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察知别人心思,可以不说破,但不能不防备。
汉朝初年天下甫定,百废待兴,朝廷致力于抚恤百姓,恢复生产,各藩王诸侯也积极地培植国力。
其中吴王刘澳,广招天下亡命之徒开采国境内盛产的铜矿,私自铸造钱币。又加上东南临海之利,煮水为盐,于是乎国用富饶。到了汉文帝时期,吴国已成为一等一的大国,实力几乎可与中央政府匹敌。
汉文帝对各诸侯王颇为敬重,宗藩间的关系还算良好,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人伦惨剧,让文帝与吴王之间产生了裂痕。
有一次吴王的太子到长安朝见天子,与皇太子刘启(就是日后的汉景帝)一起下棋。吴太子的师傅属从皆吴楚一带之人,骄悍轻傲,言语得罪了刘启,刘启愤怒之下拿起棋盘挥打,却不小心打死了吴王太子。
吴太子的遗体遣丧归葬至吴的时候,吴王刘澳怒说:
“哼!天下同宗一家,既然死于长安,就葬于长安吧,何必远葬吴地?”命人将遗体送回长安安葬。吴王从此渐失藩臣之礼,称病不朝。
吴王刘澳诈病的消息不久传到了京师,因此只要吴国的使者到来,都受到朝廷的盘问责怪。这使得刘滇开始紧张,以为汉文帝要对付他了,于是积极整备兵马,企图反叛。
以吴国的强大,若是掀起叛旗,必会对汉朝造成严重的打击,因此刘澳不臣的举动也让朝廷跟着紧张了起来。有的大臣主张先下手为强,扣留吴使,讨伐吴国,但汉文帝认为没有必胜的把握,不敢下此重大决定。
后来有一个吴国使者对汉文帝说:
“敝国太子死于长安,吴王口中不言,心中岂能无怨?但鉴于与圣上乃兄弟之属,不愿破坏同宗之谊,是以暂时称病不朝,以免双方见面尴尬,这也是情有可原啊。然而朝廷数次怪罪,致使吴王心生恐惧,谋求自保,这是圣上所愿意见到的吗?俗谚云:‘察见渊中鱼,不祥。’如今朝廷察知吴王诈病,指其无礼而屡屡见责,只会逼吴王愈行险径,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啊!”
汉文帝醒悟,立刻赦免了吴使,并下诏体恤吴王年老,赐之几杖,准他可以无需人朝见见天子。吴王刘澳见朝廷准自己不朝,又赦免了使者,没有怪罪的意思,也就暂时停止了造反的密谋。
吴国使者对汉文帝说的话,让汉文帝对吴王的称病不朝有人情上的了解,同时也让我们体悟到,很多是非若不能站在人情的立场来看,就会酿成不可收拾的风暴!古人说“设身处地可息争”,这句话真值得所有人牢记啊!
不过我们也要对汉文帝的态度表示敬佩,不管他是为了领导统御的考虑,或是明白了利害关系,至少他让一个隐然成形的政治风暴悄然化解,而且还增加了他的领导威望,真不愧是文帝啊!
“察见渊中鱼,不祥”这句话是说,窥见或料知一个人隐秘的心思,这不是件好事,因为这会造成自己和对方的不安,有时会造成灾祸。
一般人若被窥见或料知隐秘的心思,通常有下列的反应:
一、躲藏:把心思向更深处躲藏,以逃避你的扫描。
二、远离:拉大和你的空间距离,以模糊你的扫描。
三、变形:把被窥见的心思加以变造,以迷惑你的扫描和判断。
四、反击:直接消灭造成心理不安的来源。
若自己窥见或料知别人隐秘的心思,一般会有以下的反应:
一、传告。若此心思于己无害,则容易将之当成“机密”传告周遭人,这种话一出口,扩散速度和层面既快且广,极易引起不必要的纷争;而若追索到话的源头,则自己将要付出代价。
二、攻击。若此心思于己不利,则极易攻击对方,一有攻击行为,你也不一定得胜呢!
有时候窥见一个人的隐秘心思并不是故意,而有些人则是具有这样的天赋。然而这并不是灾祸的种子,甚至还可这么说:若不具有察知别人隐秘心思的能力,有时候还要吃亏呢!
我想关键应在于你对待你的“察知”的态度!
最重要的是,不可让对方发觉你的“察知”;而要让对方不知不觉,最好的方法是不说破、不暗示,宁可长期观察,而不采取行动!要知道,很多隐秘的心思只是想法而已,并不具有特别意义,而且也不可能化为行动;若把它说破,对方不但不可能承认,还会以各种方式为自己辩护,辩护不成,就有可能变成真实的行动!
当然,若察知对你不利的隐秘心思,你在不动声色之余,还是要有所防备,否则就有可能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