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本人有着迫切的愿望和强烈的责任心,想要为选题所涉及的问题有所作为,然而由于水平有限、行文仓促等诸多原因,论文最终还是留下了很多不足、纰漏之处。特别是论文初稿成于2006年春,回过头来看由于时间、精力和工作等诸多原因,想要修改补充完善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是在构架、语言和行文上做了一些修缮、调整和精练,在此恳请广大读者、老师和朋友们的谅解、批评和指正。
三年的博士研究生学习生涯,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的浸润之下,在导师王德胜教授的治学为人和睿智风范的熏陶之中,无论是学业、工作、能力,还是为人处事,甚至生活、技能、情趣等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书修改整理出版之时,正值我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做访问学者。百年清华的明媚阳光,优美宁静的荷塘月色,令本书增辉不少。清华大学“人文日新”的校箴,也给予了我后续研究的动力。
在几次参加伦理学及相关领域学术会议中,一些学界前辈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和耐心的指导;多年的交往中,于人生,于学业,他们每一次的指导和帮助都使我获益良多。在论文写作交流和探讨中,一些老师、朋友和同学真诚地提供了他们的建议和看法,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同时还要感谢为本书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的编辑朋友们。
家人的支持是我完成学业和志业的坚强后盾,寸草之心难以回报;期间儿子的渐渐长成是我莫大的欣慰。
2010年9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