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释迦族王子出家和佛的教诲
佛陀来到一座名叫阿奴波的村子,在这里停留了一段时间。这时,释迦族有一对兄弟,名叫摩诃那摩和阿奴楼陀。他们看到许多释迦族王子都跟随世尊出家,觉得很让人羡慕。起初,净饭王看到跟随在佛陀后面的迦叶等人一个个面容瘦削,形体丑陋,觉得有损佛陀的威严,于是命令释迦族贵族那些仪容魁梧、面貌端正的,一家有两个儿子以上的,其中一半必须跟随世尊出家,环侍世尊,所以释迦族当时就有五百人响应国王的号召前往出家,做佛陀的弟子。摩诃那摩想道:“现在我家还没有人出家,我家肯定要有一个出家的,那么是谁去出家呢?是我,还是弟弟阿奴楼陀?”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阿奴楼陀。阿奴楼陀说:“我一直娇生惯养,不习惯在外面风餐露宿,还是你出家吧。”
摩诃那摩说:“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将告诉你怎样在家生活。“首先要犁地,然后播种,灌溉,排水,除草,收割,打谷,筛分,储藏。“这每一个节目都要认真去完成。今年做完了,明年再做,后年也还是要做。“工作永远无穷无尽,是没有止境的。“我们的父亲和祖父已经去世,而他们的工作并没有完结。“因此你要学会在家生活,我要出家去了。”阿奴楼陀听了这话,改变了主意,于是去见母亲,说:“我想出家,请母亲准许。”母亲虽不愿意,却经不住阿奴楼陀的再三恳求,只好说:“如果释迦王子跋提也出家,那么我也答应你,让你出家。”阿奴楼陀便去见跋提,请求与跋提一起出家。但跋提并不同意。在阿奴楼陀的再三劝说下,跋提最终答应在七年之后出家。阿奴楼陀觉得这个时间太长,他要求跋提减短期限。跋提经不住阿奴楼陀的纠缠,只好同意按年按月减少时间,最后答应七天之后和阿奴楼陀一起出家。七天后,释迦王子跋提和阿奴楼陀、阿难、婆咎、金毗罗、提婆达多以及剃头匠优波离一起去见佛陀。他们走过边界,觉得优波离不适合出家,便打发他回去。优波离在回去的路上,突然想到:“释迦族人非常厉害。如果我这样回去,他们一定会怀疑是我煽动这些王子出家的,他们就会因此治我死罪。”于是,优波离又转身返回,将他担心的理由向这些王子们作了解释。王子们同意他的想法,因此带着他一起到达佛陀的住处。
他们对佛陀说:“我们是骄傲的释迦族人,这位剃头匠优波离长期侍候我们,请世尊先接受他出家,以便我们向他顶礼致敬。这样,就能抑止我们释迦族人的傲气。”佛陀同意了,他首先接受优波离出家,然后依次接受其他几位王子出家。佛教的规矩,在僧团内部,不以凡间的身份高低区分大小,一切僧众都是平等的,只是在加入僧团的迟早上有先后的区分,早到者为兄,迟到者为弟。迟到者对早到者有道义上尊重的义务。跋提出家后,感到修行有无比的快乐。他无论在树林中,还是栖宿在树下或空屋子里,总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啊,真是幸福啊!啊,真是幸福啊!”许多比丘把跋提的情况反映给佛陀,以为跋提是不适应修行的生活,留恋过去的王子之位,“看来跋提对梵行有些不满,他是在留恋过去的生活啊。”佛陀于是将跋提找来,询问跋提究竟是怎样的情况。跋提告诉佛陀说:“不是像他们所说的。我是对现在修行生活感到十分满意和幸福才发出如此感叹的。“从前,我身为王子,宫里宫外,城里城外,都有卫士守护,一刻都不能自由。尽管如此,但我仍感到十分害怕,感到十分忧虑、怀疑和担心。“而现在,无论进入林中,还是在树下或空空的房舍里,我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害怕、担心,也不忧虑、怀疑将来究竟会怎样。我生活自由、安详,每天接受别人施舍,日子过得自在又愉快。真是觉得十分幸福啊!”佛陀听后,不禁大声赞叹道:他的身边不再潜伏着危机,他已超越一切而存在,他是无畏的,有福的,脱尽了一切烦恼,连天神也无法与之相比。后来佛陀又回到王舍城竹林精舍,罗睺罗住在庵婆罗林。有一天,佛陀到庵婆罗林看望罗睺罗。罗睺罗侍奉佛陀洗完脚后,就向佛陀行礼,坐在一边,静听佛陀的教诲。佛陀将一点水倒入水瓶,对罗睺罗说:“你看到这水瓶里这点儿水了吗?”“是的,世尊,我看到了。”“那些不知羞愧、故意说谎的人,就像这样,没有多少沙门性。”接着,佛陀又将水倒在地上,说道:“那些不知羞愧、故意说谎的人,就像这样,泼掉了沙门性。”接着,佛陀又将水瓶倒覆在地上,说道:“那些不知羞愧、故意说谎的人,就像这样,倒覆了沙门性。”佛陀又继续将水瓶翻过来,对罗睺罗说道:“那些不知羞愧、故意说谎的人,就像这样,没有一点沙门性。”佛陀继续对罗睺罗说:“比方有一头大象,在战斗中使用前腿、后腿、前身、后身、头、耳、牙和尾巴,然而它将鼻子缩回了,那么象夫就会这样想:‘尽管这头大象使用了全身为国王战斗,但它缩回了鼻子,所以还是不能彻底为国王献身的。"
“一旦这头大象将鼻子也使用上了,象夫就会这样想:‘这头大象使用了全身,以至鼻子,是能够彻底为国王献身的,所以它就不再需要调教了。’“因此,罗睺罗,你必须培养自己决不说谎,哪怕只是为了开玩笑。”接着,佛陀又拿出一面镜子,对罗罗说:“这面镜子有什么用?”“世尊,这面镜子是用来观照的。”佛陀说道:“同样道理,身体行动前,要反复观照;话语说出前,要反复观照;思想产生前,要反复观照。”佛陀后来住进祗树给孤独园,佛陀的堂弟难陀也跟他住在一起。难陀出家其实本非其愿,是佛陀强行给他剃度的。一次,佛陀住在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他进城乞食,来到难陀的住处。难陀那时还是一位十几岁的童子,正在给一位漂亮的女子描眉着妆,他听说佛已经来到家里,便要出去看望佛陀。女子跟难陀说:“你出去只能一小会,就要进来。不要呆得太久了,使我想念。”难陀出去后,见到佛陀,便向他作礼,然后取钵装满饭,恭敬地奉献给佛陀。但是佛陀并不接钵,难陀又将它交给阿难,阿难也不接受。阿难说:“你从谁的手里接过钵来的,你就交给谁。”难陀于是拿着钵,跟在佛陀后面,一起来到尼拘律园。一到尼拘律园,佛陀立即通知剃头师父,赶紧给难陀剃发。但是难陀坚决不肯,竟至拔出拳头,要打剃头师父,说:“你就是把迦毗罗卫国人的头发全都剃掉了,也不要给我剃。”剃头师父只好放弃。佛于是问剃头师父:“你为什么不给他剃?”剃头师父回答说:“怕挨打,所以不敢剃。”佛陀便和阿难一起来到难陀身边,难陀看到这个架势,有些害怕,只好同意剃发。后来,佛陀怕他跑回家,又把他关在一所空房子里,让他习惯梵行生活。难陀虽然剃掉了发,出了家,但还是不习惯出家的生活,常常想着要回家。最后,难陀觉得出家生活实在太清苦,什么欲望都不能有,枯燥单调得使人一刻也不能忍受。于是,他想:“还是还俗的好,还俗之后吃穿住都是最好的,还有许多美女随侍左右,这样的日子是多么惬意啊。”佛陀知道后,将难陀找来,询问他究竟是什么原因打消了出家的念头。难陀回答说:“我出家时,释迦族有一位美女名叫阇那波陀迦利耶尼的,和我相好。我一合上眼睛,就看见她眼巴巴地望着我,说:‘赶快回来啊,我的王子。’我一想起这个情景,就觉得一刻也不能忍受这样刻苦的修行了。”佛陀听到这里,当即挽住难陀的手臂,一起升到忉利天上。难陀看到那里有五百如花似玉的天女正在侍奉着帝释天。佛陀问道:“难陀,释迦族美女阇那波陀迦利耶尼和这五百天女,哪一个更美丽可爱呢?”难陀回答说:“与这五百天女相比,释迦族美女阇那波陀迦利耶尼简直就是秃顶塌鼻的母猴。”于是,佛陀劝慰道:“你只要认真修习梵行,我保证你将来能够获得五百天女。”难陀回答说:“如果世尊能保证我将来获得五百天女,那么我就刻苦认真地修习梵行。”说完,佛陀挽住难陀的手臂,回到祗树给孤独园。其他比丘僧听到这件事,都感到十分奇怪,便纷纷议论道:“难陀出家的目的就是为获得天女,这简直就像雇工出卖自己的身体,只是为获得报酬。
但听说,世尊已经答应他能够获得五百天女,不知这事是否真实?”难陀听到大家在议论他,感到十分羞愧和狼狈。因此他独自隐居,加倍努力,勤修梵行,最后完全控制了自我,修成阿罗汉果。他知道自己此生已尽,梵行已立,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做到了,不会再退转入于轮回了。于是,他对佛陀说:“世尊,您曾保证我能获得五百天女,现在我放弃这个要求。”佛陀当即作了一首偈,来赞美难陀的成就:这位比丘已经越过了泥潭,铲除了爱欲的荆棘;这位比丘已经毁灭了痴迷,他不再为痛苦、快乐动心。
2.提婆达多叛教
佛陀在传播佛教的过程中,不仅遭到外来的如婆罗门教以及其他教派的攻击,同时也遇到来自内部的分裂。最大的一次是他的堂弟提婆达多的叛教,他从佛陀身边带走大批僧众,虽然后来佛陀挫败了提婆达多的阴谋,但佛教僧团内部却经历了一场分裂和动乱,造成僧团内部的不和谐。这种结果,几乎是每一个集团内部都会存在的,自然佛教也不例外。提婆达多是佛的堂弟。当佛回到迦毗罗卫国,接受释迦族人出家之后,提婆达多也要求跟随佛一起出家。但是佛并不同意,他说:“你应当呆在家里,不宜出家。做沙门确实是很辛苦,很不容易。”提婆达多再三恳求,佛陀总是不肯答应。提婆达多顿时心生恶念,以为佛陀心怀嫉妒,故意不让他出家。“也罢,我现在自己剃掉头发,认真修持梵行,一定要这个沙门同意干什么?”提婆达多一气之下,就自剃须发,着袈裟,自称释种子,独自出家修行去了。那时,有一位比丘,名叫修罗陀,着补衲衣,有极大的神通变化。提婆达多投至他门下,请求比丘教他修行的道理和方法。修罗陀即教他比丘的威仪礼节,提婆达多一一铭记在心。后来,修罗陀又教提婆达多神足功夫,说:“你现在应当学习心意轻重之法。学会了心意轻重之法,再必须分别地、水、火、风四大的轻重之法;了解了四大轻重之法,还必须修行自在三昧之法;修习了自在三昧之法,还须修行勇猛三昧之法;修习了勇猛三昧,继续修习心意三昧;修行了心意三昧,必须修习自戒三昧;修行自戒三昧之后,不久就可获得神足的神通了。”提婆达多听受教诲,一一如法修行,不久之后,就修成神足功夫。因此,提婆达多有了无穷的神通变化,从此声名远布。后来,在提婆达多和阿难的再三恳求之下,佛陀吸纳了提婆达多加入自己的僧团。据说,佛陀道成尚未回到迦毗罗卫国、提婆达多也还未要求出家时,有一件比较尴尬的事,使耶输陀罗蒙上极大的羞辱。
当佛陀成道之后,净饭王请求佛陀回家,佛陀为了实践自己出家时的誓言,成道之后回到迦毗罗卫。这时,佛陀的儿子罗睺罗已经六岁。当罗睺罗出生时,宫中的人都纷纷议论说:“太子出家这么多年,耶输陀罗怎么会生儿子的?这真是太奇怪了。”净饭王一听,内心也异常恼怒,说:“我儿子已经离家六年,耶输陀罗现在生下这个儿子,是从哪里来的?”当时提婆达多在旁边,这样说:“这是我的儿子。”净饭王一听,更是火冒三丈,于是召集所有释迦族的贵族到场,公开宣布说:“你们应当知道,耶输陀罗不爱惜太子的名声,也不爱惜我的名声,更不爱惜我们释迦族的名声,竟然做出这样纵恣荒淫的事来,辱我宗族,真是罪大恶极。你们说,今天要施行什么样的刑罚对她进行惩罚?”众人群起附和,异口同声地说:“耶输陀罗,污辱了我们释迦族的名声,我们应当用家法来惩罚她。”有的建议将她的头剃光,并且施用杖刑,然后在她头上烙上印记;有的说应当割掉她的耳朵,削去她的鼻子;有的建议将她的两只眼睛挑去;有的认为应当将她丢在井里;有的说要掷到大火里;有的说要使用炮烙之法,让她抱在烧得通红的大铁柱上;有的建议缚住她的手,让大群的牛或白象来踩踏;甚至有的还建议从头至足用锯来锯开,或者节节肢解分作八段;等等,不一而足。净饭王最后命令耶输陀罗和她所生的儿子全都得死。耶输陀罗说:“我没有过错,我生下的儿子,确实是太子的儿子。你们叫太子来,就会知道了。”耶输陀罗生命危在旦夕之际,是佛陀的一封手书证明救了她。佛陀手书上这样写着:“耶输陀罗所生儿子,真的是我的骨肉。”一场天大的祸患终于不曾降临于耶输陀罗和儿子罗睺罗的身上。净饭王看到是太子的亲笔手书,才由愤怒转为欢喜,赦免了耶输陀罗。从这可以看出提婆达多的为人,在佛陀做太子时,提婆达多也许就对太子心存不满和恶念了。提婆达多是一个天资极好,但刚强自愎的人,他一心想超过佛陀,所以在修行方面也非常刻意,常常与佛陀在暗地里较着劲。有一天,提婆达多独自思忖道:“我用什么办法战胜佛陀呢?我又赢得谁的信仰,可以获得名闻利养呢?”这时,他想到摩揭陀国阿阇世王子。于是,他手持衣钵,前往王舍城。他施展神通,化作一个童子,将蛇缠在腰间,这样坐在阿阇世王子膝上。但阿阇世王子感到十分惊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