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金言曰:“一流人才最注重人缘。”又说:“擦肩而过也有前世姻缘。”是的,要想在商场上取得不凡业绩,必须广交天下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晋商代表人物乔致庸正是凭借良好的人际关系,才一步步登上事业的顶峰。
自从明朝末期以来,武夷山的百姓世代以种茶制茶为生。清代由于社会动荡,山西商人不敢南下贩茶,以致当地茶农逃荒要饭,流离失所,甚至卖儿卖女。当乔致庸等人第一次到武夷山贩茶时,大制茶商耿于仁非常感激,按八折的价格让利于乔致庸,并且打破从不赊账的先例,让他带走剩下的茶叶,等到第二年贩茶时一起结账。后来耿于仁得知乔致庸要买茶山,马上拿出三十万两银子予以资助。两人义气相投,最后摆设香案,杀鸡歃血,结为异姓兄弟,建立起长久的生意伙伴关系。
这次武夷山买茶,乔致庸还有一个意外收获——结识了天下名士左季高。左季高是耿于仁的外甥,因为世道混浊,不愿出仕,躲在武夷山中读书。乔致庸冒险为天下茶民重开茶路的壮举感动了他,让他看到了天下民心,认识到大清还不会灭亡,决心出山,投奔正在江西与太平军激战的胡沅浦胡大人。左季高学识超群,向乔致庸提出一个非常高明的主意:“……以今日朝廷之力,三年五载,仍难以扑灭长毛之乱。而江北汉水流域,许多地方山高雾多,适合武夷山茶生长,乔东家想过到武夷山买茶,为什么就没有想过在江北买山种茶?如若可行,还能依托江北茶场为基地中转,可依照军情伺机将江南茶叶运出,岂不是一举两得?”
乔致庸听从左季高的建议,开辟茶山,让孙茂才经营,赚了个盘满钵满。
乔致庸进军票号业之初,生意比较清淡,一天偶遇丁忧还乡后回京候补的三品大员张之洞。张之洞发牢骚说为了排个快班补上一官,竟然需要银子给吏部的官员上贡。天下的票商见他是个清官,怕他将来还不起银子,没人借贷给他。乔致庸觉得此人有一番救国救民之心,有意结交,便让他第二天去大德兴一试。张之洞半信半疑,去了以后发现乔致庸连专为他准备的活期存取两用折子都准备好了。张之洞大喜过望,临行时对他透露了一桩大商机:近几年南北银路不通,大德兴若能将江南四省的官银汇兑到朝廷里来,将是一笔很大的生意。
此后,乔致庸赴苏杭二州重开绸路,南下粤桂湘赣四省设庄,为朝廷也为天下人重开银路。与张之洞的结交,又为乔致庸带来滚滚财源。
由于广交天下朋友,乔致庸为自己的事业编织了一张庞大的“人际关系网”,因此,每当遇到麻烦或困难时,总会有朋友挺身而出,为他排忧解难。
有句话说“七分努力,三分机运”,我们一直相信“爱拼才会赢”,但偏偏有些人拼了也不见得赢,关键可能就在于缺少朋友的相助。大千世界,人海茫茫。究竟谁会对你伸出援助之手,哪里会有这种人呢?实际上,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对你施以援助的人。他可能是你的伙伴或上司,可能是大学里的同学,甚至有可能是一位从不曾谋面的陌生人。但是,要想获得他们的帮助,必须注重人际关系,广泛建立友谊。
黄仕灵是1987年才从大陆到香港谋生的,当时他可以真正称得上一无所有。但他到了香港后,善于利用各种人际关系,在朋友的支持下创办实业,很快就成了一个大富豪。那么,他是如何得到朋友帮助的呢?让我们看看他的创业历程。
1949年,黄仕灵出生于广东江门。1966年黄仕灵从江门三中初中毕业,恰好碰上“文化大革命”。他被安排到炼油厂、化工厂、石矿场等地做苦力,工余时间头脑灵活的他,学修收音机、电视机等,趁机赚点小钱。
1972年大学重新开放,他到江门夜大利用晚上时间修读机械维修、电子技术等课程,很快便考取了电工牌照。但有牌照跟没牌照差不多,他依然无法进电子厂或从事电工的工作,只好继续修理他的电器。
通过朋友介绍,黄仕灵认识了一位港商,因为双方很投缘,他们合伙开设了“江门电视维修中心”。港商出资10万元,买来测试仪器。黄仕灵则以技术入股,两人合作得很好。当时工资只有几十元,而黄仕灵每个月可赚到二三百元人民币。
由于电视维修中心被上面派来的人监管,1982年黄仕灵拿出多年积攒下的数万元人民币,申请做承包商,以来料加工的形式,替港商生产录音带及装配收音机,同时附设维修中心。承包一年下来,竟赚了数十万元。
1983年黄仕灵成立贸易公司,几年间便与国内外经销商建立起了一张很大的业务网。在这期间他获准常来往于港澳,与港商加深了友谊与了解。
早在1975年他就申请到香港,到1987年他被获准移居香港。临行前,他将在大陆赚的钱全部留给大陆的家人,自己单枪匹马闯香港。在江门时,他认识不少港商,并与其中一位港商合作并建立了很深的私交,用黄仕灵的话说,就是“为他赚了不少钱”。所以抵达香港后,这位港商安排他在酒店食宿。
黄仕灵说,他急于想弄点本钱做生意。当这位港商得知他缺钱做本,当即答应借给他30万港元。黄仕灵拿到钱后,立即寻找生意机会。当时香港炒卖棉纱之风正盛,他立即回江门办了一批棉纱回港,这第一桩生意就赚了好几万元。
港商慷慨相助,又供给黄仕灵30万元做本钱,使他旗开得胜。黄仕灵决心要办一间像模像样的贸易公司,他在红鹤园街,买下一个面积3000多平方英尺的写字楼,订金就给了20多万元。有了写字楼后,他雇了几名员工,成立了东宁集团,然后开始了做电子零件的生意。1987年下半年,他赚了100万元。
1989年上半年,东宁集团就做了上亿元的生意。虽然下半年因种种原因,生意受到较大影响,但到了1990年后业务又恢复了正常。东宁继续和中国大陆做生意,他们从韩国和日本购进电器产品,有时也从香港进货,包括电子以及音响等,销往大陆。
东宁集团还在广东江门合资成立了凯歌电子电器公司以及江宁电器公司,制造加工电视机与音响设备。东宁集团同时还在国内进行物业发展投资,业务越做越大。
黄仕灵的成功,印证了美国著名企业经营者艾柯卡的一句话:“敏锐地观察每一个人,恰当地与周围的人交流,在社会活动中,他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走到哪里都会成为人群的中心,这样的人终究会取得事业上的骄人业绩。”
生意场上竞争激烈,风云变幻,陷入困境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广泛结交朋友,就可以在“山重水复”的境遇中得到帮助,从而走出困境,体会“柳暗花明”的喜悦。
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怎样才能与他人建立牢固的友谊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平时多走动
留意周围所发生的事,开动脑筋解决别人的难题。但不必让当事人知道,将问题设身处地地想想便可以了。
——与身边的亲朋好友经常讨论问题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集中大家的思维,找出一个可遵循的正确方向。
——随时调整适应事物的“频率”
遇事不必手忙脚乱,将自己的见闻增广,学会接受和理解前所未闻的事物。
——不断接触不同阶层的人
不同阶层的意见、批评,也就等于消费者的意见,可使你明了自己商品的优劣,不致使自己的商品落后于消费者的要求。
——学会应酬
一个怕应酬的人不能成为成功的老板。初在商场探路的人,如有意发展,大大小小的应酬活动在所难免。
——多方位接收信息
上至上流社会,下至市井之徒,均加以了解和结交。不断接收信息,便能不断地感受、接触更多事物,使自己的思维细腻、敏锐起来。现在,成功的老板不少人以为自己高高在上,渐渐忽略了同低下阶层朋友的来往,觉得与之交往会使上层人物笑话自己,或以为已不需要他们的帮助,轻视他们的存在价值,这是何等愚蠢的思想。
——千万不能孤立自己
长时期与下层脱节,逐渐被困在象牙塔中,眼光就愈短浅,愈不了解社会大众的需求。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和能力终究有限,广交朋友,采纳多方面的意见,这是一个开明老板所必须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