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般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如外貌相似、年龄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相似的人交往。伟大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相似性对友谊模式的影响是广泛而重大的。在友谊、婚姻、甚至简单的喜欢和不喜欢中,人们都强烈地倾向于喜欢那些和他们相似的人。”如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倾向于和成绩差的同学在一起,喜欢踢足球的同学比较容易聚在一起等。
人们之间的交往,是为了满足需要。当双方的需要以及对于对方的期望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例如,独立性较强的人往往喜欢和依赖性较强的人在一起;脾气急躁的人往往喜欢和脾气温和的人相处,从而使双方的关系更为协调,个人的特点正好符合对方的需要,使其各得其所。当然,这种互补主要是精神需要的互补。
大家从小到大有这么一个习惯就是要和成绩好的同学玩,不和成绩差的同学在一起,免得近墨者黑了。这样,在正常的情况下得不到友谊的你们就想采取哗众取宠的方式来得到大家的关注,其实这毫无必要。为什么不从改正自己的缺点做起呢?要知道哗众取宠只能得到同学一时的注意,或者只是一笑,而不能得到真正的友谊,要得到别人真正的尊重就要多检讨自己,把坏习惯改了,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夫,当一个人真正值得别人去尊重时,他才可能得到大家的发自内心的善意的关注。
班级里有学习尖子,也有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两者之间的差距不仅表现在学习上,而且也表现在思想感情上。有些学习好的同学对成绩不好的同学不屑一顾,成绩不好的同学也往往对学习好的同学敬而远之。这使得那些学习好而又愿意帮助别人的同学很苦恼。
有个叫王林的同学在班里担任学习委员,她向同学们诚恳地说:“大家选我当学习委员,我愿意为同学们服务。”但是成绩不好的同学没有一个来找她。一天上早自习,大家都在朗读英语单词,她看见只有一个同学趴在桌子上解数学题。她想,怪不得她还没有交数学作业,一定是遇到了困难。于是她走过去说:“哪道题不会,我来帮你!”没想到那个同学急了:“去去去,别以为就你能!”她心里很不是滋味,意识到要帮助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赶上来,就必须处理好和他们的关系。
她发现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忌讳谈学习问题。本来同学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大家情绪都很高,可是一谈到学习问题,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就沉默或者躲开。如果考试成绩最好的同学当着众人面提到考分,那么连考得不错的同学也会避开他。
她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感到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不甘心学习不好,也不愿意让别人认为自己学习不好,于是,他们宁可不会,也不肯当着别人的面去向同学请教,所以,要真心实意地帮助这样的同学,就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一天,英语考试卷子发了下来,她发现有个平时英语学习较差的同学,拿过卷子,低头扫了一眼,就慌忙塞进了书包里。于是,放学以后,她来到那位同学家里,向那个同学介绍了学习英语的体会,给同学进行了补习,还把自己的参考资料借给了同学。那位同学很感动,此后一有问题就向她请教,俩人成了好朋友。
由此可见,作为学习尖子,首先,要能理解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的心理,能设身处地替他们着想,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其次,帮助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要有一片真心和热情,肯动脑筋,讲究方式方法,不怕碰钉子。然后,要能正确看待自己,不要看人家一无是处,看自己是一朵鲜花。此外,还可以多接触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和他们一起搞活动,一起玩耍,增进了解,建立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处理与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之间的关系。
一个人的学习成绩不好,不能说就是道德品质不好。所以,学习成绩不好不能说就是坏孩子。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你们更应该多帮助他,帮他找出成绩不好的原因,想办法帮助他提高成绩,两个好朋友一起进步。
每个人都有交往的需要,而分数不是选择朋友的标准。然而在教育环境中,似乎分数决定了一切,因此,中学生的交往常常要与学习成绩相挂钩。这就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成绩好的学生人见人爱,那么学习差的学生有谁和你们交往呢?那些所谓的好学生真的就人格完整,心理健康吗?而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有着很多其它方面的优势或是优点,但如果在教育和日常交往中,这些学生得不到同伴的交往和适当的关注,那么这些原本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学生就有可能“破罐破摔”,走上一条不良的发展道路。
一个化学天才在进入大三之后,因为得不到友谊而在他人的饮料中投毒;一个班的学生在听说一位女同学的当数学教授的爷爷逝世后却集体大声欢呼,欢呼从此可以去争取班里的数学第一名了。
在国外,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家庭中会有几个孩子,这使得国外的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可以体会同伴的交往,更早的群体社会化。而在国内的这个问题就复杂了,因为独生子女群体大多从小生活在相对闭塞的环境,过多的自我中心,导致了孩子只能看到自己的利益,而不能很好的为他人着想,群体的社会化程度很差。另外,据调查显示,独生子女的攻击性也较非独生子女有显著性差异,且高于非独生子女。
膨胀的自我,来自家庭的压力和干涉,同伴间的不正当竞争心理,以及僵化的应试教育等等不良诱因给独生子女的正常交往和人格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因此,中学生们应该与不同类型的人在一起交往、相处,这样对人的认识也会更全面,见识也就更多,因而成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有能力与社会不同的人打交道的人,而不是一个孤独、怪僻的,只会与少数同类人相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