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的军队号称20万,而寿春守军却十分有限。这一仗如何打,颇费斟酌。肥水从西北流入寿春境,又向北折流出寿春城东。垣崇祖召集武将文士商讨对策,提出了一个“治外城、堰肥水”的决策。他说:“如今敌众我寡,我们只能出奇制胜。一方面加固外城,以为防守之用。但城修大了,没有水就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另一方面就要筑高堰将肥水三面挡住,蓄积水势,以助我军守城。”对这样一个决策,多数人不理解。他们说三十年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大军南下时,宋南平王刘铄守城的兵力要强大得多,还是认为外城太大,难以固守而退保内城。而且自古以来,从不为肥水筑堰,就因为地形不便,积水无用,如今这样做实非上策。垣崇祖反驳说:“你们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如果我们放弃外城而被敌军占领,他们必定要加修各种工事实行合围,那时我们无屏障可依,表里受敌,只能坐以待毙。”垣崇祖力排众议,下令于城西北筑堰堵住肥水,在堰北又筑起一座小城,周围挖了壕沟以吸引敌军的兵力。他对手下的长史封延伯说:“北魏的将领急功近利,一定会全力攻打小城。他们看到沟又窄、城又小,认为一战可胜,定要集中兵力,群集进攻,那时我们决口放水,可不战而胜。”果然不出垣崇祖所料,魏军集合人马,集结在堰的南面,又分出一支人马从东路攻小城,只见垣崇祖戴着白纱帽,坐着轿在城上指挥战斗,镇静自若。太阳偏西的时候,只听一阵阵轰响震耳欲聋,堰口决开,怒涛汹涌如干军万马直冲魏军,北魏的军士被卷入深深的洪水之中,光淹死的就有数千人之多,最后只好撤退。
在战争中以水助人,克敌制胜,古已有之,垣祟祖借助肥水保卫寿春又是一例。
刘坦平叛
南朝梁时,刘坦任长沙太守,兼代湘州刺史。当时,始兴内史王僧粲谋反,湘州境内,除4个县外,诸郡纷纷响应。前湘州镇军钟玄绍也暗地里策划和王僧粲里应外合,他邀集了几百人,确定了行动计划,约好了在州城起事的日期。刘坦探知了这一阴谋之后,佯装不知,到钟玄绍原定起事之日,仍处理各种公务一直到深夜,并有意不关城门。钟玄绍一看,心里疑惑不解,没敢动手。
第二天,钟玄绍到刘坦那里打听不关城门的原因,刘坦把他留下,说起话来没个完,一面秘密派亲兵前去他家搜查。这里话还没有说完,亲兵已经把查获的与王僧粲的来往文书送了上来。面对铁证,钟玄绍只能低头服罪,当即被斩首。钟玄绍被处决后,谋反的文书统统被烧掉,对那些协从的人一律不问,这一伙人纷纷服罪。这样湘州境内终于没有发生叛乱。
刘坦得知钟玄绍阴谋叛乱后,采取“用而示之不用”的谋略,使对方不敢轻举妄动。杀掉钟玄绍后,对其同党又采取了“首恶必办、协从不问”的方针,分化瓦解对方,平息了这场叛乱。
高欢智获六镇兵
北魏末年,河北一带相继发生六镇兵民武装起义,后不幸被魏天柱大将军尔朱荣所败。起义军溃散后流往并州、幽州的就有20多万。他们不堪忍受契胡贵族的虐待,两年多内又二十几次造反,虽然半数都被残酷镇压,但反抗还是此起彼落。此时,尔朱荣已死,其侄尔朱兆疲于应付,对此感到十分头疼,便向高欢寻求对策。高欢说:“这些人都是过去六镇起义的残余,杀也杀不完的,大王应当选派心腹之人前去统帅他们。如果有犯上作乱的,为首的必办,随从者可以不问,这样捣乱的人就不会多了。”尔朱兆说:“办法是好,可派谁去实行呢?”这时,在场的侍中贺拔允连称只有高欢才可以当此大任。谁知高欢一听大怒,奋起一拳打过去,打断了贺拔允的一颗牙齿,大骂道:“当年天柱(指尔朱荣)在的时候,我们这些人甘效鹰犬之劳,今日天下大事的安排全在大王(指尔朱兆),你竟敢多嘴多舌,真是罪该万死。”听了这一番话,尔朱兆感到高欢对自己的确是一片忠心,当下就委派他前去统领那些部队。当时是酒席宴间,高欢生怕尔朱兆酒醒后对自己产生疑虑而变卦,立即走出来宣布说:“我已受大王的委命统领州镇兵马,现在到汾水东集中待命。”接着就在阳曲川建立了牙署,开始指挥分派,组织人马。谷州镇的军士素来就痛恨尔朱兆的残暴,都愿意归附于高欢。高欢就这样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为日后的起事作了准备。
获取信任的手段有种种,高欢用贺拔允的一颗牙齿就得到了尔朱兆对自己的信任,并获取了六镇兵马。这真是无本而获万利。
高洋韬晦登帝位
北齐开国皇帝高洋,是东魏大丞相、齐王高欢的次子。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坐镇晋阳;高洋则被封为京畿大都督,在邺都辅佐朝政。
高澄凶横暴烈,狂傲不羁,处处锋芒毕露,总揽朝政,不可一世。高洋表现与其兄正好相反,温文尔雅,愚钝憨直,讷言少语,对国家大事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文武群臣素来看不起他。高洋在兄长高澄面前也是从来百依百顺。他为夫人购置的一点好的服饰,高澄看上了据为已有,他劝夫人不要气恼。自己的美妾多次被高澄调戏,也佯装不知。高澄对这个弟弟更是瞧不上眼,曾经说;“我的这个弟弟如能富贵,那么预言吉凶贵贱的相面书就无法解释了。”高洋退朝回家,常常是闭门静坐,对妻妾也说不了几句话。有时则脱了鞋、光着脊梁在院子里奔跳不停。想不到就是这个高洋,在局势突变时却成了另一个人,令人刮目相看。
高澄对皇帝元善不满,赶到邺都与几个心腹密谋废立之事,被家奴兰京聚众刺杀身亡。高洋得报后,神色不变,率兵赶至,将兰京等凶手一一捕杀。对外则宣布大丞相只是在家奴造反时受了点伤。又向皇帝元善请求护送高澄回晋阳养伤。元善立即准行,心中暗喜,认为高澄既伤,而高洋难成大器,威权当复归帝室了。高洋回晋阳后,当即召集群臣布置政事,推行新法,革除弊政。不到—年,晋阳治理得井井有条,欣欣向荣,百官惊叹不已。高洋见内外安定,这才宣布高澄去世,为其兄发葬。元善认为他毫无野心,便晋封他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袭封齐王。
数月后,高洋率兵抵达邺都,逼元善皇帝禅位。元善闻知,惊得目瞪口呆,只好交出玉玺。高洋登台南面,改国号齐。
韬光养晦,是一种隐藏才智,不露真心,暂收锋芒,待时而动的谋略。高洋正是采取这种谋略,瞒过了凶横的兄长高澄,瞒过了疑心满腹的元善皇帝,也瞒过了文武百官,最后成就了帝王的大业。
魏孝文帝迁都
在南北朝历史上,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是一件大事,但这件事的实施却费尽了周折。
当时北魏的国都是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地处偏远,气候寒冷,且多风沙,干旱少雨,地瘠民贫,孝文帝要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中心是汉化),迁都就势在必行。但鲜卑族世世代代住在这里,说到迁都谈何容易,于是孝文帝便想到了一个“外示南讨,意在谋迁”的谋略。因为迁都可以反对,但南征是没有人敢反对的。
公元493年夏季的一天,他把大臣们集中到明堂进行斋戒,命令太常卿王谌进行占卜,预测南伐之事是否可行,占卜的结果,得一“革”卦。孝文帝高兴地说:“这是汤武革命,顺天应人之卦,正宜南征。”当即宣布,半月之后,他将亲率30万大军南下伐齐,除极少数大臣留守平城外,其余文武百官随驾出征。群臣一听,一时间谁也不敢反对。于是,发布檄文,征召兵士,声势造得轰轰烈烈,不明真相的人,还真以为孝文帝要大举南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