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49300000024

第24章 诸子百家篇(4)

最完满的好像的好像所缺欠一样,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像空虚的样子,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直的好像弯曲,最灵巧的好像笨拙,最雄辩的好像言语迟钝。静胜躁,寒胜热,清静无为可以做天下的统治者。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

天下有道时就把马退回给百姓种地。天下无道时,野外到处都是战马。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罪过是贪得。所以,满足这样的满足,就永远满足了。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译文】

不出门户,能够知道天下的事情。不看窗外,能够知道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出去越远,知道的越少。所以圣人不出行便知道,不看能称说,不作为能成功。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追求学问,知识要一天天地积累。体悟大道,私欲要一天天地减少。减少又减少,也就达到“无为”状态了。“无为而无不为”,治理天下应常常清静无为。至于有为,那不足以治理天下。

【原文】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圣人无固定的意志,他以百姓的意志作为意志。善良的,我善待之;不善良的,我也善待之,这样就得到善良了。诚信的人,我信任他;不诚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就得到了诚信了。圣人处于天下,收敛意欲,帮助天下的人,使其心归于浑朴。百姓以自己的耳目专注于圣人,圣人使他们都回复到婴孩般纯洁的状态中。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

出世为生,入土为死。长寿一类的人,有十分之三;短命一类的人,有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寿,但却自己走向死路的也有十分之三。什么原因呢,过分求生奉养太丰厚了。曾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军队里战斗不会被兵器伤害,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因为它没有进入可致死之处。

【原文】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道产生万物,德畜养万物,具体的物质使万物有了存在的形状,自然的环境使万物能在其中生长。所以万物没有不遵道、贵德的。道被遵崇,德被重视,原因在于它不强加干涉而是任顺自然。所以,道产生万物,德畜养万物,生长它哺育它,使它成熟使它结果,养护它爱护它。生育了万物却不占为已有,畜养了万物却不自恃有恩,为万物之长者却不主宰万物,这就是最深的德。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译文】

天下万物都有初始,这、初始就是产生天下万物的母亲。已经得知了它的母亲,也就可以知道它的儿子了;已经知道它的儿子,还持守它的母亲,终身都没有危险。塞住其(视听)感官,关闭(嗜欲)之门,终身无事、水逸。打开(视听)感官,助成嗜欲之事。终生不可救药。能察见细微征兆的叫做“明”,能安守柔弱的叫做“强”。用(道)的光辉反照,内心就会复归于明澄的境界,不会给自己带来灾殃,这就是承袭不变的常道。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江海能够成为百川归往之处的原因,是它善于处于低下的地位,所以能成为百川归往之处。因此,圣人要居于人民之上,就应当用自己的言辞表示对人民谦下;要处于人民之前,就应当把自己放在人民之后。所以圣人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不以为累,处于人民之前而人民不感到有危害。因此,天下的人民对他乐于拥戴而不厌倦。由于不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和他相争。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

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很“大”,好像找不出相像的。正因为道大,所以不像。如果能找出相像的,它早就细微渺小了。我有三件宝物,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慈”所以能勇敢;“俭”所以能厚藏,“不敢为天下先”所以能成有形之物的首长。现在人们舍弃“慈”只要勇,舍弃“俭”只要富有,舍弃后只要先;这是死路啊!这个“慈”,用以战则可以胜利。用以守则可稳固不失。如果天要救他,就用“慈”来卫护他吧。

【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

善于做将帅的,不尚武力;善于作战的,不轻易愤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勉强争斗,善于用人的,对别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相争的“德,”这叫做善于利用人的能力,这叫做与天(自然)相配合,是古来最深刻的道理。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则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译文】

用兵的人有这样的话,“我不敢进攻,而宁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宁后退一尺。”这是说,有行列像没有行列,奋臂像没有臂,执着兵器像没有兵器,接近敌人像没有敌人。祸患没有比轻敌更大的。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件珍宝。所以两军对抗,如果力量相当,而悲愤的一方将会取胜。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译文】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实行。天下却没有人能理解,没有人能实行。话有宗旨,事有根本,正因为人们无知,因此不理解我。理解我思想的人少,按我思想做的人难得。所以圣人外穿粗布衣服,怀内却揣着美玉。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好的;不知道自己知道多少,是有毛病的。圣人没有这种毛病,因为他把这种毛病当作危害。正因为这种毛病为危害,因此他才没有这种毛病。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译文】

老百姓不害怕威压,那么更大的威压就要来临了。不要逼迫得老百姓不能安居,不要压榨老百姓生活所依赖之物。只要不压迫老百姓,老百姓就不会厌恶他,所以圣人能自知却不炫耀,自己爱惜自己却并不过分地尊重自己。总是自觉地舍弃后者(自见、自贵)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绰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

勇于逞强的,往往会招致杀身之祸,而勇于不逞强(虚静无为)的,却往往能保全自己。这两种情况,到底哪一种有利,哪一种有害?天道是不屑于回答这样的问题,谁又能知道其中的奥妙呢?所以圣人尚且如此感到危难。天道啊,太不可预测了,她不争却往往能操胜券,她不用言论发号施令,而她的主张往往会有很多人响应,她不挥手召唤人来,而老百姓归附在她的周围,她对一切漫不经心,但一切又在她谋划之内,天道太广大无边了,看起来她像一张很稀疏的网,但世间万物没有一样因其稀疏而被遗失。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

人民经常不怕死,怎能用死使他们畏惧?如果使人民经常怕死,那么,对于一些搞诡异活动的,我能把他们捕来杀掉,谁还敢这样搞呢?经常有掌管杀人的官吏去杀人。如果代替杀人的官吏去杀人,这是代替木匠去砍木头。代替木匠去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

人民饥饿,是由于他们的君、王吞食的租税太多,因而遭受饥饿。人民难于治理,由于他们的君主实施严酷的政治制度,因而难以治理。人民轻视死,是由于他们的君主一味追求生活太奢侈,因而轻视死。所以,那些一不过份去追求保养生命的人,要远远胜过那歧一以贪生奢侈为重的人。

人活着时柔弱,但死后却变得坚固强硬。草木生长的时候柔软易折,但死后却变得干枯。所以坚固强硬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而柔弱的东西却属于生存的一类。因此,军队强大了就会因而骄傲而被灭亡,树木强壮就会招致砍伐。所以强大的处于下等地位,而柔弱的处于上等地位。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

上天的法则,它不就像一张拉开的弓吗?高了就把它压低些一,低了就把它举高些一。有富余就把它减少些一,不够用就给它补足些。上天的法则就是减损富余的而补给不足的。而社会的法则那就不是这样了,剥削不足者来供奉有余者。谁能把有余的奉献给天下?只有有道的人。因此,圣人有作为而不自恃,成功了而不自居,他不愿显耀自己的贤明。

【原文】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破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更换它。所以柔能胜刚,弱能胜强,天下没有谁不知,但没有谁能实行。所以圣人说:“能够承受天下的污辱,这叫国家的君主;能够承受天下的妖孽,这叫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反面的话。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徽。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

和解很大的仇怨,一定还有剩下来的仇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因此,圣人执着借债人的契券,却不向别人责求偿还。所以有“德”的人像掌握契券的人那样无心计较,无“德”的人像掌管追债索税的人那样有心计较。天道并不偏爱亲近的人,但经常帮助善良的人。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小而民稀,要使拥有的各种重要器具不使用,要使人民重生畏死而不向远地迁徙。虽然有舟船车辆,却没有人去乘坐,虽有铠甲和兵器,却没必要去陈列。要使人民再结绳记事。人民以自己吃的食品为甘甜,以自己穿的衣服为漂亮,以自己的居所为安适,以自己的乡俗为快乐。这一国与邻国可以相互望见,鸡鸣犬吠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到,但人民却直到老死,彼此不相往来。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

诚实的话不美,美的话不诚实。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聪明的人并不追求渊博,追求渊博的人并不聪明。圣人不积私,竭尽全力协助人,自己反而更充实。他尽量多施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上天的法则是有利于万物而不危害万物,人的法则也应是即使有所作为但不过分争执计较。

庄子

逍遥游

【原文】

北冥有鱼一,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春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变成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好像天边的云,这只鸟,海风起动时就迁往南海。南海,就是天池。

《齐谐》一书,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书。《谐》书所记之言说:“鹏迁往南海时,翅膀拍击水面达三千里,借旋风而飞上九万里高空,要用、六个月的时间才能止息。”游动的云气状如野马,飞扬的尘埃,空中活动的生物,皆因风的相吹而飘动。天色苍茫。那是它的本色吗?它的高远有没有极限?大鹏朝下看,也无非是这个样子罢了。

如果积水不深,那么负载大船就显得无力。倒一杯水在堂前洼坑,那么一根小草也可以作为船;而放上一个杯子就站住了,这是水浅而船大的缘故。如果风的强度不大,那么它负载大的翅膀也显得无力。所以鹏高飞九万里,那是因为风在它的下面,然后才乘着风,背负青天而没有阻滞,然后才飞及南海。

蝉和楚鸠讥笑大鹏说:“我奋起而飞,遇到榆树檀树就停下,有时飞不到就落在地面上罢了,何必定要高飞九万里又往南海去呢?”到近郊去的,带三餐粮食而当天返回,肚子还饱饱的;到百里远的地方去的,要用一宿时间舂粮食;到千里远的地方去的,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这两只小鸟又哪里知道呢!

【原文】

同类推荐
  • 劫中得书记

    劫中得书记

    《劫中得书记》乃郑振铎先生在抗战烽火劫难中搜求古书之记录,其间种种为之欢喜为之愁之行状,为灾难中的祖国保存文化薪火之情思,无不怦然动人。这是一幅真正的爱书人的绝美的自画像。
  • 四库全书精编3

    四库全书精编3

    《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
  • 四库全书精编2

    四库全书精编2

    《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
  •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

    在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中,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梦溪笔谈》一书了,被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全书按内容分为故事、辩证、乐律……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 枕上晨钟

    枕上晨钟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废材毒妃

    废材毒妃

    她是医学世家的嫡女,也是不折不扣的废材。当千年之前的灵魂在废材身上苏醒,伤她者,百倍奉还。说她废材?是不是傻?见过能和寒王过招的废材么?说她貌丑?是不是瞎?见过她解毒后比她还貌美的人吗?说她花痴?你脑抽吗?对美男排行榜上的美男视若无睹的人哪里花痴了?人说一技在手,天下我有。我说医术在手,你命在我。毒术在手,暗杀有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超级名作修仙

    超级名作修仙

    依靠名作经典也能修炼?谁都不知道,世界上很多名作经典都隐藏着玄妙的修炼之法,武侠经典,神话经典,道家经典,佛门经典都有可能是一本本绝世的秘笈。修炼各种耳熟能详的武学和神通,穿梭在名作的世界,会面无数经典的形象。都市小青年,酒店门童王风在一件至宝和一个来自另一方世界的美人儿师父的帮助下,开启了修炼之门,长生之路!修那凌驾众生的力量,争那与天地同寿的长生!天龙八部,降龙十八掌,掌出惊天;西游释厄,法天相地,三头六臂,翻江倒海,神通无极……【新书《万界社区》粉嫩发布,伏请支持~~】
  • 弑神狂徒

    弑神狂徒

    洪荒时期被诸天神封印的绝世狂魔,借废柴身体重生,重新踏上漫漫修真路,踏遍封神大陆,一怒杀上九重天。。。修真修真,孰真?孰正?孰恶?孰邪?又有谁能主宰一切。。。
  • 火影之无尽争霸

    火影之无尽争霸

    一名空间异能者因意外来到了火影,且看他如何莽红尘,戮三界,修得大道。(爱看不看。对本书有啥意见请来Q群:605515746告诉雷锋我,给雷锋我提点意见(拜托!)){求收藏求票票求点击}
  • 西游遗闻录

    西游遗闻录

    天地开辟之时,阴阳分化,万物滋生,人类因部落纷杂,各自交相攻伐,北方共工氏因欲谋帝位,被黄帝之孙颛顼败于高阳,其后怒触不周山,圣人女娲炼五行石补天之后,遗下仙石将其弃之东胜神州花果山,那仙石久受日月精华孕育胞胎,化成石猴孙悟空,本书以孙悟空由道转佛为主线,其中穿插种种神仙及妖魔鬼怪的奇闻轶事。最后拜唐朝玄奘为师,开始了漫长的取经之路。
  • 复仇公主的血爱

    复仇公主的血爱

    复仇,是她们华丽蜕变的来源;复仇,牵引着她们难以捉摸的心;复仇,是她们活着唯一的希望。复仇之旅,一股爱的气息正蔓延着……
  • 隆美尔(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隆美尔(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隆美尔是纳粹德国军队公认的天才战术大师,在北非的戈壁沙漠中成就其一世英名。他一身兼备“虎”威与“狐”气,当他率军冲锋陷阵时,像一只下山猛虎。当他施展各种诡计蒙骗对手时,又似一只狡猾的狐狸。
  • 妖孽狂少之乱世花都

    妖孽狂少之乱世花都

    他谢祎,因一个神奇的梦境而成为人类浩劫史上的救世主。他谢祎,因对实力的渴望而修真为武学巅峰的至尊强者。他谢祎,又因对儿女情长的眷恋而被芳华绝代们一次又一次的推倒。你想要的速度与激情,兄弟间的肝胆相照、蛮杀四荒。萝莉、御姐、娇娘…的一段爱恨情仇史。尽在本书妖孽狂少的乱世花都。。~~~期待您的加入,一起见证谢祎的传奇成长史~~~~~~~~
  • 笨蛋丫头的拽少爷

    笨蛋丫头的拽少爷

    邹洛小时候就失去记忆,住在邹家,但和她的邻居千俊寒非常要好,到后来,遇到三次不同经历,经过了三次的背叛,又是失忆过了两次,她累了,有四个人在等着她,她到底改选谁?
  • 除妖师传奇

    除妖师传奇

    盘古开辟后,天地间有神族。后,食地之阴秽者为魔,食天地之灵者为灵,得神明之化者为妖,穷魂入冥。俄而,女娲以泥制人,史称上古。万年后,魔族反,与神战三年,其间生民涂炭,流血成川。神族胜,魔族定契无犯别族,六界初定。人族长受妖族微妖寇,神乃教其术,以趋敌御己,用术逐妖之人为除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