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普遍有一种自我优越感,而且一个人的行为、情绪往往与这一优越感有着极大的关联;一旦他意识到自己的可笑幼稚或愚蠢,那种优越感便会给自我一个爽快的奖赏。反之,优越感由于感到自我的失败,而这失败是对方造成的,因而便会产生一种近乎专横的粗暴,并通过情绪和行为或语言把这种粗暴施加于对方,甚至是一种不挫败对方绝不罢休的怨恨。
所以,这是一个可怕的阴暗领域,然而,它又是那么普遍地存在,作为人的劣根性,它像个幽灵,缠着人类不放。我们看不惯这一可恨的家伙,但却拿它毫无办法。在此之前,我们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尽管在日常交际中,我们时常感到有某种东西在驾驭着人们的情绪,我们一不小心,它就要煽起对方的怒火与怨恨,更糟的是,有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因而就让对方忽然就对自己冷淡了起来。
我们之所以这么无知,全是因为我们自己也在犯着同样的毛病:自作聪明,过分相信自己。就是因为这毛病,我们时常在无意中因抓住对方的缺点或错误而没加遮拦地加以指出。而这极大地伤害了对方精心为自己构造的优越感。又或者,我们时常在无意中抓住一个显示自己聪明的地方,便迫不及待地希望对方能注意到自己的智慧,而这无疑使他的优越感得不到满足。而事实上,我们的“无意”也并非真正的无意,而是我们习惯了“有意”之后从而对“有意”产生的一种淡漠的感觉。这种“无意”往往就是最为深刻的“有意”。
约翰·华纳梅克曾说:“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总是随身带着一把放大镜,当他们希望时,就用它来看别人的不完美。”其实,“有些人”是多么保守的字眼,华纳梅克对人类社会也太过温和了,因而才显得那么留情面。“别人的不完美”往往给观察者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满足感,而同时忘记了自己身上也有着同样的不完美。而当我们看到他人的才智,看到他人的成功时,我们所兴起的就不仅仅是妒忌,甚至还会因此而对他产生一种毫无来由的厌恶与不屑,当我们看到荧屏上的这类形象时,我们打心底里发出鄙夷的哼声,而此时,我们却多么可笑地暗自认同了自我。
正所谓“天妒英才”,更何况我们这群凡人。
自作聪明是个可怕的毛病,尽管在当今文明社会,它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却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交往,挑拨了人们之间的关系,离间了人们之间的友爱,给人们的生活平添了几分苦恼。
周瑜对诸葛孔明的才能之嫉妒,恐怕是无人不晓得,这一世人皆知的事实,使得人们对周瑜这位“谈笑中,樯橹灰飞烟灭”的东吴战将大不以为然。因其对诸葛孔明的手段实在是太不高明了。好在孔明是远在三国的人物,否则,我们中的某些人恐怕也要对孔明产生嫉恨了。
我们当然不会劝说孔明放弃他的大智大能,因为那不是我们要放弃的对象,我们举这个例子,旨在说明人的忌才心理是多么的可怕,与权力结合在一起,则可惊天地、泣鬼神。自然,在我们要讨论的日常生活中并不会有那么严重。
艾瑟克·牛顿爵士有这么一段引人注目的话:
“当你加入新团体时,留意他们的脾性,使自己的举止适合他们,借着随和的言行,你便能和他们更自由、更坦诚地交谈。让你的谈话、询问和疑问多于专断的主张或争辩,他们的目的在于获知,而不在教导。此外,这样会使朋友相信你对他们有更多的尊敬,因而使他们更愿意随时将他们知道的告诉你;因为没有什么能比专断更易造成不敬和争吵。你会发现,表现得比自己的伙伴聪明或无知许多,少有益处或一无益处。避免揭人短处,尽管他是前所未有的坏,或者,这么做时要温和,以免自己意外地要尴尬得收回它。再没有什么能比赞同和称赞人们的喜爱更能获得人心了;不过要留意用比较的方式来表达。”
我们如此不厌其烦地援引这么一大段话语,是因为一件事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关注:
北大的一名毕业生,进入一家公司后,没有多久便被炒了鱿鱼。之后,接连换了几家公司,结果都是大同小异。作为一名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其工作实力自是不容怀疑。问题就出在这位仁兄“心高气傲”,屡屡对自己上司“命令”的计划提出质疑,发表自己高明的见解,也就难怪他在哪儿都呆不下去,如此一尊大佛,确实是哪个庙都无法容下。
所以,我们确实不应到处施展聪明,锋芒太露,这样往往成为众矢之的。要在人群中形成良好的关系、形象,要在工作、学习中得以顺顺利利,我们要学会:放弃聪明。
我们要记住:一个难相处的人力图声言自己的优秀,你必须以上述观点来对待他。放弃聪明,让他的自我优越感获得满足。卡耐基说:“交朋友并影响别人意见的最稳妥的方法是,尊重对方的意见,让他能有重要感。”这是让他不致对你产生厌恶的最好办法。
一位孤独的心理学家在研究了许多被世人称为天才的成功者后,说了一句极为引人深思的话,他说:“自卑是所有天才的共同心理。”自然,他所说的“自卑”并非平常意义上的自卑,而是一种带有积极进娶赶上他人精神的对自己才能的“不信任”(或许说“不满足”也许更贴切些),也正因此,爱因斯坦才会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知道自己拥有那么大名声的人。
放弃聪明,往往使人更加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
所以,我们看到:放弃聪明,失去的只是毫无意义的自我优越感,得到的却是他人的好感和自我的完善。聪明一世的人,又何必去计较一些做人的小聪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