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马屁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礼貌。
新主管来了,在第一次会议中,小柯抢在所有同事前面,大声称颂新主管在前一个单位中的贡献与成就,并肯定他的能力与学识,“相信在科长的领导下,本科会创下有史以来最好的成就!”小柯一副兴奋、期待的表情。而听了一番奉承话语的新任主管,尴尬中夹着自得,任何人都看得出来,小柯的话对他产生了作用。
小柯的确拍对了马屁,新任主管对他不错,不但有事咨询会找他,也交付他不少重要任务,小柯一夕之间成为同事口中的印第安人——红人!
一年后,新任主管走了,来接任的是原来主管的死对头,在第一次会议中,小柯又抢在所有同事前面对新主管大肆赞扬一番。但和上次不同的是,他也把前一任主管大骂一顿,说他如何不公,如何有私心,如何无能,听得新来的主管“平静的脸庞隐约漾起笑纹”。
小柯当然又成了“印第安红人”!
与其说小柯的行为“很恶心”,不如说他深深懂得人性的需要,因此发展出他自成一套的生存秘诀。
任何人都需要被肯定,小孩子你称赞他“很聪明”“很乖”,他便高兴;女孩子你称赞她“美丽大方”,她便高兴;成年人你称赞他“能力好”,他便高兴……“肯定”二字对一个人的心理的确有令人难以理解的“神效”,因此“肯定”这个行为便被运用为横向及纵向人际关系的“处方”——不管这些“肯定”是真诚的还是虚假的。
一般的“肯定”多用在横向的同事、朋友之间及纵向中的主管属下之间。但事实上,主管也需要属下的“肯定”,为他的领导寻找基础及“安全感”,如果听不到“肯定”的声音,便会有高处不胜寒的孤寂。也就因为如此,所以才有“马屁精”的出现;有“需要”就会有“供给”,这是很自然的现象。而“需要者”在获得满足后,给予“供给者”回馈更是人情之常,因此,对“马屁精”的“马屁话”感到“恶心”就大可不必了。有人靠实力求生存,有人靠“拍马屁”赚口饭吃,会拍马屁的人永远会拍马屁,不会拍马屁的人怎么也不会去拍马屁,人各适其性嘛!
至于小柯在新主管面前大骂旧主管,此种行径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世上就是有这种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顾恩义。这种人虽然可以获一时之利,但长远来看,对他还是不利的;因为人性固然“利己”,但对别人却还是要有一客观道德标准的(对自己另当别论)。而对小柯极为不利的是,他这种性格因为太鲜明,好掌握,终将成为有心人利用的对象,利用过后便弃之如敝展,因为这种性格不具备被尊重、珍惜的元素。尤其是,利用他的人也害怕不知何时会被这种人反咬,所以不如“用过就丢”!这是像小柯这种人的悲哀,更悲哀的是,这种人也永远不会知道、不会承认这种“悲哀”的存在及可能性。
话说从头,“拍马屁”有其必要及作用,那么该如何“拍”才能“恰到好处”?
或许人人各有巧妙,不过原理都一样——让对方感到受尊重、受肯定、感到高兴!就对了。
言语上的“拍马屁”最普遍,但要看对象,就有人不吃这一套,也有人不喜欢过度露骨的奉承,因为有些人不喜欢被他人看出他是个“爱听马屁话”的人。不过无论如何,一两句“马屁话”也是值得说的,这也是一种属于“礼貌”的“场面话”呢!
行动上的“拍马屁”最好,不露痕迹,拍者与被拍者双方都自在,而且更能显出拍者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