妒嫉是一种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一种影响团结,使力量内耗、损己害人的消极心理,它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起着消极的作用。表现为别人在某方面优于自己,并认为可能由此危及自己的利益而引起的忌恨与不满,这种情绪往往不是正面流露,大都是旁敲侧击;妒嫉心理极欲排除别人优于自己的方面以解除心头的愤恨,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妒嫉心,从本质上说是看到与自己有相同的目标与志向的人取得成功而产生的不适应感,是既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又不能正确评价他人的不良心理品质;妒嫉心强的人大都会出现一些身体上的病症,如胃病、头痛、食欲不好、情绪低落等。
具有嫉妒心理的中学生具有明显的攻击性,这种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优点、长处,而总是挑剔别人的毛病,甚至不惜颠倒黑白,弄虚作假,这对人际关系有着十分大的威胁。
小晶学习成绩好,而受到同学马娟的妒嫉。一开始,马娟是作为一种动力,要求自己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提高学习成绩,赶上小晶,但直到高三,马娟的成绩仍然远远落于小晶,在高考前的冲刺阶段,一直处心积虑的马娟想到了一个可以影响小晶学习成绩的办法,那就是用硫酸来帮助自己。她花6元钱买了一瓶浓硫酸带回学校,半夜时,她拿着一杯浓硫酸来到小晶的宿舍。由于宿舍门锁坏了,马娟很容易就进了宿舍,谁也不曾想马娟竟然把把硫酸泼到了小晶的好朋友张静的脸上。原因是张静抢了马娟的男朋友,于是借助泼硫酸一箭双雕,既报复了张静,又达到影响小晶学习的目的。因为张静住院,小晶肯定会去医院探望,这样小晶的学习成绩就会受影响。正如马娟所期望的那样,小晶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医院陪张静,成绩直线下降。马娟的计划虽得逞了,但她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故意伤害罪,手段特别残忍,一审被判处死刑。
生活中出现的不公平的事情很多,中学生造成嫉妒心理大多是由于:
1.青春期心理
妒嫉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分析嫉妒心理并非天生就有,而是在后天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随着人不断的成长,青春期是一个自我认定的时期。中学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发现自己内心世界的。在此期间,中学生喜欢同周围人进行比较,开始注意对自己的评价和对别人的评价。同时,自尊心也明显增强。但由于其身心发育的不成熟,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自我评价过高,自尊心过强。如果教师、父母引导不力,你们就会误入妄自尊大、唯我独尊的境地,人也会逐渐变得虚荣起来。这种唯我独尊、追求虚荣的心理很容易与尊重别人的心理产生冲突。
2.不适当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常对你们说他在什么方面不如某某,使你们以为父母喜欢别人而不爱自己,由不服气而产生妒嫉的心理。
3.自尊心过强
对于能力较强的中学生来说,会因为自己经常得到肯定而形成一种“惯性”,如果有一次没受到“重视”和“关注”,就容易产生妒嫉的心理。
1.认清嫉妒
一个人不服输是进步的动力,但事事在人前,样样不服输,却是不可能的。人有所长必有所短。想通这一点,就会驱除嫉妒的困扰。此外,嫉妒的结果往往是损害别人,贻误自己。思想上深刻认识了,对其危害性才会产生厌恶情绪,在行动上也会与之决裂。为此,何必做那些得不偿失的事情呢。
2.自我驱除
嫉妒是一种突出自我的表现。无论什么事,首先考虑到的是自身的得失,因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若出现嫉妒苗头时,即行自我约束,摆正自身位置,努力驱除嫉妒心态,可能就会变得“心底无私天地宽”了。
3.要胸怀开阔,要有容人之量
俗话说得好:“公侯头上能走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要胸阔如海,宽容大度,才会消除妒嫉。各人有各人的长处,不能因为自己有所短而害怕别人超过自己,你的成绩也不应该成为别人进步的障碍。对同学任何方面的成绩或进步要抱欢迎的态度。这种良好的心态,是一个健康人格的反映。
4.加强修养,克服私心
妒的发生是个人心理结构中“我”的位置过于膨胀。应有意识地多读一些情操高尚、内容丰富的书籍,多听格调高雅的音乐,加强思想修养,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感情。懂得了“心底无私天地宽”的道理,就会消除或减少嫉妒心理。
5.看到自己的长处,化嫉妒为动力
一般而言,嫉妒心理较多地产生于周围熟悉的年龄相仿、生活背景大致相同的人群中。因此,只有采取正确的比较方法,将人之长比己之短,而不是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一个人在嫉妒别人时,总是注意到别人的优点,却不能注意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其实任何人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当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我们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想一想自己比对方强的地方,这样就会使自己失衡的心理天平重新恢复到平衡的状态。
6.不要用放大镜看自己
如果只看自己的优点,而且看得过重,就接受不了别人挑战的事实,更不能容忍别人超前的优势。在任何时候,把自己看得平常些,就不那么孤高自傲了。把自己当成金子,常有被埋没的痛苦;而把自己当成理所应当的铺路石,就会为有人踏过而欣喜。
7.学会自我宣泄
最好能找知心朋友、亲人痛痛快快地说个够,他们能帮助你阻止嫉妒朝着更深的程度发展。另外,可借助各种业余爱好来宣泄和疏导,如唱歌、跳舞、练书法、下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