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童年是在斯特拉福城度过的。当时,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富裕,生活也比较安定,所以童年的莎士比亚是幸福的。家庭环境的优越,也造就了孩子在性格、爱好、文化修养等方面具有的良好素质。莎士比亚的父亲对他也格外关心,毕竟他是家中的长子。
童年的莎士比亚是一个很淘气的孩子,这从现在人们给他画的画像中可以看出。前额上覆盖着几绺栗色头发,皮肤白皙,双颊红润,有一双棕色的大眼睛,从亨利街蹦蹦跳跳地来到斯特拉福城的小学校。这也许就是童年莎士比亚的缩影。从他童年的画像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他成年时的样子,一个身材魁梧、身手敏捷的小伙子。满面红光,一双茶褐色的眼睛充满青春的活力,仿佛能够洞察世间万物。他好冲动爱探询,这也许是从约翰身上继承下来的美德吧!同时他又极富有同情心,大胆鲁莽,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常常使自己陷入窘境,然后哈哈一笑即安然脱身。他具有强烈的喜怒哀乐情绪,时而气得脸色发白,时而又羞得脸红。他不善于隐藏自己的感情。
他的眼睛炯炯有神,仿佛自然界的一点一滴都尽收眼底。他那聪明的大脑,时刻在分析观察周围的万物。童年对别的孩子来说,正是玩耍的时候,而他则与众不同,追求知识,如饥似渴。在别的孩子撒娇的时候,他已成为拥有几个弟弟妹妹的大哥哥了。他既要协助父母照料弟妹,又是一个看起书来忘记吃饭的孩子。
16世纪中叶,斯特拉福不仅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拥有手工工场、商店、旅馆、饭店等场所,而且在很久以前,就有一所学校。这所学校由宗教性的“圣十字公会”管理,其教学内容与天主教有一定联系。因此,学生在校学习的也都是天主教的内容。教义词学、神学入门是当时的主要课程,并用拉丁语讲授。16世纪由于教会的改善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天主教的内容逐渐被人舍弃,斯特拉福城出现了新的学校,取代了教会学校,这类学校被称做“文法学校”。这类学校的名称强调学校的教学性质,天主教、神学等已不再是学校的主要课程。学校教学内容的改变使学生摆脱了教会宗教思想的束缚,使学生接受了新的思想。
斯特拉福文法学校是该市市政厅下属的市民子弟义务教育机构,学校由市政厅拨款,并由市政厅监督。看来,在16世纪中叶,英国就有义务教育的说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市民的知识水平。在当时,这类学校的水平算是比较高的。
文法学校有些规矩,学生入学前必须学会英文阅读和书写。实际上,入学前,学生的学习就已经开始了。
英文读写的入门书是所谓的“角书”。这是一种有柄的小木板,像乒乓球的球拍子,木板上印有英文字母,覆盖着一层透明的薄片。孩子们入学前,必须学会念角书,然后学会拼写成音节,最后就可以阅读文章了。
当时的英语拼写也非常简单,没有固定的格式,全凭印象拼写,直到1775年,英语才开始规范化。在文艺复兴时代,英语的笔体也较朴实。这种字体被称做意大利体,大概是由意大利传入的,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签名,用的就是这种笔体。
小学的入学条件很低,略识几个字即可入学。这所学校的教学目的就是学习文法,即拉丁文法。学生不学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等课程,唯一的课程就是拉丁文法。
当时学校的作息时间是春夏早晨6点上课,冬天是7点上课。到9点钟休息片刻,让孩子吃早餐,然后一直学到11点钟。接着放午学两个小时,孩子们各自回家吃饭。下午1点返校,学习到3点,短暂休息后,接着上最后一堂课,一直上到下午8点。周四和周六只在上午上课。一年放假3次,即在圣诞节、复活节和三一节,总共40天。
莎士比亚的父亲当时是负责管理当地学校的委员会会员,对文法学校的教学及孩子的情况比较了解。童年时的莎士比亚给人以勤奋好学、聪明伶俐的印象。当他5岁时,约翰·莎士比亚就把他送到文法学校的附属幼儿学校念书。当时只是学一些简单的知识,如数数、画画、字母表和朗诵圣经等简单的课程,当他7岁时才正式进入文法学校。
斯特拉福文法学校是一所贵族学校,所教授的是拉丁文。当时圣保罗学校校长威廉·李利写了一本书《文法基础》,流传下来之后,成为学校的教科书,并把它作为经典著作。这本书可能是像人们现在所见的文言文之类,全是之乎者也,因此像莎士比亚这个时期的人学起来就特别吃力。
斯特拉福学校实际上只有一个教师,一个大房间而已。年龄不同的学生都在一个教室上课,根本不能分出有几个年级。上课时只好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有的学生做作业或自己学习。学生根据年级的不同,座位被安排在不同位置。童年的莎士比亚聪明好学,一点就通,而且记忆力很好,老师讲过的课程能倒背如流。由于全校学生都在一间教室上课,所以莎士比亚不仅学到了自己应该学到的知识,而且每当上一个年级讲课时,他也认真听讲,实际上他学了两个年级的课程。
莎士比亚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第四幕第一场中写到爱衣文斯师傅考问威廉拉丁文法的场面,就是根据当时文法学校的实际情况写的。此外他还学习拉丁语言、伊索寓言和泰伦斯、普劳图斯的喜剧;高级班还学习修辞、作文、演说、诗学,阅读了大量的罗马作家,如西塞罗、维吉尔、奥维德、贺拉斯、朱文纳尔、塞内加的作品。学习方法基本上是死记硬背。
莎士比亚在文法学校是一个非常热爱阅读的人,文法学校的拉丁文学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加上他又是一位勤奋好学的自学者,后来在戏剧实践中,通过阅读大量的作品,扩大了他的知识面。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阅读范围之广是相当惊人的。对此,T·W·鲍德温在他的专著《威廉·莎士比亚的少量拉丁文和更少的希腊文》中,提供了这样的看法:
如果威廉·莎士比亚受过他当时的文法学校的教育,或相当程度的教育——,那他得到的正式的文学训练就与他同时代作家所得到的一样良好了。至少不需要用任何奇迹来说明他所表现出来的古典文学知识技能,斯特拉福镇的文法学校会提供他所需的全部知识。奇迹在其他地方,那就是自古以来的天才的奇迹。
莎士比亚上小学的时候,正是约翰·莎士比亚仕途得志、春风得意之时,家庭经济非常富裕。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也保证了莎士比亚能专心致志地在校学习。家庭环境对莎士比亚以后成为文学巨人的影响也较大。莎士比亚的母亲玛丽·西登是个英国上层社会的妇女,是北华列直郡西登世家的后代,可谓出身名门贵族,知书达理了。约翰当时是这个小镇的最高长官。这样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了。他们要求孩子要深深地懂得知识的重要,这在小小的莎士比亚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尽管他不能阐述这个道理的重大意义,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道理对自己今后成长的巨大作用,但他要成为一个像爸爸一样受人尊敬、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这才是他所追求的根本。
约翰与玛丽没有对他的孩子们说明更深奥的道理,但他们用最纯朴的语言,最直接的道理,向莎士比亚讲述了知识的重要,做人的道理。
约翰这个从一个自耕农到市长,敢于向世俗挑战,事业上成功的父亲,对莎士比亚来说,是一个无声的榜样。虽然,市长的位置对莎士比亚来说,是望尘莫及的,但父亲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却时刻鞭策他要奋发向上。因此,莎士比亚在学校就是一位勤奋好学的孩子。他深深懂得,不学好文法,是不能有所成就的。因此,他要承受李利的文法书的磨难,虽然这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但这是通向罗马灿烂文明的必由之路,不学好它,就不能有所作为。后来,拉丁文逐渐在英国的语言中消失,但伊丽莎白时代却把罗马视为公民道德的楷模,罗马英雄即是英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因此,在当时拉丁文对英国人的影响很大。
也许是那个时代孩子不太好养的原因吧,莎士比亚的姐妹们一个个地相继死去,使约翰与玛丽的心灵里受到了一定的创伤。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更加疼爱和照顾,以至于连琼这样的名字都不愿意浪费,这也充分说明他们的现实主义态度。
当时,大人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长大。人们过早地把孩子打扮得跟大人一样,但对孩子在思想道德、头脑反应等方面则很少过问,一般家庭也不能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因而这些教育内容就需要在学校里完成。因此,学校成了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及获得知识的课堂。
莎士比亚童年时代在斯特拉福学校的老师曾先后3次易人。1571年以前,主持校政的是牛津大学学士沃尔特·洛奇。1571年至1575年,即莎士比亚在校学习的那几年,执教的老师是西蒙·亨特,他也在牛津大学受过教育。这几年在莎士比亚的艺术生涯中非常重要,可以说西蒙·亨特给了莎士比亚良好的教育,为其以后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基础,对他的成长也有一定影响。
在斯特拉福学校里,政治运动有时会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著名的“巴托罗缪之夜”也传到学校。当时,由于学生与老师的信仰不同,而产生了分歧。斯特拉福学校的老师西蒙不无根据地同情天主教,因此他与部分学生发生了冲突。激动的学生搬砖头石块,打坏学校的窗户。
莎士比亚当时9岁,入学已有两年。
那次事件之后,西蒙又在校执教两年,接替他的是托马斯·詹金斯,他也是牛津大学学士,受过极好的教育。詹金斯是威尔士人,以性情好斗著称。他们口音大概像莎士比亚喜剧中的教师爱文斯的威尔士口音。
这里,我们强调斯特拉福学校的3位老师出身牛津大学,并无别的目的,就是说明斯特拉福学校的老师都受过极好的教育。同时,也正是因为他们受过极好的教育,才造就了像莎士比亚这样的一代戏剧大师。是这些具有良好素质和较高水平的教师,使莎士比亚在幼小的心灵里就埋下了求知的欲望;同时也是他们的言传身教,使莎士比亚不但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他们在潜移默化的教学生涯中,培养和造就了一代新人。当时英国戏剧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影响,罗马戏剧对英国的文化艺术影响很大。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讲述一些罗马戏剧,这些戏剧从写作到故事构成都有较深厚的功底。童年时代的莎士比亚被这里的故事深深吸引。面对剧中王室权力的争夺,贵族之间金钱的较量,百姓的受苦受难,莎士比亚在幼小的心里发誓,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描写生活,反映百姓的疾苦。所以,他非常注意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加强语言修养,丰富自己的语言宝库。在校时的语言修养对莎士比亚成名起了重要的作用。正如后来人们对他的评论,莎士比亚的语言是说明他视野非常开阔的极有说服力的标志之一。
语言学家作过统计,文化水平低的人常用词汇不超过1000个单词。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讲话所用的词汇是3000到5000个单词。这里我要说明一下,这里说的不是消极地知道多少词的意义,关键的是能把这些单词用于表达知识、感情、感受等。用这些词汇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才能说明你拥有多少单词量。
莎士比亚所用的词汇量有人做过统计,约在1.5万到2.5万之间。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头脑里装有大量的概念和观念,这些都是他表达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所必需的词汇。
斯特拉福学校给了他词汇积累的大好时机。如在悲剧《哈姆莱特》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人类是一种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啊,
一颗多么高贵的心就这样陨落了!
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
时流的明镜、人住的雅苑、举世瞩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用语的广博、词汇的丰富,不愧为著名的剧作家、诗人。而这些,当然离不开童年时他对拉丁文的潜心钻研。
当时莎士比亚的老师是詹金斯,他并不是动辄挥鞭打人,令人望而生畏的先生。他诙谐滑稽,很讨人喜欢。他显然就是莎士比亚后来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一剧中爱文斯师傅的人物原型,因而名垂千古。
莎士比亚接触到的第一篇课文是《儿童必读格言》。这是从古代优秀作家的作品中编选出来的,带有道德教诲的性质。接着又学习拉丁文的伊索寓言,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曼都亚的普布留斯的《特影》。
莎士比亚在有了拉丁语的基础之后,就可以阅读较复杂的作品了。对这些作品的研读对莎士比亚以后成为剧作家有很大的作用。首先,它丰富了莎士比亚的语言文库;其次,这些作家为莎士比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学生们在校时研读的作品主要是罗马的演说家西塞罗的书信、演说词和论文选段,还有罗马诗人维吉尔的诗,戏剧家普劳图斯、泰伦斯和塞纳加的作品片断。莎士比亚最喜欢的古代作家是罗马杰出诗人奥维德,莎氏剧中的古典人物形象常常取材于奥维德的《变形记》。这部叙事诗共分15章,收集了200多个故事。所有的神话和传说都以一个共有的主题串联起来,这个主题就是变形的神话。叙事诗从第一个“变形”故事开始到最后一个“变形”故事结束,中间又安插了许多形形色色的故事、传说和神话。这些故事不少是从希腊神话传说中借用过来的,但必须经过作者别出心裁的加工,巧妙地把这些故事串联成有机的整体。
莎士比亚在学生时代不仅阅读古代作家的格言和箴言,还把这些拉丁文译成英文,然后再把英文译成拉丁文,借以学会用拉丁文写作的方法,这些对莎士比亚写作风格的形成起着打基础的作用。后来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有大量的足以传抄后世的警句,主要得力于当年他对这些格言警句的练习,以至于最后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到作品中去。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到处能看到闪光的字句,他的警句后来又被人广泛引用。在《牛津名言辞典》一书中,莎士比亚的名言占了65页,这充分说明他的词语之丰富。
莎士比亚在校时的另一种练习就是演说术练习。这种练习在高年级进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论辩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常常举办各种题目的演讲会,老师还经常给同学出各种题目撰写演说辞。莎士比亚也参加过这类的演讲,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主人公的独白常常会妙语连珠。《奥赛罗》用十四行诗讲述了一个才能卓越品格十分高尚的统帅,听信了谗言,认定他的妻子对他不贞,怒火中烧,把她杀死了。这些独白都匠心独运,具有演说家的水平。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几乎所有的角色讲话都具有演说家的本领,词汇和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
莎士比亚童年时的记忆力也是不错的。伊丽莎白时代学校没有更多的藏书,仅有几本书,翻来覆去地读。他读过的作品,一般都能长久地记忆,在以后的戏剧创作中,有意无意地运用到自己的文学宝库中。
莎士比亚在斯特拉福文法学校还读到了善于道德说教的罗马传记文学作家普鲁塔克的作品,后来莎氏写希腊、罗马人物的悲剧作品均取材于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莎士比亚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由英国翻译家诺思翻译的普鲁塔克的作品。在莎士比亚创作的罗马诸剧中,他跟随诺思亦步亦趋,诺思对他以后的成名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从下面的作品《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可以看出他在诺思的指导下,挥笔疾书。
她乘坐的画舫,
像一尊发光的宝座在水上燃烧。
舵楼是黄金打成,
紫帆片片,熏染着异香,
逗引得风儿痴痴相恋。
银制的船桨随着笛声的抑扬在水面上下飞舞,
击起的水波,
好似爱恋着桨儿紧追不舍。
而船中的她,美得无法以语言描写。
她斜卧在金丝织成的天帐之下,
比巧夺天工的维纳斯女神娇艳万倍。
她的两傍侍立着几个可爱的小童,
脸上泛着酒窝,
好似微笑的丘比特一样。
他们手执着五彩的羽扇,
扇起的风儿使她双颊凉爽,
却又使这双颊绯红容光照人。
她的女待——像纳瑞伊德女神,
那么多的美人鱼——
在她的眼前奔走,
周旋进退、婉约多姿。
有一位美人鱼执掌着船舵。
双双如花的纤手努力职司,
沾沐芳泽的丝缆也心花怒放。
画舫上散发出阵阵奇异的香气,
在附近的两岸弥漫飘浮。
男女老少倾城而出把她瞻仰,
安东尼孑然一身,
独坐在市集的宝座上……
莎士比亚具有非凡的表演才能,这多亏当时的老师詹金斯对他的培养。詹金斯具有威尔士人的表演才能。他可以滔滔不绝地讲话,他的词汇也如潺潺的小河,不停地流趟。在他的影响教育下,斯特拉福学校上演了很多名作家的悲喜剧作品,不过这些作品都是用拉丁文表演。这些作品锻炼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家长们也应邀观看。家长们虽然听不懂他们的表演,但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台上表演,心情也非常激动。在斯特拉福市中心的一条街道,木板搭成的简易舞台旁边,挤满了观看演出的群众。这些观众大部分是有教养、有知识的。只见莎士比亚装模作样地在台上来回走着,嘴里念念不停地读看外文单词。虽然他们听不懂这些天真的孩子在说些什么,但看到他们滑稽的表演,就足以令人捧腹大笑了。
莎士比亚学生时代对词汇的掌握,对语言的运用,为其以后成为剧作家奠定了基础。语言运用能力是任何高等教育所无法促成的,高等教育只能增加词汇量,但不能教人如何运用词汇,也就是运用语言的基本技巧。以灵活多变的语言,把世间万物,人与人之间的喜怒哀乐准确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莎士比亚。莎士比亚运用语言的能力可以说是一种天赋,这种天赋来自于对英语的观察、理解、热爱。莎士比亚对英语的热爱,又来自于对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因为它是一种与他的思想一致的、丰富多彩的大众化语言工具。
莎士比亚也同其他的英国人一样十分健谈,他们讲话轻松、愉快、活泼,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英语作为地方语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尽管它当时还不十分成熟,但在当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使用,成为人们社交所必需的语言工具。也就是说,英语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所以莎士比亚对它非常有感情。
莎士比亚从乡村小镇的街谈巷议中汲取营养,学会了不少语言,丰富了语言宝库,他的成功与他深厚的语言功底是分不开。
莎士比亚不仅在艺术上造诣颇深,而且本人也多才多艺,这与他从小就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托马斯·富勒为写《英国名人传》一书搜集素材时,于1643年记录了一份关于莎士比亚的笔记。
威廉·莎士比亚生于艾汶河畔的斯特拉福,该地属于沃里克郡。他身上仿佛融会了3位著名诗人的品质:
马齐亚尔,莎士比亚的姓名,武夫气十足,和马齐亚尔相似。
奥维德,是所有诗人中最自然和俏皮的一位。
普劳图斯,是位出色的喜剧作家,然而他并非同时是一位学者,正像我们的莎士比亚一样,如果他活着,他是会坦白承认这一点的。此外还得补充说:尽管他的精神是诙谐而乐天的,然而只要他合意,他会变得阴郁而严厉,就像他的悲剧所显示的那样。因而赫拉克利特本人会敢于对他那喜气洋洋的喜剧发出嘲弄,德谟克利特未必能忍住对他那忧郁悲伤的悲剧发出叹息。他是个出色的典范,证明“诗人是天生的,而非后天造就的”这条规则确凿无误。说实在的,他的学问有限。就这点说,他像康韦尔的金刚钻。它们“没有受到宝石匠人的打磨;它们从地中挖出时就已琢磨好,因为自然通过自己的技艺亲自创造了它们”。
这是对莎士比亚的高度评价。
莎士比亚的聪明才智和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的细致在童年时代就逐渐培养出来了。在求学时,他就喜欢对任何事情都刨根问底,追问来龙去脉;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亲自去试验一番,体察辛劳和诀窍,仔细熟悉每个动作,使他在以后进行创作时,对什么事情都很在行,描写的场面栩栩如生,表现出的动作也很成功。
他的戏剧之所以具有很强的生动性效果,都是莎士比亚观察、体验生活的结果。
他的作品有激烈的斗争,如诗如画的风景,有优美的语言,俏皮的讽喻,智慧的格言,双关的语句。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面,这不能不说是他语言的成功,艺术创作的伟大。他通过这些人物错综复杂的矛盾,向人们揭示了人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使人们感到了生活的真谛。每一个剧本,每一场戏,都给人们深刻的启示,使人精神焕发。
莎士比亚从小就注意培养自己全面观察人物、观察生活的习惯,因而他在作品中塑造出的人物也是有血有肉的。无论是视金如命的吝啬鬼,还是骁勇善战的勇士;无论是白马王子,还是名门贵族,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你面前。他笔下的人物个个是语言专家,他赋予这些人物以智慧、力量,给人们以似曾相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