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82600000004

第4章

精明义理的人,说话简单明了;粗心大意的人,说话费劲而混乱。

医者,观身之气而知其人之寿夭;识者,观国之气而知其世之兴衰。

——宋·王十朋《上殿礼三首》

医生,看人的气脉就知道他寿命的长短;有见识的人,看国家的形势就知道是兴旺还是衰落。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宋·陆游《书巢记》

天下的事情,听说的不如看见的知道得详细,看见的不如当事人了解得详尽。

住山未必知山好,却是行人得细看。

——宋·陆游《绝句》

居住在山上不一定知道山的好处,倒是行人看得细致真切。

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照。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

认识必须在行动之前形成,就如同走路,必须借助光亮照着。

明理可以治惧。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二先生语》通晓事物发展规律做事就不会畏惧。

未有知之而不能行者,谓知之而未能行,是知之未至也。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没有真正通晓了而不会做的事情,所谓通晓了不能做,是没有真正弄懂的缘故。

多闻识者,犹广储药物也,知所用为贵。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见多识广就如同广储的药物,重要的在于知道怎样运用。

不可以一言之中,一事之善,而兼取其大体也。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道》

不能由于一句话说对了,一件事做好了,就认为这个人总体上都是好的。

事有大小,有先后。察其小,忽其大;先其所后,后其所先,皆不可以适也。

——宋·程颢《论王霸之辨》

事情都有大有小,有先有后。只注意小的,而忽视大的;把本应后办的事提前先办,把必须先办的事推迟去办,都不能够达到治理的目的。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宋·释悟明《联灯会要》

若不亲身经历一件事,就不会增长对此事的认识。

众盲摸象,各说异端。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几个盲人摸大象,各自对大象的感觉都不一样。比喻片面看问题。

苟不广闻,乃亦不知所疑也,是知阙疑非浅学之事。

——宋·晁说之《晁氏儒言》

如果见闻不广泛,也就不能产生疑问,据此可以知道,能够产生疑问可不是学识浅陋的人所能做到的。

西园一点红犹小,早被蜂儿知道。

——宋·毛滂《破阵子》

西园的花刚有一点红色,就被蜜蜂首先知道了。比喻事物刚一有苗头,就会被发现。

见怪不怪,其怪自坏。

——宋·洪迈《夷坚三志·姜七家猪》

见到怪现象并不奇怪,那怪现象就会自然消亡。

木落霜浓,探春只梅花未。

——宋·韩元吉《点绛唇》

叶落霜浓,探测春天只看梅花是否绽放。比喻推理判断。

高之见下,如登高望远,无不尽见;下之视高,如在墙外,欲窥墙里。

——宋·袁采《袁氏世范》

从高处向低处看,如同登上高山远望,无不尽收眼底;从低处向高处看,如同站在墙外,准备窥看墙里。比喻人要眼界高才能洞察一切。

老成之人,言有迂阔,而更事为多;后生虽天资聪明,而见识终有不及。

——宋·袁采《袁氏世范》

年龄大的人,虽说话显得呆滞,但经验丰富;年龄小的人,虽天资聪明,但见识终有赶不上年纪大的人的。

知之而行,则譬如皎日当空,脚踏实地,步步相应;未知而行者,如暗中摸索,虽或中,而不中者亦多矣。

——宋·张栻《答朱元晦》

通晓道理而后行动,就如同大阳当空照耀,走起路来踏踏实实,步步和谐;不通晓道理就行动,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进,虽有的走对了,而走错了的也不少。

乐小必害大,安近远之迷。

——宋·张耒《夏日杂感四首》

喜欢小的事情必然损害大的事情,满足于眼前利益长远的目标就不会清楚。

夜犬只知人是盗,不知人亦夜来归。

——宋·王令《夜归》

晚上的狗只知道人是盗贼,不知道是主人夜间回来。比喻人的见识有限。

天下之公论,虽仇怨不能夺也。

——宋·王巩《甲申杂记》

天下人公认是正确的道理,即使是仇敌也无法改变。

水道曲折,立岸者见而操舟者迷;棋势胜负,对弈者惑而旁观者审。非智有明暗,盖静可以观动也。

——宋·何坦《西畴老人常言》

河道弯弯曲曲,站在岸上的人看得清清楚楚而掌舵的人却不清楚;下棋的胜负,棋手双方困惑迷乱而旁观者却看得清楚。不是智慧有什么差别,而是静可以观动。

望海知广,登山见高。

——宋·高颐《宁德县讲堂记》

看到大海才知道什么是广阔,登上高山才看见什么是高大。比喻要有渊博的知识才能具有远见卓识。

一嘘吸,足以察寒暑之变;一语默,足以著行藏之妙。

——宋·胡宏《知言》

一次呼吸,足可以观察出寒暑的变化;一句沉默的话,足可以显示出行止的微妙。

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

——宋·邵尧夫《渔樵对问》

能用天下人的眼睛当作自己的眼睛,他的眼睛就什么东西都能看到。

穴壁而窥,见不盈尺;我登泰山,洞视八极。

——宋·张孝祥《吴春师高远轩居》

从墙上的小孔向外窥视,所见的范围不超过一尺;登上高大的泰山,可以清楚地看见最边远的地方。

三人同行,尚闻择善;十目所视,必不滥知。

——元·欧阳玄等《宋史·窦贞固传》

三个人同行,往往会听取并选择到好的意见;十只眼睛所看到的,必然不会看错。

近寺人家不重僧,远来和尚好看经。

——元·张国宾《合汗衫》

靠近寺庙的人家不看重和尚,远处来的和尚容易念经。比喻人所具有的一种贵远轻近的偏见。

见不尽者,天下之事;读不完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见识不完的,是人世间之事;读不完的,是人世间之书,悟不完的,是人世间的道理。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明·王阳明《蔽月山房》

山离得近而月亮离得远便觉得月亮小,于是便武断山比月亮大。

凡见识出于道理者第一,出于气质者第二,出于世俗者第三,出于自私者为下。

——明·吕坤《呻吟语·补遗》

大凡见识因道理而产生为最高,因气质而产生为其次,因世俗而产生为第三,出于自私自利为最下等。

耳目之闻见,善用之足以广其心。

——明·王廷相《慎言·见闻篇》

耳朵所闻,眼睛所见,擅长使用这些能使心胸开阔。

知暵潦者莫如农,知水草者莫如马,知寒暑者莫如虫。

——明·刘基《郁离子》

知道庄稼是旱是涝没有比得上农民的,知道水和草的好和坏情况没有比得上马的,知道冬天夏天的冷热没有比得上虫子的。比喻有真知灼见的人必须是专于一事并很有经验的人。

功利之君,鲜不务近而忽远。

——明·刘基《郁离子,牧豭》

只注重功利的君主,没有不是顾于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目标的。

持萤烛象,得首失尾。

——明·徐光启《刻〈几何原本〉序》

手持萤火虫去照大象,照见了象头却照不见象尾。比喻目光短小,就难于看清事物的全貌。

少所见,多所怪,见橐驼言马肿背。

——明·杨慎《风雅逸篇》

少见便会多怪,看到驼峰就会说马背肿得很高。

水清则见毫毛,心清则见天理。

——明·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体验》

水清澈了就能看见里面最微小的东西,心清静了就能发现天理良知。

识高能量大,气盛则声弘。

——明·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器量》

见识多能力就大,气粗壮声音就宏亮。

处事识为先,断次之。

——明·薛瑄《读书录》

处理事情,首先见识,其次决断。

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

——明·叶子奇《草木子》

南方人做梦不会见到骆驼,北方人做梦不会见到象。比喻环境和条件决定人的见识。

彼以成败评豪杰者,市儿之见也。

——明·钱琦《钱公良测语》

以成败评论英雄,是平庸的市侩见识。

帆海者不知山,驾陆者不知水。

——明·何贤明《大复集·赠杨静之南归·序》航海的人不知道高山的样子,陆行的人不知道大海的模样。比喻生活环境制约人的认识能力。

耳限于所闻,则夺其天聪;目限于所见,则夺其天明。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

耳朵听不到声音,就失去了天生的听觉;眼睛看不见东西,就失去了天生的视力。

目所不见,非无色也;耳所不闻,非无声也。

——清·王夫之《思问录》

自己看不见,不是说没有颜色;耳朵听不见,不是说没有声音。

物之不常见者皆妖。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对不经常见的事物人们都会觉得是怪东西。

盛怒极喜时,性情改常,遇有所行,须一商之有识者,不然,悔随之矣。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大怒或大喜时,性情就失去常态了,这时所作所为,一定要和有见识的人商量,不然,后悔就随之而来了。

有言在一时,而其效见于数百年之后者。

——清·顾炎武《日知录》

有的话虽然只在某一时间说过,但它的效果在几百年之后才体现出来。比喻有些远见卓识的见解,当时并不为世人所重视,但若干年后却大放异采。

所见者愈少,所怪者愈多。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唐序》

看见的事物愈少,感到奇怪的事情就愈多。

双瞳如豆,一叶迷山。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高序》

眼光短小如小豆,一片树叶遮眼就看不见泰山。比喻眼光短浅。

鄙吝者,必非大器。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僧术》

目光短浅且又吝啬之人,一定成不了大业。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清·曹雪芹《红楼梦》

天下的事情如果洞察了解都是学问,人情世故如果熟悉懂得就是创作文章。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清·袁枚《尚识》

学问就如同弓弩,才能就如同箭头,用见识来作指引,就能射中目标。

何以称英雄,识以领其先。

——清·袁枚《书听见》

如何才称得上是英雄?首先必须要有高明的见识。

观理自难观势易,弹丸累到十枚时。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揭示事物的规律特别困难,而观察事物的姿态则十分容易,就如同垒十个弹丸那样困难。

上看千仞,不如下看一寸;前看百里,不如后看一屣。

——清·陈宏谋《五种遗规》

向上看千尺高,不如向脚下看一寸长;向前看百里遥,不如向后看一步远。比喻看得高远,不如看眼前的和自己走过的道路。

人当大着眼目,则不为小小者所动。

——清·陈宏谋《五种遗规》

人应当目光远大,则不会为小事动心。

情生于才,才大则情挚;识长于学,学薄则识高。

——清·何炳麟《红楼梦论赞跋》

情趣产生于才能,才能越大情趣也就越真挚;见识生长于学问,学问越渊博见识也就越高明。

心,灵物也。不用则常存,小用之则小成,大用之刚大成,变用之则至神。

——清·唐甄《潜书·辨儒》

心是一种灵物。不用则会长久保存,稍用就会有小成就,大用就会有大成就,变通运用就会出现神奇结果。

成败论古人,陋识殊未公。

——清·沈德潜《咏史》

以成败评论历史人物,这种浅陋的见识用到古人头上是不公道的。

直穷绝顶高,始觉天地阔。

——清·黄遵宪《游箱根》

站在最高处,才觉得天地广阔无边无际。

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

——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感怀》

认识形势最可贵的是了解当前的情况,懂得人情世故最重要的是阅历丰富。

好言所不知,自欺也。

——清·冯班《钝吟杂录·家戒下》

喜欢说自己所不知道的事,这叫做自欺欺人。

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练其事。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

没有见识就无法判断义理,没有才华便没有办法写好文章,没有学问就无法熟练地处理事务。

偏生迷,迷生执,执而为我,不复知有人。

——清·张廷玉等《明史·邹元标传》

偏见必然产生迷惑,迷惑必然产生固执,固执己见而且又为了自己,就不会再有别人的地位。

同乎己则疑焉,疑有所蔽而因是以自坚也;异乎己则思焉,去其所私以观异术然后与道大适也。

——清·方苞《通蔽》

赞同自己见解的就怀疑,怀疑有受蒙蔽的地方而自己确实对的就坚持下去;不赞同自己见解的就多问几个为什么,丢掉自己的偏私去研究各种不同见解,这样就可以正确认识客观真理了。

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诗经·小雅·小旻》

如果没有去实行迈步行走的谋划,是由于谋划没有得到理论的指导。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

众人讨厌的方面,我一定要亲自考察;众人喜好的方面,我也一定要亲自察验。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梁惠王上》

权衡之后才能知道轻重,度量之后才能知道长短。比喻通过实践才能有所认识。

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尽心下》

木匠和车工师傅能够把干活的规矩原理传授给别人,可是无法让别人一下子就掌握了熟练的技巧。比喻实践的重要意义。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荀子·儒效》

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行动就可以了。

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

——《荀子·儒效》

追求之后才能有收获,实践之后才能有成果,积累之后才能有提高,尽善尽美才会成为圣人。比喻实践是行事的根本。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荀子·儒效》

明白了而又不去行动,即使知识丰富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荀子·儒效》

没有听说不如听说,听说不如亲眼所见,亲眼所见不如知道它,知道不如动手去做。

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

——《荀子·儒效》

只听说而没有眼见,即使听说很多,也必然会有许多不实之处;只看到而没有真正了解,即使亲眼目睹也只能是些假象。

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贩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

——《荀子·儒效》

人积累了耕耘的本领就成为农夫,积累了砍削的本领就成为工匠,积累了贩卖货物的经验就成为商人,不断地积累实践礼义就成为有德行的人。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

如果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如果不靠近深溪,就不知道地有多厚。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荀子·修身》

道路虽然很近,但是不走也不能达到目的地;事情虽然很小,但是不去做也不能成功。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荀子·大略》

嘴上能说又能够亲身体验,努力实行,这样的人是国家的宝物。嘴上不讲,但能亲自于好事,这样的人是国家的器物。嘴里说得好,但不能亲自实行,这样的人是国家的用具。嘴里说得好听,其实尽干恶事,这样的人是国家的妖孽。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荀子·大略》

擅长学习的人能够穷尽事物的道理,擅长实践的人能够探究其难处。

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参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恶言死焉。

——《荀子·大略》

对是与非疑惑不解时,就用过去的经验来衡量它,用近前的经验来检验它,用公正的态度来考察它,这样,流言蜚语便会慢慢消失,恶言恶语也便会渐渐消失。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

——《韩非子·显学》

任何事不进行检验就加以肯定,都是愚蠢。

不听其言也,则无术者不知;不任其身也,则不肖者不知。

——《韩非子·六反》

不听他的言论,则不会知道他是否是无术之人;不任命他做事,则不会知道他是否是不好的人。比喻实践检验一切。

明主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韩非子·六反》

贤明的君主听臣属的陈述,必然要考察这些话是否有实践价值;观察下属的所作所为,必然要看它是否有实绩。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修身》

学者虽然有学识,但行为是根源。

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

——《墨子·修身》

只空谈而不实践,即使有辩才也不要听他的。

知,接也。

——《墨子·新考定经上篇》

了解,意思就是接触。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老子》

高明的读书人听到真理,就勤奋地去实践。

金石有声,不考不鸣。

——《庄子·天地》

虽然金石能发声,但不敲击不会鸣响。比喻不实践就不会认识。

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

——《庄子·让王》

同类推荐
  • 烟台饮食文化纵览

    烟台饮食文化纵览

    “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中国烹调之妙,亦只表明进化之深也。”胶东地处美丽的山东半岛东部,占尽山海之利,人文历史鼎盛,历来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属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为中国饮食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民间婚俗

    民间婚俗

    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的必要途径。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哭嫁仅仅是婚俗中的一个插曲。以上简单梳理了哭嫁习俗流变的轨迹,从中可以看出,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婚俗还包含丰富的文化意蕴,充溢着美好的情感以及人们对幸福家庭生活的向往。本书将依照婚礼的程序,展示婚礼中重要环节的风俗画面。
  • 中国食俗

    中国食俗

    食俗就是饮食的风俗,又称食风、食规,是指有关食物在筛选、组配、加工、销售与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中国的食俗出现很早,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过年过节有食俗、访亲拜友有食俗,纪念历史人物也有食俗,而且,中国地域广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们信奉各种宗教,自然就形成了宗教信仰食俗。《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食俗》介绍了除夕饺子、元宵节元宵、立春春饼、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腊八粥、少数民族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宗教信仰食俗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 民俗文学心理学

    民俗文学心理学

    本书介绍了民俗、文学、心理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包括民俗中的心理学、灵异传奇、作家与文学心灵等内容。
  • 商代都城:殷墟(文化之美)

    商代都城:殷墟(文化之美)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即为殷墟。殷墟是一个王朝的缩影,它出土了大量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重要文化遗产,揭示了商代晚期的辉煌历史,也验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它所代表的殷商文明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难怪郭沫若先生也感叹道:“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热门推荐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莫言鬼事

    莫言鬼事

    整个民国时代亿万国人朝不保夕,食不果腹,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战乱,饥荒,瘟疫,这个就是我对民国的整个记忆,那是一个烽烟四起的年代,天灾人祸让原本消声灭迹的妖魔鬼怪,小鬼小判一个一个的出现,稀奇诡异之事更是数不胜数。野狗精,不死的僵尸、黑大个、黄大仙、吊死鬼、蛇精树怪、魑魅魍魉,小鬼小判、黑白路神等等,或吓人害人、或报仇报恩、或捉弄于人、或傍人避祸等等千奇百怪,我自从当了火居道士之后,遇到很多这样的的事,夜深了,说一说那些不能言的鬼事。
  • 凯芸盛世

    凯芸盛世

    如果,一切都没有发生过,我们会不会活的好好的,但是,没有如果!冥冥之中,你我生死相依!
  • 贞观奸中雄

    贞观奸中雄

    一场意外,狡猾猥琐的小记者从此来到了唐朝贞观年间。一方面在大唐搞搞娱乐事业,丰富一下大唐的娱乐精神;一方面为大唐百姓排忧解难,让大唐更加繁荣昌盛。可是结果……
  • 天道升级中

    天道升级中

    穿越者都去死吧,快把规则还给我。真·强迫症司道瘫着脸说。犹九渊的阴谋,深渊的叹息,真相一步步揭开。司道只能在一个个世界中干掉穿越者,然后给主角铺平道路。在现实中活了几千岁的司道表示,老人家真的受不了这种活。因为主角都是一群熊孩子啊!司礼:“加油哦。”司道:“闭着嘴没人把你当哑巴。”道的消失,法则的解离造成了犹九渊的破坏。“好久不见。”那个人说。“终于见面了,风先生。”司道看着眼前书卷气很重的男子,点了点头,“你究竟是谁?”“当然是,想毁灭你的人啊……”无cp,主角永远的反派。
  • 萤火集

    萤火集

    牛汉自述说,他三四十年来,喜欢并追求一种情境与意象相融合而成形的诗。这种诗,牛汉笔迹对于现实、历史、自然、理想等的感受,经过长期的沉淀、凝聚或瞬间的升华和爆发,具有物象和可触性。诗不是再现生活,而是在人生之中经过拚搏和一步一滴血真诚的探索思考,不断地发现和开创生活中没有的情境,牛汉说他每写一首诗,总觉得是第一次写诗,它与过去任何一首诗都无关系,怀着近乎初学写诗时的虔诚和神秘感。
  • 生活的儒学

    生活的儒学

    本书为作者自编文集,主要围绕“生活的儒学”这一主题展开,具体涉及礼乐文明、人文美、风俗美、饮食文化等。此外,作者近一年来以相同主题在全国各地高校举办讲演,颇受欢迎。本书初步目录具体如下:一、当代思想文化变迁之路;二、在现代社会重开礼乐文明;三、生活儒学的面向;四、人文美学的研究;五、人文美的道路;六、风俗美的探讨;七、生活美的追求;八、饮食男女之道;九、饮馔的政治学;十、生活的艺术化;十一、另类生活美:隐逸;十二、日常生活的审美思维。
  • 路绝

    路绝

    神局墓中墓,路绝天外天。……岁月如刀刻苍颜,故友残喘为开天。主上焚道求生机,千载等待终现世。………当路绝得到那个仿若与他一体的雕名璞玉时,他却不知,一场以他为主角的千年大局正悄然拉开序幕……
  • 樱花树下,我们的缘

    樱花树下,我们的缘

    听风声划过寂寞的天空,听鸟儿唱起凄凉的歌儿,听窗外树木摇拽的步伐。正当觉得缘分已尽时,却不知,那根叫做“爱情”的红线,早已紧紧把我们拉住……我们相遇在茶馆,相爱在樱花树下。二十年后的我们相遇,你是否还记得我?你是否还恨着我?
  • 生活如此多病

    生活如此多病

    主人公是一个大龄的未婚男青年,母亲逼着他相亲,他偏偏把相亲的对象变成了朋友;领导说他太死板,所以赚不到钱。偶然的一次得病,让他感悟到生活就像病了的人一样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且很严重。从中展开了他作为一个银行职员对银行业内部的各种见不得光的强烈抨击。他在医院看病时遇到了喜欢的人,但为了帮助朋友他撒谎、欺骗了很多人,当谎言被揭穿后,女朋友离他而去。书中以诙谐、幽默、调侃、讽刺为主,让人在笑过后,开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