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子贡向孔子询问治理政事之道。孔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老百姓对政府就信任了。”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之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之中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回答说:“去掉粮食。因为,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没有粮食不过是饿死罢了,但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
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逐步进入小康社会。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取信于民就可以唤起人民大干快上的精神,使社会进步而繁荣。
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实际上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割裂的。一方面,如孔子所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取信于民是最重要的。但另一方面,也如孔子所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没有“足食,足兵”,也就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所以,一味高喊“穷棒子精神”,要求人民“勒紧肚子闹革命”,的确是不能取信于民的。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说到底,还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的问题。
儒学的观点是两个方面都不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文明方面,所谓“重义而轻利”。所以,当子贡提出二者必居其一的两难选择时,孔子作出了“去食”的选择。这正如后来孟子那个著名的选择一样: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孔子并非不重视“足食,足兵”,正如孟子并非不喜欢吃鱼不想活命一样,都是为了一个“义”字。
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夫子在二千多年前就高瞻远瞩地提出“取信于民”的政治策略。“取信于民”讲的就是治理国家,就要一心为民,把百姓的痛痒放在心上;把为人民服务落实到行动上,才能深入民心,得到百姓的拥护,因此,作为国家的领导人,随时要保持”取信于民”,是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繁荣昌盛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