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88100000014

第14章 清代后期汉族风俗(14)

二月十二日,南方为花朝节,“以红纸剪糊为花篮形,悬于各花各树之上,或仅以红条粘之,云是日百花生日也。”钟毓龙:《说杭州》。杭州花朝节,《说杭州》曰:“茹素者十家而九,并往天竺烧香。有先一日即往者,大都结有香会之人,联袂偕行,于傍晚出行,至茅家埠上岸,一路夜灯照耀不绝。当日去者,自城门至山门十五里中,摩肩接踵,何止数万人,而坐轿者犹不在内也。寺中和尚,得善男信女布施,莫不金钱满橐。灵隐一带茶楼面馆,莫不利市三倍。有小而方之豆腐干一种,芳香可口,烧香者莫不购之,以归贻儿童。”北方则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燕京岁时记》载:“二十五日曰花朝,小青缀树,花信始传,骚人韵士,唱和以诗。”

3三月清明妇旧制

二月春分,清时为祭祖之日,《燕京岁时记》曰:北京“官中祠庙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大族亦于是日致祭宗祠。”

三月初三日,在南方有郊外踏青、戴荠菜花之俗,《说杭州》曰:“是日踏青,男女皆戴荠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清明日,除带柳、扫墓、祀祖等习俗外,南方还有“驱虫”、“购清明狗”、“寒食躲青”之举,《说杭州》曰:清明节“又购海蛳或螺蛳食之,以其壳撒于瓦上,或谓所以驱虫。又有以青粉狗形,谓之清明狗儿,购而储藏之,至立夏煮为小孩食,谓可不疰夏也。清明前一日曰寒食,塘栖人于其夜,挈家乘舟外宿,谓之躲青。”山东清明日如“寒食日,从中元日、十月朔,皆至墓前,陈祭品展拜,焚冥镪,加土,用土块压纸钱至于坟顶上而回。”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山东济南》。

北方清明日“惟祭祀扫坟茔而已”。各寺院也“制造法船至晚焚之”,并设“盂兰会”。夜晚,则有“荷叶灯、蒿子灯,莲花灯”,沿河要“放河灯”。富察敦崇:《燕京岁时纪》。并有城隍庙会之俗,《都门杂咏·南城隍庙》咏北京城隍庙清明赛会之俗曰:“神庙还分内外城,春来赛会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烧香问死生。”《北平风俗类征》引。

二十八日为东岳诞辰,各地有东岳庙会。北京东岳庙会的日期长达半月,俗称“尘会”。《燕京岁时记》曰:“东岳庙在朝阳门外二里许,除朔望外,每至三月十五日起,开庙半月,士女云集,至二十八日为尤甚,俗谓之尘会,其实乃东岳大帝诞辰也。”

三、夏时节俗

1立夏称人比肥瘠

立夏日,杭州店铺作坊各伙友,皆得休假,有“五郎八保上吴山”之谚。五郎者:一为剃头郎;一为打米郎,米店中之舂米者;一为倒马郎,即出粪者;一为皮匠郎;一为箔郎,打箔者也。八保者:酒店中之伙友曰酒保;茶店中之伙友曰茶保;饭店中之伙友曰饭保;以马赁人而随其后者曰马保;一曰地保,管一地方之事者;一曰像像保,即阴阳生;一曰奶保,即以育婴为业者。《说杭州》曰:“立夏日早晨,必以乌饭叶之汁煮糯米而食之,谓之乌米饭。”“居民又用细小野笋,谓可以助人之足力也。是日,还取清明所藏之清明狗,煮以食小儿。儿童成队,向各家乞取薪、米、豆、肉,至野外支石炊之,谓之夏野饭,亦曰立夏饭,自比于丐者,殆亦厌胜之意耳。立夏日还有悬大秤“称人”习俗,“男女老少,除有孕者外,皆须以秤称之,计其轻重,以与去岁比较其肥瘠。”

2浴佛节市民放生

四月初八日,杭州“西湖热闹异常,皆烧香而兼放生者也。昭庆、净慈各寺门外,皆有预备放生之物,丛集其间,各种俱有,而以水族为多。渔人之龟、丐者之蛇为尤多。马、牛、猪、羊、鸡、鹅等则放之于江干之大云栖,或放之于城内东园之小云栖,水族则放之于三潭印月。”“诸寺院各有浴佛会,僧尼辈竞以小盆贮铜像浸以糖水,覆以花棚,铙钹交迎,遍往邸第富室,以小杓浇灌以求布施。”居民则于“是日以红纸写每逢四月八,毛虫多出嫁。嫁在深山里,永不回娘家四语,粘于壁柱上,盖厌胜也。”

3独特的朱天君生日

四月二十四日,江南俗传为朱天君生日,实际为祭祀明末崇祯皇帝朱由检。钟毓龙《说杭州》记清末杭城此俗曰:“是月二十四日,为朱大天君生日,杭人崇奉之,茹素有经月之久者,名曰朱天素。亦有行会之事。庙宇不止一处,而以在下城之仓桥者香火为最盛,实则明之崇祯皇帝也。朱者其姓,君即皇帝也。手执一环,即自经时之环也。被发者,其自经时之状态也。崇祯尚非无道之君,而又能身殉社稷,故杭之遗黎哀而庙祀之。恐触清帝之忌,故止能隐约以为表示。四月二十四日,为崩后五七之日,年隔三百,遗黎都尽,数典忘祖,但以邀福而已。”

4端午节俗因旧制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各地均有吃雄黄酒、吃端午粽等习俗。江南杭州,则要吃“五黄”。“杭人谓五月为五黄月。雄黄之外,有黄鱼、有王瓜,有咸鸭蛋中之蛋黄,又用黄豆板以裹粽子,是曰五黄。”

端午节驱“五毒”、辟邪之俗,各地普遍流行,喝雄黄酒、挂菖蒲剑、挂桃叶、贴符条等,即辟毒驱邪之常见手法。《说杭州》曰:“是日,以雄黄烧酒调和之,人人各饮少许,谓之雄黄酒,又含而喷之房屋壁角阴暗处,或以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又以菖蒲制作剑形,门户上各悬之,谓能杀鬼;是日午时,取桃叶,左手绾结而簪之,谓可辟邪;又以红纸条,写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粘之壁上,亦厌胜之法”;“又以雄黄一块,裹以丝绵,资之井中,亦所以祛水中之毒”;“以红绿线制成图形,盘老虎、蛇、蝎、蜘蛛、蜈蚣等于上,系于儿之臂,名曰五毒索儿,即古之长命缕也;又用扇,画蛇、虎等五物,名曰五毒扇,皆取以毒制毒之义;又制绣袋绝小,中贮雄黄,系之儿童衣上,以辟邪秽,名曰雄黄袋;又以黄色布制为老虎头形,系于小儿襟带间,或择蒜本之不分瓣者结线为网,贮而佩之”;观中道士,“乃为符一张,上署天书二字,于是日分送各户,令悬于堂中或户上”,凡此种种,皆为辟秽驱邪而作。

端午节,各地还有龙舟之戏。杭州西湖龙舟竞渡,“舟约四五只,长各四五丈,头尾据高,彩画如龙形。中舱上下两层。首有龙头太子及秋千架均以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则上下移动。旁列十八般武器,各式旗帜。门列各枪。中央高低竖立彩伞,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划船若做胜会,大看船停泊湖中,龙舟四周围圈转鱼贯而行。如抛物件,各龙舟水手争抢,最难者莫如钱、鸭二物。钱则入水即沉,鸭则下水游去,各有争逐,大有可观。游船之中,或有打十番锣鼓者,亦有吹弹歌唱者。”杭州龙舟竞渡,由于道光时,湖中竞渡,溺毙多人,官府禁止之,其后遂不复举行。

除此以外,清代汉族各地的端午节的厌胜物已从古代朱索桃印、艾人、五彩缕、赤灵符中滋生出更多的新的厌胜物,如天师符,彩葫芦等。

天师符,据《燕京岁时记》记载,每逢端午节,北京一带的街面店铺,都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天师、钟馗之像,或绘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出售。人们争相购买,粘贴于中门,以避灾驱邪。端午日贴挂,六日则撕去。

彩葫芦,用五色彩纸折叠贴而成,有圆形、方形、菱形等多种式样,下缀以彩穗,“倒粘于门阑之上,以泄毒气,至初五午后,则取而弃之。”也有深闺巧女用绫罗制做成葫芦状饰物,配以小虎、粽子、樱桃、桑椹等,用彩线穿之,悬于姑娘钗头或小儿背上。

汉族社会自古即认为五月为“恶月”、“毒月”,该月毒虫滋生,瘟疫流行,易得病灾,因此形成了许多禁忌。至清代后期,北京仍有该月不迁居、不糊窗隔之俗,杭州则有小孩不剃发的禁忌。北京民间还流传着端午日井水有毒之说,故该日禁忌从井中汲水,每户都要在前一日争相汲水,蓄满缸釜。上海一带忌讳称恶,故称善月。

五月二十日,南方为分龙日。俗传自此日起,诸龙分行布雨,故有“夏雨隔牛背”之说;北方则谓五月二十三日“分龙兵”,“盖五月以后,大雨时行,有雨,故须得龙兵分之也。”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5六月洗象拜观音

六月六日,《燕京岁时记》曰:“象房有象时,每岁六月六日牵往宣武门外河内浴之,观者如堵。后因象疯伤人,遂不豢养。光绪十年以前尚及见之。同治末年、光绪初年,越南国贡象二次,共六七只,极其肥壮。都人观者喜有太平之征,欣欣载道。”

六月十九日,俗传为观世音菩萨出家之日,江南城乡善男信女多往寺庙进香。在江浙一带,“有好事者,且于湖中大放花灯。其法用纸扎荷花形,下缀以木片,轻浮水面,中燃红烛,多至千余盏,虽波飘荡,掩映满湖。是夜茶楼酒肆面食店,通宵达旦,概不收市,利几三倍焉。”

四、秋时节俗

1七夕衍生出牛生日

七月七日,在山东一带又演变出贺牛生日的习俗。由于牛郎织女婚配得助于老黄牛,因此,民间以七月七日为牛生日。咸丰《武宣府志》载曰:“七月七日,牧童采野花插牛角,谓之贺牛生日。”这一日要以酒食款待耕牛,以示恭敬。

初七日清晨,俗谓“乌鸦喜鹊飞鸣较迟,俗谓之填桥去。”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江浙民间妇女多要于此日以槿柳叶洗头发,以为可以如织女般黑亮。

七月十二日晚上,江南家家必备莲蓬、菱、藕等物,以供祖先。谓“七月十二接祖宗,西瓜老藕瞎莲蓬”。

七月十三日,为中元节之前二日,凡新丧之家,灵前须供细点十二盘,或十六盘为一桌,多者数桌,均亲戚所送。灵前悬白灯,结白彩,拜忏念经。故是日以前,街上只见送礼。是日则飞舆往来,皆拜中元节也。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江南有“盂兰盆会”,其资费由富商或夫绅筹募,会有“陆会”,“水会”之分,在娱鬼的同时,也起娱人的作用。近人钟毓龙《说杭州·记风俗》记清代末年杭州的中元盂兰盆会曰:“杭人每逢七月中,大者盐当各商,或绅富为首,出缘薄募化,在某庙内设坛念佛,或七日,或五日,或三日圆满。其余大街小巷,亦均有为首之人挨家募款,排场大小不等。其大者冥镪之外,更制纸衣无数,复用千百盏小佛灯笼,缀成九节连环式,高悬空际者。各家门口,均钉有壁灯。灯上彩画各式戏剧。亦有在灯下粘无数字条,制成谜语,令人猜者。遂有挑灯谜儿之说。在日间,沿街集老妪念佛,名曰七人佛。夜间,则有和尚或道士放焰口。其时和尚大忙,有干二坛或三坛者。又有用吹唱焰口者,锣鼓喧天,笙簧聒耳,几疑身在戏院,不知为超度幽魂也。”

2中元水会

中元夜,除陆上盂兰盆会之外,又有水上盂兰盆,名曰水会,以振济水上孤魂者。杭州等地,“每岁七月二十左右,在中城河、上城河,各雇大船五六只,船中有道士,有和尚,有吹唱道场,有老太婆念佛号,船头设佛笼之灯塔一座,四围设立冥镪制成之伞扇等。朝发夕还,沿途则焚冥镪。凡此水会过时,上下货船均须让路。”

3中秋“偷瓜”成新俗

八月十五中秋节,南方除赏月、吃月饼外,又有烧斗香、唱南词和赏桂等习俗。《说杭州·记风俗》曰:“十五日,为中秋节,亦为三大节之一,一切送礼收帐之事,均与端午日同。是晚家家祀月,有用神马者,有不用神马者。祀品为月饼、方柿、石榴、栗子之类。有用斗香者,其式四方,上大下小,纱绢糊之,上缀月宫楼台殿阁走马灯景,四角挑灯,大者四围,各宽二尺许。点此香者,必在天井中搭台而祀月,更佐以南词。”“斗香之普通者,以纸糊作斛形,实之以沙,而插大裹香于其中。香旁分歧高下作七层,以象斗形。”“南山赏桂,为杭州有名之事。地在满觉陇,有茶摊可以供人赏玩,一望成林,金粟满树,每当八月,有摊场摆设于此,名曰赶市摊,相见观赏者之多。”在清代汉族民间中秋节习俗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偷”俗,如“偷儿女”、“偷瓜”和“摸秋”等。

中秋夜,陕北地区有“偷儿女”的习俗。即在中秋之夜家家摆出瓜果祭月、赏月时,一些无儿无女的人家便于夜深时去别家偷摸一些红枣、瓜果等食物,取其“早生贵子”之吉。即使此行被主人发现,也不会追究,一笑置之。

偷瓜之俗,流行较广。中原地区中秋之夜有儿童到田里偷摘南瓜,画上婴孩或插泥人后,送到无子或新婚人家。拖泥带水的瓜被放进被褥之中,主家亦不恼怒,还热情款待送瓜儿童。湖南、贵州一带则由不育者的亲友去邻里菜园偷冬瓜,以彩色绘成人面,裹以衣服,送至不育人家。其妇得瓜,剖食之,以为这样可得子。

五、冬时节俗

1“冬至大如年”

十月初一日,南方名曰十月朝,《说杭州》曰:杭州“例行城隍会……即为赈济孤魂者。”此日,朝廷则要颁新时宪书(历书),“大小书肆出售宪书,街巷间亦有负箱唱卖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冬至,在南方是个大节,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杭州,“前一晚,泛扫内外各地,谓之扫隔年地,以冬至日不扫地也。又以欢喜团(其制杵炭屑而范之,上下合成,圆而有扁势),炽红置铜鼓中,安放房中,谓之锹隔年铜鼓儿。是日早晨吃年糕,并供祖宗,佐以开缸之冬咸菜。是日作享之祭品,必用包头鱼。又以陶箩实以米,上铺年糕、桔子、黄菱肉等,再以红绿丝扎成之花朵如扇形者,插其上,名曰供年饭,亦曰聚宝盆也。典当中之向例,岁终甄别人员,不必明言,是日膳食时,但以包头鱼之头紧对某人,则某人即可自行离店矣。”苏州,“郡人最重冬至节。先日,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遗,提筐担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盘。节前一夕,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速燕饮,谓之节酒。女嫁而归宁在室者,至是必归婿家。家无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大日年之谚。”“比户磨粉为团,以糖、肉、菜、果、红豆沙、罗卜丝等为馅,为祀先祭灶之品,并以馈贻,名曰冬至团。”并有“拜冬”之风习,“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

2腊月交“平安米”与吃“腊八粥”

十二月初一日,杭州此日起,居家要交“平安米”,《说杭州》曰:“是月初一日起,每晚,必有人以木板相击,周走而呼,其词曰:奉宪传谕,寒冬腊月,楼上楼下,灶前灶后,鸡钟焙笼,一街两岸,家家户户,火烛小心。此呼者为本里地保,大街小巷,无不遍及。每五日,向各家取米少许,谓之收平安米,或予以钱亦可。此法原于清初之徇火令,此即所谓徇火也。杭城多火患,冬日天干风燥,容易惹火,故日日申儆之。”此日起,家家都要打扫宇舍,谓之“掸尘”,《说杭州》又曰:“是月自初一起,必择历书上宜于扫舍宇之日,而扫舍宇。杭俗谓之掸尘。扎竹枝为大帚,承之以竿,屋角檐隙,无不加以扫除;桌椅什物,无不加以洗涤,预备过年。一年之中,清洁惟此一次也。房屋多者,分期为之,大率多在二十日以前。此项竹帚,即以为谢灶及请年纸时送神引火之用,亦取其爆裂有声,如爆竹也。”

十二月初八日,俗称“为腊八,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谓之腊八粥;或有馈自僧尼者,名曰佛粥。”杭州腊八粥要“贻亲友”。此日妇女“有烧里八寺香之举,即早起到城里的八座寺庙依次烧香。”钟毓龙:《说杭州》。

同类推荐
  • 中华美德1

    中华美德1

    在故事中汲取营养,让中华美德薪火相传,让孩子成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给儿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
  • 变态不穷:花鸟画(文化之美)

    变态不穷:花鸟画(文化之美)

    中国画历来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其中花鸟画的文化体系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息息相关。花鸟画的技法多样,既写形又写意。古代文人志士挥毫泼墨,在画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并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本书以起源、发展、成熟与新变化时期为主线,翻开一部中国花鸟画的历史。
  • 茶苑:讲述茶文化

    茶苑:讲述茶文化

    本书介绍了茶的渊源;茶场;茶叶之道;栽培技艺;制茶工艺;茶艺之道;历代茶著;泡茶技艺;沏茶技艺;茶具鉴赏艺术等内容。
  • 花鼓戏

    花鼓戏

    《花鼓戏》主要内容分为走进花鼓戏、瑰丽的艺术、花鼓戏的种类等。 花鼓戏是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各地的花鼓戏、采茶戏、灯戏和杨花柳等剧种的统称。主要曲调来源于民间小调,如花腔、打锣腔、川调、口子调、筒子腔等。
  • 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诗体寓言集,是继《伊索寓言》之后,又一部经典寓言名著。拉·封丹的寓言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罗马和古印度的寓言,以及中世纪和17世纪的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贵族、教士、法官、商人、医生和农民等典型形象,涉及各个阶层和行业,深刻描绘了人间百态,因此是一面生动反映17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镜子。一位法国作家曾打过这样一个美丽的比喻:“拉·封丹的寓言像一篮樱桃,如果我们要最美的,篮子就空了。”
热门推荐
  • 金朝彼岸行

    金朝彼岸行

    金朝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为求幻药,踏进了一个庄园。坟地旁的老榆树,老榆树上的乌鸦巢,鸟巢里的两样东西,似乎是为金朝准备的。可对他而言,这究竟是福是祸?黄鼠狼的怪举?飞进身体里的鬼火?拜坟墓为师?金朝该何去何从?
  • 白帝传说之问世

    白帝传说之问世

    “白星羽”出生在延龙城内过去一大世家之首的“白氏一族”。由于白氏一族早年处于鼎盛时期之时使得族内上下傲气凌人,骄阳跋涉,欺压各族,甚至于老百姓。所以延龙城里的人无不痛恨白氏。而就在白氏被其它二大家族处处打压时,“白星羽”。出生了,而白星羽还有一大他六岁哥哥白星翼。就在白星羽7岁的时候,终于其它世家联手屠灭的白氏一族上下。父亲,母亲,双双被杀。最后白星羽与哥哥一同坠落悬崖。二大世家得知二人还活着时又开始展开了激烈的追杀,最后唯一的亲人“哥哥”也被杀害了。从此白星羽踏上了复仇之路,直到白星羽走上皓月大路之巅的伟大传奇。
  • 网王之爱如魂舞

    网王之爱如魂舞

    【乐天派.出品】曾经的爱恋湮灭,于地狱签订契约,在下一世寻找爱人。她是校园女神,是落难公主,是冷情杀手,她忘不了曾经的衣摆,却在网王的世界里卷入了新的风争。老套的戏码,意外的订婚,和手下亡魂相似的未婚夫。生活乱了,全乱了。“你喜欢我吗?”“不知道唉。”“那我不是很亏哦。”你不亏,真的,为了遇见你,我出卖了自己的灵魂,甘受业火1000年。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火影之逆天鸣人

    火影之逆天鸣人

    是随心所欲,逍遥一生,是猎艳人生,众美相随。还是游戏人间,以众生为玩具。是称霸世界火影。世界之王。还是正面霸主,暗面魔头。还是绝世凶魔。世界公敌,毁灭世界。重归虚无、(郑重提醒: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切勿模仿。)
  • 金牌攻略员

    金牌攻略员

    每一本小说都创造了一个位面,每一个位面都有一些可恨又可怜的人,这些人下场凄惨怨气冲天,这就延伸出了一个神秘的组织。陆沫自从有意识的时候起,她就身处各个世界完成那些可怜人的心愿,并且攻略各色男神。
  • 魂化苍穹

    魂化苍穹

    一块神秘晶石隐藏远古的惊天之秘,一介布衣少年揭开其神秘面纱!身负神奇晶石的少年,一段坎坷之路,他要何去何从?“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宁可做一世纨绔少爷,也不愿背负救世的羁绊。这一世不是我负了这天地,而是这天地容不下我;天不容我,我必逆天,地不容我,我必灭地!”ps:新书首开,欢迎大家一起前来围观;此书情节平淡,口味颇大众化,不喜勿入!!!
  • 十年平凡的你

    十年平凡的你

    用最质朴的语言,描述小城少女的成长轨迹,真实不造作,所有在成长路上遇到的艰辛、困苦、开心、收获,娓娓到来。
  • 在日本做神灵的日子

    在日本做神灵的日子

    妖怪背后的渊源,一部《妖鉴》略记一二;神明千代苏宇的晋级之路,慧眼看世界万物;这本书,没有杀戮,没有血腥,只是一本平平淡淡的讲述妖怪与神明的故事。
  • 儿童的高级教育:一位普通父亲16年的教子方案

    儿童的高级教育:一位普通父亲16年的教子方案

    您正在翻开的是一本即将颠覆传统育儿观点的图书。如果您墨守陈规,或者循规蹈矩,如果您完全地依赖学校教育,请不要继续阅读下去;但是如果您是《卡尔.威特的教育》的忠实读者,如果您知道木村久一,那么请仔细地阅读这本书,它是作者16年坚持用自己的方法精心培育自己的孩子的经验集合,以及作者与其他家长交流得出的育儿感悟。本书仅限于12岁以下孩子家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