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沟通,化解“代沟”的良药
每位父母都会对你们的未来有美好的愿望,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每位父母对你们的期望也是不同的,人们最常说的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常见的是:想让你们上好学校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出国留学,学成后留国外发展,一生有个好的职业,收入丰厚,有自己的房子和汽车……有幸福的一生,等等。然而,父母对你们的期望越高,你们所承受的压力也越大。
有个女孩在小学六年级时,父母就希望她能上重点中学,可由于基础太差未能被重点中学录取。后来父母想办法让她以择校生身份挤进重点中学。上中学后,女孩很用功,早上5点就起床,背单词、背定理,再骑40多分钟自行车赶到学校,放学后回到家就写作业,从没有在晚上11点钟前睡觉……然而,期中考试结果出来,成绩是倒数几名。父母商定:省吃俭用请家教。不料,女孩听到此话情绪显得非常激动,含着泪水大喊道:“不要家教,我很累,别再逼我了。”
从这些故事和个案,可以看到你们对于父母的期望往往都很不乐意。
中国有句古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位父母对你们都怀揣着不同的希望,据我国一些城市的调查表明,幼儿的父母期望子女在学业方面达到大学毕业以上程度的达95%,初中毕业生的父母期望子女升学的有95.5%,到了高中这种情况达99.4%。这是父母在子女受教育等级上的高期望,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对职业等级的高期望:98%以上的父母希望子女将来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医生、经理、干部和教师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父母们具有这样的期望呢?
一、父母的社会需要与期望
从人的活动有其动机和目的性出发,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社会需要与期望关系十分密切。
中国古代社会父母抚育儿女是为了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和增加劳动人手等,也希望儿女成龙成凤。“龙凤”在这里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帝王将相和达官贵人们权力的富贵的象征,到了近代,成龙成凤的内涵已大大发生了变化,虽然还有“人上人”的成份,但已复杂得多了。现代人养育子女的观念“除了社会地位和身份、有刺激性、权力、经济效益、道德和性的标准外,还有自我延伸感、创造感、成就感、能力感和社会比较竞争等”。
自我延伸感意指有了你们会提高父母的责任感、忘我精神,并促进父母自身的意愿等在后代人身上体现。不管是让你们继承父业的,还是因为有补偿心理让过去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通过你们来实现的都是如此。通过当父母,帮助你们成长和发展,父母可感到一种快慰、产生创造感、成就感和能力感。许多父母尽心扶植你们,为你们所取得的每一进步而欢欣宽慰便是为了这些。你们的成就可以被父母用来同他人的子女相比以评价各自的成功与否,并从中获得高度的自尊和满足感。当然希望自己的子女一切都比别人好,什么都比别人强的攀比心理也是不适当的。这些原因反映了父母们的社会心理需要,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学识和思维,为你们的成长和发展进行构思、规划、设计和安排,这就形成了父母对你们的期望。这种期望是在你们还没出生前就可能产生的,并且会影响到你们的整个成长时期。“可怜天下父母心”就是说这种期望在所有的父母身上具有普遍性。
二、父母期望中的目标价值趋向
在你们还小的时候,父母最关心的是你们的生命和健康,随着你们的成长,父母开始关注你们的社会化发展和经济上自我维持的行为能力,这包括你们的学业成就、道德品质、智能结构、人际交往、心理素质、职业定向、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我国目前的父母对你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和职业定向了。出现这样的情况,社会学家认为:一方面,教育程度的高低可以影响个人社会职业地位的升降,以学业年限为主的教育升等是以体脑劳动比例多少为主的职业升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各个国家受教育愈多的人愈容易获得好声望的工作。
另一方面,职业评价也影响到父母对你们的教育期望。职业所需专业素养是否符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是否具有高经济收入或工作自由度大等是职业评价的主要内容,而为选择这种职业就需得到与之相适应的学历。所以“教育动机和就业问题决定着你们的流进和输出,制约着你们的成败,因而也就控制着人们进入或离开教育领域”。
当然,随着社会条件和社会舆论的变化,父母期望的标准会不同,如从文革期间的参军热到文革后的上大学、出国留学、艺术专长和经商热即反映出父母随社会而变的时尚性价值趋向。
一般说来,父母期望中的目标价值趋向标准是与其价值观念密切相关的,如果以行为学家斯布兰格的六类价值观来探讨父母期望中的目标或对你们将来从事职业选择的意向的话,以知识真理为中心的理性价值观期望你们成为科学家;以形式的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美的价值观期望你们成为艺术家;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政治性价值观期望你们成为管理者、领导人乃至政治家;以群体他人为中心的社会性价值观期望你们成为教师、医生、律师等一些以他人为直接服务对象的人员;以有效实惠为中心的经济性价值观期望你们成为实业家或富有者;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期望你们成为文人学者或思想家。当然这六种价值观并不是绝对单一的,可以是一主多辅或兼收并蓄的,也就是说父母期望中的目标会有多种价值体现,并且随你们的成长和发展来显示、实施和实现的。再者,父母期望中的目标水平还存在着不同的程度或层次,不是说所有的父母必然期望你们成名成家,但却可能是期望让你们具备某些有价值的素养。
作为一名中学生,要有应对父母过高期望的能力。怎样面对父母过高的期望?中学生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学会理解父母,变对立为合力
对父母来说,“望子成龙”是十分合情合理的想法。每个父母都希望你们比他们强,长大有出息,在社会上能够有理想的工作,有美满的生活,并且大多数的父母都希望你们能实现他们未完成的理想。他们往往以自己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告诫你们,要把握机会,考入一流大学,进入热门专业,赢在“起跑线”上。这些想法都是出于父母对你们的爱心和责任心,所以,作为子女应该理解父母,平时父母对你学习上的叮咛、考试分数的唠叨,实际上都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作为子女,不应该过多计较父母的语言、态度、方式和方法,而应该更多地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帮助,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父母对你学习的态度放心,对你努力的行动满意。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将父母对你的期望转化成你们的共同目标。
2.学会与父母沟通,变压力为动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往往出于自己内心的良好愿望,可能有时也是非常理想化的。他们更多考虑社会的需要、自己的需要、家庭的需要,而忽视了你们个人的需要,较少站在你们的角度上看问题,比如,从你们的学习基础、现有的知识水平、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来设计你们的未来目标。他们以为目标高一点,动力就会大一点,你们会努力一点,将来成绩也就会好一点,但不知压力过大就会变成阻力。父母方面的积极性只是你们的外动力,在内动力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只能成为一种压力。所以,内外动力的协调,最好由你们自己来完成。当你们觉得父母的期望过高时,应该主动与父母聊天,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父母,把对实现目标的困惑转达给父母,把达到目标的主客观阻力加以分析,让父母了解你的真实想法和实际能力,客观地评价期望目标的合理性和实施的可能性。通过与父母的沟通,调整自己的目标,变压力为动力。
3.学会调整期望,挖潜力为实力
只有合理、合适的目标才会激发人去努力,“跳一跳摘果子”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如果不管怎么跳都摘不到果子,那么,不论果子多大,也无法引起兴趣。因此,可望而不可及的期望,只会使人产生自卑和抑郁,最终选择放弃。举例来说,如果你们面临中考或高考,那么此时应该与父母坐下来,认真分析自己现有的实力,了解期望考入学校的实际要求,如去年的招生名额、入学的分数、对专业的限制条件等等。根据自己现有的成绩基础,权衡录取的可能性;同时也需要考虑一些可能的变化因素,如学校今年是否有扩招计划,个人方面是否有可挖掘的潜力,外加一定的保险系数,即考虑不可预料的因素,如考试中的身体状况、考场发挥等。最后决定考入该校是否可以成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努力的限度保持在自信而不自满的程度。
4.学会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实现期望目标有保障
在明确了合理的期望之后,需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来保证目标的实施。计划应该有三个月的、一个月的、一周的、一天的,也就是要非常清楚自己此时此刻该做什么、怎么做。一天可以完成一个“点”的问题,一周可以改变一条“线”的问题,一月可以解决一个“面”的问题,通过点、线、面的结合,就能使目标的实现有良好的保障。制订计划,要尽可能具体,可操作,可反馈,可修改。既要有奖励方式,也要有惩罚措施。另外还需要明确求助方式以及支持系统,即当遇到困难时,可以请求谁的帮助和支持,是老师还是朋友,是父母还是亲戚。如果你的困难是无人可帮、无法逾越的,那么这个目标一定是一个“空中楼阁”,到头来只能“劳民伤财”,一无所获。随着计划的实施,还需要作两方面的调整,一方面可以调整计划本身,改进不合理的内容,或把目标放低;另一方面针对自己的行为,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情绪等作调整,使目标与行为始终保持匹配状态。所谓匹配状态,就是内心有去完成目标的激情,平时有完成目标的行动,事实上有接近目标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