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几天一直在犹豫,是否要详细地写下同学们表达的那份感动。因为担心一写下就会变成自我标榜而沾沾自喜不能前进,心中虽然满怀感动,但不敢流于纸上。
曾经,我每天把自己的教育故事用流水账的形式予以记录,年复一年,好多网友都予以真诚的支持。三年多的时间一晃而过,当我努力地回顾自己,回顾那些已经过去以及正在进行的教育生活,发现教育生活带给我的除了自然的年岁增长之外,更多的是感动——对同学们的感动,对自己的感动,对生活的感动……
既然教育生活本身就是我与学生生命的互动,那么就让我简略地用“感动”的名义回忆和记录下同学们给我的点点滴滴……
(二)
2008年5月16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的第4日,学校正常上课。面对余震不断,人心不稳的局面,每位老师不仅要面对对家人的担心,还要坚守自己的职业责任。那一天,我接到通知,去省城参加为期一周的班主任培训,内心五味杂陈,一言难荆一方面我渴望着有培训的机会,另一方面,这个培训来得真不是时候。晚上,我还是想去学校看看上自习的孩子们,尽管白天我已经向他们道了别。在这个特别的时期,人总有一种相惜的感觉,走到半路时,遇到几个回家的学生,才知道晚自习停上,我怀着惆怅的心情回到家里,心想着这些学生会不会在这段时间里安心地学习,是否还能如我在时那样遵守纪律、那样管理好自我?
突然,电话响起,是班上的一位同学。
“老师,祝你明天一路顺风。”
那一刻,我热泪盈眶。
就像我从来没有把我与学生的关系仅仅定位在“教育”二字上一样,那一天,我感动的是人与人的温情、人与人的相惜、人与人的同情。当然,是因为“教育”让我们的生命中有了一段共同的经历,有了这一份熟知的感动。
(三)
2008年8月30日,我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关于这个学生,还有一段特别的经历。因为一位女生,4月份时他从大学退学,回来后被安排在我班(一班),而那位女生在二班。几天后,他转到了二班。他们相互帮助、共同学习,但经常发生矛盾。为了更好地缓和矛盾,他想和她坐同桌,被原班主任拒绝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于是他又要求转到我班。我没有给他“冷遇”,也没有给他“歧视”,因为在我的眼中没有什么“问题学生”。就在他转来班上的第二天,我找他谈话。他戒备心很高,无论是说话还是回答,都充满了敌意,也许是因为我知道他与原班主任争吵的原因(我与他的原班主任同在一个办公室,我也是那个班级的科任老师),在面对自己的问题时,倒也坦诚。我没有理会他的敌意,也没有为他“打预防针”,我只是想听听他转班的原因,只是想听听他对自己原来情感经历的看法和态度,只是想看看他需要我的什么帮助而已。我们谈了近一个小时,他的敌对状态慢慢地消失了,好像也改变了对我的看法。临走时,他说如果以后有什么想不通的事情,会来找我的。
那一天快放学时,他来找我,除了简单的寒暄问候之外,没有说什么重要事情。只是交给了我一封信,说让我回家后再看。
李老师:
对于像我这样的人,一个十分偏激、一个做事只在乎自己而不顾别人感受的人,我对自己很失望,我现在真的觉得很累,我想或许有一天,当我不再迷恋她时,一切都会改变。
……
不过在我的心中,你永远是我的班主任,是我的“朋友”,一个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朋友;作为老师,能够像你这样既能善解人意又不失师道风范的,真的很少。
……
老师谢谢您。
此致
敬礼
学生:×××
拿出这封信,原汁原味地摘录了这么几句。收到信的那天本来想一字不差地录下来,但文中涉及对另外一个老师的评价,同时觉得把这样的信公布于众总有些侵犯隐私及“炫耀”之嫌才作罢。今年过年时他又来我家,我说到此信时,他认为公布了也没有什么,于是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做法,但我依然隐去了相关人员的名字,以表示对他(们)的尊重。
那晚我坐在电脑前,阅读这封字迹潦草的书信时,百感交集。我试着问自己到底和别的老师有什么不同。要说不同,也许就是我不把学生当作学生而是当作一个人来对待。我经常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那时我看不惯一些老师的做法,时常也会同一些老师论理,个别老师欺骗学生,自己觉得做法聪明、无懈可击,却没有想到学生也只是把不满深深地藏在表面的尊敬之下。我时常在脑海里设想着理想的老师形象,当老师了,只是尽力地把自己少年时代的设想变成一种现实罢了。就这样的一些做法,不但没有让老师的“尊严”丧失,反而更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曾有一位同学在周记中写了这样一句夸张的话:“我一生只佩服两个人,一个是周恩来,一个就是你。”(需要说明的是,这位同学写这篇周记的目的是为了给我提意见。)我们的每一个细节学生都会记得,我们的每一种做法学生都会读懂。
(四)
2009年6月1日,星期一,高三年级毕业典礼结束后的第二天。学生到校,讲评最后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5月30日,星期六,学校特意安排高三年级毕业典礼,为的是不影响其他学生。那一天,照完了合影照,开完了毕业会,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地拍照、歌唱,没有了约束和限制。我被学生包围着,也不知到底拍了多少照,好在现在是数码时代,否则不知道要消耗多少胶片!后来在教室里,好多同学把上面有我曾写的“我能行”的小黑板放在桌子上当主题和背景,高兴地拍照,并说这句话激励了他们的备考生活,也必将会继续激励他们今后的生活。那一刻,大家都显得那么热情、那么友好、那么幸福。
召开完毕业典礼再回来上课,总觉得有些怪怪的。学生情绪里带着一丝莫名浮躁,又像有几分伤感。校园里依然会见到拍照的学生,毕业典礼的气氛好像还有一丝余温。
我正坐在办公室里读书,梁——我班的一位同学——喊报告之后走了进来。“老师,那天我像傻了一样。”
我一惊。“怎么了?”
“毕业典礼结束了,我就回去了,忘了和你照相。后来都说了我才知道。我就像傻了一样。”梁不停地自责着。
原来这样!我连忙说:“别这样说,不是还有今天吗?今天还可以照嘛。”
梁是一位很内向的女孩,平时除了学习好像再也没有什么爱好。面对同学,她只是微笑待之,没有过多的话语。但在5月份时,在另外一同学的陪同下也曾专门来找我说过她面临的困惑和对学习的焦虑。那一次她回去时,意外地说了声“谢谢”。也许她的自责,正是她对我表达“感谢”的一种方式。看着她的自责,我既内疚又感动:内疚的是我突然意识到了教她交往的必要性,却有些迟了;感动的是她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她的感谢之情。
我主动和她约好了地点,便让她去找同学借相机。再后来,我和她照完合影之后,她也没有像别的同学那样说声“谢谢老师”,只是长长地出了口气,好像完成了一桩心愿,然后在一旁看别的同学和我欢笑着摆POSS,一会儿才离开。
那一年的高考前,让我感动的事太多了。好多日子里,我回家吃晚饭时,离放学时间已过了两个多小时。因为有好多同学排着队和我谈话,好多同学不吃饭也要听我说。那时候,听我说话(和我谈话)是同学们认为最有激励的事情,有些学生几天也排不上队,到后来,我经常是与一群学生交谈,或者两三个,或者五六个。我累但快乐着,忙却幸福着。因为太多,没办法详细地记住一次具体谈话的过程,倒是与梁的合影经历总让我时常感到一种酸酸的感动。
(五)
2010年12月12日,下午班会课。我解释完《我的优点》——前一周周记题目的写作缘由,接着问道:“今天的班会课,我要说的内容就这些,大家有什么问题吗?”这时汪举手示意,还未出声,脸已通红。在我同意后他站了起来,语速飞快地说:“我觉得每次上班会课,都很感动,完了。”然后迅速坐下,吐吐舌头,长出了一口气。同学们一阵骚动并夹杂着笑声,把目光投向汪,很惊诧。我也一愣,随机回了一句:“感动了,为什么不来点掌声?”同学们好像才从惊诧中反应过来,掌声雷鸣。
几周前,汪在周记中以《老师,你让我感动》为题,洋洋洒洒写了近7页。首先谈了她对我的看法,然后列举了我与众不同的若干条理由,并一一举例进行了分析,以证明她的说法不是吹捧之词。在最后,她说:“这些话,本来一直想找个机会当面说的,可是却不敢。现在用这种方式说了出来,觉得好开心。”
前两天召开班干部会议,讨论班级管理思路时,我根据个别同学的提议,想为班会课增加一些新内容,取消我的“一言堂”。但好多班干部都不答应,他们说,一周好不容易就那么一节班会课,我不说话怎么行,再说了大家都在渴望着听我讲话呢,他们也提到了汪在班会课上的那句话,说那是大多数学生共同的想法,我也想起了以前的学生们对班会课的期待。要说班会课上,我的“演讲”,那好像是从我当班主任以来,就如此——顺着某个话题,或者由某一句话、某一件事引发开去,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发表一下我自己的看法,没有准备讲话稿,有时也只是列个话题,但我常以饱满的热情、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理解和着切近学生实际的素材,信马由缰地谈自己的真实观点。要说有什么与众不同,就是班会课上的“演讲”不受教学大纲限制,充分体现了我的人生阅历和智慧,我以自身经历为课程而进行教学。
(六)
每天,我行走在校园里,累并快乐着。那一封封书信、一张张剪纸、一束束鲜花、一句句祝福都让我体味着幸福和感动。这样感动的故事,几乎天天都发生着,可以说我的教育故事其实就是一部学生对我的感动史。此文的前半部分昨晚写完后,我立马传至网络,今天早上就有好多学生留言和回复,和我一起回忆过去的感动时刻。我以有这样的学生而幸福,我以自己为老师而自豪!
就在我想续写这些感动时,接到了一位学生的短信:
老师,您好!今天上网无意间看见您昨天发表的那篇日志,很感动!的确,生命不息,感动不已(我的QQ签名——注)。我想,令别人感动是一件幸福的事,而被感动同样也很幸福,所以,老师,您的幸福那么满,足以令所有认识和了解您的人羡慕啊!在我们的一生中,拾忆那点点滴滴的感动,才能幸福地走完由无数美好铺成的阳光大道。其实我还想说,老师,您是值得我用一生去学习的榜样,不管是学习中还是生活上,您都是我永远的恩师!此时,真的好怀念那些和您一起走过的日子啊!最后,我想对您说,谢谢您,老师!愿您一切安好!健康幸福!
学生:×××
生命不息,感动不已。让我们在充满幸福和温暖的教育生活中继续彼此感动吧……
(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