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中的妥协不仅是一种主动妥协,共同妥协,合理妥协,同时又应当是一种必要的妥协,有意义的妥协。
将来,企业合作必将在处理争端问题上完成以对抗为主到以妥协为主的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都要时时妥协,事事让步,完全放弃原则。这既不现实,也不客观。企业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都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妥协或完全的妥协企业。
妥协应当是在必需的形势和时机条件下,在相互竞争中自然产生的结果。妥协应当是有意义的、必要的,而且对双方都有好处才可以妥协。
一、必要的妥协
必要的妥协至少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顺应情势发展的需要,主动向对方做出让步。
1.应势妥协
当企业主体在竞争过程中产生摩擦、导致冲突时,依据客观情况应当妥协才妥协。如果情势发展无需让步,而你却自作多情,这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
举个例子,当我们驾车在公路上正常行驶,对面很远处也有一辆车子开来。如果我们为避免冲突,过早地为躲让对方而停到路边上,这不仅没有必要,且有时会给其他车辆的正常行驶造成误导,带来危害。因为,情势的发展还没有到应当避让的地步。有时远方驶来的车子可能转向或因情况需要而停下,根本不需我们让路。即使需要,双方在车子接近的合理距离上,相互闪开也可以化解这种“冲突”。因而过早地、不恰当地妥协是多作的或有害的。
在商务性合作中,如果卖方刚刚发盘,买方尚未经过还盘和讨价的必要竞争过程就妥协成交,这对产生公平合理的交易结局是无益的。
在竞争中,该是你扬帆破浪的情势,就应毫不犹豫地进取,否则将会因“失势”而遗憾终生;该是你急流勇退的时候,你却迎风而上,就必将激化矛盾,导致冲突,害人害己。
顺应情势发展需要,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势在必行,才是积极妥协。
2.应时妥协
应势妥协与应时妥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情势发展的需要,也就是做出妥协的时机,而应时妥协,同样也是对客观形势做出正确判断基础上的时机妥协。时机把握得好不好,往往是妥协成败的关键所在。
应时妥协在合作桌上特别重要,妥协往往在合作的僵局中,自然产生或作为最后的“甜头”在结果中体现。
应时妥协就是应时间所需,恰到火候地妥协。正如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最关键的妥协,应该在最必要的时候做出。
1971年7月,基辛格在秘密来华访问中,双方在发表声明文稿字句上陷入了僵局。直到基辛格在登机回国前的当天,双方才在文稿字句上达成妥协,给人以险胜感。这种在最关键的时候做出妥协,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因而双方也格外珍惜。开始美方起草的声明文稿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政府向尼克松发出访问邀请,尼克松表示乐于接受。”中方要求把这句话改成:“尼克松愿意访华,中国政府便提出邀请。”但美方坚决不同意。只是在最后一刻,双方才达成了妥协方案,将此句改成:“获悉尼克松总统愿意访华,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发出邀请。”这种文字上的最后妥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双方都很满意。
3.有意义的妥协
人的行为多是从选择意义上出发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采取的。所谓积极妥协,不仅应是应势妥协,应时妥协,而且还应当富有意义。也就是说,在客观情势需要时所做的妥协,能够达到对冲突的各方都有利的目的,而不是无关痛痒,产生不了作用的、毫无意义的让步。
有意义的妥协应当是积极主动的,符合冲突各方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且恰到好处,能够达到以妥协换得妥协,化解冲突,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合理的妥协
合理的妥协是一种道德价值观念,体现社会真理、公平和正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方向和文明准则的妥协。野蛮向文明妥协,是一种积极的、正义的妥协,也是合理的妥协;而进步向愚昧妥协,则是消极的、非正义的和不合理的妥协(策略性妥协除外)。
合理的妥协的精神本质在于其反映真理的特性。一切积极意义上的妥协,都是不背离真理的。所谓真理的社会意义,就在于客观地反映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因此,合理的妥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向公义妥协
所谓公义就是公天下的道义,社会发展的真谛,是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前途的体现。一切社会冲突的最终解决,都应符合这种社会公义。积极妥协的结果不仅在于使个人受益,也会使大家受益、集体受益、社会受益。但是并不应滑向那种以大压小、以整体利益牺牲个体利益的偏论。积极妥协所倡导的是公道地谋求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妥协;是在寻求两者共同受益的基础上平等的、合理的妥协。
个体利益是个人依法享有的合理的利益,而不是无限要求不法的利益。对个体利益要求超越了合理合法的边界,便侵害了社会整体利益,背弃了社会公义,就必须向社会公义积极妥协。同样,以整体利益名义,不公平地涉入个体利益的合法领域,也意味着对社会公义的侵犯。因为个体合理合法的权益是社会公义认可的,是社会公义的一部分,整体利益就应向个体利益积极妥协,才能体现社会公道。
正是基于上述原理,我们把一切冲突中的妥协,都应看做是向对方的妥协;而把冲突的各方看做一个整体,是一个同时向公义妥协的整体。由此,人与人的抗争就升化为人与问题的抗争;人向人的挑战便转变成人向自己挑战,并通过这种自我挑战的头脑震荡,维护合理、合法的要求和主张,放弃不合理、不合法的要求和主张。这样便会实现冲突双方的调和,达到新的统一,通过扬弃自己来发展自己,保证社会公义贯彻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
2.向公平妥协
公平不是平均,不等于各让一半。公平应当是在体现社会公义、各方利益和客观需要的基础上,尊重事实,按客观标准衡量得失,相互妥协;按客观标准判明是非,摒弃主观好恶,意气用事,在事实面前向公平妥协。在社会冲突中,不管哪一方所持有的观点和要求,只要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不合理的和不符合各方的共同利益,就应当积极放弃。这种妥协并不是向对方妥协,而是向客观标准妥协,向公平妥协。正如南非首次进行了多种族民主自由大选,曼德拉当选为该国历史上首任黑人总统。这并非是白人向黑人的妥协,而是向公平的、无种族歧视的文明原则的妥协。
在社会公平法则面前,任何个人、组织或民族、国家都是平等的。它从未受命或偏袒任何一方,只要人们从客观立场出发,公平原则就会做出是非、善恶的正确选择。冲突的当事者能否接受客观标准的裁判,主动放弃自己不公正的立场,是能否达成妥协共识、化解冲突的关键。冲突的各方一旦按公平的原则摆正了立场,妥协也就不再成为问题。
向公平妥协,实际上就是向冲突各方的共同利益妥协。
3.向共识妥协
合作性的事业也就是以共识为基础的事业。
共识是社会关系的纽带,没有共识社会就会分裂,人们就会陷入纷争。
向共识妥协,意味着摒弃偏见和不合理要求。人们解决冲突、达成共识的过程,也就是一种求同存异,不断放弃偏见和不合理请求、不断妥协的过程。
向共识妥协也不是向对方妥协,而是向理性妥协,是一种包含着对自己合理性肯定的否定。
4.向弱者妥协
依据“弱势补充原理”和“弱势推定原则”,未来社会新秩序应当建立在更有利于弱者发展的基础上。当社会强者主体与弱者主体发生冲突,一时又是非不清、责任不明时,应从保护弱者利益出发,强者先向弱者妥协,才符合真正平等条件下的社会竞争法则,体现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
未来社会应当建立在一个充分贯彻自出竞争,与同时保护弱者利益相结合原则的基础之上。
所谓向弱者妥协,就是在不违反社会文明法则的基础上,由强者先向弱者妥协,也即首先对弱者理解和让步。
这不仅能够体现强者的风格,更重要的是,这也是文明社会成员的共同义务。当我们乘坐飞机车船时,主动向老幼病残者让座,就是向弱者让利的体现。在未来的文明社会中,应当通过立法,更多地给弱者以便利和特别保护,以体现社会不断向弱者妥协的精神。
积极妥协原理就是一种文明妥协的原理。向弱者妥协实际上就是向理性妥协。它反映着历史的进步和向新文明发展的水平。
向弱者妥协,说到底就是向公义妥协,向共识妥协,向公平妥协。这是站到更高层次上的理性妥协。
三、共同妥协
共同妥协不是让别人妥协而自己不妥协;也不是自己妥协而别人不妥协。共同妥协就是双方一起妥协,合作性妥协,相互配合、相互呼应、相互依赖的妥协。由此才能化解冲突,建设性地破解难题,产生使大家都获利的积极性结果。
因此,共同妥协有以下几个要点:
1.相互妥协
积极妥协是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能单方面强调枳极主动的妥协。
当代社会是一个趋向平等互利、等价有偿的合作性社会。在一个以市场为中心,表现为现代价值增值的商品竞争社会中,权利主体只有在充分享有权利,得到社会尊重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妥协,而且这种妥协是有条件的,能够换得回报的。因此,积极妥协的原则就是相互间的主动妥协,是用相互理解与让步来贏得相互利益的妥协。
例如,国际关贸总协定的第二个原则,就是“互惠与平等的关税减让原则”。这个原则是1997年10月30口在日内瓦经过多边合作确认的,绝大多数国家都适用它尽管它有时也陷于困境,但毕竟为平等互利、相互妥协解决国际贸易问题奠定了一块坚不可摧的基石,贏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也为推动和发展各国商业利益做出了巨大贡献。
2.同时妥协
共同妥协的第二层含义是同时妥协。尽管积极妥协原理倡导人们积极主动率先妥协,但这种率先妥协与冋应妥协是连动的,不应是脱节的。即使有先后次序,但从总格局来看也应是共同的、同时的妥协,才更有利于贏得双方都是胜利者的结局。
所谓同时妥协,不能从计量角度上看,而应从性质上看。同时妥协在这里应理解为冲突的双方对造成他们分歧的原因,你理解我,我理解你,你让我一步,我让你一步,同时达成共识,贏得利益。不论谁先表达意愿,谁先伸出手来,只要双方积极配合,相互认同,便是同时妥协的过程。当然,率先伸出手来的更积极、更有力量和更能羸得利益。但伸手不能一厢情愿,则应把握时机,感悟和判断对方的反应,才能贏得共同握手的结局。
因此,同时妥协不计先后,只讲时机和性质。
3.对等妥协
积极妥协原理所言的共同妥协,还应包括对等妥协的含义;也即在性质上、后果上至少是基本对等的,才能体现贏得大于付出(不能让出西瓜来换取芝麻)。积极妥协应当强调在与对方共同破解问题时,在权利与义务上对等,在承担后果的责任上相称。
积极妥协所言的共同性,不仅包括合作者双方在关系上的相互妥协、时机把握上的同时妥协,也包括让步性质与后果上的对等妥协。只有从以上三个角度综合考虑,才能全面、准确、完整地理解共同妥协的真正含义。
四、适度妥协
积极妥协,不仅仅是必要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是恰到好处的,而不能过分或不合时宜。
事物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有一种“度”。“度”的含义极为丰富,既有哲学意义,又有科学意义,同时还有一定的艺术意义。掌握分寸把握尺度,是人们处理事物成败得失的一个要领。因此,适度妥协是积极妥协原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适度妥协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讲分寸
从哲学意义上讲,适度妥协就是要讲分寸,把握好尺度,
进取有节,退让有度,使自己的每一种让步都做得恰如其分。
在现实生活中有“礼让三分”之说,反映着一种文明精神的道德风尚,同时也包含着积极妥协的含义,很有必要将这一原则贯彻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但是“礼让三分”要做得适度才好。所谓“三分”就不是“十分”,无需过分,不能给人虚弱迂腐和毫无原则性之感。
适度妥协所强调的是妥协所能达到效果的分寸把握上。然而,如何把握这种分寸,在复杂的现实冲突面前是没有现成的公式和规则可循的。这要凭借自己的经验、直觉和机智来处理,不可妥协无度。
莎士比亚曾有一句名言为世人赞赏:“只要能够满意,无论多高的代价也愿付出。”这不过是一种诗人眼里的妥协。而生活在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现实者,不应不惜代价来交换“满意”。
2.讲步骤
讲步骤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适度妥协,是从客观角度来理解妥协的“度”,从行为方式上解决如何才能使妥协有步、有节,合分寸、达尺度。
妥协,特别是合作中的让步往往是分阶段性和层次性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妥协常常是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方案地逐步实施,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目的。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不同的妥协步骤会给冲突的对方传递不同的信息,冲突各方对对方妥协所做的反应,常常取决于彼此让步的量、步骤和步骤与量的节奏变化。
3.讲技巧
把握好妥协的度是一种技巧,一种寻求最合适、最有效,然而又是最巧妙的妥协方式的技术。
妥协的分寸和“火候”的把握,不仅要从科学的角度准确地反映客观需要,而且应从艺术的角度考虑适当妥协的效果,通过对“度”的把握来宣扬建设的主张,烘托合作气氛,用最经济、最恰当、最有效,然而又是最艺术的让步,换得最佳的收益。
五、主动妥协
积极妥协有别于消极妥协的最主要特征就在于它的主动性。积极妥协是合作者的一种自发的、自愿的要求,体现着一种主观能动意义;而不是被迫的,无奈情况下违心做出的妥协。主动妥协是通过自身的认识和行为,来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积极的规导、感召和影响,以使对方放弃对抗,转入合作和建设性地破解问题的统一战线,通过自己的积极理解和让步来交换对方的回报,贏得更大、更多、更长远的利益和合作对各方都有利的结果。这才是当代社会破解难题、化解冲突的真正取胜之道。
积极妥协首先要在认识上主动,从思想上解决以妥协贏得妥协的必要性。积极妥协旨在跳出意气用事、主观好恶的死角,不为暂时利益、小得小失所左右,积极为思想领域的“断路”接轨,开通妥协贏得利益的特别快车,以豁达、开朗、捐弃前嫌的全新姿态来影响对方、吸引对方和折服对方。
认识上的主动是人们走向妥协的第一道思想大门,不打开这道大门,就迈不出积极妥协的第一步。因此,枳极妥协的前提就在于能不能成功地启开这道认的理想大门。
认识上的主动仅仅是走向妥协的思想大门。然而,打开大门并不等于就已经迈出了门槛,而真正的妥协是在行为上跃出对抗立场,首先向对方伸出手来。
行动上的主动是通过具体事实来证明自己,影响对方,规导事物发展方向的。而人们最具典型性的一种表现是,口头上说说可以,思想认识也不难,但一旦付之行动上就畏首畏尾,裹足不前。正可谓“万事开头难”,第一步一旦迈开,和解也就有了转机。人类有多少美好的设想与愿望,都困于迈不开第一步而贻误了时机,结果只能是望洋兴叹。
妥协意味着一种责任的承担,意味着对让步后果的接受,是一种对自己的某些权利与要求的承诺负责。
勇于承担责任是一种强有力的标志,是一切有事业心、成熟感的人所必备的良好素质。在文明社会中,一切国际关系、群际关系和人际关系都表现为一种责任关系,或者说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权利主体与权利主体之间的冲突,就是一种反应是非曲直的利益本质的责任冲突。大家都想享有更多的权利与自由,更少地承担义务与责任,由此也就导致了人们在行使权利过程中界限不明、责任不清的问题。因而谁也不想接受对己方不利的后果。如果大家总把利益留给自己,把责任推给他人,矛盾永远不会解决,问题也就愈滚愈大,结果必将造成冲突激化,最后导致客观规律强制人们共同来承担更为不利的后果。然而,这种责任的最终承担是被迫的、无奈的,而且是扩大性和恶化了的后果。
积极妥协的基本思路在于:从认识到行为上积极主动地承担必要的、适度的责任,并以己方的率先妥协换来对方共同承担责任,以化解冲突,解决问题,避免由于相互推诿责任,造成更大损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评价一个人的风格好不好,水平高不高,文明程度如何,通常就在于观察其与人发生冲突时,是相互指责,推卸责任,打击或否定对方,还是勇于承担责任,主动多做自我批评,尊重或肯定对方。而后者往往更有力量,更能折服对方,更可立于不败之地。与其被人攻击,不如自我攻击;被迫承担责任,不如主动承担责任。
英国作家T。博斯韦尔的《S。约翰逊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约翰逊的夫人诘问他,怎么在辞典里把“马交”一词错释为“马滕”?约翰逊回答因为我无知。”他没有为了面子而自我辩护。为此,他赢得了夫人的信任,也保住了辞典的名誉。可见,真诚的妥协,主动地承担责任,不仅可以避免别人的攻击,而且可以贏得人们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