见,那简直就是不可能的。

于是,就让人感到流传于民间的八义瓷窑与景德镇瓷窑的那种渊源关系的传说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可信性。如果此说能够成立的话,我们就不仅可将潞商在全国的活动提前数百年,而且是对上党优秀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又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和十分有力的证据。

潞酒一过小雨天,香飘万里醉半山

与潞城铜器同样知名的是上党生产的潞酒。说到潞酒,可以追溯到唐朝甚至更远的时期。《山西通志》列“古酒之美者”,有“汾潞之火酒盛行于世”的记载。所谓“盛行”就是一种商业状态,这应该是潞商崛起的信号和先声。早在中唐时期,潞酒就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唐景龙元年(707年),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潞州一带连年丰稔,人民安居乐业。安定祥和的环境最容易将人引入醉乡,由此而兴起的酿酒作坊在潞州各县约有50多家。李隆基即帝位后,曾三幸潞州。当地的官绅将潞酒献上筵席,唐玄宗与民同乐,直喝得“陌路相逢醉人多”。他两次免潞州租税8年,使潞州人民得以丰衣足食,于是纵酒之风炽盛,当地大小酒坊发展到近百座。

到了宋代,潞酒的工艺已基本定型,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的营销网络。北上过东阳关到冀(河北),南下经天井关到豫(河南),东过小南天到鲁(山东),西行出翼城经晋南达陕(陕西)。这些交通要道都是太行山与外界接触的主要通道。在当时的交通状况下,运送潞酒全靠商人肩挑。崎岖山路上,一个一个的挑酒商人将酒香洒溢在草丛枝叶中和蓝天白云的空气里,因此有了“潞酒一过小南天,香飘万里醉半山”的赞词。明清之际,潞商遍布全国各地。所到之处,都把潞酒作为一种对家乡的怀念而随身携带,每逢佳节、每逢望明月而思故乡的时候,品一杯家乡的酒,用以寄托那种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于是,后来就出现了专营潞酒的商家。据四川《涪州志物产志》载:“道光六年(1826年),山西人来涪州经营山西潞酒。”四);堤产“五粮液”和“泸州老窖”的地方,潞酒能在此占有一席之地,第一说明潞酒的质地优良,第二说明潞商的分布广泛和经营品种的多样。

以潞酒为底料再蒸馏,加入其他原料而酿成的“珍珠红”,晶莹光润,味道甘醇,度数较高,少饮便醉。喝了之后,悠悠忘形,犹如梦游华胥国一样美不可言。明沈安王朱铨铄坐镇潞州多年,深嗜珍珠红,他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潞州城中酒价高,胭脂滴出小檀槽。

华胥一去不复返,汉使何须种葡萄。

诗前还有一小序:“潞州鲜红酒盖烧酒也,入口味稍美,易进而作剧,吻咽间如刺,或云即葡萄遗法也。”珍珠红属烧酒类,既能有葡萄般的颜色,这在当时是制酒工艺上的一大突破(《上党史话》)。

可以肯定,潞商在把潞酒销往各地的同时,也把珍珠红带到了所到之处。可能是由于其酿造之法难度较高,所以在民国时期失传了。

上党的皮毛业

明永乐年间,朱元璋的第20子明沈王朱模就藩潞州,随他而来的是程、马二姓的回民。

回民的到来,也同时把做皮毛的手艺带到了潞州。从那个时候起,回民就成为潞商中的一支生力军,皮毛制作成为回民的主要职业,皮毛作坊由最初的几家发展到数百家。潞州城内的清真、南头、下西街、铜锅街等街巷,凡是有回民的地方就有皮毛业,其中最有名的是“能顺捷”和“德盛魁”两家。在回民中流传着一句民谣:“宁舍亲爹娘,不舍臭皮行。”由此可见回民对皮毛业的喜爱程度。

潞州(长治)回民皮毛生意分为采、制、销3个环节。采,就是采购原料,这是皮毛生意的关键,其中技术的因素很大。采购皮毛原料不是评斤论两,全靠手、眼上的功夫,所以采购皮毛多是一些对皮毛制作和销售有丰富经验的人方可胜任。潞州皮毛业原料主要来自陕西和甘肃、宁夏、绥远(西口皮)。做成的皮毛成品主要销往冀、鲁,豫和东北等省,清朝和民国时期又扩大到了汉口和天津,有一部分成为出口产品。皮毛的制作,有很强的技术性,如熟度、铲皮、削皮、裁皮等,都有很高的要求,一个全把式需经过4至5年时间的培养。

同类推荐
  • 兵锁连城

    兵锁连城

    过眼繁华终萧瑟,呕心烈血尽忠事,千秋功成话枯骨,战兵不止金戈不倒。六国纷争而起,隐士出山谋事,战争与利益而交缠,生存与死亡而选择。他怀着一颗治天下的雄心,谋王事、谋国事、断国事。鬼笔倾情力作,精彩尽在其中。
  • 发个红包去古代

    发个红包去古代

    历史系大三学生王磊,在夜里给昵称叫“古代”的微信好友发了个一分钱的红包,等到这个微信红包被拆开后,他立马就两眼一闭晕厥了过去。等到他再一次醒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竟穿越到了一个不知今夕是何年的古代,开启了他成为一个古代人妙趣横生的穿越之旅!
  • 从来没有的帝国

    从来没有的帝国

    中世纪,穿越者投身于造福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农业产量,建立工业体系的故事。建了一个群,有兴趣的书友可以来这里和我聊天。从来没有的帝国,群号:144065412
  • 黄陵文典(戏剧卷)

    黄陵文典(戏剧卷)

    公元2008年4月4日,时值戊子年清明佳节。由黄帝故里黄陵县组织编纂、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历史文化系列丛书—《黄陵文典》1—18卷
  • 一生要了解的30场历史兴衰

    一生要了解的30场历史兴衰

    以史为鉴,对于人类认识和把握社会规律,拓展思维,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述从女娲补天至辛亥革命的30场兴亡史,引领读者登堂入室,有所读、有所思、有所学,真正发挥“读史使人明智”的益处。
热门推荐
  • 最美的夏天——完美年华初相见

    最美的夏天——完美年华初相见

    穷苦女生夏天晴因给妈妈看病,耽误了入职考试,没能实现理想,成为模特。但在这时,一个大大的惊喜降临在了夏天晴身边——全世界都家喻户晓的公司,要面试招员工!夏天晴决定去试一试,如果成功了,就可以有钱供妹妹上学,给妈妈治病了!在新源大厦,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又会有怎样的虐恋呢?敬请期待吧!
  • 朦朦墨色染

    朦朦墨色染

    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对所有事物充满好奇的她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叛逆开始做自己的第一次选择。在无休止的争吵中她成长了,成熟了。然而不甘于平淡的她长大后更加风流不羁,开始了她自己原本想要的生活!
  • 中庸做人的哲学

    中庸做人的哲学

    本书分十章讲述中庸之道在生活社交中如何正确运用自如,才能透彻地领悟中庸做人的哲学,进而让人生的路左右逢源,处处和谐圆融。
  • 与回忆共舞

    与回忆共舞

    回忆的葱茏岁月里,世界很小,只容留祁颂唐一人藏身。于是,当祁颂唐提出需要一份能够堵住悠悠众口的婚姻时,她化作飞蛾撞进婚姻的烈火,厚着脸皮好不容易占有了一席之地。原以为故事的结局会是幸福,当祁颂唐的前女友宋锦时携带着往日的真相铩羽而归,那样的火光足够将她燃成灰烬。年少冲动而毁灭过的一场爱情,以变本加厉的惩罚手段席卷而来。原来,祁颂唐终其一生,早已将宋锦时铭刻于心,她是食之无味的鸡肋而已!(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上古世纪之失落游侠

    上古世纪之失落游侠

    热爱游戏的少年江山,在上古世纪开服之既遇到千年一次九星连珠意外的穿越到游戏所在的世界!这不是游戏,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在这里只有一次生命,死了就真的死了!哈里拉大陆的哀伤,诺伊大陆的冒险,无尽之海的厮杀,原大陆的线索,只为了寻找回家的路!随着江山的脚步,这个世界神秘的面纱被缓缓揭开,英雄的喋血,女神的献祭,深渊的入侵,诸神的阴谋!是永生还是毁灭?江山是否能找到回家的路?敬请期待!
  • 妖尾之力量果实

    妖尾之力量果实

    新人,因为喜欢妖精的尾巴,所以大胆一试,写的不好请不要责怪,小五在这谢谢了!
  • 惊世鬼医三小姐

    惊世鬼医三小姐

    她,月若心,z国最顶尖的特工,她不但有着绝美的容貌,而且有着一手出神入化的医术,因此被好姐妹嫉妒并杀害。重生之后,她发誓再也不相信任何人,却在遇见他后,誓言不攻自破。他,冷亦寒,傲风国的冥王殿下,世人眼中的他霸气,杀伐果断,而在她的眼中,他霸道,腹黑。当她遇到他又将发生怎样的故事,且看她和他如何傲视苍穹。
  • 冥王溺宠:腹黑萌妃很倾城

    冥王溺宠:腹黑萌妃很倾城

    她是素颜女神,也是高级杀手!在别人面前很高冷,而背后却希望有个人可以懂她。她,风云国的将军大小姐,一次高烧让她变得痴傻,更是喜欢犯花痴,从小受人欺淩。当她变成她,整渣男,欺渣妹,更是狂傲无比。他是风云国的三殿下,人称冥王,脾气更是暴躁无比,厌恶女子,所有人不得离他1米近,就连他的手下也不行,否则杀之。刚出生,天上就出现异像,被人说成是风云国的煞星。长大后,他嗤之以鼻。当她出现在他的视线,让他觉着自己的世界不再诙谐。从此宠她入骨,让她习惯自己的存在。对于他的宠爱,她直接回应,因为她在这个时代没有如何势力。当腹黑遇上腹黑,到底会有怎样的故事呢?【本简介纯属虚构】
  • 侯门深宅:神医娘子痴相公

    侯门深宅:神医娘子痴相公

    侯门深宅破事多,恶毒姨娘是必备的,阴险庶妹是常有的,连寄居的表妹也是来寒碜人的。爹不亲娘已死,精明如她自然要为自己好好谋划。本以为凭着一手惊华医术可以混吃混喝,可没想到天上降了门傻子亲!哎哟,这是谁家男子,长得如此想教人好生眷顾?不如放手一教!
  • 校花的随身高手

    校花的随身高手

    他是武学高手,他曾经是杀手,也是医王。为了一次相亲,他踏入了都市。成为了美女校花的贴身高手,随身保护校花。一颗神奇的戒指,给与了他无限的能力。美女,金钱,权利,不再活在梦中。他要纵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