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生态环境屏障和水源保护的特殊地带,但由于自然与人为等的影响,该地区的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和荒漠化问题突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林草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而适宜的草本、木本植物种的选择,特别是乡土草种、树种的挖掘与利用对该地区林草植被恢复与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Swingle)系苦木科臭椿属落叶乔木树种,生长较快,适应性强,繁殖容易,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尤以西北、华北地区分布最多;臭椿抗逆性强,是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的免疫树种,在多树种混交造林的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臭椿树皮、嫩枝叶、根含有多种驱虫、杀虫、治癌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随着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实施与进程加快,臭椿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和防护林营造、城乡绿化建设中被广泛应用,已成为西北、华北地区的主要造林、绿化树种之一,栽培面积不断增加。但有关臭椿生理特性、种源、混交林栽培机制等方面还鲜有报道,制约了对臭椿这一树种的科学利用。在宁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宁夏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的资助与支持下,著者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臭椿种子萌发特性,苗期、幼树生理特性差异,苗期与幼株抗旱生理特性,抗虫(天牛)化学机制,化感作用及其在混交造林中的应用。开展了臭椿不同种源种子萌发与苗期抗旱性差异研究,确定苗期抗旱性能力与水平;揭示了臭椿抗天牛的原因是由于其含有特殊的次生代谢物质,对天牛发育与行为等具有明显的抑制、毒杀与驱避作用;系统分析了臭椿根茎叶、根区土壤的化感作用机制,丰富了树木生理生态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在营建混交试验林的基础上,筛选出抗逆性强、生长良好的臭椿、新疆杨混交模式与类型,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本专著是历经十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期间得到了宁夏林业局、宁夏大学科技处、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大学实验农场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宁夏大学赵一宇、王希蒙教授对本研究给予了重要的启蒙指导与帮助。在研究与本书写作过程中,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徐锡增教授给予悉心指导与支持,高捍东、方升佐教授给予了指导与帮助;宁夏大学农学院蒋全熊、贺达汉、李建设、柳伟祥、康建宏等教授及宁夏大学实验农场蒋万场长等给予了诸多帮助与支持;宋丽华教授为本书的完成倾注了大量心血,她主持完成了臭椿种源生物学特性、苗期抗旱生理等研究内容;先后有20多名宁夏大学农学院林学、园林专业本科生参与部分野外调查与田间试验,杨君珑老师、侯晶东硕士、侯建安硕士帮助调查与整理了部分数据资料。此外,在本书的编辑与出版过程中,得到阳光出版社科技编辑部王燕主任的关心、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由于本研究的时间周期较长,本人研究水平和经验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师生和读者批评指正。
曹兵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