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腔舞台之外,遇上影视,侯艳又有了另一个展示演技的空间。这时,她已经有了女孩家的心事。
黄昏的窗前,她的身影孑然而立。静谧的夜里,她的脑海中影视和秦腔各据一方,相持不下。
在宁夏秦腔剧团众多的女演员中,侯艳的经历似乎有些与众不同,她的人生体验更加丰富。影视,走进她的生活,像是雪地上留下的脚印,清晰、明快,错落有致。
时空逆转,回到1999年,没有结过婚的侯艳给两个孩子当了一回“妈”,不过那是在电视剧中。
电视剧《黄河渡》拍摄的邀请,是导演刘艳臣发出的。
侯艳在剧中饰演女二号,要塑造一个生育了两个孩子的苦命农村妇女。
看了剧本,侯艳感觉角色与自己存在太大差距,有些迟疑,担心演不好两个孩子的母亲。
导演刘艳臣见侯艳犹豫不决,就使用了激将法:“我知道你根本不敢挑战自己,演不了这个角色!”
侯艳果然被刘导这招击中了。她一赌气,接受了拍摄邀请,进入了《黄河渡》拍摄剧组。
时年二十五岁的侯艳年轻、美丽、时尚、洋气,和剧中农村妇女的形象简直是天壤之别。
为了在外形上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导演要求侯艳的皮肤必须晒成麦麸色。
在仲夏的燥热中,抹上剧组专用的深褐色面油,侯艳站在黄河边的太阳底下暴晒。没过几天,农家妇女侯艳施施然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
《黄河渡》开拍日期是1999年7月29日,赶巧这天是侯艳的生日。
拍摄一开始,就是侯艳的镜头,并且是哭戏。看到侯艳一张喜气洋洋的脸,剧组很多人担心她哭不出。
没料到,看了剧本,侯艳片刻就将情感调整到位,原本计划拍一天的戏,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拍摄完成了。戏曲演员坚实的功底帮了她大忙,使她很快进入角色,完成了拍摄。
开拍顺利,导演刘艳臣异常兴奋,他连连对着侯艳竖起大拇指:“太棒了,侯艳你真棒!”并在剧组里为侯艳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生日。
蛋糕、蜡烛、祝福声……侯艳沉浸在甜蜜的幸福里。
在城市里长大,侯艳自小学戏,长大演戏,多年忙忙碌碌,使她没有时间去厨房学习厨艺。而《黄河渡》中,她扮演的角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家妇女,剧中要出现擀面、切面的家务镜头。
为了让侯艳了解农家妇女的真实生活,剧组事先与宁夏中卫一个偏远村子的一户农家商量好,每天将侯艳送去学做饭,体验生活。
那个村子太偏僻了,剧组车一走,侯艳就与外界断了联系。手机在那里没有信号,那户农家又没有表。最初体验生活的几天,每天侯艳和着面,看着太阳,眼巴巴地望着村口方向,她焦急地盼着剧组的车早点过来接她。
这时的侯艳,有点像1997年冯小刚导演、葛优等主演的贺岁大片《甲方乙方》里那个在村口天天等待车来接他的那个大款,切身体会到了孤独的滋味。
第一次擀面,不会使擀面杖,第一次切面,农家沉重的菜刀要用双手才能举起。家务活生疏,令侯艳几个小时也做不好一顿面。
那户人家的妇女每次从地里回来,等着吃饭,见到侯艳笨手笨脚的样子都很着急,就主动教她擀面、做饭,熟悉农村的生活。
二十多天过去了,渐渐地,侯艳手上有了茧子,不仅学会了擀面、切面,其他家务也做的得心应手,俨然是个地道的农家主妇了。
在进村体验生活前,导演在拍摄中不允许侯艳带着胸罩入戏,这使侯艳十分不解。不戴胸罩,她总感觉薄薄的衣服令她胸型毕露,十分害羞。
但在农家做饭的日子里,侯艳注意到村里妇女夏天单薄的衣衫里,果真没有戴胸罩。这使她认识到自己对农村生活的无知,和对影视艺术理解的肤浅。
生活的真实是生活,艺术的真实是艺术。艺术来自于生活,生活是所有艺术的源泉,但艺术必须高于生活。
对于侯艳来说,无论秦腔还是电影,哭也罢笑也罢,累也罢苦也罢,总得演下去。上了戏台,或是面对摄像机,就等于大幕拉开了,没有退下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