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仁后来记载此事道:“厅壁旧无题名,搜诸故牒,则存者仅百一耳。大惧泯没,使昔人之善恶无所考征,而后来者益以畏难苟且,莫有所观感,于是乃悉取而书之厅壁。虽其既亡者不可复追,而将来者尚无穷已,则后贤犹将有可别择以为从违。而其间苟有天下之至拙如予者,亦得以取法明善,而免过愆,将不为无小补。然后知予之所以为此者,固亦推己及物之至情,自有不容于已也矣。”(《提牢厅壁题名记》)
此后,又经刑部主管官员认可而形成了一道条例:以后凡当值的提牢主事,皆须亲自在壁上题写自己的姓名和提牢时间;一旦狱中发生意外状况,便可追究相关责任人。
守仁晚年时,早已名扬天下,有一次他偶遇一位刑部老官员。
那老官员便跟守仁提及了他当年整饬牢狱之事,而且二十多年之中,刑部上下一直传诵此事,已经深入人心。为此,刑部大牢在这二十多年之中也再没有发生类似的“猪吃人”事件。
听罢,守仁居然连连皱起了眉头,他摆摆手道:“呵呵,往事休提,那都是我年轻时干的荒唐事了!”
“荒唐?小人不解!大人如此宅心仁厚,正是我等学习的楷模啊!”
“我不是说此事不该做,只是说此事不该那样做!那时我只顾着自己的痛快,让堂上官们难做,自己做君子,而让别人担着小人的罪名!呵呵,实在不应该!”
“小的已解大人之意,是否您是说此事当由您出面建议,而交由主管官员自己去处理呢?”
“正是此意,这样就不至于使人难堪了,大家都好做!既存了上官的体面,也全了我的想法和主意……”
此时,守仁已宦海沉浮多年,他深知处理好上下级的人事关系是何等重要!便是一个人有天大的才能,没有众人的帮衬,也是徒劳。
No.5 誓杀陈犯
大牢杀猪一事发生后,刑部官员们对于守仁这位新任云南司主事都有了几分生动的认识:这是一位敢于任事的主儿,有什么繁难事,正好交由他去做;而能做些实事,在守仁自然也是义不容辞。
后来,他在致友人的书信中曾这样写道:“士大夫之仕于京者,繁剧难为,惟部属为甚……而刑曹十有三司之中,云南以职在京畿,广东以事当权贵,其剧且难,尤有甚于诸司者,若是得以而行其志,无愧其职焉。别顾有志者之所以愿为,而多才者之所以愿为也。”(《送方寿卿广东佥宪序》)
守仁不惧艰难困苦,那样才让他更有成就感,就像曹操征乌桓时闻敌增而益喜一样。
弘治十四年,守仁又奉命去江北录囚。
录囚也是刑部十三司的例行事务,主事们每年都要会同都察院的巡按监察御史到所管的布政司或带管的部门清理案件、平反冤狱。当时,南直隶江北(淮甸)的扬州、庐州、滁州等辖区都由云南司带管,所以这些地方的录囚事宜便由云南司负责。
守仁来江北遇到的第一桩难理的案子,便是陈指挥杀人一案,这还是一桩积压了十几年的旧案。
根据一番调查,守仁得悉:这个陈指挥脾气暴躁、生性残忍好杀,动辄伤人性命,就在他入狱之前,他已经戕害了十八条人命。这些被害人的家属年年告状,但因陈指挥一家三代服兵役,且父亲为国捐躯,儿子又因失军机被处死,由此他便博得了不少人的同情。
再加陈指挥家属不断贿赂有关官员,所以尽管他已被定成死罪,系狱十余载,却一直没有被明正典刑。
“这个陈指挥我一定要将他法办,以彰国法,还民以公道!”在看完案卷后,守仁当即表示道。
“执法也不应外乎人情,陈指挥之父壮烈殉国,我们总要给点情面吧!”一同录囚的那个巡按御史求情道,其实他也已经受了陈家人的好处,而守仁却冷眼以对。
“人命关天,何况还连害一十八条人命,实在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正天理!”
“他下狱这么多年,苟延残喘,这也算是应有的惩罚了!”
“若是此罚已当罪,那古今何来斩首、弃市、车裂、凌迟等名目?赏罚必要得当,然后才能树立起国家的威信……此录囚之事本由我这刑部主事主管,若有什么差池,就由我王守仁一人承当吧。”
看守仁那么坚持,御史和其他官员只得徒呼奈何,除非他们立即向朝廷汇报,由朝廷出面干预此事;可是,真相就可能要由此更加大白于天下,到时不但救不了陈指挥,还会连累了一干人等。
这帮官员都晓得曲在自己,所以只得由着守仁去发落了。
就在临刑的当日,凶暴的陈指挥竟对着守仁大喊大叫道:“你个天杀的,我陈某人做鬼也不会放过你的!”
在场的官员和百姓见到此情此景,都感受到一阵寒颤。然而,只见守仁却一副大义凛然状,还专门迎上前去喝斥陈指挥道:“今日不将你明正典刑,那十八人的冤魂才不会放过我!你悖天逆理,其罪当诛,今日正是你的报应!”
言罢,即喝令行刑,百姓于是无不拍手称快。
陈指挥一案了结后,守仁又相继平反了几桩冤案,其中有一桩案子大致是这样的:
某人是个鳏夫,上无老下无小,一日被邻居的本家兄弟王某发现暴死家中,于是这王某便派人告知死者已出嫁的妹妹来办理丧事。当妇人来至娘家后,尸体已经装殓,妇人要查看,结果被嫌麻烦的王某制止,王某说这人已经死了多日,尸体已经腐臭。
因为死者生前嗜酒,所以众人当时便认定他是饮酒过度而死,并无异议。
多日后,妇人再回娘家,偶闻一街坊说及在发丧的前一日还曾路遇过死者,于是妇人大起疑心,怀疑是王某将哥哥害死。王某平素为人凶霸,行止不端,且一度有霸占死者宅院的野心,平素也没少欺负死者。
后来,妇人将王某告至官府,官府查验之下,死者果系被人毒杀;官府根据妇人与众街坊的供词,遂将王某打成死罪。
当守仁接手此案后,他发现此案疑点甚多,且王某当面向他鸣冤。后来,通过对王某的仔细盘问,守仁得悉王某的街坊李某素昔与其不睦,而且王某怀疑其妻与李某有奸情,是故李某有杀人嫁祸的嫌疑;只是李某平素小心谨慎,还没有露出丝毫通奸的破绽。
守仁根据王某所提供的线索,暗中查访,果然发现被害人死前一晚李某曾至其家中,案发前数月李某也曾托人到药店购买砒霜,且妇人也正是在李某的挑唆下上告至官府。不过,单单凭借这些还无法翻案,于是守仁灵机一动,便导演了一幕假斩王某的好剧。
王某“死”后,其妻果然急不可耐地与李某夜宿在一处,那晚王某及时出现,将二人捉奸在床。李某失魂落魄之余,便将真相吐露出来。后来经守仁的一番审讯,李某对罪状供认不讳,遂被定为杀人真凶;而李某之妻由于此前并不知情,最后只是以通奸罪被判处流放。
“这场冤狱,也是你平日德行不修所致,说来你也不算冤枉!回家以后你务要修善去恶,善待邻里,免得再横生祸端……”最后,守仁这样对已被洗雪冤屈的王某说道。
被从鬼门关给救了回来,王某自然对守仁感激涕零,磕头如捣蒜:“大人就是小人的再生父母!小人一定铭记大人教诲,今后重新做人!”
待到守仁回京复命之时,淮甸各州府无不是一片赞扬之声。
其实王华的表现也颇多可圈可点之处,也算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而且不管怎么说,儿子在行事方面的便利,都亏着父亲有形无形中的荫庇。
数年前,皇帝的当值讲官突然晕倒,王华代之以入。当时内侍李广正备受宠幸,王华讲《大学衍义》,至唐宦官李辅国与张后表里用事一节,王华讽谏明切(弘治的皇后也姓张),结果受到了弘治皇帝的特别赏识,并命中官赐食以劳。
王华有器度,在讲幄最久,受到了皇帝的特别眷顾。弘治十四年秋,王华受命在南京主持应天府的乡试。次年,升为翰林院学士;十六年,再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学士、礼部右侍郎;十七年,为礼部左侍郎。
如果不是弘治皇帝早死,那么王华极有可能要进入内阁,到时父子二人便都有了更大的施展抱负的空间。待到后来,正德继立,由于不依附权宦刘瑾,王华被迁为南京吏部尚书,直至致仕。
No.6 九华求道
就是在办理完这次录囚事宜后,守仁颇为得意,于是便带着随行人员溯江西上,忙里偷闲去了一次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池州青阳县境内,距长江南岸约百里之遥。它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
守仁在这里又写下了一篇洋洋上千言的《九华山赋》:“循长江而南下,指青阳以幽讨。启鸿濛之神秀,发九华之天巧……”
守仁此去九华山,其实并不单纯是为游山玩水,更是为了寻访江湖异士,特别是为了寻访一位名叫“蔡蓬头”的道士。蔡蓬头据说善谈仙,时人皆津津乐道之。
在先后到无相、化城等寺进行过一番探访之后,守仁终于与这位传说中的高人碰上了面。
守仁好说歹说,才将“蔡蓬头”邀请到了自己所在的驿馆。
“大师,弟子先时在南昌铁柱宫中遇上一道长,我们二人相谈甚欢,蒙那道长教导,授弟子以养生之法,弟子受用至于今日……后听闻说大师乃世外高人,弟子特辗转到此,还请大师赐教!”
“呵呵,什么南昌铁柱宫,又是什么道长……”蔡蓬头只是顾左右而言他,只字不谈养生长寿之道。
守仁乃悟,于是屏退了左右从人,又将蔡蓬头引至后亭,于是表明心迹道:“弟子王守仁一心向道,身虽在俗世而心早已归于山野,人世艰辛,弟子苦于劳碌、疲于奔波,所以望大师能点拨一二!”
蔡蓬头见左右无人,又耐不住守仁一片诚意,最后才开口道:“你不远千里来访,心事可知!但我只有一言相告,所谓长寿养生之道、立地长生之术,皆是我这等闲云野鹤、与世无争之人所为,你既身在庙堂,当心系家国与百姓,劳累终不可免……”
“弟子早有遗世入山之志,从大师而游,可乎?”
“呵呵,你终非我辈中人!你既胸怀大志,欲有功于天下,便不该心有旁骛!为圣求贤,才是你的本分,何必汲汲于长生小技,而耽误了自己的光明前途呢?”
“其实弟子非为只求长生,也为悟道,世间万般的不如意和苦恼,又该当如何排解呢?”守仁着实对于世道有些悲观。
“那就到你圣贤书中去探明个究竟吧,你便是入了我这道,便是苟活百岁,又能如何呢?不能兼济苍生,神仙之道也终是虚妄啊……”
只此一番话,说得守仁一身的冷汗,这个蔡蓬头全不像道家人物,颇有侠义心肠,倒显露出江湖怪杰的本色,守仁有点弄不懂他。
可是他还不死心,态度越发恭谨,最后蔡蓬头便甩下了一句话:“你这礼数虽周到,可见你终不忘官相!”
说完,笑着拱了拱手,乃扬长而去……
正在守仁失落之际,他又听闻说地藏洞中还有一位异人,此人不食人间烟火,所居几无人间一物。
于是守仁便带着仆人翻山越岭,好不容易才找到了那地藏洞。待进得洞去,果然见有一人熟睡于石板之上,一应铺盖等物皆无。好奇的守仁在那里扫视了许久,也不敢惊扰了那位异人,只得由着他酣睡。
眼看就到了午后,吃午饭的时辰早已过了,守仁见天色不早,只好不揣冒昧将那人唤醒。
守仁伏在他的身旁不断抚摩其足,那人不久就醒转了过来,于是他有些吃惊地问守仁道:“这山路崎岖,洞口幽闭,你等是如何到得此地的?”
“晚辈受人指点,说这地藏洞中有一得道高人,晚辈特来请教!”
“得道?得什么道?哪里又有什么高人?找出来让我小老儿也见上一见吧,开开眼界……”
“呵呵,道乃养生之道,高人嘛,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舍您其谁?晚辈向慕彭祖之事,有志于继承其道!”
“小老儿这算什么道,孔孟那才是天地最正经之道,是圣贤之道!可惜这宋儒道理烦琐,弄得你们这帮学子没了精神……”
此人答非所问,竟跟自己大谈起为圣为贤之道,着实让守仁有些摸不着头脑,于是他便顺着那人的话头道:“老先生可是在说宋儒‘格物致知’之说?实不相瞒,晚辈也是深受其苦啊!只怪晚辈天性愚钝,做不了儒家圣贤,才别求神仙之道,还望老先生不吝赐教一二……”
“看你这后生倒老实,不过小老儿也老实地跟你说,我这里着实没有什么长生不死之道;便是有,那小老儿至今也没有参透,又何以能教人?如果硬教之,那便是害人……若论‘不朽’,还当从圣贤之教!”
守仁一向常听人说,那些世外高人也多有精通三教九流之学的,今日听这异人所言,想来该是对儒家之说有所深究的。
于是守仁便拿“道学五先生”的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之说请教,若是能有所得,也不妄此行。
守仁请教了半天,那人始终对程颐、朱熹不措一词,对张载则点头称是;及至问及周敦颐和程颢,则见其面有光彩:“周濂溪、程明道,倒是儒家两个好秀才!”
“濂溪”是周敦颐的号,“明道”则是程颢的号,周是宋明理学(道学)的开山,下启二程;朱熹的学说主要继承了程颐,而陆九渊的心学则又主要继承自程颢。
守仁将那人对周敦颐和程颢的赞扬琢磨了好半天,才似有所悟,不过此时的他还没怎么深究过陆九渊的学说,只是记得人家都说娄谅先生的学说“近陆”,所以只是将此言铭记于心。
守仁还想进一步请教,不想那人已经歪倒在石板上,又呼呼大睡起来……
眼见天已近傍晚,守仁一行人都已经有些饥饿,于是他便退出洞来,先填饱了肚子再说。
不过他细想那洞中高人整日都未进食,也无半点要进食的样子,却精神无恙,非神仙何能至此?
守仁突然记起宋人笔记中所记述的有关陈抟老祖的事迹:老祖最擅长的事情就是睡觉,经常一睡就是几个月乃至数百天;尤其是他即便是在醒着的时候也不怎么吃东西,顶多就是喝几杯酒了事。
当时是五代最英明的周世宗秉政,他听说了陈抟老祖的传闻后,为了验证是否可靠,于是便把老祖招到宫内关了起来。经过仔细的观察,发现老祖果然能连月不醒不食。
等到老祖醒来后,周世宗连忙向他请教神仙之事,但老祖却笑道:“你是天下君王,应该以苍生为念,学我这点小伎俩,实在是不适宜……”
以前守仁还很怀疑这一记载,今日想来倒觉得定然实有其事。
待到他回到京城后,仍旧对自己想象中的那种神仙生活想往不已,他在九华山中曾见四位老人对弈,遥想昔日“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烂柯人①”的典故,便作《题四老围棋图》道:
“世外烟霞亦许时,至今风致后人思。
却怀刘项当年事,不及山中一著棋。”
守仁凡事都想做得完美,也想见太平之世,所以他一旦碰到不如意事,就难免灰心失望,想要逃避这人世;但他又终不能逃避,只得再回头做好自己的事情。
可是,他的心思时不时地神游一番,也是在所难免的。
① 据《列仙全传》记载:晋时衢州人王质,曾入山伐木,至一石室见二位老者弈棋,便置斧旁观。老人与之食,似枣核,吮其汁便解饥渴。后老人对王质说:“你来已久,可归家了。”王质取斧欲回,柄已尽烂。遂还家,已历数百年。亲人无复存世,后王质入山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