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商仲岚的自述,为了节省本来就很局促的时间,在他讲述期间我们都没有插嘴,现在为了叙述方便,我也将应该使用的引号省略了,特此说明一下,希望大家在阅读的时候不要产生误解。
我出生在1932年的J市东南的一个小村里,那个村子叫做商家庄。村子里有一百多户人家,几乎有一半都姓商。据老辈人讲,我们商姓是在明朝中期从山西大槐树迁移过来的,当时只有我们商姓家族,所以村子就取名商家庄。
虽然我们这里不属于山区,但商家庄周围却全是低矮的土山丘陵,商家庄的村民几乎都是靠天吃饭,农闲时在山上打些野兔獐子贴补口粮,过得很是清苦。再加上那年月兵荒马乱,到处都在打仗,大家的日子过的就更加拮据了。
我父亲是村里唯一一位识字的人,年轻时还中过秀才,也算是书香门第。老人家心地很好,常在农闲时义务教授村里的孩童读书写字。村里人为了感谢他,也会将猎获的野物分一些给我们,所以相比之下,我们家比其他人家过得还稍微宽裕一些。
我们家历代都是一脉单传,但偏偏到了我这一代,一出生就是兄弟两个。家里人都很高兴,我父亲更是大喜过望,在我们俩满月的时候着实好好热闹了一番,并费了很过心思为我们取了两个文绉绉的名字,一个叫商军,字伯义,一个叫商韬,字仲岚,希望我们将来一文一武,光耀门楣。
因为我们兄弟俩是双胞胎,长得又极为相像,连父母都很难分辨出来,常常将我们两个闹混,再加上伯义异常顽劣,经常欺负村里的同龄小孩,而且他下手很重,小时候在一块玩耍的时候,曾经将一个小孩溺入河里,差点淹死,而且还常将过错载到我的头上。于是老人家就在伯义的肩头做了个记号——用烧红的烙铁烙下了一个“义”字,那是要让伯义时刻记住凡事以义为先的意思。
也许是应了老人家取名的心愿,我在五六岁时,就已经能将《三字经》《百家姓》倒背如流。父亲对我满怀希望,一直认为我一定能搏取个功名,光宗耀祖,对我的教育就更加不敢有丝毫松懈。等我长到十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写诗作对。由于我父亲是村里唯一一个识字的人,那时每年春节,村里的对联都交给我父亲来写。等我十岁之后,我父亲就把这项差事交到我头上,并且规定不许做前人曾做过的对联,只能现场作对,每年出新,还规定了时间,如果半个时辰内做不出一副工整的对联,就要打十下掌心。新年对小孩子来说,往往是最高兴的,但对我来说却成了最苦闷害怕的事情。最后我终于想出了个主意,将平日想到的对联都牢牢的记在心中,从不吐露,慢慢积攒,只等过年前那三五天才随口说出来,久而久之,到了最后已经不需要积攒了,脑筋一转,就能够吟出一副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