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64500000033

第33章 尽心上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说:“万事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而觉得诚实无欺,就有莫大的快慰。按推己及入的恕道尽力而为,去追求仁德之道,就最近不过。”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①也。”

①众:平庸者。

孟子说:“只行动而不明白究里,已经习惯了却不察原因,一辈子在走却不认识路的人,是平庸的人。”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①耻,无耻矣。”

①无耻之耻,无耻矣:赵岐注,“人能耻己之无所耻,是能改行从善之人,终身无复有耻辱之累也。”

孟子说:“人不能够没有羞耻,从没有羞耻到懂得羞耻,才能够无羞耻。”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说:“羞耻对于人至关紧要,以奸诈多变为得计的人,没地方用得上羞耻。不因比不上他人而羞耻,怎么能赶上他人呢?”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及见之。见且由不得及,而况得而臣之乎?”

孟子说:“古代贤明的国君喜欢行善而忘记自己的权势;古代的贤士何尝也不是如此呢?乐于行自己之道而忘记别人的权势,因此王公如不向他恭敬致礼,就不能多次和他相见。连见面尚且不可多得,何况要他作臣属呢?”

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①宋勾践:人名,身世不详。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

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①,如其自视欿②然,则过人远矣。”

①韩魏之家:指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中的韩魏两家。这两家当时拥有很大的权势和很多的财产。

②欿kǎn:“坎”的假借字,视盈若虚的意思。

孟子说:“把韩魏两大家的财富增加给他,如果他还自认为没有什么,那他就远远超过一般人了。”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①如也,王者之民皞皞②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③,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①驩虞:欢娱。

②皞皞(hàohào):广大自得之貌。

③庸:功劳。这里是动词,酬功,酬谢的意思。

孟子说:“霸主的百姓但知欢乐,仁君的百姓爽朗开阔。处死他而不怨恨,优惠他而不酬谢,百姓一天天向好的方面发展,也不知是谁使他们这样。圣君所到之处使人感化,所停之处神妙深邃,上与天、下与地协调运转,怎能说只是小有补益呢?”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①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②。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①仁言、仁声:朱熹引程子曰,“仁言,谓以仁厚之言加于民仁声,谓仁闻,谓有仁之实而为众所称道者也。”译文据此。又赵岐注,“仁声,乐声雅颂也。”供参考。

②畏之、爱之:赵岐注,“畏之,不逋怠,故赋役举而财聚于一家也;爱之,乐风化而上下亲,故欢心可得也。”

孟子说:“仁德的言语不如仁德的声望那样深入人心,善良的政治不如善良的教育获得民心。善良的政治,百姓害怕它;善良的教育,百姓喜欢它。善良的政治赢得百姓的财富,善良的教育赢得百姓的心意。”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①也。孩提之童②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①良能、良知:朱熹注,“良者,本然之善也。程子曰:‘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本此,良,可理解为本能的,天然的。

②孩提之童:婴儿。

孟子说:“人未经学习而能办到的,这是良能,不用思考而能知道的,这是良知。襁褓中的婴儿没有不喜欢父母的,等到长大了,没有不懂得恭敬兄长的。爱父母,是仁;敬兄长,是义;没有别的,要使它仁义广泛施于天下。”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说:“舜住在深山中的时候,跟木、石为邻,跟鹿、猪交往,他跟深山中的普通人之间的差异很小很小。等到他听到一句好话,看见一件好事,从中获得的力量就像决了口的江河,水势澎湃没有人能够阻挡得了。”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说:“不要干不该干的事,不要拿不该要之物,做到这步就够了。”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①。独孤臣孽子②,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①疢chèn疾:义同灾患。

②孤臣孽子:孤臣,受疏远的臣。孽子,非嫡妻所生之子。

孟子说:“有德行、智慧、谋略、见识的人,常常是因为他生活在患难之中。只有那些孤臣和孽子,他们持有警惧不安的心理,考虑忧患很深远,所以通达事理。”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①,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①天民:朱熹《四书集注》云,“民者,无位之称,以其全尽天理,乃天之民,故谓之天民。”

孟子说:“有服侍君主的人,是将服侍君主当做快乐;有安定国家的人,将安定国家当做快乐;有不在职位而保全天理的人,那是知道‘道’能在天下推行了然后来行道的人;有圣人,那是端正了自己而外物也随之端正的人。”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①无故:没有事故,没有祸患。

②怍(zuò):惭愧。

孟子说:“君子的乐趣有三种,而用仁德治天下的人不包括在内。父母都健在,兄弟无灾祸,这是第一种乐趣;上对天不惭愧,下对人不亏心,这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给以教化培育,这是第三种乐趣。君子有以上这三种乐趣,而用仁德治天下的人不包括在内。”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①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②,见于面,盎③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①大行:正确而重要的行为远大理想抱负。《苟子·子道》:“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②睟(suì)然:颜色润泽貌。

③盎(ànɡ):显露。

孟子说:“拥有辽阔的领土,众多的百姓,是君子所追求的,但真正的乐趣不在这里;执政于天下的中央,使四海的百姓安定,君子以此为乐趣,但本性不在这里。君子的本性,即便他的远大抱负不因此而增加,即便穷困隐居也不因此而减少,那是本分已定的缘故。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在他心中扎根,而外貌神色润泽和顺,流露于颜面,显现于肩背,甚至普遍反映于四肢,四肢的动作用不着说话便可以理解。”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孟子说:“伯夷远避纣王,住北海海滨,听到文王兴起的讯息,说:‘为什么不归附西伯呢?我听说西伯是善于赡养老者的人。’太公远避纣王,住在东海海滨,听到文王兴起的讯息,说:‘为什么不归附呢?我听说西伯是善于赡养老者的人。’天下有善于安置老者的人,那么仁人便把他视作自己的依靠。五亩地的房产,墙下种植桑树,妇女养蚕纺丝,老年人便可穿上丝绵了。五只母鸡,两头母猪,不耽误饲养时机,老年人便可以不缺肉食。百亩的土地,男子耕种它,八口之家足以吃饱。所谓西伯善于赡养老人,就因为他制定土地制度,提倡人们耕种畜牧,教导妻子奉养长辈。年到半百,没有丝绵就穿不暖;年到七十,没有肉食就吃不饱。穿不暖,吃不饱,就叫做受冻挨饿。文王的百姓中没有受冻挨饿的老年人,就是这个意思。”

孟子曰:“易其田畴①,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②。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①易其田畴:朱熹注,“易,治也。田畴,耕治之田也。”

②矣:意思同“也”。

孟子说:“耕种好田地,减轻它的税收,便可使百姓富足。按时食用,依礼支配,财物是用不完的。百姓缺乏水和火就不能生活,黄昏半夜敲打别人的门户寻求水和火,没有不给的,因为水和火很充足。圣人治理天下,应该使粮食像水火这样充足。粮食像水火一样充足,百姓哪有不仁爱的呢?”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①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②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③不达。”

①东山:可能指山东蒙阴县南的蒙山。

②容光:缝隙。赵岐注:“容光,小郁也。”

③成章:形成一定的规模。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缩小了,登上泰山便觉得天下缩小了。因此,看过大海的人对于小水不易产生兴趣,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也很难对其他学说感兴趣。观赏水有讲究,必须观赏那滚滚波涛。太阳和月亮有耀眼的光辉,对小小缝隙必能照射。流水在地面上流,不注满低洼之处就不往前流,君子立志行道,不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通达。”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①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②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③也。”

①孳孳(zīzī):同“孜孜”,勤勉不懈。

②跖:(zhì),人名,相传为柳下惠之弟,“有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穴室枢户,驱人牛马,取人妇女”(《庄子·盗跖篇》)。是春秋战国之际奴隶起义领袖,被诬为“盗跖”。

③间(jiàn):区别,差异。

孟子说:“晨鸡报晓便起来,孜孜不倦地行善者,是舜一类的人。晨鸡报晓便起来,孜孜不倦地谋利者,是柳下跖一类的人。要想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只不过是利和善的差异罢了。”

孟子曰:“杨子①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②利天下,为之。子莫③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①杨子:即杨朱,见《滕文公下》第九章注。

②摩顶放踵:从头到脚都受伤了。

③子莫:战国时鲁国人。

孟子说:“杨子奉行‘为我’,拔根汗毛就对天下有利,他也不干。墨子提倡‘兼爱’,哪怕从头到脚都受伤,只要对天下有利,也愿干。子莫持中间态度,持中间态度就接近正确了。但是,持中间态度而没有变通,也还是执着在一点上。执着于一点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它损害了道,抓住了一点而丢弃了其他一切的缘故。”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孟子说:“饥饿者吃什么都美,干渴者喝什么都甜,这是没能尝到饮料、食品的正常味道,受了饥渴之害的缘故。难道只有口舌肠胃有饥渴之害吗?人心也有这种害。人要是能够不把这种饥渴之害发展为心害,那么,也就不会因赶不上别人而发愁了。”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①,犹为弃井也。”

①轫rèn:同“仞”。古代七尺或说八尺为一仞。

孟子说:“做事好比打井,打了六七丈深还没打到泉水,仍然是口废井。”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公孙丑说:“伊尹说,‘我不亲近不遵循仁义的人,把太甲放逐到桐邑,百姓非常高兴太甲变好了,又让他回来作君主,百姓非常高兴。’贤人作为臣,君主不好,本来就可以将他放逐的吗?”

孟子说:“有伊尹那样的志向,就可以;没有伊尹的志向和心思,那就是篡位。”

王子垫①问曰:“士何事?”

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

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①王子垫:齐王之子,名垫。

王子垫问道:“士该做什么事?”

孟子说:“使自己志向高尚。”

王子垫问:“什么叫使自己志向高尚?”

孟子说:“遵行仁义罢了。杀一个没有罪过的人是不忍的,不是自己的东西却拿过来是不义的。该住的地方在哪里,仁就是;路在哪里?义就是。能居住在仁上,行走在义上,那就连君子该做的事都齐全了。”

孟子曰:“仲子①,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①仲子:陈仲子。战国著名思想家、隐士。山东邹平人。陈仲子辞官隐居长白山中,终日为人灌园,以示“不入污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最终饥饿而死。

孟子说:“陈仲子,如果不合道理地把齐国送给他,他不会接受,人人都相信这一点,不过这只是拒绝一筐饭、一碗汤那样的小义罢了。一个人的罪过莫过于不讲亲属、君臣、尊卑关系的了。相信他有小义就相信他有大义,这怎么可能呢?”

桃应①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然②,乐而忘天下。”

①桃应:孟子弟子。

②(xīn)然:高兴的样子。

桃应问道:“舜是天子,皋陶是法官,如果瞽瞍杀了人,那该怎么办?”

孟子说:“把他捉起来罢了。”

桃应问:“那么,舜不阻止吗?”

孟子说:“舜哪能去阻止呢?皋陶的权力是有所承受的。”

桃应问:“那么舜该怎么办?”

孟子说:“舜把抛弃天下看得如同丢弃破草鞋一样。因此他会偷偷地背着父亲逃跑,沿海边住下来,一辈子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了天下。”

孟子自范①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①范:齐国地名,其地在今山东省范县东南。

孟子从范邑到齐国去,远远地看见了齐王的儿子,很感慨地说:“居住环境改变人的气质,奉养改变人的体质,与所处的环境的关系真是大极了!他和别人不都一样是做儿子的吗?”

孟子说:“王子所住的房子、所乘的车马、所穿的衣服多半是和别人一样的,但是王子却是那样的不同,是因为他居住的环境所致,何况居住在‘仁’这个天下最宽广的住所中的人呢?有一次鲁君到宋国去,在宋国的垤泽城门下吆喝,守门人议论说:‘这个人不是我们的君主,为什么他的声音像我们的国君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所居住的环境相似罢了。”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①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①将:送,奉。

孟子说:“对人养活而没有爱的感情,跟养猪一样;爱而不恭敬,和养狗、养马一样。恭敬之意,应产生在礼物还没有送达之前。恭敬而缺乏实质,君子不该被虚假之礼所留。”

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犹愈于已乎?”

孟子曰:“是犹或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悌而已矣。”

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①。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

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①以上两句,据《仪礼·丧服记》,王子在母亲诸侯之妾死后,因父亲还在,不必服丧,只在下葬时穿穿麻衣而已,因此“数月之丧”也就不是短丧了。

齐宣王想缩短服丧的期限。公孙丑说:“为父母服丧一年,总还比不服丧好吧?”

孟子说:“这就好比有人在扭动他哥哥的胳膊,但是却对他说慢慢扭的话。这没什么用处,你只要用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去教育他就可以了。”

有个王子的生母死了,他的老师为他去请求君主,允许他服丧几个月。公孙丑问孟子道:“像这样的事该怎样看?”

孟子说:“这是想服丧三年而无法办到的缘故。即使多服丧一天也总比不服丧好,这是针对那些没有谁禁止他,而他自己不肯服丧的人说的。”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①,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①绳墨:木工取直用的工具。

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学它,那就像登天那样,似乎不可能达到的;何不让它变得有希望达到,从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

孟子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废弃绳墨,后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满了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学。”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孟子说:“天下清明太平,道能被我施行;天下混乱黑暗,不惜为道献身。没听说牺牲了道去迎合别人的。”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说:“对于不该抛弃的人却抛弃了,那就没有什么人不可抛弃了。对于该厚待的人却给予薄待,那就没有什么人不可薄待的了。进得太快的人,退得也快。”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却不行仁;对于百姓,行仁却不亲爱。亲爱亲人进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进而爱惜万物。”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①之察;放饭流歠②,而问无齿决③,是之谓不知务。”

①缌(sī)、小功:丧服名。古代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服丧期相应分为三年、一年、九个月、五个月、三个月五等。

②放饭流歠(chuò):放,大。歠,饮。意思是大口吃饭、大口喝汤。按礼的规定,在尊长面前这样吃喝,是大不敬的行为。

③齿决:此指用牙咬断干肉。按礼的规定,在尊长面前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孟子说:“聪明人本该无所不知,但总是急于知道眼前该做的事情;仁人本该无所不爱,但总是急于先爱亲人和贤人。尧、舜的智慧不能遍知所有事物,是因为急于去做眼前的大事;尧、舜的仁德不能遍爱所有的人,是因为急于先爱亲人和贤人。如果有人不实行三年的丧礼,却讲究缌麻、小功这类三五个月的丧礼在尊长面前用餐;大吃大喝,却讲究不用牙齿咬断干肉这类小礼节,这就叫不懂轻重缓急。”

尽心下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孟子说:“梁惠王多么不仁啊!仁者把他所喜爱的普施于他所不喜爱的,不仁者却把他所不喜爱的也扩展到他所喜爱的。”

公孙丑问:“这是什么意思?”

孟子说:“梁惠王由于掠夺土地的原因,不惜让百姓粉身碎骨去疆场作战,吃了大败仗,准备再战,又怕胜不了,因此驱使他所喜爱的子弟去送死,这就叫做把他所不喜爱的扩展到他所喜爱的。”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②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③,而何其血之流杵④也?”

①《武成》:《尚书》的篇名。朱熹注:“武王伐讨,归而记事之书也。”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

②策:竹简。

③以至仁伐至不仁:至仁,指周武王。至不仁,指商纣。朱熹注:“……然《书》本意,乃谓商人自相杀,非谓武王杀之也。”

④杵(chǔ):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孟子说:“要是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武成》篇只不过取其中两、三竹简罢了。仁者在天下无敌,以最讲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流起来呢?”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①,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①陈:同“阵”

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打仗。’这是大罪恶。国君爱好仁,就会天下无敌。商汤征伐南方,北方的民族就埋怨;征伐东方,西方的民族就埋怨。埋怨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边?’武王讨伐殷商,有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武王向殷商的百姓说:‘不要害怕,我们是来安抚你们的,不是来同百姓为敌的。’殷商的百姓都跪倒叩头,额角碰地的声音,像山岩崩塌一般。‘征’就是‘正’的意思。如果各国都有端正自己的打算,哪还用得着打仗?”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说:“木匠和车匠能教给人圆规、曲尺的使用方法,却不能使人技术精巧。”

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

孟子说:“我现在才知道杀害别人亲人的严重性:杀了人家的父亲,人家也会杀他父亲;杀了人家的哥哥,人家也会杀他哥哥。虽然不是他自己杀了父亲和哥哥,但也只差那么一点点了。”

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①;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①周于利……不能杀:周,足。杀。缺乏、困苦。

孟子说:“财足利厚的人,灾荒之年不致困苦;积德深厚的人,世道混乱也不致迷惑。”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孟子说:“喜好名望的人能把千乘兵车的国位让给别人,但如果不是好名的人,即便要他让一筐饭一碗汤,也会表现出不愉快的神情。”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孟子说:“如不亲信仁者贤者,国家就会空虚;不讲礼义,举国上下就会混乱;不搞好政治,财用就会贫乏。”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孟子说:“不实行仁道而得到国家,这种事倒曾有过;但不行仁道而得到天下,可未曾有过啊!”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①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①丘民:众民。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的地位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一些,所以得到百姓的拥护便能做天子,得到天子的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孟子说:“圣人是百代人的师表,伯夷、柳下惠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听说过伯夷的道德风范的,贪婪的人会变廉洁,懦弱的人会有立志的决心;听说过柳下惠的道德风范的,刻薄的人变得厚道,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广。百代之前奋发有为,百代之后,听说过他们事迹的人,没有不振作奋发的。不是圣人能像这样吗?百代以后的影响尚且这样,更何况当时亲身受过他们熏陶的人呢?”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说:“所谓仁,意思就是人。人和仁结合起来,就是所说的道。”

貉稽①曰:“稽大不理于口。”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②。’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③。’文王也。”

①貉稽:人名,生世不详。

②以上两句出自《诗经·邶风·柏舟》。

③以上两句出自《诗经·大雅·绵》。

貉稽说:“我貉稽被人家在背后说了很多坏话。”孟子说:“没关系的。士人总会受到七嘴八舌非议的。《诗经》上说:‘忧心忡忡排遣不了,小人对我又恨又恼。’孔子就是这样的人。又说:‘不消除别人的怨恨,也不丧失自己的名声。’说的就是文王。”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说:“贤人用自己清楚明白的道理使别人也清楚明白,现在的人却要用连他自己都糊里糊涂的道理去使人清楚明白。”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上的小路,一段时间内经常去走才能成为路;只要一个时候不走,茅草就会堵塞住它。现在,‘茅草’堵塞住你的心了。”

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以追蠡①。”

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

①追(duī)蠡:追,钟钮蠡,要断的样子。

高子说:“禹的音乐胜过文王的音乐。”

孟子问:“凭什么这么说?”

高子说:“因为禹传下来的钟上的钟钮都快断了。可见人们喜欢演奏它。”

孟子说:“这哪足以说明问题呢?城门下的车迹很深,是一二匹马的力量造成的吗?那是年深月久车马过得多了造成的。禹传下的钟钮快要断了,也正是年代久远的缘故。”

齐饥。阵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①,殆不可复。”

孟子曰:“是为冯妇②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③,莫之敢撄④。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①发棠:发,指开仓廪。棠,地名,在今山东即墨县南。

②冯妇:男人名,姓冯,名妇。

③蜗(yú):山势弯曲险阻处。一说通“隅”,指角落,偏僻之处。

④撄(yīnɡ):迫近,触犯。

齐国闹饥荒。陈臻说:“国内的人们都认为您会再一次请求齐王打开棠邑仓廪赈济灾民,大概不再这样做了吧!”

孟子说:“这就成了冯妇了。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跟虎搏斗,后来成为不斗武的善人。一次他到野外,人们正在追逐老虎。虎背靠山势弯曲险阻之处,没有人敢迫近它。人们望见冯妇,便上前迎接他。冯妇挽起袖子伸臂走下车。人们都喜欢他,但士人却讥笑他。”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说:“口舌对于美味,眼睛对于美色,耳朵对于音乐,鼻子对于芳香,手脚对于喜欢安逸,这都是天性,但得由命运决定能否得以它们,所以君子并不认为是必然的天性。仁对于父与子,义对于君与臣,礼对于宾与主,智慧对于贤者,圣人对于天道,由命运决定,但也是必然的天性,所以君子不强调命运的因素。”

浩生不害①问曰:“乐正子何人也?”

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何谓善?何谓信?”

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①浩生不害:姓浩生,名不害,齐国人。

浩生不害问道:“乐正子是怎样一个人?”

孟子说:“是个善人、信人。”

浩生不害问:“什么叫‘善’?什么叫‘信’?”

孟子说:“值得喜爱的叫‘善’,自己确实具有‘善’就叫‘信’,‘善’充实在身上就叫‘美’,既充实又有光辉就叫‘大’,既‘大’又能感化万物就叫‘圣’,‘圣’到妙不可知就叫‘神’。乐正子是在‘善’和‘信’二者之中,‘美’‘大’‘圣’‘神’四者之下的人。”

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①,又从而招②之。”

①入其苙:入,纳入,关进。苙(lì),关牲畜的栏圈。

②招:赵岐注,“招,臂(juān)也。”缠绕,捆绑。

孟子说:“脱离墨子派系必然趋向杨朱派系,脱离杨朱派系必定趋向儒家学派。既然趋向,这就接受算了。现今跟杨、墨两派辩论的人,好像追寻走失了的猪,已经关入猪圈了,还要用绳子绊住它的脚。”

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孟子说:“有征收布帛的赋税,有征收粮食的赋税,有征发人力的赋税。君子征收了其中一种,就缓征其他两种。同时征收两种,百姓就会有饿死的了;同时征收三种,就会使百姓们父子离异各顾自己了。”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说:“诸侯的宝物有三样:土地,人民,政事。把珍珠美玉当作宝物的,灾祸必将落到他身上。”

盆成括①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①盆成括:姓盆成,名括。

盆成括在齐国做官。孟子说:“盆成括要丧命了!”盆成括被杀,学生问道:“老师怎么会知道他将被杀?”孟子说:“他有点小才智,但不懂得君子应该知道的大道理,那就足以招来杀身之祸了。”

孟子之滕,馆于上宫①。有业屦②于牖③上,馆人求之弗得。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廋④也?”

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

曰:“殆非也。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①上宫:宫,即楼。这里指宾客所馆的楼上。

②业屦:未织完的草鞋。

③牖yǒu:窗台。

④廋:原作“度(sōu)”,隐匿。

孟子到达滕国,住在上宫。有一双未织完的草鞋放在窗台上不见了,馆里的人找不见它。有人问孟子说:“像这种情况,有可能是随从您的人藏起它来吗?”

孟子说:“你认为他们是为偷窃草鞋而来的吗?”

那人答:“恐怕不是。您开设课程,走了的不追查,来了的不拒绝。只要他们抱着学习心愿而来,不分良莠这就通通接受了。”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窬人①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②,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③;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

①窬(yú)人:穿墙和爬墙的贼。

②尔汝:尔、汝,都是第二人称代词,古代尊长称呼卑幼时用如果平辈之间用来称呼,则是对对方的轻视。

③(tiǎn):取。

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心干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忍心去干的事上,就是仁人;人都有不肯去干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肯干的事上,就是义。一个人能把不想害人的心理扩展开去,仁就用不尽了。一个人能把不愿扒洞翻墙行窃的心理扩展开去,义就用不尽了。一个人能把不愿受人轻蔑的心理扩展开去,那么无论到哪里,言行都是符合义的了。士人,不能用交谈去交谈,这是用语言伺机探寻对方而取利;能够交谈却不去交谈,这是用沉默试探对方来取利,这些都是扒洞翻墙一类的行径。”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①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①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孟子说:“言语浅近而含义深远,这是善言把握住的十分简要;而施行时效用广大,这是善道。君子的言语,讲的虽然是平常的事情,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君子的操守,从修养自身开始,然后才使天下太平。一般人的毛病都是将自己的田地废弃,却要人家管好田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是加给自己的责任却很轻。”

孟子曰:“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①,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①经德不回:朱熹注,“经,常也回,曲也。”赵岐注:“经,行也。”杨伯峻注:“回,同违。”

孟子说:“尧、舜的行仁,是本性;汤、武,是经过修身而回复本性。行动、容貌合乎礼,是美德中最高的。痛惜死者而悲哀,不是给活着的人看的。守德而不违,并不是为了谋求官职俸禄。言语务求诚实,并非借此显示自己品行端正。君子按法度行事,以等待命运安排罢了。”

孟子曰:“说①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②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①说:向……进言。

②榱(cuī)题:屋檐下的椽子头,这里借指屋檐。

孟子说:“向有权利的人进言,不要被他高高在上的样子吓倒。殿堂几丈高,屋檐几尺宽,我要得志了,就不这么干。面前摆满美味佳肴,侍妾有数百人,我要得志了,就不这么干。饮酒作乐,驰骋打猎,让成千辆车子跟随着,我要得志了,就不这么干。他们的作为都是我不愿意去做的,愿意去做的都是符合古代制度的。我为什么要怕他们而不敢去做呢?”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说:“修养品性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减少欲望。他为人很少有欲望,即便善性有所失,也很少;他为人欲望很多,即便善性有以保留,也很少。”

曾晳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

孟子曰:“脍炙哉!”

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

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曾晳爱吃羊枣,死后,他的儿子曾子就不忍心吃羊枣。公孙丑问道:“烤肉与羊枣,哪样味道好?”孟子说:“当然是烤肉!”

公孙丑又问:“那么曾子为什么吃烤肉而不吃羊枣?”

孟子说:“烤肉是大家共同爱吃的,而吃羊枣是曾晳独有的嗜好。因此曾子不忍心吃。如同避讳只避名不避姓,因为姓是很多人共用的,而名是一个人独有的。”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①,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②,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③。”

①莱朱:汤的贤臣。

②太公望、散宜生:据赵岐注,“太公望,吕尚也,号日师尚文,散宜生,文王四臣之一。吕尚有勇谋丽为将,散宜生有文德而为相,故以相配而言之也。”

③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朱熹《集注》引林氏的解释认为:前半句“然而无有乎尔”指没有“见而知之”者;后半句“则亦无有乎尔”指五百余岁之后更不会人“闻而知之”者了。因此,是孟子对没有人继承孔子圣人学说的忧虑。

孟子说:“从尧、舜直到商汤,有五百多年;像禹和皋陶这些人,是亲眼见过尧、舜之道而懂得的;像汤,却是听到尧、舜之道才懂得的。从商汤到周文王,又有五百多年,像伊尹、莱朱一类人,是眼见而懂得的;像周文王却是耳闻才懂得的。从周文王到孔子,也有五百多年,像太公吕望、散宜生这一类人,是眼见而懂得的;像孔夫子却是耳闻才懂得的。从孔子以来直到今天,有一百多年,离开圣人的时代像这样近,距离圣人的故乡又像这样短,但是,已经没有眼见而懂的那种后继者,恐怕也就不会再有耳听而懂得的那种后继者了吧!”

同类推荐
  • 伦理学概论

    伦理学概论

    本书作者以中国传统伦理学的研究思路为逻辑依据, 从人性问题开始探讨伦理学何以必要和何以可能的问题, 在经过对道德起源、道德本质和道德修养等诸问题的探讨之后, 以理想人格的塑造作为理论的逻辑归宿, 其理论显示了相当的完整性与独创性。
  •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学贯古今的国学大师,他潜心研究《论语》几十年,具有很深的造诣,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解读因迥异于其他人而独树一帜,其语言通俗易懂,所言之事都是人一生中必须面对的事情,在深入浅出的文字之间将人生道理阐释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对做人与做事有着精辟的见解。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南怀瑾先生的精彩讲述中,领悟《论语》的思想内涵,从而将《论语》蕴藏的人生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成就成功的人生。
  • 老子正解

    老子正解

    本书共81章,对《老子》进行了研究,每章都包括“经文校正”、“词义注释”、“白话译文”及“原意解说”四部分。
  • 沉思录I

    沉思录I

    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一本温家宝总理天天都在读的书。本著作以冷静而达观的姿态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以正当之心观察世间万物。
  •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热门推荐
  • 绝世撸神

    绝世撸神

    你问他是谁?他,什么也不是,既没有掌声;也没有欢呼;更没有支持。你问他有什么?他有一颗永不言败的心;他,只为追梦而去;他的一生注定在电竞成就辉煌!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青春的红唇

    青春的红唇

    当希小萌遇到江希影,当杏玫子遇到颜翼辰当何小敏遇到韩亦炎,一段爱情的故事就此展开,爱情的火花就此擦出,他们将遭受什么困难,搞笑奇葩的事呢?翻开此书,让我们一同前往他们世界,零距离感受我们现在的青春故事\(^o^)/└(^o^)┘
  • 萌宝1+1,傲娇总裁晚上撩

    萌宝1+1,傲娇总裁晚上撩

    惨遭男朋友卖掉的唐小姐转身落入了陌生男人的手中,结果被啃得连渣都不剩……看在他长那么帅的份上,她忍了!六年后,她带着一对高智商的可爱萌宝回国,再次落入了这个男人的手中……只是,他竟然不认识自己?太好了,她要跑,结果没想到自家儿子早已找上了他,“爸比,我是你儿子哟!”唐小姐傻眼了,男人上前一把擒住她的腰,“六年前就跑了,这次还想跑吗?带我一起吧,车归你房归你钱归你孩子归你我……也归你!”
  • 悟空秘史

    悟空秘史

    ……所以在危难时刻求什么神仙罗汉都没用,重要的是有没那么一只英勇的蚊子。后来我跟师父提这件事时,他却一本正经给我来一句:“万事皆因果,你怎么就知道当时那只蚊子不是为师?或许正因为如此,注定这辈子你得好好保护为师不受伤害。”以至于那段时间我一直思索他的上辈子到底是不是那只蚊子。后来想到他念经的时候嗡嗡作响与蚊子确实有几分相似,才确认他说的话不无道理。……
  • 老师是我的男人

    老师是我的男人

    几次的告白都不够用,再怎么表达也是用嘴说说而已。英国男孩爱上大自己十岁的日本男人,这也许是真爱。现实并没有戏剧中那么美好,但是克服挫折后的他们就能羽翼丰满。
  • 特战风暴

    特战风暴

    一支海军特战旅小分队士兵无意中回到了三十年代的江南,与国军和抗日志士们一起杀敌保国的故事。既有痛快淋漓的杀鬼子的豪迈,也有儿女情长的万般纠结缠绵,且看最终结局如何?请君拭目以待!把鬼子打回老家去,让他们承受应该承受的后果!是这只小分队的终极目标!
  • 新茶花

    新茶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咒五首经

    咒五首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是侦探夏云冰

    我是侦探夏云冰

    这是一个关于女高中生侦探的故事,女主角夏云冰是一个热血的善于推理的校园风云人物,但许多经验老道的警察对她不信任,她也因此而在破案过程中遇上了不少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