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德·萨洛维和新汉普郡大学的约翰·迈耶共同提出情感才能的概念。
情感才能又叫情感智力。
在处理问题情境时,“情感才能”负责判断事情,调解心态,智力负责聚精会神地处理事情。
虽然智力是处理问题的关键,但情感才能也不容忽视,因为智力处理问题的效果如何,还要受情感才能的控制和调解。所以,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
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希望是靠青少年来担负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和先进技术,一打就垮,但是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则不打自垮。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这样说。
当前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在不少中小学生中是缺失的。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拜金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对一些传统美德如“自强”“自尊”“自爱”“自立”不屑一谈,弃之如敝履,自私自利,功利而不思进取,甚至为贪图享受不惜铤而走险。
道德观念淡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精神,无社会责任感,无礼无节,毫无教养,不知尊重父母,不知尊重老师,骄傲自大,不会合作。
生活方式上不知节俭为何物,贪图享乐,好逸恶劳,追名牌,讲攀比。
所以,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校长,不能只重学习成绩,同时也要重视德育工作,努力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尽快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其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1.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使学生将获得的道德观念系统化,确立道德信念,成为一个自己所向往的具有道德理想的人是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的目的。道德认识是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基础,正确的道德认识决定着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人的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因此,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的教育可以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从查询学生对社会道德问题的看法入手,学生在他们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社会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而且与成人的想法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必须在明白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按他个人的价值观行事,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抓住价值观。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判断和选择能力。要让学生在内部的道德冲突中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反对公式化的说教和死板的灌输。”这是美国学者拉思等人在《价值与教学》中提出的观点。
他们主张,学生可以从众多的项目中,自由作出个人的选择,而不受权威的胁迫,自己对选择的后果负责,那么在选择的过程中,就会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从而确立人生价值观。
为学生的发展成才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条件和机会就是学校德育的全部工作。学生施展才能的舞台就是学校、班级、课堂及各种活动。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在表现中得到发展就是教师的责任。在价值观上没有必要强求学生保持一致,差异的存在应当允许,只要学生的行为不触犯法律。
2.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青少年学生时期是一个处于把自我观念的各个方面抽象概括成为一个内部一致性的整合系统时期,这个时期正需要老师的引导,所以,观察他们价值观念的发展特点,采用合适的价值观辨别方式,通过典型人物的人生历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就是老师应做的工作。其中道德价值观的作用最为重要,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现今学校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如何冲突的,以及如何去辨析它们,这样在教育学生时,可以有的放矢,那么将来学生在面临矛盾冲突的道德情境时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可以看出,人的价值观念支配着他的行为,人的行为总是活动在价值判断和价值决策中,这样在价值观支配下情感才能得以实现,而情感才能的表现也就符合正常道德行为规范。
强调每个人价值的特殊性和多变性,否认价值评价的客观标准是拉思等人代表的价值澄清学派德育理论的主要缺陷。他们还认为,教师无法教学生价值观,对学生的选择只能表示“关注”的态度而不能“赞成”他们的言行,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知识、技能,包括价值观在内都是可教的。
让学生自由选择价值观,并不意味着教育者放弃教育的责任,相反教育者还需要增强科学化、艺术化的教育。
学生所选择的价值观,要尽力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因此,教育学生认识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使学生认同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自觉把它们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就是学校的德育工作。
在价值导向上,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道义和功利的统一是德育的目的。
面对市场经济多样化的选择,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定要重视主旋律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在价值取向出现问题时。
总之,要实现德育,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而要使学生情感才能的培养具有意义,从而与当前的教育目标相符合,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人才就要通过道德教育,完善学生的道德修养来实现。
由此可见,情感才能的培养对道德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