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胡适,朋友众多,他周围的友人无不以“我的朋友胡适之”感到骄傲。
关于胡适有一段很有名的轶事:珍珠港事变前,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史密斯当选众议员,时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的胡适与史密斯曾有过一饭之缘,遂邀请他到大使馆聚餐以示庆贺。这位众议员应邀前来,却忘了大使名字。宴毕,胡适礼节性地邀请他在适当的时候到中国旅游,史密斯欣然作答:“我到贵国,第一要拜访的就是‘我的朋友胡适之’!大使先生,胡适博士现在哪里?”
我的老师陆永龙与胡适相似,认识他的人无不以“我的朋友”而自豪。
“我的朋友”平易近人,待人极为宽厚和善,因此我们这些晚辈从不拘泥礼节,一而概之称呼他为老陆。
第一次见到老陆是在1984年2月11日。那一天,老陆自舟山老家探亲后来杭州,和我们同赴北京参加光明日报全国记者会。老陆当时还是光明日报驻内蒙记者站的站长,他身高1米70左右,身着一件暗红色皮夹克———当时这样的皮夹克极为罕见,敞开衣襟,脖子上搭一条格子围巾,足下是一双发亮的皮鞋,清秀挺拔俊朗,行动敏捷自如,谈笑风生,言谈举止透露着成熟和自信,浓黑的双眉下,一对明快含笑的眼睛闪烁着亲切的光。
彼时我刚到记者站,还未去过报社,还没有报到,没有办过手续,还不能算是正式的记者。在这位精明精干的中年记者面前,在长辈面前,我是钦佩有加,尊敬有加,同时也很拘谨。但我的拘谨很快被他的亲切和热情驱散。他没有因为我是晚辈,并且还不是一个正式记者而摆架子,而是亲切地一手握住我的手的同时,一只手一把把我搂住,并且用力地搂了搂:“年轻人,好好干!好好干!前途无量啊!”
顿时,一股暖流使我的局促消散了。
第一次记者会上,我便领略了他的直率和敢言。他在会上提了什么意见我已忘了,只记得他发言后,是一阵爆响的掌声。
198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举行庆典,报社成立了采访小组,由著名女记者樊云芳任组长,老陆任副组长,我任组员,赴内蒙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采访。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一次采访。我们开着车子在大草原上追黄羊,追狼,喝马奶子酒,吃手抓羊肉,听从牧民到官员的蒙族同胞为我们唱内蒙古民歌。一个半月相处使我更领略到“我的朋友”的魅力。
在内蒙,“我的朋友”友朋遍布,庆典期间,凡从小车上下来的官员,无不认识“我的朋友”,一下车就抢着与他握手打招呼,亲热得不得了;我们去一些部门采访,那些领导一见“我的朋友”就会两眼放光,马上丢掉官场里的俗套,拉住他亲切地聊个没完。“我的朋友”所到之处,无论是牧民还是官员,无不热烈欢迎。
“我的朋友”,天下何人不识君?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记者,什么叫社会活动家。
“我的朋友”乃快乐之人,终日春风拂面,脸绽桃花,每有他在的场合,必笑语弥空,欢声一片。即使是第一次见面,他也会热情地上前握手,“老朋友,老朋友”地自来熟,如故友重逢。他的朋友中有居庙堂之高的中央领导,也有处江湖之远的草根。
一日在家埋头敲键盘,忽听敲门声甚急,很少有人这样敲门。打开,乃一衣着土气,神态窘迫的农村小伙。“我是陆老师的朋友。”呜呼,老陆朋友遍天下,信然!
一次,我回报社公干。一日晚饭后在虎坊桥报社门口散步,忽见他匆匆而来,一见我,他上来一把攥住我的手,说:“走,陪我上××家去。”我一听,不觉愣住。××乃×××(老陆连他的姓都去掉了,可见其关系绝非一般),当今高官,岂我辈轻易见得!我们老总见了也要大虾般弯腰鞠躬如仪,礼让有加,我是谁?一介尘埃般小人物,何敢随便出入如此豪门?
“走,怕什么,他是我的朋友,没事!”
果然是“我的朋友”,果然没事,非但没事,反而让我大长见识。
通过严格的武警岗哨,仔细地验明真身,然后才来到一栋楼前,按了门铃,有人答话。但见“我的朋友”对着对讲器气冲牛斗:“我是老陆!”门啪地开了。
登上楼梯,还没到门前,老陆用他那经常唱美声的嗓子高亢地呼唤起来:“××,××!”直呼其名。门打开,那在电视上经常见到的脑袋伸了出来,居然还含着笑:“老陆,请,请进来!”
一次,我陪时任全世界最大的市场———浙江义乌小商品集团总裁、货真价实的“我的朋友”陈勇去北京。那天不知吃错了什么药,很少吹牛的我竟情不自禁吹牛说曾到过×××家。陈马上问,能否见见,约出来一起聚聚?
我大窘。
覆水难收。遂硬着头皮给“我的朋友”打电话请求火力支援,小心翼翼地询问有没有可能把×××请出来“聚聚”。
“这有何难!”他在电话里豪气干云。
但愿不是吹牛!
果然,当天晚上,×××就和我们大家坐到了一起。岂止一起,同时“一起”还有五六位平时在电视里才能见到的部级领导。
这顿饭吃得我感到平时很细的腰板粗了许多。
老陆与柴松岳省长的交往让我领略到“我的朋友”的独特魅力。
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柴松岳任浙江省省长。柴省长与老陆是老乡,都是浙江舟山人。但他与柴省长交往不多。有一次,时任光明日报总编辑的徐光春与柴松岳在北京聚会,老陆作为老光明人陪同参加。那是他第一次与这位省长老乡见面,两人都有相见恨晚之感。
数月后,老陆来杭州,在一个小旅馆住下后,便寻到我家聊天。聊着聊着,忽然想到了他的老乡,说:“到杭州不给老朋友打电话不礼貌!”拎起我家电话就给才见过一次面的“老朋友”家拨通了电话。
接电话的是柴公子。
“柴省长在家吗?不在?你是他儿子?孩子啊,你多大啦?在哪里工作?我是你爸老朋友? ?我路过杭州? ?对? ?对? ?你跟你爸说一下,就说光明日报老陆来了? ?对,就这个电话!”
一会儿,我家的电话铃爆响起来,是那个浓重的舟山口音。我把听筒交给了老陆。“? ?老乡啊,你好你好!我路过杭州,能不来看你?当然是我来看你? ?啊?你来看我?哪? ?”他忙捂住听筒问我:“到哪里?到你家?”我忙摇手,“宾馆?”他转身对着话筒说了自己住的宾馆名字,省长可能听都没听过有这么个宾馆,老陆便让我接电话,我费了好多口舌才使电话那头搞清楚了宾馆的位置。
省长要来拜访,我们赶紧往那个小旅店赶。此时老陆也感到让省长到这么个小旅店来看他太唐突了点,但已经没办法了。一会儿,省长的车子在小旅店门前停下,省长手拎一兜舟山土产钻了出来,在宾馆服务员好奇地为这个“经常在电视里见到的领导”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时,老陆已一把握住了老朋友的手。
从此,老陆与他的这位老乡的交往日渐频繁。这位老乡也显然以有“我的朋友”为乐。一次老陆和柴省长一起吃饭时谈论如何检验舟山人的方法,柴省长教给他一个妙招:让对方说“鸭”、“牛”、“鹅”,非正宗舟山人,一开口就会露出马脚。经多次试验,果然屡试不爽。再后来柴省长调北京任电监会主席,与老陆来往更勤了,我也曾多次被老陆拉去见这位父母官。
老陆后任光明日报工会主席,在任期间广受好评。他至今还担任着开发海洋振兴舟山促进会北京联谊会会长。他以自己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为乡友们办了不少好事,舟山老乡们都称赞他是一个合格的会长。
老陆乐于助人,别人有求于他,他无不应承,不管能帮不能帮,他总会乐于尽力去帮。如果助人而未能显效,他便会感到欠了别人一样地内疚。他的朋友中有院士、教授、作家、艺术家、博士、学生、工人、牧民、渔民。特别是对一些草根朋友,他更是以心相交、热心相辅。他的一个内蒙古朋友的儿子毕业后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年轻人来北京找他帮忙,他热情地挽留这位晚辈在家里住了一个多月,期间他多方联络,东奔西跑,直到为其找到理想的工作。后这位晚辈成了某部门的负责人,对他自然是感恩戴德。对此我深有感受。一日,他风尘仆仆从北京赶到杭州,为的是帮助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小朋友联系工作调动。
借用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语,老陆也属于“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的人。
“我的朋友”性喜热闹,爱唱歌,常做美声状扬首昂头,声震屋宇。尤其是,他爱喝几杯,每开怀畅饮,三盏下肚,耳热心跳,面红耳赤,已感不胜酒力,至此,他常会引吭高歌,音峰直达中音部顶端便上不去了,他伸了伸脖子,还是上不去,便红着脸,自我解嘲地笑笑,转而敬酒。他喜欢唱俄罗斯歌曲,更长于用俄语与懂俄语的熟人对话。
他更是一个坦荡的乐天派,从不知何为忧愁。20世纪90年代初,他从内蒙古记者站调光明日报记者部任副主任,50好几的人了,在北京没有一个家。一次我去报社,他拉着我一定要到“他家”坐坐,在虎坊桥老光明日报的五楼半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宿舍里,一张狭窄的床,一只书柜,屋子里已经挤得“未敢转身已碰头”,几只叠在一起的碗,那是他到食堂吃饭用的。看到简陋得令人心酸的居室,我很为老陆不平,但他的脸上却依然是春风欲度,了无半点忧愁。
唐德刚在《胡适杂忆》中说,磁性人格在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宗教领袖以及草莽英雄的性格之中都普遍存在。这种性格表现在与生俱来的人与人间的吸引力,是一种社交中难得的禀赋。老陆便具备这种难得的禀赋,只要和他见过面,谁都会被他身上的磁性所吸引,只要与他见过面,第二次见面必成理所当然的老朋友。
退休后的老陆依然是忙得满世界跑,2009年11月14日,报社50多位离退休干部到杭州旅游,老陆是报社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也参加了这次旅游。但是,当我和办事处主任潘剑凯招待大家吃饭时,却不见了老陆的踪影。老陆呢?
“他中途被朋友劫走了。”领队赵玉敏说。
(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