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战可以保全战力,也可制造敌人我方庸懦的错觉。
李牧是赵国的良将,奉命在北方防备匈奴。防守的时候,地方上的官吏,都由他任免;所得的税收,都归入军营,作为供养兵将的费用,赵王对此一律不过问。
李牧为人深沉大度,尽心报国。他认真训练士卒射箭骑马的技术,留心远方烽火的消息,又派遣许多间谍到敌方探查动静。而且他非常优待属下,每天都要杀好几只牛羊给士兵们享用,因此深得将士爱戴。
不过李牧严格命令:
“如果匈奴进攻,就赶紧收拾好辎重,回城防守,有哪个人敢出去攻击擒掳,定斩不赦!”
于是每次匈奴来犯,李牧都事先得到烽火的报警,然后妥当地退守要地,不与之正面开战。一连好几年,没有任何土地被匈奴夺走。
久而久之,匈奴觉得李牧庸懦,对他毫不为意,甚至连赵国的士兵们,也认为主帅胆小无能。
赵王听说了,遣使责备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不改原来作风。赵王一怒之下,便召回李牧,派其他将领代替他的职位。
过了一年多,匈奴每来进犯,赵兵皆出与争战。但出战的结果多是失败,丧失了许多土地,边境百姓也无法正常安稳地生活。
赵王见边事不利,便想请李牧回来统御北方。这时李牧已经称病在家,不愿出仕,无奈赵王强请硬求,非要他重任边将不可。李牧于是要求必须依照他以前的方法治军,才肯奉命,赵王也答应了。
重作冯妇的李牧令将士们遵循故约,使得匈奴数年里一无所获,但敌人终究还是以为他胆小怯懦。防守边塞的将士,天天得到赏赐却不用打仗,都很期待能和匈奴一决死战,以作回报。李牧知道军心可用了,而匈奴则轻心骄敌,便挑选了十多万精兵,让他们做好战斗的准备,并把百姓牲畜都放到了城外。
终于等到一少部分匈奴入寇,李牧先命数千人交战,然后假装不敌,故意败北。匈奴首领听说了,便率军大举侵边,这时李牧才悉出主力迎击,一鼓作气,歼灭了匈奴十多万兵马,令其元气大伤。从此匈奴人听到李牧的名字,简直闻风丧胆。
尔后十余年,匈奴皆不敢再靠近赵国边城。
作为边关守将看起来是大权在握,皇帝鞭长莫及,但其实责任相当重大,因为若没守好,外敌破关而人,后果不堪设想;另外一方面,也因为地远权大又手握重兵,常引起皇帝的不安,怕边将引兵作乱或自立为王。很多边将就因为皇帝的猜忌、奸臣的挑拨而被召回打入冷宫,甚至人头落地。而李牧扮演边将的角色,其进退可圈可点。
首先,他把军政合一,也就是地方官吏任免由他决定,地方税收也作为军需。换句话说,他把边关军民的指挥权统一了起来,如此可避免内部自乱阵脚,且可提升指挥的效益。
其次,他以不战来保全壮大军力。不战虽暂无战功,但战却也有可能大败而至边关失守。不战也可造成敌方的错觉,认为守将无能而生出骄慢之心。另外,李牧也以不战及厚待来制造军士们对军人本分的愧疚感,而这正是为了蓄积军士们的战斗意志。可惜的是李牧还是无可避免地因为朝廷的不信任而被召回,但可贵的是,他复出后仍坚持他的做法,终于大败匈奴,使边境保持了十几年的平静。
李牧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他面对赵王的要求复出,坚持他的边关兵法,否则不复出。当然他也冒了一个险——赵王可以抗命为由杀了他呢!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边将,也不能不有所坚持,李牧真是可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