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同鲁国比较友好,卫侯眼见鲁国遭到侵犯,便派孙良夫、石稷领兵前去援救。卫军在路上与齐军相遇,石稷看到齐军强大而阵势,心里害怕,打算撤兵回去。但孙良夫不答应,说:“还没打一仗就回去,怎么向国君交代呢?既然已经碰上敌人,就该攻击他们!”卫军与齐军交战不久,便败退下来。石稷忧虑地说:“再打下去或许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如果损失了军队,无法向国君交代,不如请孙良夫回去,他是卫国的卿士,一旦失去了他,那是卫国的耻辱,让孙良夫带领卫军撤退吧,我先抵抗一阵子。”
卫军撤回国去,但孙良夫不肯罢休,就去向晋国求援。正巧鲁国也派大夫来求救晋侯。当时晋国的中军统帅是克,他掌握着晋国的朝政。克一直就与齐顷公有怨仇,他请求率兵去援救卫国和鲁国。晋侯晋景公答应配给他七百辆战车。可是克嫌战车数量太少,他请求晋侯再给他多派一些战车。他对晋景公说:“七百辆战车,这是从前晋文公时候‘城濮之战’的战车数目。那是因为有晋文公那样的英明国君,还有像先轸、狐偃那样机智的大夫,所以才取得胜利。可我呢?我的能力远远比不上他们,就连做他们的仆役,可能还不够条件呢,所以我要求派八百辆战车!”
晋景公答应了克的要求,派了八百辆战车给他,让克率领中军,士燮辅佐上军,栾书指挥下军,韩厥为司马,浩浩荡荡地向齐国境内开去……
这次战争晋军胜利了,齐国拿出许多玉器、宝贝给晋国,让出了大块土地还给鲁国,并且向晋国请求讲和,晋国同意了,后来他们在爱姜地方结了盟。鲁国的国君鲁成公会见了晋国军队,又将车服奖给晋军将领,晋军凯旋而归。
吾争周耻
“吾争周耻”比喻礼仪仁爱。
此典出自《史记》:“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向往,为只取辱耳。’
遂还,俱让而去。”
这段话意思是说:
虞国人和芮国人有一件事解决不了,就一起到周国去寻求解决的办法。进入周地,他们(看见)耕田人互相让界,老百姓对长辈都十分谦让。虞国人和芮国人都非常惭愧,相互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国人感到可耻的。如果我们到那里去,只是自取其辱而已。”
于是,他们相互谦让着回去了。
先忧后乐
“先忧后乐”形容对人民的疾苦关心。
此典出自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朝的范仲淹在担任副宰相时,针对当时的政治弊端提出了十条改革意见,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发展农桑,加强国防,推行法制,减轻赋税。可惜推行不久,由于遭到大官僚地主的反对而失败。范仲淹因此被免职离京去,出任地方官吏。和范仲淹同时考中进士的腾子京也同时被贬官到巴陵郡任太守。滕子京任太守一年,治理巴陵卓有成绩,于是重修岳阳楼以显其功。岳阳楼竣工之后,滕子京专门邀请了范仲淹写文章记叙此事。范仲淹应邀前往,欣然命笔,写了《岳阳楼记》一文。他在文中先颂扬了滕子京一年来的政绩:“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意思是:事经一年,政治顺利,人民安乐和好,过去一切废弛之事,都已重新办起来了。)接着便写巴陵郡的风物,最后抒发他的高尚情操,说他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象箸玉杯
“象箸玉杯”比喻奢侈一开端,享受的欲望就会愈来愈大。也比喻奢侈生活的开始。
此典出自《韩非子·喻老》:“……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
商朝末年,有一个太师叫箕子。一次,他见商纣王用象牙做的筷子,非常害怕。他认为,用象牙筷子就不肯用泥做的碗,而要用玉石做的杯子;用象牙筷子玉石杯,就不会吃一般的蔬菜,而要吃豹胎之类的珍异食品;吃上珍异食品就不肯穿粗布衣服、住茅草房子,而要穿锦衣、住高级房子。人的享乐是无止境的,一旦开了头就无法控制欲望。
箕子越想越感到不安,便向纣王提出了劝谏。纣王非但不听箕子的劝告,反而把箕子囚禁在狱中。不久,纣王兵败自杀,周武王灭商后释放了箕子。
言必信,行必果
“言必信,行必果”意思是说出话来一定要算数,行动起来一定要果断、坚决。
此典出自《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这段话意思是说:
有一次,子贡向孔子请教说:“怎样才配称为士?”孔子回答他说:“能够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奉命出使到其他诸侯国家,能够不辜负君主的托付,圆满地完成任务,这样的人便可以称为士。”子贡又问:“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回答道:“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里的人称赞他尊敬尊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回答道:“说话一定兑现,行动一定坚决,这种人浅薄固执,属于小人哪!不过,也可算是再次一等的了。”子贡又问:“那么,您觉得当今的执政者怎么样呢?”孔子回答道:“哼!这些器量狭小的卑贱小人,算得了什么呢!”
晏子之御
这篇寓言启示人们,不应该有虚荣心和骄傲自满情绪;有了缺点,如能接受意见,加以改正,还是值得肯定的。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这段话意思是说:
晏子做齐国的国相时,有一次外出,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面偷看,看见她丈夫给国相赶车,坐在大车盖下面,鞭打着驾车的四匹马,显现出一副洋洋自得了不起的样子。过了不久,车夫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要求离婚,丈夫问她是什么缘故。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他做了齐国的国相,在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深谋远虑,满腹韬略,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你身高八尺,不过是给人家做奴仆赶车。然而你就感到心满意足,自高自大了。所以我要求跟你离婚。”
从此以后,车夫变得很谦卑。晏子觉得奇怪,问他是什么缘故。车夫告诉了晏子事情的真相。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瑶林琼树
“瑶林琼树”比喻人的品格高洁。
此典出自《八王故事》。
王衍,晋代琅玡临沂人,字夷甫。他很有才气,常自比孔子的学生子贡,名噪一时。曾任尚书令、太尉,居宰辅之位。八王之乱时,东海王司马越死,王衍被推为元帅,与石勒争战,结果败得一塌糊涂。
石勒见到王衍,见他风采秀逸,才华横溢,不忍杀他,就对长史孔苌说:“我到过许多地方,但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才貌双全的人物,是不是可以不杀他呢?”长史孔苌说:“王衍身居晋朝三公高位,绝对不会替我们效力的。”石勒说:“虽然想处死他,也不想直接用刀杀害他。”在晚上,石勒命人把墙推倒,王衍被砸死了。
王衍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晋代人王戎有知人之明,经常观察、品评人物,谈到王衍时,他说:“太尉王衍神姿高雅秀异,就像传说中玉白色的树林和传说中的高达万仞的大树,自然是世俗风尘之外的奇物。”
一去不复返
“一去不复返”这个典故比喻去了以后,再也回不来了,或者形容事物已经过去,不能重现。
此典出自《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末期,秦国打算统一全中国,已在一步一步地消灭其余六国,当秦国大兵开到燕国的西部边境易水河边的时候,燕太子丹异常惊恐。于是,他找了一个叫荆轲的武士,派他到秦国去刺杀秦始皇。
太子丹假装把燕国督亢这个地方献给秦国,派荆轲去给秦王送地图,将一把匕首藏在图卷里,以便让荆轲见机行刺。
这一切都准备好了以后,荆轲就带着一个随员前往秦国。太子丹和荆轲心里都清楚,这次去秦国必定凶多吉少。所以,太子丹带了一批官员穿上白衣服,戴着白帽子,像送丧一样一直把荆轲送到易水河边。临别时,荆轲悲切地唱道: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后来,荆轲行刺没有成功,反被秦始皇杀掉了,的确是一去不复返了。
一诺千金
“一诺千金”说明诺言的重要,并表示对别人诺言的尊重和信任。
此典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
秦末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东于助人,凡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如何,他都会做好。因此,受到当时很多人的称赞。《史记》在写到关于他的生平时,说他在项羽部下带兵时,曾多次打败刘邦。项羽被困自杀后,刘邦做了皇帝(汉高祖),就悬赏缉拿他。后来因为朱家说动汝阴侯滕公(夏侯婴)转请刘邦撤消了对他的通缉令,并封他做郎中官,不久又改做河东守。
当时有一个曹邱生,是季布的同乡(楚人),喜欢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夸耀自己。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特地请窦长君写信介绍求见。窦长君拒绝不了他,便答应了。然而季布一见到曹邱生,便露出厌恶的神情。曹邱生却拱手惊喜地说:“我听到楚人说过:‘即使得到黄金百斤,也抵不上季布一诺。’”
一士谔谔
“一士谔谔”比喻耿直、敢于直谏的人。
此典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战国时,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卫国人公孙鞅为左庶长,进行了一场政治改革,史称“商鞅变法”。随后,公孙鞅升为权势很大的大良造。公元前340年,公孙鞅用计战胜魏军,俘魏公子卯,因功封商(今陕西商县东南)、于(今河南内乡东)十五邑,称为商君,亦称商鞅。
商鞅在秦国执政十九年,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商鞅为此得意洋洋,不少家臣和亲友都阿谀奉承他。有一位叫赵良的门客见此情景,劝他不要听那些奉承者的言语,而是要主动反省自己,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赵良说:“一千只羊皮也抵不上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珍贵;一千个唯唯诺诺的人也抵不上一个敢说真话的人值得尊敬。如果您不介意,我愿向您说点真话。”商鞅见赵良直言相劝,就客气地对赵良说:“俗话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请先生指教。”于是,赵良就把当时的形势和变法的利弊对商鞅进行了陈述,并劝他放弃权位,以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
但是,已经身居高位的商鞅根本听不进赵良的劝告。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死,太子驷即位,就是秦惠文王。这时原本对商鞅变法就心怀不满的一些权贵们趁机诬告他谋反,煽动秦惠文王下令逮捕了他。商鞅举兵反抗失败,被车裂而死,全家也遭灭门之祸。
应有尽有
“应有尽有”的意思是,应该有的全有了。
此典出自《宋书·江智渊传》:“智渊初为著作郎,江夏王义恭太尉行参军,太子太傅主簿,随王诞后军参军。世父夷有盛名,夷子湛又有清誉,父子并贵达,智渊父少无名问,湛礼敬甚简,智渊常以为恨,自非节岁,不入湛门。及为随王诞佐,在襄阳,诞待之甚厚。时咨议参军谢庄、府主簿沈怀文并与智渊友善。怀文每称之曰:‘人所应有尽有,人所应无尽无者,其江智渊乎。’”
南北朝时期,宋朝有一个人叫江智渊。他曾任骁骑将军、尚书吏部郎,公元463年去世,年仅46岁。他的父亲江僧安曾任太子中庶子。
当初,江智渊任著作郎、江夏王刘义恭太尉行参军、太子太傅主簿,随王刘诞后军参军。他的大伯父江夷有很大的名气,江夷的儿子江湛又有良好的声誉,父子二人都显贵通达。而江智渊的父亲江僧安在年轻时名声不好,江湛对他不够尊敬,态度傲慢。江智渊对此心怀怨恨,除非过年过节,平时根本不登江湛的家门。后来,江智渊做了随王刘诞的辅佐之官,在襄阳供职,刘诞对他非常好。当时,咨议参军谢庄、府主簿沈怀文都同江智渊关系不错。沈怀文经常称赞江智渊,说:“人们应该具有的美德他都具有,人们不应该有的恶习他都没有,这就是江智渊哪!”
有口皆碑
“有口皆碑”比喻人人都称赞,像记载功德的纪念碑一样。引申为人的优良品质和英雄事迹。
此典出自《五灯会元·太平安禅师》:“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碑是我们常见的那种有文字的石块,因为石质坚硬,所以把文字刻在石块上面,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也不会损坏,因此用碑来纪念事迹是最好的方式。例如我们祖坟上的石碑和英雄伟人们的纪念碑,目的都是要使他和他们的后人,能够知道以前的事迹。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表示对群众所提的意见和批评,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此典出自《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语》注释道:曾子以此三者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孔子的学生曾参严格要求自己,一次,有人去问他:“怎样对待自己才好?”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总是反复询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了自己的力量?同朋友来往是否讲信义了?老师教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好了?)那人听了说:“我一定遵照先生的教导每天检查自己,如果发现有不妥之处,我一定及时改正。”曾参听了点点头说:“如果你真的能做到这些,那一定能够成为有德又有才的人。”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语》中对曾子这段话所加的注释是:“曾子以此三者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是:曾子常从三方面来检查自己,有缺点就及时改掉,没有就加以警惕。
原宪甘贫
“原宪甘贫”形容安贫乐道,操守高洁。也可用“原宪”比喻贫穷的士人。
此典出自《庄子·让王》。
孔子有一个弟子,姓原,名思,字宪。原宪居住在鲁国,他所居住的房屋只有四周墙壁,屋里没有任何家具,用草覆盖屋顶,用蓬草织成门户,用树条做成门轴,用破瓮做成窗口,夫妻二人各居一室,用碎布烂衣填塞墙洞。下雨时屋顶往屋内漏水,屋内潮湿。尽管生活是这样贫困,原宪依旧安然自乐,常常坐着弹琴唱歌。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贡(名赐)能说会道,喜爱荣华富贵,做了官。他乘坐大马拉的高车,穿着红色的内衣,披着白色的大衣来见原宪,由于车高马大,巷道都容纳不下。原宪戴着树皮冠,趿拉着一双没有后跟的便鞋,拄着藜杖来开门。
子贡见了原宪,诧异地问道:“吓!先生有什么病吗?”
原宪回答说:“我听说,没有钱叫做贫穷,学了方策而不能施行才叫做病。如今,我原宪是贫,却不是病。”子贡听了,进退两难,面带愧色。
原宪笑着说:“为了争名夺利而行动,结伙营私,成为朋友,所学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所教是为了宣扬自己,假借仁义而行奸诈之事,追求华丽的车马和服饰,我是不忍心干这种事。”
越凫楚乙
“越凫楚乙”比喻蔽于主观,对事物认识不清而盲目地作出错误的判断。
此典出自《南史·顾欢传》:“昔有鸿天飞首,积远难亮,越人以为凫,楚人以为乙。人自楚、越,鸿常一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