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问李克说:“我决定从魏成和翟璜两人中选一个宰相,这两个人谁好一些?”李克回答说:“下属不参与尊长的事,外人不过问内眷的事。臣子我在朝外任职,不敢妄议朝政。”魏文侯一再请求他,李克这才说道:“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这五条,就足以判断人格的高低了,又何必要我指明呢!”魏文侯听了李克的话后,深思片刻,说:“先生请回府休息吧,我的宰相已经选定了。”李克告辞离去。
在路上李克遇到翟璜。翟璜问他:“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对宰相人选的看法,到底定了谁呢?”李克说;“魏成。”翟璜一听,立刻变了脸色,忿忿不平地说;“我曾经向国君推荐了五名臣将,其中还包括您,我哪点比魏成差?”李克慢慢地回答翟璜说:“你把我介绍给你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营私以谋求高官显职吗?今天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不过说了一番很原则的话。我之所以推断国君肯定会选中魏成为相,是因为魏成享有千钟俸禄,十分之九都用来结交外面的贤士,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样的英才。这三个人,国君都奉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仅这一点,你怎么能和魏成比呢?”
翟璜听罢十分惭愧,再三道歉说:“我翟璜,真是个粗鄙之人,刚才的话失礼了,我愿终身拜您为老师!”
商鞅变法
公孙鞅在秦国,深受秦孝公的重用,经常与他共商国家大事。为了早日实现富国强兵的计划,公孙鞅想在秦国实行变法改革。
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变法改革。公孙鞅对秦孝公说:“对下层人,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讲论至高道德的人,与凡夫俗子没有共同语言,要建成大业也不能去与众人商议。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拘泥于旧传统。”大夫甘龙反驳说:“不对,按照旧章来治理,才能使官员熟悉规矩而百姓安定不乱。”公孙鞅说:“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习,学者往往陷于所知范围不能自拔。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们商讨旧章之外开创大业的事。聪明的人制定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无能的人才死守成法。”秦孝公说:“说得好。”便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的要职。
于是,公孙鞅开始制订变法的法令。下令将人民编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监督,犯法连坐。举报奸谋的人与杀敌立功的人获同等赏赐,隐匿不报的人按临阵降敌给以同等处罚。立军功者,可以获得上等爵位;私下斗殴内讧的,以其轻重程度处以大小刑罚。致力于本业,耕田织布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人,免除他们的赋役。不务正业因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收为国家奴隶。王亲国戚没有获得军功的,不能享有宗族的地位。明确官职高低,分配房宅、奴仆、衣物。使有功劳的人获得荣誉,无功劳的人即使富有也不能显耀。
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相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能把此木杆拿到北门去就赏金50两。”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把木杆拿到北门,立即获得50两赏金。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变法法令颁布一年后,秦国许多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令,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实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给他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于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小心翼翼地遵从法令,再也不敢议论法令的是非。
新法实行十年里,秦国国内太平无事,百姓都勇于为国作战,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公孙鞅利用变法,为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计划。
司马错劝秦灭蜀
巴国、蜀国互相攻打,都来向秦国告急求救。秦惠王想出兵讨伐蜀国,但考虑道路险峻难行,韩国又可能来侵犯,所以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秦王把司马错和张仪叫来商量对策。
司马错建议秦惠王出兵攻打蜀国,张仪不同意,张仪说:“不如去讨伐韩国。”秦惠王说:“请谈谈你的见解。”张仪回答说:“我们应该和魏国、楚国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黄河、伊洛一带,攻取新城、宜阳,兵临东西周王都,控制象征王权的九鼎和天下版图,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各国就不敢不从,这是称王的大业。要搏取名声应该去朝廷,要赚取金钱应该去集市。现在的黄河、伊洛一带和周朝王室,好比是天下的朝廷和集市,大王您不去那里争雄,反倒和远方的戎狄小族争斗,这不是帝王的大业啊!”司马错反驳张仪说:“不对。我听说这样的话:想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开拓疆土,想要使军队强大必须先让老百姓富裕,想要成就帝王大业必须先树立德望。如果这三个条件具备了,帝王大业也就水到渠成。现在大王的国家地小民贫,所以我建议先从容易的事做起。蜀国,是西南偏僻之国,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领,政治昏乱,如同夏桀、商纣;以秦国的大兵攻打蜀国,就像狼入羊群一样。攻占它的土地可以扩大秦国疆域,夺取它的财富可以赡养老百姓,军队用不了多大伤亡就可以使蜀国投降。这样,吞并一个国家而天下并不认为秦国强暴;获广泛的利益天下也不认为秦国贪婪,我们一举两得、名利双收,还可以享有除暴安良的美名。秦国若是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会臭名远扬,也不见得有什么实际利益。周朝,是天下尊崇的王室,齐国,是韩国的亲睦联邦。周朝自知要失去九鼎、韩国自知要失去伊洛一带领土,两国将会齐心合力,共同谋划,向齐国和赵国求援,会和有旧怨的楚国和魏国和解、甚至不惜把鼎送给楚国,把土地割让给魏国,到那时,大王您只能束手无策,那是很危险的!所以,我说攻打蜀国才是十拿九稳的上策。”秦惠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决定出兵攻打蜀国。
仅用了十个月,就打败了蜀国。蜀国被秦国吞并后,秦国更加富庶和强盛了。
齐威王明察行赏罚
齐威王为了治理好国家,让大臣们忠实地为自己服务,就赏罚了两位臣子。
齐威王先召见了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齐,百姓安居乐业,官府平安无事,东方十分安定。所以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于是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坐视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闻不问;所以我知道你是专门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
这样一来,臣僚们毛骨悚然,不敢再弄虚作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蔺相如顾全大局
战国时,赵国的赵惠文王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件事上立了大功,便拜蔺相如为上卿。这样,蔺相如的地位就在身经百战的老将廉颇之上了。廉颇对此很不服气,他觉得自己出生入死,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一张嘴,地位就超过了自己。于是,他愤愤不平地对人扬言说:“如果我再遇上蔺相如,一定要当面羞辱他一番。”
有人把廉颇的话传给蔺相如。蔺相如以大局为重,尽量避免与廉颇碰面。有一次,蔺相如和一些手下人一起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过来,就赶紧命车夫把车子赶开,以躲避廉颇。后来又遇到廉颇几次,他都是这样做的。对此,廉颇感到很得意,而蔺相如的手下人却对蔺相如很不满。他们觉得蔺相如害怕廉颇,自己跟这样的主人在一起太窝囊,便纷纷找蔺相如发牢骚,并提出辞职。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看,是廉颇厉害还是秦王厉害?”手下人回答说:“自然是秦王更厉害了。”蔺相如说:“既然是秦王厉害,那末,我敢于当面斥责他,这难道不是有胆量的表现吗?我怎么会害怕廉颇呢?我之所以采取回避廉颇的做法,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来侵犯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二人在。如果我们二人互相争斗,必然两败俱伤,给秦国以可乘之机。我回避廉颇,是忍受耻辱而以国家利益为重。”
不久,蔺相如的话也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被蔺相如的高风亮节所感动,觉得自己的做法太过分,太丢人,便采取了补救措施。他脱下上衣,光着脊梁,背上荆条,到蔺相如的府上去请罪。蔺相如见廉颇能屈尊前来,连忙跪下迎接,二人在推心置腹地交谈了一番后,结成了生死交。
蔺相如能够赢得廉颇的友谊,完全是由于他有一颗爱国之心和以大局为重的思想,这和他在秦王面前表现出来的大智大勇是相一致的。
苏秦合纵六国的谋略
战国时,有个著名的纵横家叫苏秦。苏秦起初用连横的主张去游说秦惠王,建议秦惠王利用秦国地利兵强的优势,用武力统一天下。劝说秦王的奏章上了十次,但他的主张始终没被秦王采纳。他的衣服破了,钱也用完了,只得离开秦国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