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竞争激烈,各企业管理者面临的严峻问题不是找不到人才,而是找不到合适的、忠诚于企业的人才。但是,比找寻合适人才更难的是怎么将这些一流的人才留住。
美国行为科学家、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物质需求相对于精神需求来说是低层次的,但它同时也是最基本的需求。只有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才有可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假如人的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到人的行为和工作,因此,每个管理者都应该注意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这也是留住人才的基本保障。
星巴克咖啡于1985年正式成立于美国西雅图,卖咖啡豆起家,它从不打广告,却在20年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今,全球四大洲已经拥有5000多家连锁店,从一个小作坊一跃成为巨型连锁咖啡集团,它的成就令全球瞩目。
星巴克的成功,与它的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是分不开的。舒尔茨曾经多次说道:“拥有颇具市场魅力的品牌能够获得利润,对自己的员工给予良好的待遇则能够获得员工的尊重,这是使企业得以发展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在舒尔茨的眼里,员工才是星巴克品牌的最好诠释。
在其他公司都忙着做广告宣传自己时,星巴克已经将这部分经费投入到员工的培训、分红当中去。对舒尔茨本人而言,他非常欣赏在意大利看到的那些咖啡馆,那种老板、侍者之间闲适、和谐的感觉。他也想将这种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融入到自己的咖啡馆当中,尽可能为员工提供更好的福利和环境,以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
1988年,星巴克为临时工投保医疗保险,成为第一家为临时工投入医保的公司。1991年,星巴克向员工提供优先购买股权的机会,并将这一优惠政策普及到临时工,成为开创此举的第一家公司。
这些举措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星巴克员工的流动性从每年的175%下降至65%,在餐饮业来说,成为一种神话。星巴克提供的这些福利,极大提升了员工对于成功的渴望,他们希望自己能够伴随星巴克取得更大的成就。
对人的重视,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福利,是星巴克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石。在星巴克,总部的80%员工都是来自于一线,其区域分店和供货中心之间的人员周转率非常高。这些来自基层的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基层经验,因此,他们对商场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快速做出反应,这也使得星巴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优势。
星巴克正是凭借着对员工的尊重,满足了员工的物质需求,让每一个员工对待工作都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尽心尽力,也只有满足了员工的物质需求,才让员工们产生了与企业同生死、共存亡的信念,成为企业充满活力的源泉。
对人才的充分利用,以及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能够刺激员工向精神层面奋斗,有效减少了员工流动性。那么,管理者如何在实践中做到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呢?
——了解员工的真正需要
作为管理者,想要真正做到满足员工的需求,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管理者应该站在员工的立场上,急员工之所急,想员工之所想,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了解员工心里最迫切的物质需求。他们究竟是需要更高的薪水,还是轻松的办公环境,或者是其他的需求?找到问题的根源,也就能够解决问题,才能使员工更忠诚于企业。
——满足员工物质需求要适度
作为管理者,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是有必要的。但凡事都应有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产生负面效果。作为管理者,不要把对员工的物质奖励当成日常谈话一样随随便便,更不要将物质满足当成留住员工的唯一砝码。其实,人非草木,岂能无情?只要管理者将心真正用在了员工的身上,将心比心为员工着想,员工自己会感觉到管理者的一片苦心,也不会随便选择离开企业。
因此,作为管理者要时刻将员工当成自己的战友,而不是相互对立,最红两败俱伤。
——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加以精神激励
唯物主义哲学中指出,这个世界,物质先于精神而存在,先有物质,然后才有精神。同样,留住人才也是这个道理。先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然后再用精神需求加以刺激,只有双管齐下,才能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单纯的物质或者精神激励,都不能满足员工的需要,相反还可能使管理陷入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