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88100000024

第24章 民国汉族风俗(6)

风俗调查会还编辑了《妙峰山》、《东岳庙》、《北京市招》等3种风俗书籍。钟敬文先生认为北大歌谣研究会和风俗调查会是“着手较早,而努力亦比较集中的”,“终于做了中国民俗学工作的开始者,并且成绩很不坏……合国人知道研究风俗也是一件重要的工作。”

1926到1927年间,由于段祺瑞政府的黑暗统治和对知识界的残酷弹压,北大一些教授纷纷转到南方,不少学者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重新将《歌谣周刊》的旗耸立起来。1927年11月,中山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正式以“民俗学“命名的组织——广东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创办了《民俗周刊》。

《民俗周刊》共出123期。其中有“槟榔专号”、“清明专号”、“中秋节专号”、“旧历年专号”、“神的专号”(4次)、“妙峰山进香专号”、“疍户专号”等,均以风俗为研究对象。何思敬《民俗学的问题》、杨成志《民俗学问题格》、钟敬文《数年来民俗学工作的小结帐》、陈锡襄《风俗学试探》等都是对风俗研究极有价值的重要文章,基本上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民俗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民俗周刊》停刊三年后,1936年9月复刊为《民俗季刊》,共出8期。重要文章有杨成志的《现代民俗学——历史与名词》和《民俗学之内容与分类》、王兴瑞和岑家梧的《琼崖岛民俗志》、刘伟民的《东莞婚俗的叙述与研究》、江应梁的《昆明民俗志导论》、郑师许的《方志在民俗学上之地位》和《中国民俗学发达史》、罗致平的《民俗学史略》等。这些文章对民俗学的名称、概念、范围、研究方法以及世界性等基本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突破了我国民俗学固有的框框。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还出版了民俗学丛书37种,其中有关风俗研究的有顾颉刚、刘万章的《苏粤的婚丧》、周振鹤的《苏州风俗》、顾颉刚的《妙峰山》、奉宽的《妙峰山琐记》、魏应麒的《福建三神考》等。

张紫晨先生认为:“中大民俗学会和《民俗》周刊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它确实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前后工作达十五年之久。中间虽有几次终断,然而坚持力、持续性都很强。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民俗学团体”。

1930年前后,钟敬文、钱南扬、娄子匡等在杭州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编辑出版《民俗周刊》,以及《民俗学集镌》两辑。发表了《紫姑的姓名》(娄子匡)、《从祭祀说起》(钱南扬)、《南阳婚俗》(蔡一木)、《苗人的跳月》(黄石)、《“迎紫姑”之史的考察》(黄石)、《金华斗牛的风俗》(钟敬文)、《周汉风俗和传说琐拾》(顾颉刚)、《占雨的谣俗》(娄子匡)、《签试小考》(钱南扬)、《四教与食》(江绍原)等风俗研究方面的文章。同时还利用浙江《民众教育季刊》,出版了“民间风俗文化专号”,集中推出了一批中外民俗学者的论文,有意识地介绍与借鉴国外民俗学理论。

民国时期的民俗学活动,“以北大为开端,以中大为发展,北大始其源,中大畅其流,再加三十年代各地的活动,形成了一个比较繁盛的时期。”在这场民俗学活动中,风俗研究始终被放于重要的地位,体现出民国时期学者对社会风俗文化的重视和尊重。

2.风俗学研究着作的大量涌现

在民国民俗学的发端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俗学学者。他们原本从事其他学科,诸如社会学、考古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等的研究,现在却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投身于民俗学领域,开始对民俗学进行较为科学系统的探讨。由于他们大多是从本学科的角度来研究民俗学,使得民国时期民俗学研究的成果极为丰富,而且颇具特色,明显带有交叉学科的味道。在民俗资料调查、民俗学基础理论、专题研究以及民俗发展史四方面,都有一大批水准极高的着述问世。仅以风俗研究而言,就有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杨荫深的《衣冠服饰》,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贾仲的《中华妇女缠足考》,杨树达的《汉代婚丧礼俗考》、陈顾远的《中国婚姻史》,李安宅的《〈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陶希圣的《婚姻与家族》等。可以肯定地说,民国时期的风俗学专着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样、深刻,有些甚至至今仍无法超越,确实是现代意义上的风俗学着作。

《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尚秉和(1870~1950年)着,商务印书馆1938年4月版。是第一部对我国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进行系统考证的专着。全书分“有巢燧人时社会状况”、“伏羲神农黄帝时社会状况”、“五帝时社会状况”、“三代以来首服”、“身服”、“足服”、“饮食”、“周时车马”、“汉以来车马”、“屋室”、“灯烛”、“城郭”、“都城街衢”、“市肆”、“闾里”、“祠祭”、“学校”、“农田”、“嫁娶”、“丧事”、“葬”、“坟墓”、“坐席”、“拜跪”、“讼狱”、“笔墨纸砚之沿革”、“迷信禁忌”、“厕溷”、“取水、取火、取材木”、“官吏休沐、佩印、受杖、多虱”、“古贵贱之观察”、“历代物价”、“历代称呼”、“奴婢佣赁”、“治病、傩疫”、“赋税、力役、户籍”、“行旅”、“兵事”、“岁时伏腊”、“各种游戏”、“家庭状况”、“社会杂事杂物”、“平民仕进”、“妓”等类别,共44卷。所涉及的范围几乎涵盖了风俗学研究的所有对象。

作者在书前的《例言》中,阐述了他对风俗的认识、撰写之目的和书之体例、特点等。杜琨在本书《叙》中曰:“社会之推移,风俗之演变,一事一物之沿革,可以考人群之进化,防弊害于未然。其事虽小,其所关则甚大,且历代风俗事物,真象不明,一读古书,则生杆格。目前一事一物,虽通儒达士,有不能道其所以然者矣”。而此书则“近取诸身”,“而推及于社会。凡家庭之琐屑,起居之早晚,民气之暮,张弛之深意,下而至于更衣之状况,遗后拭秽之用筹用纸,防鼠之用犬用狸儿猫,无不详稽其起源,及其成功之历史。”该书“考订之精详,征引之繁富,及剖驳汉唐古注之论误,虽起古人质之,亦不得不食俯服也。真读书者之管钥,祛疑惑者之蓍龟,而究研古社会状况者之渊海也”。

《衣冠服饰》,杨荫深(1908~1989年)着,世界书局1946年版。《衣冠服饰》是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历代服饰风俗的专着。着者在序言中说:“衣冠服饰,古今不同,在昔专制时代,自天子以至庶人,服制有规定,上得兼下,而下不得僭上”。“今就此习见习闻之衣服名称,分别参其由来,述其沿革”。全书共分20个门类,分别对衣冠服饰逐一叙述。包括袍、裘、衫、袄、马褂、背子、裙、绔、帽、袜、鞋、靴、巾、带、被、褥、衣料、首饰、脂粉、夹袋等。书尾有历代服饰辑略。作者对每一服饰品目分别从历史、古代记载、演进情况以及有关典故一一作了阐述,使人能对其沿革的轨迹一目了然。如记“裙”的发展史曰:“今以女子下衣为裙,男子也有一种作裙,男子自长袍盛行以后,即不多着裙。裙本着帬,所谓下裳也。古者上曰衣,下曰裳。裙,即女人所服也。据五代马缟中《中华古今注》云:古制衣裳相连,至周文王令女人服裙,上加翟衣,皆以绢为之”。作者不仅只是罗列古籍中有关衣冠服饰的论述,而是将当今服饰与以往加以比较,描摹衣冠服饰具体款式的演化过程。因此,此书的学术价值甚高。

此外,如李干忱《破除迷信全书》(1924)、瞿兑之《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1928)、嵇宇经《民间游戏》(1928)、贾逸君《中华妇女缠足考》(1929)、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1933)、黄芝冈《中国的水神》(1934)、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1935)、李则纲《始祖的诞生与图腾》(1935)、吴守雄《婚丧喜庆礼节文件大全》(1935)、姚灵犀《采菲录》(1936)、樊演《民间谣俗与民众教育》(1939)、常任侠《民俗艺术考古论集》(1943)、张江载《中国史迹风土丛书》(1943)、高达观《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1946)、卫聚贤《中国的帮会》(1946)和《岁时令节》(1946)、邓子琴《中国礼俗学纲要》(1947)、许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1947)等都是优秀的风俗学专门着作。

3.系统性风俗志书和风俗资料汇编的出现

民国时期属系统性风俗志书和风俗资料汇编性质的着作主要有胡朴安编的《中华全国风俗志》,李家瑞编的《北平风俗类征》和瞿宣颖辑的《中国社会史料丛钞》。

《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朴安编着,1923年上海广益书局出版。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风俗志专着。全书分上下两编,共约六十余万字。摘选历代古籍、近代报刊及杂着中各省的风俗资料,编选而成。上编按市、县分别选录,下编以民俗划类汇辑。正文前有一篇论说性极强的作者自序,阐释了作者对风俗的见解,编着之主旨及编撰之缘起、体例编排等。作者认为:“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幅员辽阔,为千里者以十计;为百里者以千计,各自为风,各自为俗。风俗之不同,未有如中国之甚者也。以中国不同之风俗,数千年来,在统一国家之下,卒能相维相持于不敝者,其道安在?间尝求之而得其故。盖以学术统一而已矣。自汉武表章六经,儒术遂尊。佛虽盛于晋唐之际,出世而非入世,不能与儒家争政治之权;所以自汉以后迄于清季,为儒术统一国家之时期。虽其间乱亡相继,而其由乱而治,由亡而存者,无不揭橥儒术,以为收拾人心之具。所以不同之风俗,而卒能归于统一者此也。西学东渐,功利之说兴,儒家仁义之说不能与之相抗,学术分裂,各执一端,于是不同风俗之国家,遂无统一之望矣。夫求治之道,须因病施药,不呆削足适履。学术既无统一之能力,当留意于风俗之习惯,而为因病施药之举。”为此,作者为“详考其风俗,乃退而读方志,凡有关于风俗都随笔记之,释成巨册。”以作“从政者考镜之资”。

胡朴安广搜博采各地各民族的各种风俗记载文字,翻检辑钞功夫之大,所涉风俗范围之广,实乃前所未有。大凡明清以前与风俗有关的书籍均有摘抄,并纳入各省州府县的风俗之项目中。上编体例近似地方志,对某一地区的风俗只作概貌式的描述。如山东历城县只如下数语:“重农桑、崇学业,乐输将,敦气节,其较大也。而四乡三关,风尚各异。南乡务耕牧,椎鲁畏法。而近关杂处,人多剽悍。东乡习耕读,聪察善讼,俗号殷富,士多出仕。而近关者稍朴鄙,西乡亦务稼积,知诵读。近关之士,多雅秀而文,然稍失之华,北乡则专治畦圃,敦朴无他营,最为近古”。但对某些区域的风俗也进行了文献的考索,材料较为丰富,颇具学术价值。如对湖南风俗史料的考索,从《后汉书》开始,将历代为官者所提及的湖南风俗的言论加以辑录,使其风俗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脉络一目了然,为后世民俗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下编按类排列,体式活泼,有综述、分述,有议论,有粗有细,有详有略,凡涉及风俗之记载,尽皆搜罗。如京兆《北京輏轩录》所含“社会丛谈”、“八埠艳语”、“新年佳话”、“礼俗杂志”、“百业消长”、“负贩琐录”、“晨巷食谱”、“燕京百怪”、“游览会期”、“燕市杂咏”10部分267则,从多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北京社会风俗的面貌。

《北平风俗类征》,李家瑞编纂。全书上、下两册,1937年5月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是专门介绍北京各种风俗的资料书。编者广泛搜集载有有关北京民俗书籍报刊的材料,征引书止极多,达六百多种。其中明代以前着述近二百种,几占三分之一,绝大部分为清至民国间的着作。以笔记、杂记、报刊为多,亦有趣话、琐录、纪游、轶闻、竹枝词、歌谣集、方言、俗曲等。作者很注意资料的时代性,重视康熙以来特别是近代的资料,并依这些大量资料的性质,分上册为“岁时”、“婚丧”、“职业”、“饮食”、“衣饰”五部分;分下册为“器用”、“语言”、“习尚”、“宴集”、“游乐”、“市肆”、“祠祀及禁忌”、“杂缀”等8部分。每部分皆依年代先后“顺时排列,每一条的上面,都标一小目,中有数条同记一事者,则只在最早一条上同标一目”,希望“它永久当为类书或游行指南等书应用”《北平风俗类征·序》。

该书以岁时习俗材料最为丰富,占全书四分之一的篇幅:首录全年岁时习俗材料,以后按月份录,各月又首先录全月岁时习俗后再分时间前后分录有关岁时习俗事象材料;从辽朝至本书编撰之民国时,闻见必录,洋洋大观,相当详尽。这不但为搜集和保存古代书籍中关于北平地区的民俗记载,帮助人们广泛了解北京地区传统的生活习俗,进而深入进行民俗学研究,提供人了丰富、详实、可靠的直接或间接材料,而且,也为后人进一步搜集和整理民俗材料,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李家瑞十分注重晚近的风俗资料的引用,许多风俗事象在当时仍处于流行之中,为“活”的风俗。从而使得本书的时代特征非常明显。如“职业篇”,集中载录了各行各业的的日常生活,诸如算命、掌班、花匠、卖婆、木作、石作、搭作、漆作、厨子、了头、老妈、修脚、刻字、产婆、剃头匠、补鞋匠、裱画的、卖炭的、卖煤的、卖凉粉的、卖扒糕的,等等,三教九流,应有尽有。透示出当时学术界对都市新风俗的重视。

《中国社会史料丛钞》(甲集),瞿宣颖(1892~?)纂辑,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社会史料丛钞》名为“社会史料”,实为“风俗史料”。全书共53万字。作者在《题语》中曰:“端居读史见有关制度风俗者,辄笔录之。积十余寒暑,遂充箱箧。爰以暇目,稍加理董,以类相次,长或盈卷,短或数行,其中亦有先已于他处刊布者。总为一编,不复别择,自惜辛勤,匪云着述,以贻贤哲鉴观焉。”该书所辑范围极为广泛,涉及风俗的各个领域。正如顾颉刚在该书序言中所说:“取材博而用力深,上自民族经济,下至衣食住行,及夫一物一事之形态,一时一地之风尚,莫不备焉,此可谓极搜集史料之能事矣。”全书分“衣饰”、“饮食”、“建筑”、“居处”、“器物”、“经济”、“民族”、“信仰”、“传说”、“婚姻制度”、“丧纪”、“社会制度”、“娱乐”、“社交”、“交通”、“仪物”、“艺术”、“职业”、“语文”、“杂风俗制度”等20章。章下列项,一些项又列有条。资料的采集从汉代始,一直推进到近代。如第8章“信仰”类下列有“西汉之巫术”、“西汉杂神祠”、“东汉时之杂忌讳”、“东汉时之杂神祠”、“东汉时之杂方技”、“汉代之道教”、“魏晋间社会信仰”、“南朝之道术”、“唐代佛寺”、“轨革”、“录签”、“天心止法”、“土地堂”、“吃菜事魔”、“社树”、“枫人及樟柳神”、“白眉神”、“罗祖教”、“北方各教”等23项,军按朝代或地域、性质列题引录介绍,形式自由,检索合理,给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4.传统文人笔记对当时风俗的记述

民国时期,文人笔记对当时风俗的采录和记载颇多,而且呈现出专门化的趋向。如1938年9月北京双肇楼刊印的《京津风土丛书》,共收书17种:其中包括民国时期的风俗笔记着述,就有《燕市负贩琐记》(燕归来簃主人)、《硫璃厂肆后记》(缪荃荪)、《大兴岁时志稿》(张茂节、李开泰)《宛平岁时志稿》(王养濂、李开泰)、《春明岁时琐记》(让廉)、《燕市货声》(闲园鞠农)、《燕市百怪歌》(佚名)、《津门百咏》,和《天津杨柳青小志》(张江载)等。其中《燕京负贩琐记》为一本以记录饮食风俗为主的着作。书中记载了北京摊贩所贩卖的食用杂品,从豆芽、头肉、干羊肉到耗子药、戏术、缝破鞋等无所不有,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街市风俗画。

《燕市货声》为一部专门记叙北京小商贩沿街叫卖风习的书籍。书中把元旦到十二月一年之中各个时节的出产、人们饮食以及社会习俗等情况。作者除按岁时排列外,还按门类(如铺肆、工艺、商贩等)逐一编辑,将北京市民社会生活习俗状况尽录笔下。它对研究民国经济及社会民俗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春明岁时琐记》记载了一年四季不同节会里的风习人情,内容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集会、节令到服饰、饮食、祭祀、仪礼等等,资料甚为完备、具体。如书中载:“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传地官赦罪之辰,人家上冢奠先人,如清明仪。僧家建盂兰盆令,诵经斋醮焚化纸船,谓之法船,以为渡幽冥孤独之魂。市中卖各种花灯,皆以纸作,莲瓣攒成总谓之莲花灯……”这些皆为作者所获之第一手资料,确当可靠,对研究民国北京市民习俗大有裨益。

同类推荐
  • 先进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历程

    先进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历程

    本书考察了面向现代化的中国文化进程与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在统一关系,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文化前进的三大历史进程,即:以文化主体和主体文化转变为主要标志的政治文化变革,以商品经济和市场改革为导向的价值重建以及正在进行的以培育大众文化为重要任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以此对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的理论、政策和实践的历史和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作简要论析。
  • 祝酒辞与红白喜事致辞金典

    祝酒辞与红白喜事致辞金典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祝酒辞。通过从酒的起源到祝酒辞的兴起、发展、演变,乃至最后成型,对祝酒辞进行了全方位阐述,希望读者了解祝酒辞的“前世今生”,并对酒文化有一个重新的认识。此外,还遴选出数百例题材丰富的祝酒实例。下篇为红白喜事致辞。书中对红白喜事的礼俗和红白喜事致辞的特色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同样选取了诸如婚礼、生日、节日、会议、商务庆典、送行、就职、升迁、升学、乔迁等多种不同场景的案例供参考。本书具有很强的阅读性和实用性。“一杯美酒,笑迎五湖四海宾客;一本奇书,恭奉千秋万代读者。”
  • 好梦驻君留:奢华酒店

    好梦驻君留:奢华酒店

    《好梦驻君留:奢华酒店》介绍了世界各地的10家豪华酒店,从酒店的区域、历史、风格、服务等方面出发,提示酒店背后所隐藏着的文化和生活内涵。酒店各有不同,有的是设计酒店、度假酒店,有的是历史悠久的豪华酒店,虽然坐落在不同城市,但均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延伸,并且为旅客展示了多种多样的异国文化。书中附有酒店名称原文、地址、预定电话、网址等实用资讯。
  •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五卷)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五卷)

    本书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书中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这样,在情节的生动性方面,不能不受到史料的限制;而对读者了解历史,提供的材料是比较可靠的,有根据的。用故事化形式来讲述历史,有它的局限性。通过故事,读者只能了解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人物活动的片断;有的故事,可能只反映事件的现象,至于它的经济、政治的背景以及它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不大可能用故事形式来详细论述。因此,它可以作为一种学习历史的辅助读物。
  • 楚湘读本(大夏书系)

    楚湘读本(大夏书系)

    楚人的蛮狂是执著坚忍,同时也是僭越否定。这是一种很有意味的性格结构。靠着怀疑、否定和浪漫的少年品质。楚人为中国贡献了一个“道可道非常道”的哲学世界、一个天马行空的艺术世界、一种标新立异的价值传统。
热门推荐
  • 安之若粟

    安之若粟

    她是弱不禁风,无颜无才的米家粟粟,她也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月牙阁主。他是身份尊贵,英俊无双的南钥王爷,他也是名满天下,高不可攀的银戈公子。他是九死一生,誓要报仇的北钺王子,他也是天赋异禀,赚尽天下的富商锦裕。倾尽天下,只为你回眸一笑。千帆过尽,只为与你相守白头!ps:作者在山大王小白的虎牙威胁下,隆重的向大家介绍本书重量级主人公。它是威风凛凛,俊美无双的霸气虎王,它也是忠心耿耿,一心为主的萌宠小白!虎王满意地收起锋利的牙齿,霸气侧漏地到主子那卖萌争宠去了!
  • 半人半仙

    半人半仙

    旷世奇人白夜与其恋人穆丽嫣、古春芽、简丹妙,与其仇人白再牛、白小提、白大保的传奇故事。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少校追妻之青梅往哪逃

    少校追妻之青梅往哪逃

    如果一个女孩的童年是父亲宽厚的肩膀,母亲温柔的陪伴。可叶楚的童年,却只有一个人身影。在她心中一个神一样的存在,也是她努力的目标。可是这个目标却随着她的18岁生日戛然而止,一个巴掌,让一切支离破碎。她远走他乡,6年;他守身守心,6年。原本她认为,这辈子跟他不会再有交际,可是天不遂人愿,一次回国,还是让他们无可避免的重逢。因为我爱了你整整一个曾经,要将你割舍,那刀割般的痛,今生她都不想体会,所以她逃。因为他的后知后觉,让她伤心,他弥补。好吧,你逃,那就由我来追。天涯海角,他们注定要纠缠,因为命运早在他们相遇的那刻就已经注定。
  • 且许你归来

    且许你归来

    ”你要早知你的身世,你还会爱她吗?“云顶的少年手负长剑望着眼下的云海低沉的问道。”我?你是在问我吗,哈哈,你这高冷的掌门大师兄,竟也会说出这爱与不爱的肉麻话。“又一位少年横躺在云顶之上慵懒的,一只手扶着额头毫不在意的同样望着云海笑着答道。”你不必调侃于我,你知道,我爱她,比你要爱她,说吧,怎么你才能放手?“他又发话了,带着不可违抗的语气。他始终望着云海,从始至终,都未回头看他一眼。”我不懂爱,这是你们人类才有的东西,但我们有情,你是我兄弟,既然你喜欢,让你便是。”说罢,躺着的少年站起身来,嘴上还有未曾消失的微笑,轻掸了下尘土,纵身一跃消失了踪影。且许你归来,我心还依旧。
  • 王俊凯一个最美的梦

    王俊凯一个最美的梦

    这个帅到没天理酷到没人的超级大帅哥王俊凯明明在外人眼里很冷酷,为什么到她这里就成了爱耍小脾气,那个如樱花般干净的男孩,将最最宝贵的戒指【夜莺的诗歌】交给她,这到底到底是怎么了?丘比特不知不觉来到身边,某个小迷糊却没有察觉到,不知道这位帅气王俊凯少年还要等多长时间呢?---------------纯种甜文,绝对宠溺---------------
  • 叩关问天

    叩关问天

    为何总有生死别离,万灵皆可数生息?为何始终归轮回路,而忘却前世今生?为何万古紧闭天门,杜绝所有飞升者?我要拔剑踏空前去,叩关......问天!一卷神秘兽皮,暗流涌动乱四方;一个虫洞隧道,空前绝后现荒漠;一滴极悲苦水,千古生灵来认主;莫邪自踏空而来,万千世界皆颤栗,各方诸侯皆讨伐,欲屠杀他而后快!为了她,莫邪搅乱三界六道,持剑指天,霸道直言:老天,也不能主宰我的命运!
  • 临渊莫羡鱼

    临渊莫羡鱼

    羡鱼为什么给自己取个名字叫羡鱼,因为她真的很爱吃鱼。作为一只狐狸,喜欢吃鱼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她怎么都学不会凫水。所以她倒是很羡慕鱼儿,至少它们摇一摇尾巴就可以碰到其他鱼儿,抓起来多方便啊。但是还好,她会酿酒,会酿这个世界上最好喝的酒,至少这即白山中的上神即白是这么说的。
  • 春秋之后无战国

    春秋之后无战国

    主角为春秋之前一小诸侯国嫡长子。小诸侯国已经沦为附庸国,一旦进入春秋争霸时代,国家随时会被覆灭。形势岌岌可危。主角在成长的过程中,帮助国家摆脱附庸地位,并成为地区大国。主角帮助周王室复兴,惩罚首先称霸的郑国,限制齐国,一手遏制了春秋争霸,将人才智慧用于内强,用于外霸。主角将王这个词重新强化,扼杀了遍地称王称霸的乱世。使皇帝这一名词不再出现,也杜绝了郡县制下事实的半农奴制的东方式帝制的出现。使东方社会在一种全新的宪政状态下发展。
  • 鱿鱼成仙啦

    鱿鱼成仙啦

    要说黑,谁能比得过鱿鱼,满肚子的黑水。要说白,谁比得过仙人,浑身的仙气。俗话说的好,黑白配。黑白是注定会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