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91100000002

第2章 中世纪音乐

拜占庭音乐

君士坦丁登上罗马帝位后,不仅实行君主“专制”,而且将帝国的首都从罗马迁到东方的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今名伊斯坦布尔)。他于313年颁布了所谓的“米兰敕令”,将从诞生起状况就悲惨的基督教的存在合法化,323年他又在尼西亚召开了有318名基督教主参加的会议,即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宗教大集结,制定了基督教的正统教义,基督教开始与政治发生了关系。392年罗马皇帝提奥多西一世又将基督教正式定为国教。476年西罗马帝国覆灭后,拜占庭帝国却一直延续到1453年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军中,君士坦丁堡陷落而消失在历史的云雾之中。君士坦丁堡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首都。

历经千年的拜占庭帝国的文化艺术独具一格。拜占庭文化独尊基督教,其土壤为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却又从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中汲取了充分的营养,在宗教、文史、建筑艺术等领域中所取得的诸多成就,是人类中古文化长河中熠熠闪光的珠玉,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6世纪是它的第一个黄金时代,9~11世纪是它的第二个黄金时代。14、15世纪出现了与意大利文艺复兴遥相呼应的所谓“拜占庭文艺复兴”。

拜占庭文化在基督教神学上取得很大的成就,在文学上虽教会文学盛行,世俗文学却也取得很大的成就。如叙事诗《边防战士迪吉尼斯》(康斯坦丁·塞勒斯著,诗中歌颂了一位边防战士反对阿拉伯人入侵和镇压边境匪徒的英勇精神,在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中也可看到这部叙事诗的痕迹);其建筑和艺术也在古希腊化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出现了新的风格和形式。如圣·索非亚大教堂就是拜占庭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圆屋顶,广泛采用壁画等),绘画艺术也在“拜占庭文艺复兴”时期达到全盛。

拜占庭帝国是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直接继承者,其高度发达的典章制度、军事制度、经济组织和文化艺术对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和俄罗斯等斯拉夫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东方基督教(东正教)为基调的文明区域,而且在整个中古时代,拜占庭始终是东方与西方、欧洲与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拜占庭的世俗音乐存有9~11世纪的宫廷中对皇帝或高位圣职者的祝词——一种定式化的群众喝彩仪式,盛行于9、10世纪的拜占庭宫廷,其诗和音乐是现存有关拜占庭世俗音乐的惟一的资料,其形式为由先唱者的歌开始,群众接着复唱的形式。

在音乐史上,以基督教礼拜歌曲著称,称“拜占庭圣咏”。拜占庭圣咏是叙利亚、巴勒斯坦教会的仪式圣咏,因而源于犹太教堂。拜占庭圣咏是在拜占庭式的仪式上使用的以正式的希腊语演唱的单声圣咏,是东方典礼中的叙利亚式、亚历山大式与其并存的西方的罗马式的相比较,是具有代表性的东方典礼样式,亦称“拜占庭帝国的教会圣咏”。拜占庭圣咏融合了古希腊和东方音乐因素,采用八种调式的分类方法。其音调以极多的装饰音为其特征。拜占庭音乐与西方的教堂素歌似乎源于同一种古代音乐。拜占庭圣咏中的特罗帕里欧是以新作诗谱写的短小的歌曲,用于各种节日,特罗帕里欧于4、5世纪相当繁盛。从6世纪产生了以罗马诺斯为代表者的康塔基欧,“康塔基欧”,希腊语为“小杖”之意,续在库库利欧以一短小的导入之后的40节以及欧伊叩斯之后。库库利欧和欧伊叩斯以同一利弗雷因终止。约700年,卡农取代了特罗帕里欧和康塔基欧而兴盛起来。卡农是根据旧约与新约作词而形成的诗,由9部分组成,各个部分歌唱一定的旋律。其代表人物有克里特的安东雷阿斯(约650~720)、大马士革的约翰内的耶路撒冷的廓斯马斯(约750年)等。

9世纪以后出现了各种记谱法。13~14世纪其记谱法可表示一定的音程和节奏。约1300年,库库孜雷斯将其定型化,并制作了新的音符,一直用到1400年。

西欧音乐

6世纪之后的西欧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以农奴制为核心的新的封建经济形态逐步形成——中世纪时代。其政治重心由以意大利为中心的环地中海地区迁至以法兰克为中心的内陆地区;其统治民族由罗马拉丁民族转化为日耳曼民族;其精神文化的主体由世俗性极强的罗马文化转化为宗教色彩甚浓的基督教文化。由于日耳曼诸王国、法兰克、加洛林帝国以及法兰西、德意志、英格兰等国家的兴起,文化上也呈复线多元的发展趋势。这个时代,既是“黑暗的愚昧时代”,也是“玫瑰红的理想时代”,既遍布着饥谨、困苦、暴力和不平等,又充满着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时代,正是在这一时代所造成的种种磨难与机遇中,源于古典时代的西欧文明获得了再次扩充和更新。

14、15世纪,西欧封建社会进入了后期阶段。在这一阶段,触发了其自封建制度确立以来的第一次经济结构大调整,以农奴制、庄园制为基础的封建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重大变革。在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下,人民大众的反抗浪潮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如意大利的多里奇诺起义、法国的“扎克”起义、英国的瓦特·泰勒起义等等)。统治阶级为了适应社会变化,也不断地强化了王权统治。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在英、法两国出现了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市民的崛起,成为英法王权统治的社会基础之一。等级代表会议的确立,使得国家政权出现了新的形式。在此期间,发生了一场惨烈而漫长的英法百年战争(传奇式的法国女英雄贞德即在1429年英军围困重镇奥尔良时脱颖而出,后被英军活活烧死)。但与此同时,德国和意大利却日益分裂,曾君临一切、不可一世的罗马教皇时代也告终结。中古时期的欧洲首富之地西班牙曾被阿拉伯帝国统治了800年之久,直到15世纪末。在西班牙出现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封建文明的交会与碰撞,引发了“再征服运动”——基督教国家的反攻,最终于1492年,费迪南国王攻陷穆斯林最后的一个据点格拉纳达城,而使“再征服运动”宣告结束,完成西班牙的统一。

14世纪前后始,处于中世纪的西欧逐渐进入一个新旧时代转换的变革时期,资本主义精神正在萌动之中,为欧洲资本主义得以战胜封建主义、为近代工业化创造了必要的前提与条件,奠定了近代资本主义得以发生和发展的基石。其重大历史事件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近代科技革命,地理大发现导致全球航行的沟通(1487~1514年葡萄牙人开辟了从远东经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西欧的漫长海上商路。此后,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率船队西进时,意外地发现了美洲大陆。1520年西班牙人麦哲伦率船队发现美洲最南端的海峡,由此驶入太平洋,到达菲律宾,再继续西航,返抵西班牙,完成了世界首次环球航行),海外扩张(早期殖民),经济结构由农本经济向重商经济的转变,科学理性精神的觉醒和实证方法的出现,以及国家政治权利的集中化和民族文化的一体化聚合等等。

格里高利圣咏

中世纪初期,西欧教会使用有安布罗修斯圣咏、法兰克的高卢圣咏以及西班牙的莫萨拉布圣咏等几种不同的宗教仪式歌曲。

安布罗修斯(约339~397)于374年任米兰主教(见图)。他抵制异端阿里乌派,强化罗马教会,促使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于392年承认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并严禁异教信仰。安布罗修斯为了更好地宣传宗教,主持教会利用东方曲调写成圣咏,在米兰甚为流行,通常称之为“安布罗修斯圣咏”,将赞歌和交替合唱形式吸收到罗马教仪中,并亲自为很多赞歌作曲,将其大众化。

西罗马帝国覆灭后,罗马失去了教会中心的地位。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590~604年在位)始重建罗马教会中心的地位。在重整教会各项宗教礼仪和机构的同时,在590至604年之间,他组织教会人员,从各教会所用的教仪歌曲、赞美歌等歌曲中进行选编工作,主持制定了教会音乐的法典——《唱经歌集》,并派使者送往欧洲各地教会,命令各地教会在教仪中使用。这是一部中世纪经典性音乐文献,收集了教会礼拜仪式和圣餐仪式上应该演唱的歌曲。现存两种版本,一为8~9世纪法兰克国王查里曼时期的、带有法兰克风格的圣咏;一为11~13世纪的古罗马本(据考证可追溯到公元8世纪)。

格里高利圣咏又称“素歌”。素歌的特征为以拉丁文演唱的单声部歌曲。素歌的旋律有音节式的(即一个音符对一个拉丁文音节),或花唱式的(一个音节配一段拖腔),或咏唱式的(介于前两者之间)。使用八种调式(即后称之为教会调式的四种正格调式和四种变格调式),并以符号记谱法纽姆谱记谱(无固定音高,只有旋律走向),是典型的回避世俗个性情感的教会音乐。它不仅覆盖面很大,而且又摆脱了民间音乐的即兴演唱以及口传心授的形态,使之成为书面形态的、规范性的经典文化,从而在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教会为了传播圣咏,又设立了圣咏学校,圣·加尔修道院即为其代表性学校之一。

此外,罗马天主教的礼拜剧也成为西方戏剧艺术的雏形。据说于5世纪就已出现。教士们在诵读福音书中有关耶稣复活和再现肉身时,常插入对话与戏剧化的表演,从而形成礼拜剧。后演出规模逐渐扩大,演出地点和演员也从祭坛转到教堂门口改由普通人演出。其音乐与圣咏有关,并明显地受到世俗音乐的影响,力求接近剧中角色的情绪,又以管风琴和管弦乐器等乐器进行烘托。

世俗音乐的发展

欧洲中世纪的世俗音乐尽管处于教会对异教文化的仇视下,但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随着各种行业的行会组织的出现,世俗音乐也得到了发展,成为中世纪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与宗教音乐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下,推动了中世纪音乐的发展。

早在10世纪就已出现了流浪艺人,他们或一人,或成班结队,到处流浪,靠卖艺为生,特别是在节日期间,他们成为最受欢迎的人。但教会却将其排斥在社会之外,纵容人们迫害他们,死后也不准在教会坟地埋葬流浪艺人。随着城市文化的兴起,这些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教会内容的流浪艺人的音乐戏剧诗歌活动,却得到市民阶层的支持。许多作品都是揭露僧侣神甫的贪婪,赞扬“小人物”的机智、聪明、高尚的品德和实际的才干。

中世纪教皇与世俗统治者联合组织军队,用以镇压各国人民的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异端”运动。1096~1291年发起了著名的“十字军”(因军服上印有红十字而得名)东征,骑士文化得以盛行。骑士是这些镇压战争中的重要力量,他们是中世纪统治阶级中的最低阶层。骑士文化的价值观是荣誉和忠诚,甚至爱情也要服从这个准则。在骑士文学中,常可演唱,从而形成游吟诗人的艺术。游吟诗人发源于法国南部,后发展到北部。特别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成为游吟诗人的汇集地,至今留存有400多游吟诗人所做的2600多首歌曲,故又称之为“普罗旺斯艺术”。较晚出现的北部的游吟诗人,也留存有约4000首诗歌和1400首歌曲。两者均使用方言演唱,前者为奥可语,后者为奥依语。游吟诗人既是诗人,又是音乐家,一般为骑士,亦有贵族、国王,间或有一些出色的艺术家加盟。他们填词、作曲,然后交由流浪艺人们去演唱,但也有自做词曲并演唱的。内容大多为爱情题材,也采用战争、宗教或世俗生活题材的。它所抒发的爱情却带有神秘和崇高的色彩,被教会视为邪恶化身的妇女成为颂扬的对象。它的音乐乐句清晰,又因歌词采用游吟诗体,故具有诗韵的节奏,调式虽采用教会调式,但却运用了变化音,而近似于近代的大小调。

随着诺尔曼人对英国的征服,法兰西文化对英格兰的渗入,游吟诗人也来到英国,影响了世俗音乐的发展。12世纪中叶,在德国兴起了恋诗歌手(大都为封建贵族骑士阶层的人物)。至14~16世纪德国又出现以市民行会为依托的名歌手,可以说是贵族恋诗歌手的继续。名歌手是由城市的商人和手工艺者组成,组织者为手工艺者行会,成员依严格规则被划分为不同的级别:艺徒、学友、歌手、诗人、名家等级别,这往往是在经常举行的比赛后获得的。后在瓦格纳的著名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中曾对名歌手做了生动的描述。名歌手到17世纪就已衰落,其学校——乌尔姆学校——也于1839年解散,最后传人死于1876年。

13世纪上半叶,在热爱诗歌的弗里德利克二世的统治下,大批法国游吟诗人来到意大利,从而在普罗旺斯艺术的启迪下,意大利音乐的抒情传统得到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与罗马教会音乐截然不同的民族世俗文化。

西方复调艺术的第一高峰——古艺术(1150~1300)

中世纪的宗教音乐中开始出现了多声部的宗教歌曲。最初是两个声部的,形成平行的八、四、五度,间或也有三、二度的,其气氛是肃穆的。9世纪时即已出现,被称作“奥尔加农”。因其过于呆板,于是就将第二个声部采用与第一个固定的格里高利圣咏的曲调反向进行的复调技法,称“迪斯康特”(意为反向固定调)。进而,将第二个声部白行创作,又将声部增至三或四个,曲调和节奏也复杂和丰富起来了,即为“康都克特”。甚至,有的已经将圣咏固定调置于低声部,更突出了迪斯康特声部。巴黎就是这种多声部音乐的中心。

占艺术是后来的新艺术音乐家们对12世纪后半叶至1300年的法国音乐的称谓,以与他们所提倡的新艺术相区别。就在这一时期,以巴黎圣母院的僧侣音乐家雷翁南(活动于1150~1175午间)、贝罗坦(约1183~1238)为代表的音乐家,采用迪斯康特与康都克特手法创作了许多多声部复调音乐作品。故又称迪斯康特派,或巴黎圣母院乐派。

雷翁南是作曲家,曾任巴黎圣母院唱诗班的指挥,贝罗坦是他的继任。后者以创作经文歌著称。贝罗坦所创作的经文歌(是一种大约于13世纪兴起于法国的无伴奏合唱曲,是世俗化了的宗教音乐体裁)往往是四声部的,突出了横向音响的独立性,各声部歌词不同,甚至文种也不同,多为生活风俗性的,将格里高利圣咏与民间音乐融合在一起,增加了世俗的因素。贝罗坦的这种经文歌的出现,导致了早期全部采用拉丁文的经文歌的消失。后期经文歌则更进一步不再采用圣咏的固定调了,将世俗音乐的活力注入到宗教音乐之中,是中世纪音乐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印度音乐

中古时代南亚次大陆的印度仍是当时人类文明的重要区域。32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笈多王朝,从而揭开了南亚次大陆中古文明的帷幕。5世纪之后,内部诸小邦纷纷自立,陷入分裂混战之中,外部则不断受到白匈奴的入侵。612年,戒日王建立戒日帝国,在南亚次大陆确立了封建制度。从7世纪中叶戒日帝国瓦解,至12世纪末印度次大陆就一直处于分裂局面。特别是在南印度更是从未出现过比较稳定的统一政权。12世纪后,土耳其人经阿富汗进入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1526年,巴布尔在德里建立了莫卧尔王朝。莫卧尔王朝的阿克巴大帝时期盛极一时,他又以喜好艺术著称。

6世纪以来,佛教渐趋衰落。8、9世纪逐渐形成新的宗教体系——印度教。印度哲学大师商羯罗的“不二论”成为印度救基本教义的理论基础。12世纪以前的南亚中古文化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5世纪印度戏剧出现了伟大剧作家迦梨陀婆所作的《沙恭达罗》等剧作。石窟艺术则集中代表了这一时期印度在建筑、雕刻、绘画等领域的高超水平,位于印度中部的阿旃陀石窟即为印度艺术的一大宝库。5至11世纪时有两大举世闻名的学术中心,即那烂陀寺和建志学院,东方各国的大批留学生曾在此留学求法,进行各种文化学术研究。

5世纪左右,巴拉塔作有关于演剧、舞蹈、音乐的理论书——《纳忒亚·夏斯托拉》,是将印度古代音乐与印度古典音乐得以连结在一起的重要理论成果,在其中尚可见最早婆罗门教古典音乐的萌芽。《纳忒亚·夏斯托拉》将以听觉得到的最小的微分音程,称作“什鲁提”(梵文“听”之意),通常将一个八度分割成22个什鲁提。实际音乐中,则将二至四个什鲁提为一音程(称“斯瓦拉”)。斯瓦拉和音程一起也具有音高的意义。在一个八度内由7个斯瓦拉组成,其音阶分别称作:sarigamapadhani。什鲁提不是平均律构成的,由于乐派的不同,音程的处理方式也有差异。每一个什鲁提都具有一个特定的意义,如什鲁提“狄夫拉”的意义是“兴奋与刺激”等。进而根据7个斯瓦拉形成三种基本的克拉马:萨·克拉马、马·克拉马、噶·克拉马。其中,以萨·克拉马和马·克拉马的7个音组成的基本音阶作为基本音,发展成14种旋法的形式,称“姆尔恰纳”。再进一步将姆尔恰纳14种旋法中的7种旋法向基本旋法发展,并形成拉格的原型(称作加提,jati)。

11世纪以后,由伊斯兰教徒侵入北印度始,迎来了印度音乐最大的变革期,从而形成两大音乐文化圈。北印度在伊斯兰教的统治下,输入了土耳其、波斯的音乐家、乐器以及音乐理论等,并与印度自古以来的音乐相融合,形成亨多斯塔尼音乐的基础。南印度一面保持佛教时代的影响,一面发展了其音乐理论体系,确立了卡尔纳塔卡音乐的基础。

这个时期涌现出一批音乐理论著作,其中最有名的是13世纪萨尔噶·忒瓦著的《桑各塔·拉多纳卡拉》,给予后世的音乐理论以极大影响。这部著作汇集了在他之前南北印度的音乐理论,并将其体系化,对音阶、旋法的理论的“拉格”(印度古典音乐的灵魂,解释不一,基本上是一种旋律框架),对有关拍节的周期的“塔拉”(印度人对节奏和节拍的总称)均有详尽论述,13世纪以后,北印度有很多理论家将拉格进一步体系化。

印度除了艺术音乐以外,宗教音乐,各地的民谣、民间舞蹈也十分丰富。很多民谣也如艺术音乐那样,具有柔和的低声、纤细而又平滑的歌唱。并由多种语言组成印度音乐的宝库。

阿拉伯音乐

7世纪之后,随着伊斯兰教的创立,强盛的阿拉伯帝国骤然崛起,充满活力的阿拉伯民族基本形成,辉煌灿烂的阿拉伯文明开始诞生。这一切不仅使在古典时代一直沉寂着的世界第一大半岛一跃成为人类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使曾孕育过两河流域、恒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等诸多古典文明的西亚、南亚和北非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更使人类中古文明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格局,并对人类的近代和现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拉伯半岛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南为阿拉伯海,面积约为32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半岛内地大部分为燥热的沙漠,间或夹杂着小块绿洲。半岛的宗教祭祀中心为麦加城(该城有一黑色陨石被人们视为天降圣物,还有一座克而白古寺)。

公元最初的几个世纪,这个地区尚处在文明世界的边缘。4、5世纪以后其整个社会陷于前所未有的全面危机(生存危机、社会危机、信仰危机)之中。出身麦加城的没落贵族、饱经风霜的穆汉默德(约570~632年)在汲取犹太教、基督教教义和沿袭贝杜因人(原半岛以游牧为生的居民)原始信仰的基础上,创建了伊斯兰(意为“顺从”)教,以安拉(即真主)为造物主,于610年开始在麦加传教。后又组建穆斯林公社,他一身三任(宗教领袖、行政首脑和军事统帅),630年占领麦加,建立了独尊一神的、政教合一的统一的国家——阿拉伯帝国。后在其继任者们的不断向西亚、北非扩张下,逐渐确立以土地国有制为主导地位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阿拉伯帝国。他对阿拉伯半岛的种种社会问题给以解答,逐步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教义体系,后由他的信徒以《古兰经》的方式固定下来。《古兰经》既是伊斯兰教精神的神圣源泉,也是阿拉伯社会的政治、经济、司法、军事体制的理论基石。

封建制度的形成,使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经济得以繁荣,而大规模的阿拉伯商业贸易的开展,则促进了亚欧非三大洲各个封建文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中古时代印度洋区域和地中海区域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但9世纪后,人民起义(如巴贝克起义、黑奴起义、卡尔马特起义等)遍及帝国全境,教派分立,各地总督和军事统帅纷纷割地自立,形成封建割据的局面。直至13世纪中叶(1258),蒙古人攻陷巴格达,帝国终于解体,但伊斯兰文明不但依然存在,而且还在发展着。

阿拉伯人以开放的心态、巨大的热情,延搅人才,搜集古籍,奖励学术,提倡文化,并将自柏拉图等希腊人和印度人、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进行大量的翻译,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在中古时期得以新生与继承,也使阿拉伯文化的创新与升华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产生了卓绝的哲学与医学、先进的数学与天文学,灿烂的文、史、地理学以及对美的独特追求(清真寺建筑)。

4世纪后,随着半岛上贸易通道的开通,沿道涌现出一批新兴城市,大部分从波斯和希腊来的卡伊纳(艺妓)也在城市中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她们既是歌手,又是侍酒和娼妓。她们所唱歌曲高于原先游牧阿拉伯部族在荒漠之中合着骆驼行走的节律而唱的骆驼调的艺术水平。卡伊纳歌曲按其内容可分为两类:一为主题严肃、采用古典长诗且具有颂歌性质的“西纳德”;一为曲调轻佻、采用古典短诗而专供娱乐用的“哈扎吉”(伴奏乐器为弹拨乐器、笛子和手鼓)。

在622年至750年阿拉伯帝国的初期,正处于阿拉伯音乐的兴盛期。这一时期,起初曾一度呈低迷状态,伊斯兰教的教仪不使用音乐,《古兰经》虽也没有谈到音乐,但却被一些正统的伊斯兰教徒视之为禁区,另外,也可能与为了帝国的扩张,避免男人迷恋声色有关。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大,其音乐在大量吸收了希腊、罗马、波斯、埃及、亚述和巴比伦的音乐的基础上,得以繁荣。如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都向波斯人学习音乐,特别是波斯歌曲对阿拉伯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又如乐人开始由外国女奴变为男性职业音乐家(木坎纳斯),音乐家的地位有所提高,伊斯兰教活动时的某些场合也使用了音乐:宣礼员每天5次站在清真寺顶楼塔尖上召唤人们做礼拜时的召祷歌,使用阿拉伯所独有的中三度音程的《古兰经》吟诵调,开斋节与宰牲节教徒所唱的双节歌,以及赞颂真主和先知的赞美歌等。

在长达500年之久的阿巴斯王朝时期(750~1258,于762年迁都巴格达),是中亚、西亚、北非各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其音乐艺术也进入了黄金时代。以叶海亚·麦吉、易卜拉欣·穆斯里(742~804)、法拉比(870~950)、伊本·西纳(980~1038)为代表的一大批音乐家。他们来自不同的种族,却为阿拉伯音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法拉比曾将阿拉伯音乐用拉丁文介绍给西方,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产生重要影响,法拉比所著的《音乐大全》,是留存至今的最重要的阿拉伯音乐文献,他还对卡龙琴进行了改革,使之成为阿拉伯的重要乐器之一。

被阿巴斯家族赶跑了的伍麦叶家族逃到西班牙,并于756年占领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西哈里发帝国(756-1492)。在西哈里发帝国时期,产生了“穆瓦沙哈歌曲”(穆瓦沙哈即为一种双韵体爱情诗)和“努白”(声乐器乐大型套曲)等一些重要的音乐体裁。西哈里发帝国灭亡后,大量阿拉伯人东迁,又将安达露西亚风格的音乐带回阿拉伯世界。9世纪时,在西哈里发帝国的首都科尔瓦多出现了一位音乐大师——扎尔亚布,他曾在巴格达深受哈里发的赏识,在科尔瓦多又受到西阿洛菲的礼遇。他对乌德进行了改革,编辑安达露西亚歌曲集,编写乐理和歌唱教科书,以及创造了一套由浅入深的音乐教育方法等,为安达露西亚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阿拉伯音乐的黄金时代随着阿巴斯王朝的覆灭而消失了,直至20世纪初。

非洲的乐器,大多同种类的乐器广泛分布于各地,但其构造稍有不同。如非洲的代表性乐器散扎(sanza),不仅各地名称各异,而且捆扎其上的振动片也多为金属,有些地区则为木制;其共鸣器可为木制箱形,亦可以葫芦制成。另外一大特征为使用乐音与噪音相混的复杂的音响世界。散扎演奏时,不仅其本体振动,而且乐器周边和手腕子上的铃和刮响器的装置也在发响;木琴在其每个键下安装的共鸣筒上也开有小孔并贴上薄膜以产生蜂音。

非洲乐器的分布情况大致如下:西非有管状、容器状的笛类(多为横笛)、号角、喇叭(象牙、角、木制等)等气鸣乐器,竖琴类、齐特类、琉特类等弦鸣乐器(有的源于阿拉伯),以及木桶状、筒状的鼓类、刮响器、铃、裂缝树鼓等。

中非有吟板(一般为在椭圆形的薄板的一端用细绳拴上,抡起于空中旋转发音,亦为“发音道具”)、竖笛、横笛、喇叭类、管子类、双簧管类等气鸣乐器,以及特别显眼的乐弓(种类颇多,常见为以嘴吹奏的“口弓”)、里拉类乐器、各种各样的鼓。特别是其中的鼓,可模仿音调言语(在日常会话中的具有旋律性的言语的抑扬),作为所谓“会讲话的鼓”(talkingdrum)使用,为传达意志和裁判使用的重要的东西。

东非的乐器的种类大体与西非同。

南非的乐器除与西非共同的乐器外,尤以吹奏的弦乐器可拉琴(gora,弹拨乐器,张21弦,共鸣器为一葫芦,往弦上吹气使之产生振动发音)独特。尚有多种形态的木琴、乐弓等。

美洲音乐

美洲包括北美洲和拉丁美洲两大部分。美国、加拿大和格陵兰岛等国家和地区为北美洲,美国以南至最南端的合恩角为拉丁美洲(因其曾是拉丁语系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而得名)。大约距今4~5万年前,印第安人从亚洲的东北部经白令海峡的陆桥迁徙至北美洲,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分布到南美洲,后爱斯基摩人也迁徙到北美洲北部和北极地区(以狩猎、捕鱼为生)。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同属亚洲蒙古利亚人种。其语言同属古亚洲语系的爱斯基摩语。印第安人有1700多种语言和方言。拉丁美洲虽地处热带,但其绵延不断、纵贯南北的山脉,以及由山脉所形成的高原和山间谷地形成其独特的地形,使之高原上和坝子里凉爽舒适。

1492年10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前,美洲不仅处于与世界文明发达地区相隔绝的状态,而且即使在美洲的各地区的诸民族之间也缺乏联系,几乎仍停留在原始公社制的不同发展阶段,只有居住在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人形成了古代文明国家,并逐渐形成比较发达的三大文明中心——阿兹特克文明、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较之世界其他古代文明多发祥于大河流域而言,拉丁美洲的古代文明则发祥在高原上和坝子里。就是在这样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中,孕育出了他们极具特色的古代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发祥于墨西哥谷地。阿兹特克人是印第安人的一个分支。早在公元前6000年就已从事农耕活动。中经奥尔梅克、特奥蒂瓦坎和托尔特克等文明。奥尔梅克文明处于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100年左右,奥尔梅克人在美洲率先创造了文字和历法。特奥蒂瓦坎文明兴起于公元前200年,鼎盛于公元350年,衰落于公元750年,在艺术上以其辉煌的建筑和壁画成就著称,从壁画中可看到一些舞蹈姿势。托尔特克文明则兴起于公元950年;1150年左右,由于内讧,阿兹特克人乘机入侵。后通过征战势力范围扩及今墨西哥全境和中美洲部分地区。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占领该地。阿兹特克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歌唱和舞蹈的培训,故设有被称作“歌唱之家”和“舞蹈之家”的培训学校,以使用在祭祀仪式之中,亦利用歌唱传颂其历史和传统。预备学校毕业后,可在专业高等学校中学习建筑、农业、雕刻、绘画、音乐、舞蹈、戏剧、诗歌等。阿兹特可文化的发展刚刚起步,就被西班牙侵略者以极其野蛮的手段摧毁了。

玛雅文明(公元前1000年~公元1500年)。玛雅人分布在今墨西哥瓦哈卡州以南、危地马拉大部分地区、洪都拉斯西部和萨尔瓦多,总面积达32.4万平方公里。公元前1000年业已发展到农业文明。9世纪末,其城邦就多达110个。12世纪末,玛雅潘(城邦)确立了霸主地位,直至15世纪中叶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中断了其发展。玛雅人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玛雅文化”,在天文、历法、算术、建筑以及文字(象形文字体系)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绩。玛雅人用毛发制笔(形同中国毛笔状),用彩色在棕皮纸上书写。现仅存三种玛雅文古抄本,但至今无人释读。他们也将重大事件用象形文字刻在石碑或石柱上,现存有大批石刻。这些都是了解玛雅文化的珍贵的历史文献。在皮德拉斯·尼格拉斯附近发现的作于6~8世纪的博南姆帕克彩色壁画是惟一完整地保存到今天的古玛雅壁画,其中有一幅乐队演奏图,可见其社会音乐生活之一斑。

印加文明(公元前4700年~公元1532年),发祥于南美洲的安第斯高原。经过数千年大发展,于12世纪兴起了印加国家(以处于今秘鲁南部的库斯克为都城),15世纪初,通过征战,扩张为幅员辽阔的大帝国。辖区达80多万平方公里,居民近1200万。帝国结束于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之时。据研究,在帝国时期,音乐已很发达,但流传甚少。留存有战争时使用的皮鼓、螺号和骨笛;祭祀时使用的小手鼓、铜铃和呱嗒板等乐器。

同类推荐
  • 终极之途

    终极之途

    狄良泽的生活很单调,单位,家狄良泽的生活很统一,电脑游戏,手机游戏,以及XBOX游戏狄良泽的感情生活很稳定,姑妈,前女友狄良泽不泡吧,不泡妞;不要美女,不要车;他只要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和手机。当打破一切平静的诅咒袭来,面对突如其来混乱,他当如何应对。当层层迷雾最终散去,面对家乡与挚友,他当如何抉择。一个游戏宅男,一个异世国度,不一样的穿越,不一样的历史。相同的不过是一份赤子之心,一份肝胆之义。
  • 逐红楼

    逐红楼

    戴宇本是天王公司的CEO,闲来喜欢游历名山大川,正所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顺带阅人无数。不巧在一次游历中为了拾得一美石,失足成就了千古奇缘……
  • 大陆黄金运台秘事

    大陆黄金运台秘事

    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时,大陆的几百万两黄金被国民党秘密运往台湾。这些黄金是大陆人民辛勤劳动的血汗,本应属于人民,但国民党却盗取了国库中的黄金。本书详尽叙述蒋介石如何调兵遣将细致布置黄金运出计划、运输手段……只是人们都知道蒋介石从大陆运走了黄金,却不知其中的三分之二却源于美国!?本书丰富了吴宇森导演的电影《太平轮》的历史背景,为大众架构起一段完整、清晰的历史图景。
  • 梦回大唐寻真爱

    梦回大唐寻真爱

    他——郝文,一个服装公司的部长,为了她放弃优异的工作,回到家乡,然而她的父母棒打鸳鸯,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朋友劝他出去走走,他随旅游团游览武则天乾陵的时候,不小心触动机关,穿越到了唐朝,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同时也获得了爱情等等。
  • 历史典故(上)(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卷)(中学卷))

    历史典故(上)(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卷)(中学卷))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每一则历史典故都是寓意深长的教育篇章,从历史典故中你能知道如何做事,你能知道如何做人,你能知道很多你必须知道的知识,特别是从那千锤百炼中反映出来的诗人作家、有识之士的高风亮节、学子们的刻苦学习精神等。
热门推荐
  • 邻家那个她:腹黑竹马

    邻家那个她:腹黑竹马

    这是一个傲娇帅哥和萝莉女之间的故事。相识、相爱、相知、相守。新闻里都说北凌越是性冷淡,禁欲,看起来那么的清贵不羁。如果说有谁这么说的,那么夏优优绝对第一个冲上去改掉她的想法。呵!他禁欲?他性冷淡?那是谁天天晚上压在她身上的?!妈——蛋,自从答应给他破了处男身,她身上就没有一天是舒服的!
  • 不太完美

    不太完美

    高中好友之间的真实写照,没有偶遇,没有表白,没有那些狗血的套路
  • 疯狂混沌

    疯狂混沌

    在不久的将来,出现了一种人形怪物,它们拥有强大的体格和极高的智慧,人类在它们的利爪下不堪一击,它们的出现似乎就是为了毁灭人类。一个神秘组织出现,他们自称自己为魔士,千百年来他们在地下与怪物战斗,如今,他们将登上前台正面与怪物们战斗,那些怪物被他们称为混沌。一个小兵,他没有野心,没有雄心壮志,他只想好好活下去,保护自己心爱的人。他该如何在全是天才的校园里用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生活下去,他又该如何在混沌与魔士中找寻真相。“一切都结束了,要是你想的话,我可以帮你成为新世界的领导者。”“其实我只想成为一个普通人,来点农妇,山泉,有点田,如果农妇多一点也是可以的。”秦越一脸笑嘻嘻地道。
  • 航海英雄传之七张碎片

    航海英雄传之七张碎片

    大灾难之后纪元75年,无论是人类对地球过度改造的结果,还是大自然的自我调整,此时的地球早已面目全非。人类的科技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与此同时,大自然的自我调整后的进化也开始了。不管愿意与否,再先进的科技手段,在自然的进化道路上都显得无能为力。人类也被自然强行推上了“进化或消失”的进程中。虽然进化不可避免,但人类长久以来的过度的自信与自大却让人类想将整个自然的进化握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人类与自然的博弈就此展开。
  • 穿越之皇后娘娘

    穿越之皇后娘娘

    女主角允汐穿越到了古代的一位皇后身上,这位皇后的过去非常令人讨厌,而且也不受皇上的宠爱,后来允汐的活泼和才智,重拾了皇上对她的宠爱,还变成了一个人人都喜欢的皇后娘娘.............
  • 逆光之舞

    逆光之舞

    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他与她,相遇相爱于最美好的年纪。然而命运却把他们推向了背离的世界。曾经,他们以为人生就那样波澜不惊地过去了,而再度的重逢,却让他们的心再起涟漪。相爱,分离,重逢,是命运的捉弄,还是心的选择?他们又将如何再次作出人生的选择?
  • 霸气归来:废材逆天二小姐

    霸气归来:废材逆天二小姐

    这一世,她被未婚夫和妹妹杀害。她发誓,总有一天她会踏血归来,让那些背叛过她的人后悔,后悔当初招惹她。却没想到生命中闯入一个他,她不敢相信任何人,却不知冰封的心在慢慢融化。
  • 九鼎商魂

    九鼎商魂

    世界上最有情的是人心,最无情的也是人心;生活中最重要的是金钱,最没用的也是金钱;权利容易使人迷失,财富容易使人沈沦,一个职场失意、创业失败的青年,在他失去所有后,如何再次攀登事业顶峰,惩治一切现实主义下的不义份子。
  • 血轮眼之纵横仙界

    血轮眼之纵横仙界

    打不过?哥能虚化!战斗意识大幅度加强,越级挑战很难吗?看不破?哥有瞳术!诅咒双瞳幻术无边,生死一瞬间!“形”境金丹很厉害吗?哥以“灵”境修为直接镇压!你说你是称号“半仙”,元婴巅峰?那我的“鬼泣”头衔,你可敢来动上一动!!最后,求收藏,本书不太监,立志副职写手。
  • 王俊凯我能不爱你吗

    王俊凯我能不爱你吗

    “王俊凯如果你不爱我了,我也不爱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