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宪益的打油诗中,借用毛泽东诗句之处比比皆是,冠借用其他古今诗人诗句之首。因打油诗风的独特性,体现出的就不是引经据典的感觉,而别具意味。
杨宪益在1976年写的《狂言》一诗中,即有两处引用毛诗词。诗的前四句为:
兴来纵酒发狂言,历尽风霜锷未残。
大跃进中宜翘尾,桃花源里可耕田?
四句诗中竟有两处引用毛诗。一是毛诗《十六字令·山》第三首,为“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另一首是《七律·登庐山》,“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诗向来宏大叙事宏大抒情,杨诗则多为叙个人之事抒一己之情,化大为小,以小代大,所以常有喜剧效果,“锷未残”即是。
“桃花源里可耕田?”一句,毛泽东是调侃陶渊明,杨宪益则是调侃大跃进。
也有一些诗的借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只是随手拈来,如感慨天气的一首诗,中有“乱云飞渡费疑猜”,是从毛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中的“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而来。
还有一首表述心烦政协民革屡邀表态的诗,中有“说项依刘力岂能”一句。“说项依刘”虽然不是出自毛诗,而是出自柳亚子的一首七律中的“说项依刘我大难”,但那也与毛诗有关,是柳“感事呈毛主席”,而柳此诗因毛写诗相和而很著名。
杨宪益有次应友人范用之求,写了三首无题诗,第二首中有“纸船明烛照天烧”,出自毛诗七律《送瘟神》。
杨宪益在1989年春夏之际写的《无题三首》,其中第二首第一句为“惊闻大地起风雷”,显然是从毛诗《和郭沫若同志》中的“一从大地起风雷”来的。
1993年,冯亦代、黄宗英再婚,杨宪益有诗相贺,有“天若有情天不老”,“历尽沧桑人未老”之句,来自毛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最后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杨宪益在1996年所作《天葬》诗中,以及1999年作诗《悼乃迭》中,更将毛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字不改借去。
杨宪益在《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感赋》一诗中有“喜看日月换新天”一句,毛诗《到韶山》中有名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杨宪益诗《迁居什刹海》中有“莫与天公试比高”,改自毛诗《沁园春·雪》中“欲与天公试比高”。
杨宪益作诗爱用毛诗句,原因一是解放后,毛泽东诗词与毛主席语录一道风行,妇孺皆能诵。许多诗词又被谱成曲,所以又老少皆能唱。这样的情况文革中达到高潮。如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毛诗如雷贯耳的结果是作者在创作中,其诗句会随时从脑海里冒出来。这是作者无意识方面。
作者可能有意识的是,毛诗既然那么大范围地深入人心,无论引用、借用还是活用,相较于冷典僻故,自然都更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容易使读者会意会心,收言简意赅之效。
除了毛泽东,杨宪益也常引用或活用其他人的诗句。他翻译了许多鲁迅的作品,对鲁迅作品当然读的多,读的多印象便深,仿佛一开口,鲁迅话就冒出来了。比如他写百万庄路景的诗中,有一句:“还是闭门成一统,且听电话看闲书。”使人想起鲁迅《自嘲》的最后一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杨宪益《赠湖北黄陂木兰山》有“西陵有女耀高丘”,自然来自鲁迅《无题》里的“可怜无女耀高丘”。杨宪益《香港回归感赋》一句“相逢一笑泯恩仇”,系直接引用鲁迅《题三义塔》里的诗句。
杨宪益古典文学根底深厚,在他的打油诗里,中国古典诗人的诗句也是随手拈来,俯拾皆是。比如《西安纪事诗》中的“长安不见使人愁”,来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1994年春节诗:“春节晚来天欲雪,客临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1990年一首《无题》:“莫言天意怜幽草,幸喜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杨宪益游杜甫草堂有诗:“历代词人过万千,而今都觉不新鲜。位卑未敢忘忧国,工部诗名永世传。”前两句来自清代赵翼的《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第三句则来自陆游的《病起抒怀》 ;杨宪益送友人回香港有诗 :“酒逢知己千杯少”,直接来自欧阳修的诗句;迁居什刹海有诗:“小楼昨夜又东风”,系直接来自李煜的《虞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