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刘邦死后,匈奴单于趁机欲侵吞汉朝疆土,还写了一封十分欺侮人的信给吕后,信中说:“你最近死了老公,我正好死了老婆,看你人老珠黄也不俏了,你就带着江山来跟我过吧。”吕后看了信,气不打一处来,恨不得宰了这个匈奴单于。但吕后到底是一个厉害的女人。她采取了微笑外交,顺水推舟地回信说:“我老了,只怕不能侍候大可汗了,不过,我们宫中年轻貌美的人倒有。”于是,她送了一个宫女前往匈奴和番,一场对汉朝毁灭性的灾难躲过去了。
当时吕后要是负气动武,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为,早在八年前,刘邦要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大臣们都同意,唯有刘敬反对,说国家刚建立政权,军队正要休整,没有战斗力,老百姓也厌恶战争,国库空虚更不能经受战争,刘邦大怒。刘敬便再也不发一言,望着刘邦率大军浩浩荡荡出发,等于看着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刘邦不听刘敬的劝阻,一遇上匈奴军便知不是对手,大败而逃,逃也逃不脱,被围困白登山,差点儿做了俘虏。硬的不行,软的行,刘邦的战争手段失败,吕后的微笑外交却获平安。
唐朝的娄师德,字仁宗,郑州人,性格稳重,很有度量,武后时任天兵军大总督。他的弟弟被提升为代州刺史。娄师德对弟弟说:“你的荣华宠幸太盛了,人们会嫉妒的,你打算怎么来避免呢?”他的弟弟说:“从现在起,人家即使往我脸上吐唾沫,我也只是把它擦掉罢了。”娄师德担忧地说:“这正是我所担心的。人家往你脸上吐唾沫,是因为恨你,你如果擦,就违逆了人家的心思,反而加重了他的怒气。往你脸上吐唾沫,你不要擦它,让它自己干,还要笑着接受它。”娄师德抱着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竟前后共当了30年宰相。
但是现实生活之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一些人说对不起自己的话或做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当别人对不起自己时,自己应当如何去面对呢?是针锋相对,以怨报怨、睚眦必报呢,还是以忍让为先,以宽容为怀、原谅他人?显然,应当是后者,应该忍让,《菜根谭》中这样说道:“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是进步的账本;待人宽一分是福,是利人实利己的根基。”话虽这么说,可要忍让却实在是不易的事啊!君不见一个“忍”,竟是“心”字头上一把刀,把刀搁在心头上,你能不痛?你能不动气?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人有脸,树有皮”,即是说,人们出于自尊的需要,由于利益的驱动,见到不公平的事,尤其是遇到欺负到自己头上的事,要咽下这口气,并以笑脸相迎,实在难得很。究竟难在哪里呢?一是要忍让就必须能吃亏并甘于吃亏。
“吃亏是福”这句成语是人人皆知,但都是常人难于理解,难于认同,也难于做到的。在人的天性之中,大多有自私的成分在其中,而正是这种自私的心理,决定了一般人都不肯吃亏,更难承认“吃亏是福”的道理。你可以让一个人做到大智若愚,深藏不露,以至宽容为怀,但若让他事事让着别人几分,吃“哑巴亏”,他可能断然不会同意。只要稍微留意一下世间芸芸众生,有多少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不吃亏,少吃亏,或者为了多占别人一点便宜而演出了一幕幕你争我夺的人间悲剧。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真是入木三分地道出了一部分人不愿吃亏的心理。二是要忍让就必须抱定不争于市、不争于世的态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它必须有木石一般坚定的意念,必须具有如行云流水般淡泊胸怀,不会因无关痛痒的小事而斤斤计较,而是处处为别人着想,体谅别人,见利让利,见名让名,与世无争,这可是一个磨炼心性,提高道德修养的艰苦过程,困难确实是不小的。
纵观“汉朝三亲”之一的韩信之一生,可以说为这个“忍”字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他因忍得装眼前亏”而为自己创造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却也因忍不住而导致了自己的人生悲剧。
韩信早年只是一名不见经传的布衣寒士,往往衣食无着,但却有个宝剑不离身的嗜好。那一天,韩信又佩带他那把剑在淮阴的街巷行走,被一屠夫家的恶少拦住,当众嘲笑遭:“你个头高大,整日身不离佩剑。有胆子的就一剑把我砍死,如果不敢砍我,就从我裤裆底下爬过去!”韩信见这位无赖如此欺负人,不禁浑身的热血直涌心头,真想一剑剁死他,他两眼盯住这位恶少许久,心想何必与这等人争短长呢,于是他一声不吭,顺从地像狗一样趴在地上,从这位无赖恶少的裤裆下钻了过去。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韩信在街坊邻里的眼里,成了一个十足的胆小鬼。
事实并非如此。韩信之所以忍受了这种常人所不易忍受的耻辱,并不是胆小,而是他不愿将生命送在这无端的争执打斗上。果然,随着秦末农民起义的此起彼伏,他先是投奔项梁、项羽,未受重用,进而改向投奔刘邦,然后又发生了段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插曲,终被刘邦设坛拜为大将,率领百万大军,作战必胜,攻城必克,为创立汉王朝屡建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