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故事姑且叫做“内衣小偷的醒悟”吧。至于为什么加上引号,看完大家就明白了。
A同学本是一沐浴在社会主义阳光下的大好青年,除了长得有点过意不去,其他方面倒还算优秀。父母也都是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收入虽然算不上高,不过好在稳定,温饱无忧。
由于父母当年都受过比较好的教育,因此对A同学要求甚严。A同学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父母的骄傲,他基本上也没有其他不良嗜好,当然在他父母眼中,踢球、跟同学出去玩等都属于不良嗜好。由于很少跟同学交流,A同学性格比较内向。跟男同学交流勉强还算顺利——别人跟他打招呼,他还能够回应一声,但也仅限于此。跟女同学交流时,说不上三句话就会脸红,直至汗流浃背,无话可说。毕竟在其父母眼中,万恶淫为首,所以从小就严格限制他和女同学交往。
不过A同学发育还算正常,在该对女孩子有想法的那个时候还是有想法的。那个时候邻居家有个妹子长得非常标致,因此顺理成章地成了他心中的第一女神。不过女神似乎对A同学不太感冒,两人虽然在上下楼梯时见面无数次,但竟然一次招呼都没打过。女神心中的偶像显然不是成绩好的同学,因为每天书包上挂着的不是东方神起就是其他超红小正太的照片。像A同学这样的一看长相就知道成绩很好的同学,只能每天看看女神,过过眼瘾而已。
随着年龄的增长,A同学心里对异性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可家里对他管得比较严,放学就回家的他连日本爱情动作片也没看过,直到快成年才自行探索学会了使用自己的右手,果然是个天才。平日里唯一能排解内心寂寞的活动就是看美女了,很显然他并不是一个用情专一的男人,除了女神的背影能让他内心激动之外,凡是身材苗条、体格风骚的美女,他都能用眼神将其打量良久,也会琢磨美女穿的是什么内衣这种一般男人都会猜测的问题。
可是无论A同学心中对女孩子的渴望有多么强烈,他都不敢主动和女孩子说一句话。有好几次在楼道和女神擦肩而过时,A同学都想说一声“嗨”,但每次事到临头,他都活生生地把那句话憋了回去,憋得满脸通红。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A同学是一个很内向的人,而仅用内向又不足以形容这种特别,准确点说,他应该是属于典型的回避型人格。这是人格障碍的一种,最大的特点是不善于社交,而且内心有点小自卑。对于回避型人格患者而言,在他们不善于面对的事情上,他们要么退缩,要么应对能力很差,长此以往,其实极有可能发展为真正的精神病。生活中回避型人格的人有很多,例如现在一部很火的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害羞男Raj,他只要是面对女孩子,就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有依靠酒精才能让自己说出话来,以至于成为四个男主角中最后才告别光棍生涯的人。
A同学心中积蓄的能量越来越大,却无法勇敢地表达,就像一座快要喷发的火山。直到有一天,A同学突然像中了邪一样,拿刀割了自己的手腕,一边举着流血的手,一边大喊:“我有罪,让我去死!”
相比之下,他父母的反应更为强烈。一向成绩优秀、态度又好的儿子,怎么就突然说自己有罪,要去死呢?老两口吓得不轻。好在A同学的伤口并无大碍,发病一阵子也就平静了。问其原因,说觉得自己罪孽深重,喜欢看美女,就差再加一句“阿弥陀佛”了。老两口一听,呃,看美女啊,这的确不对,但可以理解嘛。于是给他做了一大堆思想工作,A同学当时表示要深刻反思、摆正心态,于是老两口也就放心了。
不过第二次,A同学再一次上演自杀戏码,这次是跳桥,搞得交通堵塞,直到警察出动才救了下来。老两口本想把他拉回去继续教育,不过这次警察没有放松,说:“你娃得的是精神病,要治!这样的情况我们一年能见好几回呢。”
老两口这才意识到儿子真是出了问题,于是把他送到了我们这里。
当我看到A同学的时候,他正捧着一本类似心灵鸡汤的书在读,看起来与普通学生并无太大差别。
“为什么要自杀?”有时候我喜欢直截了当地问问题。
“我有罪。”A同学的回答还算流利。
“什么罪?”
“我喜欢看美女。”A同学的目光并不像正常人那样羞愧或者躲避,而是无神采、很空洞的样子,这是很多精神病人共有的特点。
“嘿嘿,我也喜欢看美女。”我故意露出一点猥琐的笑容,一是和他拉近距离,以便更好地交流,再就是暗示他,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还偷女人的内衣。”
我回头望望A同学的父母,他们摇摇头,低声说:“应该没有。”
“哦,那是什么样的内衣,偷了多少次?”我对A同学的话并不太相信。
“就是女人的内衣啊,偷了很多很多次。”
“那你还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没?”我问道。
“我还偷别人的裸照。”
“那你把偷别人的东西拿出来,我看看好不好?”
他拿不出内衣,也说不清内衣在哪里,倒是拿出了一张图片。那的确是裸照,不过相信各位宅男应该相当地熟悉,因为那图片是从日本碟片的封面上剪下来的。还好我见多识广,果断地识破了A同学的谎言。
有一种叫罪恶妄想的病症,这类病症的患者他们有理由或者无理由地深信自己犯了极大的罪恶,其中很多理由都是他们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陷入罪恶妄想中的人,一般都会采取自杀或者自伤的方法来减轻罪恶,还有轻一点的患者是逢人就磕头,以祈求别人的宽恕。
这种编造的理由,几乎可以肯定A同学是罪恶妄想无疑。
后来通过几次聊天,A同学还告诉了我很多其他事情。当然他主要的罪恶妄想都集中在性方面,包括对“打飞机”(男性的自慰行为)这事情他都耿耿于怀。
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A同学的症状减轻了很多。有一次我和他母亲聊天,说:“孩子病情好转出院后,应该帮他找个女朋友了,毕竟大学谈恋爱也很正常。”
“是,是,其实大学谈恋爱,我们也不反对。他上大学之后,我们对这方面也就没怎么管。不过你看他这个样子,找个女朋友应该很难吧?”
我也问过A同学想不想谈恋爱,他告诉我,当然想了,就是一见到女生就紧张心慌,而且自己的长相不太吸引人。我只得鼓励他:“没关系,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慢慢来,先尝试和自己身边熟悉的女生多交流。”
“明白,我也想早点出院,找个女朋友还是很幸福的呢。”
可惜我实在是不能帮他找女朋友,帮病人找女朋友虽然可能有助于解决他的问题,但会引起争议。我们的目标是让病人自己能够接受自己。不然的话,有些因为贫穷而出心理问题的人,医生直接给他们一笔钱可能比任何治疗手段都有效。对于A同学,我只能祝福他,毕竟得过这个病,如果坦白告诉女方,恐怕他找女朋友又得难上几个数量级。其实精神病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可怕,如果能够更加宽容地对待他们,可能他们的路会走得更好。
【科普时间】罪恶妄想
罪恶妄想是妄想的一种,患者坚信自己犯有严重错误。轻者认为自己做错了事,说错了话,对不起别人,重者认为自己应该受到惩罚,应该判刑,甚至是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因而患者会采用各种方式来赎罪。罪恶妄想常见于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中。
其发病的原因有很多,患者个人的人格特征是其中之一。以A同学为例,他属于回避型人格障碍,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心理自卑,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力应对。
很多性格内向的人都会有害羞的表现,碰到挫折的时候也会有自卑和自责心理。不过不要担心,并不是每个内向的人都患有回避型人格障碍,但如果你符合以下条件中的四条,那么请格外小心,一定要认真面对,必要的时候可以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工作人员。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会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冒险。引用自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
【拓展阅读】原罪
认为自己有罪的情况,除了罪恶妄想,还有某些宗教元素。比如基督教就有著名的原罪论,认为人生而有罪,人从生下来,就应该进行赎罪。
根据基督教的传说,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原本幸福地生活在伊甸园之中,神清楚地告诉亚当和夏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不可吃,因为吃的日子必定死。”不过由于受到蛇的诱惑,二人偷偷地吃了禁果,从而被上帝驱逐出了伊甸园。上帝在将他们逐出时还对其及其后世进行了诅咒,即生老病死,概莫能外。只有笃信上帝,才能获得灵魂的救赎。
从心理上来讲,具有原罪思想的人,认为人类是有罪的,他们会更加谨慎和自律,有些人还会有自责的想法。既然有罪,那么对应的也就有赎罪的行为。赎罪的方式多种多样,信仰上帝,遵守基督教的教义规范,等待被上帝救赎就是一种方式。比如多做好事,多反省自己等,这些对人类来讲,都是一些积极的行为方式。还有一些人采取苦修的方式,比如极力控制自己的饮食,甚至是虐待自己的肉体。在《达·芬奇密码》这部电影中,就可以看到苦修的僧侣,用皮鞭抽打自己的身体,甚至给自己装上一种具有倒刺的带子以达到伤害肉体的目的。以此赎罪,多少就有一点心理变态了。
不过宗教的原罪和被害妄想是有很大区别的。毕竟妄想是一种没有事实依据的错误思维,而宗教的原罪,是有依据的,那就是他们的宗教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