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个和尚专门跑来问他:“他们都走了,你一个人留在寺里,晚上不害怕吗?”
“我心里没有什么愧疚之事,有什么可怕的?”
“昨晚上又闹鬼了,你不知道吗?”
“如果真有鬼,你们都不怕,我又怕什么?只怕是有人装神弄鬼吧!”
看王华如此聪明,和尚们这才说了实话,原来这“鬼”正是他们一干僧人装的。他们装鬼就是为了吓唬那帮富家子弟,省得他们整日家胡闹搅扰了佛家清净,还给自己报了一箭之仇。
最后,和尚们对王华不禁叹服道:“你这般年纪,就有这样的好修为,将来必要出人头地、大有作为!”
成化初年,张时敏为浙江学政,在对余姚的一帮士子进行过仔细考校后,他便大胆地断言道:“谢迁与王华两位最优,他们将来都是状元的材料,日后前途未可限量。”
果然被他言中,谢迁后成为成化十一年的状元,日后终为一代名相;王华则得中成化十七年的状元,只是在仕途上正如日中天的时候,因遭遇刘瑾之祸而未能遂志。
宁良当时是掌管浙江一省民政的布政使,他想要为子弟挑选一位好师傅,于是便请张学政推荐。
张时敏便推荐说:“浙江士子之中,学业优异者固不在少;若只是为子弟的举业择师,可推荐的也不少;若论学品兼优,最堪为人师表者,实在非王华莫属。”宁良于是欣然采纳了张学政之言。
宁良的老家在湖南祁阳,王华受聘后便被安排住进了宁家的梅庄别墅。宁良出仕前曾在此处读书,当时别墅中尚有数千卷藏书,这让一心好学的王华大喜过望。
王华白天用心授课,晚上则夜读藏书,手不释卷;乃至在当地三载,竟足迹不入城市。这般勤勉,学问自然愈加精进,乃至于被人戏称为“五经司令”。
在祁阳士子中,当时非常盛行嫖妓酗酒之风,而王华虽孤身在外,亦不为所动。在他结束聘期要回浙江时,当地士子便为他在江边亭楼设宴饯行。
饮至夜深,众人皆沉醉而去,独独把王华安排在亭中留宿。待王华进入亭中,刚要宽衣就寝,恍惚间就发现两个美貌的年轻女子坐在帐中。他此时虽已有几分醉意,但心知不可,想要退出,谁料亭门已经落锁。
两个女子赶紧上前侍寝,王华大呼住手,可对方居然不予理会。情急之下,他于是破窗而出,又卸下亭内一块门板掷入江中,然后便义无返顾地跳上门板,竟连夜渡江而去,只留下身后那帮要瞧好戏的众人惊异和赞叹的目光……
王华因曾就读于龙泉山,故被人尊称之为“龙山先生”。他自小聪明异常,又刻苦读书、心志笃定,终于成长为一位远近闻名的大儒。
王家数代诗书传家,终于开出了王华这朵奇葩来。成化十七年,王华得中了状元,被授为翰林院修撰。次年,他便邀了父亲和儿子来京团聚。
当时的官员俸禄是很低的,如果没有灰色进项,是很难应付正常的生活开支的,尤其是交际方面的开支,往往是俸禄的数倍或数十倍,乃至上百倍;其中京官又最没油水可捞,支出又相对较高,所以京官大部分都生活清苦,整日巴望着被外放。
王华平生自奉甚俭,且应酬往来极少,哪怕再艰苦的生活也丝毫不以为意。好在朝廷还时不时的给予些额外的奖赏或补助,这样王华总算可以应付一家人的生计。而守仁为了让小伙伴们都跟自己玩,便自己省下为数不多的果品、点心,以便能拿给人家吃。
王华得知儿子此举后,一面是摇头,一面又不免赞叹:“这小小年纪,就能克制私欲以遂其志,实在难得!”
No.4 第一等事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这一天,守仁正打长安街上经过。走着走着,他竟被一位相士给拦下了。
“你先等一等,我有几句要紧的话要跟你说!”
守仁平素就是位不怕事儿的主,加之好奇心重,见了相士不仅不怕,反觉有趣。只听那相士又道:“我见你小小年纪,生得相貌不凡,所以今日赠你几句话,日后当有应验。”
“什么话?别是唬人吧?”
“不唬你,你便是给钱财我也不收。你且记住:须拂颈,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
正在守仁沉思、默记,又欲问个明白时,那相士却早已不见了踪影。
接下来的几天里,守仁都在思考这几句话,学堂里的先生和同学都发现他安静了许多。
他回家查了书,所谓“圣胎”,乃道士修炼内功之一,如孕育之有胎,故名。以守仁的聪明才智,他隐约是明白了一些,可又不是太明确。
一日下课歇息,守仁又突发奇想,便询问一位管教《四书》的先生道:“请教先生,世上的事有千有万,君子之行,不知哪件事是第一等事?”
这先生苦读了大半生,自然晓得“立德”是圣贤所看重的第一等事,但那不过是平时嘴上说说罢了,而今还有几人当得真。
于是先生笑着回守仁道:“此事也不明白?你们如今既身为学子,世上第一等事自然就是好好读书,将来科举夺魁,博个好功名!不但你们父母,就是我这做先生的,脸上也有几分光彩!”
“那中试以后呢?”守仁还有些不依不饶。
“就是好好做官,上对得起皇上和朝廷,下对得起百姓和自己的良心。”
不料守仁却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道:“科举、做官,未必是第一等事吧。”
先生听他此言,也认真起来:“我朝太祖皇帝曾立下规矩,天下文官都要经由科举选拔,要寻个正途出身,第一等事自是科举为官。”想这先生考了一辈子都没个结果,他实在想不到世上有比科举中第还紧要的事。当然,由恩荫、举荐等得官则是少数人的例外,如“三杨”中的杨士奇就没参加过科举。
可是守仁仍然摇摇头:“恐怕未必。”
以前守仁挨打的事这先生也听说了,这个学生的“冥顽不灵”自是出了名的:“既然科举不是第一等事?那你说何为第一等事?”
先生本来以为守仁会拿驳父亲的话来驳他,那时先生便可以说:若读书人都像你这样想,这天下岂不要乱了套?学子都不专心读书,那圣人的教诲还有谁去贯彻……
“世上第一等事,或许是学为圣贤。”
“学为圣贤?”先生闻听此言,颇感意外,捋着胡子琢磨再三。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此时守仁的思虑也已飘远,他已经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了。
“好,有志气,但想做圣贤也得先好好读书!”不愧是状元郎的儿子,想法就是和别人不同。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守仁家里,王华非常吃惊,不久前还在为儿子的“不争气”动怒,现在他不知又错搭了哪根筋。
“你小小年纪,就想做圣贤?”他拉住儿子问道。
“不行吗?圣贤也是人做的。”相士的话确实让小守仁有了底气。
王伦这时也在旁,他听孙子那么有主意,只好笑吟吟地鼓励一番:“呵呵,做圣贤,有出息!咱老王家是该出一位圣贤了!”
No.5 刮目相待
王伦后来告诉孙子:何谓“圣人”?《孟子》里面说得好:“圣人,人伦之至也。”圣人就是做人的极致,古代的圣君如尧舜,宰辅如周公,先师如孔子、孟子,都是后世儒者眼中的圣人。
《左传》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是之谓三不朽。”圣贤就是立德者,甚至有时也需要立功或立言,然后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教化万民;孔庙中的那些便是历代圣贤的表率,比如那“道济天下之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文公。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只有一个人的德性高了,他才能打好做大事的心性根底;否则即使成事,也终将成为后世君子所不齿的枭雄。
为此,守仁又就“内圣外王”的问题专门请教爷爷,王伦于是为孙子讲解道:“《庄子》里面说‘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此言传播最广,而‘内圣外王’也渐成我儒者之最高理想,即圣贤之志!”
“那么孔孟等先贤对此有何见教呢?”守仁托着脑袋问道。
“这个说起来就复杂了,孔子道‘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求内圣,安邦治国则是外王,二者相互统一,不可偏废……达到外王之目的的内圣则有意义,而外王真正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
“爷爷,你这里说的有点玄妙了啊!是不是如‘东西’、‘上下’,没有东,就无所谓西?没有上,就无所谓下?”
“呵呵,算是如此吧。一个人懂的道理很多,却不去贯彻、力行,那又跟什么道理都不懂有什么两样呢……孔子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我立身、通达了,也不要忘记使别人也能立身、通达,而两者都达成了,才可谓是一个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体现这‘内圣外王之道’,终成圣贤!”
“哦,孙儿有点明白了,这立己、达己仿佛是基础,而立人、达人则是归宿。”
“嗯,简单来说,‘内圣’就是格物、致知、修身,‘外王’便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儒者终其一生,不外乎尽心尽力于此!”
王伦明白,虽然孙子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些,但他也不能因此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所以必须一本正经起来。
守仁既存了这个做圣贤的念想,读书自然更加用心了,而且他父亲对他的要求也严格起来。不过有爷爷在旁护着,守仁也并不太把父亲大人的管教放在眼中。
不过认真了还没几天,守仁那做圣贤的心意便有些淡薄了,他想着做那牢笼中的鸟儿有何生趣,因此,这时候的他很快又迷上了下象棋。
他到处找人下棋,同龄的小孩没一个下得过他的,他于是又四处找那些大人下。下棋是最消磨工夫的,由于守仁过于沉迷此道,所以最近功课耽误得不少。
这一天,刚一放学回来,守仁便端着自己的那盘棋匆匆往外走;不想到门口时,正好与办公回来的父亲撞个正着。
“你怎么屡教不改,功课做完了,再玩儿不迟?”
“这功课哪有个完的时候,我都跟人家约好了,别让人家以为我小小年纪就言而无信!”守仁一面说着,一面还要往外走,结果被父亲硬是拦住了。
“你小孩子家本来就不应该和人家下,你便是赢了,那也是人家让你,何况这玩物丧志的道理你不懂吗?”
守仁装作没听见,就要冲开父亲的手臂向外冲,但他还不敢视父亲为无物。
“混帐东西!”状元爷登时便发作起来,他三步并作两步赶上反应不及的儿子,上前一把就将儿子手里的象棋给夺了过来。
他家不远处就是繁忙的京杭大运河,于是王华一手拉着儿子,一手端着象棋,便匆匆往河边赶去:“走,我教你怎么下!”
守仁虽然顽皮,不怎么服管,但他也晓得父亲吃软不吃硬的脾气,如果再像上次那样,伤了他做父亲的尊严那可不是好玩的。
守仁只得乖乖地跟着父亲到了河边,他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所以只得眼巴巴地看着父亲将好好的一盘棋给扔进了河里。
“从今往后,我跟你约法三章:你若再引着那帮孩子乱闹、不学无术,若先生再到我这里告你的状,若是让我再发现你找人下棋,休怪我不认你这个儿子!”
丢下这话,王华便径自回到家里。留下守仁,就那么一个人愣愣地呆望着河水,仿佛是跟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永别了一样,心里很不是滋味。
晚上,守仁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还有些不自在,只得又靠着做诗来排遣心中的不快: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经过父亲的这一番教训,再加上守仁年龄渐长,他一下子确实变得懂事多了。
转眼之间守仁就已经十三岁了,有一天王华眼见儿子正在用功,做父亲的倒有些心疼了,他这小小年纪,累坏了身子倒不好了。
“好了,今天就别用功了,我带你去长长见识!”
“孩儿不想去也不能去,昔日董仲舒为学三年不窥园,终成一代大儒,孩儿对他的这种好学精神真是心向往之啊!更有父亲大人在祁阳三载,足迹不入城市,做儿子的怎能丢了您的老脸……”他还是不失调皮的心性。
“当真不去?”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存光阴不可轻!”
“好,你今天把‘君子不器’的题目做了,晚上我回来检查。”
守仁一听此言,当下就反悔了:“做文章又何必急于一时,父亲既说要我长见识,世间有字之书固然要读,无字之书也不可轻忽!”
当走到翰林院时,守仁这才知道,父亲这回让他读的,既是有字之书,也是无字之书。其实王华并不希望儿子像自己一样,只会一心读圣贤书,那样反而把自己过早地局促了起来。
原来翰林院前些日子举行了一场庶吉士的考试,王华作为考官参与了这次试卷的评阅。所谓“庶吉士”,本是由二三甲进士中以“文学优等及善书”的标准特别挑选出来的,他们既年轻,又有造就前途,所以被放到了翰林院中继续深造;虽品级极低,但前途无量,时人称之为“储相”。
显然,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考试,甚至可谓是当时全国规格最高的考试,因为应试者中不乏大才、奇才,且皆有功名在身,而王华的意思就是要让儿子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少几分傲气,多几分扎实。
不过王华毫不仅仅是让儿子来学习的,他也想通过这些考试的答卷来考一考儿子的评判能力。还好守仁并没有畏难情绪,竟怀着几分好奇,居然也当仁不让起来。
生平第一次,多少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守仁,就那样被几个人的宏放的议论和广博的学识给震慑住了!他不能不对这些试卷把玩再三,内心忽而生出了要向这些答卷者当面请教、乃至与之促膝交谈的热望。
虽然自己还远远及不上这些“储相”,但初步的判断能力他毕竟还是有的,结果他一连评判了十余卷,并写下了一些工整的判语拿给父亲看。
最后,守仁才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离开了翰林院,但在当晚的睡梦中还在重复当天的情景。
晚上回到家后,王华便把今天所发生的事情告诉了自己的父亲。
“哦,云儿的评断当真高下皆当?”
“是啊,父亲,这小子当真叫为儿的刮目相看哪!”
王伦此时也变得激动起来,手上的茶杯都端不稳了,结果只听“砰”的一声,掉到地上摔了个粉碎,但父子二人还在若无其事一般地呆呆对望着。
“呵呵,我王家不愁后继无人了,为父早就说过,云儿这孩子是有出息的!便是大出其父之上,也犹未可知,呵呵……”
“看来我的儿子要强过您的儿子了,呵呵。”
此时的王华虽已有了四、五个儿子,但资质却没一个及得上守仁的,想来光耀门楣还真有可能要靠守仁这个嫡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