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
有很多人总是处在原地,仰天长问:为什么,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和我交朋友?为什么我要被孤立出来?为什么我没有好人缘?为什么我找不到真挚的友谊?结果,生活还是一样继续着,什么也没有改变。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青少年的一种精神需要,在交往中他们可以相互学习、帮助,增长自己的知识,所以,与其这样做无用功,不如审视一下自己,从自我出发,改变自己,为自己赢得一个好人缘。
……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很容易影响青少年的交际,也是有些青少年无法与他人正常交往的原因之一。其具体表现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己短不知己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往往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自卑感如果不加以克服,不可避免地会影响青少年的交际。因此,有自卑感的青少年要想让自己的交际更加自如、更加得意,就一定要克服这种心理。
自卑心理的表现
小明从小体弱多病,不仅这样,他还有着一张其貌不扬的脸和平平的学习成绩。所以,无论是家庭里还是学校,他都经常是被人遗忘的角色。与他恰恰相反,他的哥哥们非常出色,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也是全家人的骄傲。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小明的心头总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云,他在这种苦闷、压抑中无法自拔。在课下,他很少与人交往,总是一个人在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在课堂上,他有什么问题或是想法时,既不敢提出来,也不敢问老师或是他人。总之,这些都让小明很是苦恼,他也很想像其他人一样有好朋友,能和大家打成一片。可是,这一切也只能出现在自己的梦里,很多次他都在问,自己该怎么办呢?
以上的案例是,我们不难发现,小明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是自卑心理影响了他的交际。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越来越看重如相貌、家庭、学习等因素,而由这些原因所导致的自卑感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影响青少年交际的心理问题。那么什么是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又有哪些表现呢?
所谓的自卑心理是指,自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丧失自信,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情况严重时会成为一种人格缺陷。它往往过多地否定和贬低自己,抬高别人,而这些会影响对自己正确、客观的判断,会使自己不能客观、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
过度自卑的人往往敏感多疑,胆怯懦弱,孤僻内向等。常常情不自禁地过分夸大自己的缺陷,甚至毫无根据地臆造出许多弱点,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其具体表现如下:
1.对批评特别敏感。
自卑感严重的青少年,在遇人或遇事时往往伴有不安、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常常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从而呈现出一种病态的自我保护心理,神经质地对待别人的批评意见。对别人的言行会做出不正常的反应,要么大哭大闹,要么极度消极,总认为人们轻视、贬低、挑剔、歧视自己,因而对别人的言行做出不正常的反应。
2.自暴自弃。
占大比例的自卑青少年往往会表现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在做事过程中,只要遇到困难、挫折,就轻易放弃,而不去坚持,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费力气。更有甚者,还可能表现出自虐行为,如故意在大街上乱窜,深夜独自外出、生病拒绝求医服药等,有意把自己暴露在危险情境之中,并表现出对自己的残害行为。
3.对别人轻视、嫉妒。
自卑者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常常会出现贬低别人的现象,因为这样可以使自己地地位不会显得过低,久而久之还会出现嫉妒的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他们为减轻自己因自卑而设计的宣泄情绪的渠道,尽管这往往并不奏效。
4.不敢参与竞争。
自卑的人惧怕竞赛场合,他们往往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虽然十分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但由于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通常还未交锋就断定自己会失败。因此,这样的青少年总是尽量躲避竞赛场合。有的虽然在他人的鼓励下勉强报名参赛,但往往在正式参赛时又会临阵逃脱,甘当“逃兵”。
5.较少与同伴交往。
这些人在集体生活中,从来不愿抛头露面,很少与同伴交往。自卑心理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对交朋结友或是兴趣索然,或是视为“洪水猛兽”。很少主动与同伴交往,所以他们一般没有朋友,或者过分依赖于某一个能保护自己的同伴。
青少年应如何克服自卑心理
1.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
自卑的本质就是自我评价过低,这种评价往往是歪曲的、不合理的。常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优点,所以,不但要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优点,还应不忌讳自己的缺点。有自卑心理的青少年切忌不要以自己的弱项与别人的强项比。除此之外,还应该对某一具体行为进行具体的积极的分析和评价,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就觉得自己一生都会失败,要经常回忆自己的长处和自己经过努力做成功了的事例。同时还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成绩,并以此激发自己的自信心。只有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才能避免自卑等负面情绪的出现。
2.正视自己的不足与缺陷。
青少年要克服自卑,就要正视自卑。有些青少年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自卑情绪中,甚至回避与其他同学交往,将自己封闭起来。但是这更加容易使自己在思想上陷入自卑的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加重自卑。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面对现实,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和缺陷,针对自己不如别人的方面进行自我调整和改变。如果是学习差,就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迎头赶上,如果是生理方面的原因,就要在思想上争取更胜一筹,一个心地善良、作风正派的人,其轩昂的气宇与良好的精神面貌,足以弥补身材不高或某种生理上缺陷的不足。众所周知,贝多芬只有1.63cm,而且身受各种疾病的缠绕,但这没有阻碍他成为一代乐圣。因此,青少年在生活和学习中,不要执着于自己的不足与缺陷,要学会去正视他们,这样就可以极大地减轻这种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3.要扩大交友圈。
要有意识地选择与那些性格开朗、乐观、热情、善良、尊重和关心别人的人进行交往。在交往中,你会被他们感染、影响,你的注意力会被他人所吸引,会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跳出个人心理活动的小圈子,那么心情也就会随之变得开朗起来。同时,你还能多方位地认识他人和自己,通过有意识的比较,可以正确认识自己,调整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
4.建立自信心。
自信是消除自卑心理最根本的动力。人生不是一番风顺的,不要害怕失败,因为失败是难免的,要想到“失败是成功之母”,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失败,在失败中汲取力量,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克服困难,向成功努力。
未来的世界无限广阔而美好,青少年应该走出自卑的阴影,在自己身上发现特质、独一、不同性,相信自己有其独特。充满自信,大踏步地向前跨越,去创造事业的辉煌,去书写人生的壮丽。
青春日记
网摘:《青春诗篇》
我召唤青春的白桦林/同我一起到原野上飞奔……/风把花朵吹成了号角/长发也能飘扬成旗帜/酷,年轻,并且不歇地行走……/这便是动赶青春的定义,风景和语法/二十一世纪,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动词年代,呼唤每个人都是动词/老年是一枚钉子,钉到哪儿算哪儿/青春则是一枚神箭,它铿然射出/为突围而梳理羽毛……
前途未卜,正是出发的理由/奋斗的笔,可以改写既走的结局/来吧,青春的白桦林/以落落动感,剪剪资影/同我一起到原野上飞奔!
……聆听是最好的人际交流
青少年可能会觉得能说会道是很好的人际交流,觉得只要会说,交际就一定差不了,殊不知,会聆听的人才是最好的人际交流方式。会说的,有锋芒毕露的时候,也常有言过其实之嫌,话说多了,称夸夸其谈,油嘴滑舌,说过分了还导致言多必有失,祸从口出。静心倾听就远没有这些弊病,它不仅会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尊重还可以表现出自己的素养。因此,青少年在处理自己的人际交往时,要学会聆听别人讲话,做到耳到、眼到、心到,这样就可以获得非同一般的好人缘。
聆听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时期,青少年都有一些叛逆心理,而且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独生子女的增多更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严重。所以,在交往中总是想要做交谈的主导,而不愿意只做一个默默的倾听者。其实,沟通是双向的,必然有一个聆听者,而倾听有时候往往比说话更为重要。
“沟通的最高境界就是静静聆听。”这是一位美国作家对聆听重要性的理解。调查研究发现,沟通中的行为比例最大的是倾听,而不是交谈或说话。聆听是一种品德,不仅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也展示着宽容谦逊、通达睿智的人格,是完善自我、审视自我的方式之一。
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肯定比他人所知更多。这就需要倾听。如果能够坦诚地交谈,细心、专注地聆听对方的话,就形成了良好的信息传递与接收,这样就达到了沟通的效果,便是成功的沟通。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个性中的缺陷,仅凭自我省悟,往往难以明察秋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之眼,可以善我。善于聆听者,会把别人的提醒当成自己成长的智慧。相反,如果不善聆听,有时就会把别人善意的提醒当成指责。虽然聆听有时不能解决问题,但对说话者而言,则是种关爱和尊重。
在人际交往中,有时候聆听能达到的效果远远超过交谈。心理研究也显示:人们喜欢善听者甚于善说者。其实,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欲望,所以,如果你愿意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尽情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他们会立即觉得你和蔼和亲,值得信赖。许多人在交往中不能获得青睐,不是因为他们的表达有问题,而是因为他们不善于倾听,总是给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的感觉。
青少年需克服的影响聆听的因素
1.主观偏见。
由于后天的教育、生活习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思想及衡量标准,即使再完美的人也不能获得所有人的好评,何况我们本身就不完美。所以,人们习惯按照自己的标准去看别人,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形成了对某些人的主观偏见。由于偏见而导致沟通无法继续的情况就更常见。在沟通过程中,倾听者的最大障碍就在于自己对信息传播者偏见,而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
2.先入为主的思想的影响。
这在行为学中被称为“首因效应”,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我们在初始的倾听过程中,会以第一次听到此观点的印象为标准,当对方提出的观点与你以前听到的观点大相径庭时,倾听者可能会产生抵触的情绪,而不愿意继续认真倾听下去。
3.以自我为中心的惯性影响。
人们习惯于关注自我,总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在倾听过程中,总是不自觉的加入自己的主观想法,过于注意自己的观点,对与自己一致的观点会多加注意,否则就置若罔闻,这样往往造成听到的内容过于片面,不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