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电视剧就像是生活的镜子,它唤醒迷茫无知的人。
——侯艳
号称“塞上江南”的宁夏,总有别于他处的景致。
美丽的沙湖碧波荡漾、芦苇丛生。1990年,著名导演陈凯歌受这片土地的召唤,在此拍摄了一部经典电影《边走边唱》。
那一年,侯艳作为群众演员,跟着陈凯歌的剧组忙了很多时日。
在侯艳眼里,陈凯歌阳光、高大、帅气,善解人意。她从旧照中找出当年与陈凯歌的合影细细端详,勾起许多回忆。
在沙湖拍摄的《边走边唱》,是陈凯歌献给母亲的礼物。
或许在陈凯歌眼中,过去的某个时代,流浪的盲人歌手是盲人,几乎无数的人都处在一个“盲人的时代”。与人们对光明渴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真实背后的巨大伤感。
一根颤动的琴弦,牵动着一个人的命运,甚至一个村子的蒙昧。
传说的寓言被解构,人物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陈凯歌试图通过《边走边唱》讲述生活在谎言中的顽强生命,阐述世界的真相。
1990年,《边走边唱》剧组来到宁夏。为了配合电影的一些场景,副导演在宁夏秦腔剧团找了几个如花似玉的少女,作为长期跟随剧组拍摄的群众演员。
这些人当中,侯艳是最活泼好动、性格开朗的一个。
那天,侯艳被带到陈凯歌面前,陈凯歌问:“你好像叫罗艳吧?”侯艳惊讶地笑着说:“我叫侯艳,但是我母亲倒是姓罗。”
陈凯歌点点头,似乎表明他记住了,然后却又自言自语地说:“我怎么一见你就觉得你叫罗艳呢!”。
但拍戏过程中,陈凯歌依然时不时喊着罗艳。
陈凯歌有着大哥的风范,诙谐、幽默,令人感觉亲切。虽然年龄与侯艳相差二十多岁,但与侯艳交谈起来,却丝毫没有代沟。
陈凯歌英文讲得好。每天早上,看英文报,欣赏塞上沙水风光,成为他在沙湖拍摄期间的一种习惯。
拍戏很辛苦,有时朝阳升起开工,半夜三更才停机。陈凯歌非常敬业,拍戏很认真,一丝不苟,令侯艳敬重无比。
侯艳喜欢看陈凯歌给演员说戏,不但有激情,而且会引导,身上具有男人少有的耐心。
一次,为拍好一个镜头,陈凯歌对着一个演员说了半天戏。但那位演员却心不在焉,反应迟钝,十分木然。这时,陈凯歌并不焦躁,仍然循循善诱地启发着那个演员,直到把镜头拍摄得很完美为止。
20世纪90年代初期,人们照相用的是胶片机。当时,银川市场上有两种牌子的胶卷,一种是乐凯,另一种是柯达。乐凯胶卷比起柯达价格要便宜很多,但冲洗出的照片颜色、清晰度与柯达相比,明显逊色。
一天,趁着拍摄间隙,侯艳与剧组人员合影,相机里胶卷就要用完,显示仅仅可以再照几张。这时陈凯歌被邀请合影,听到侯艳嘟囔着要去买胶卷,就对侯艳说:“我送你两卷吧,是柯达的,清晰度可高了。”
侯艳一听很高兴,欣然接受了“礼物”,用陈凯歌送的柯达胶卷拍起了沙湖的风光。
参加《边走边唱》的拍摄,让侯艳感到轻松愉快。陈凯歌随和,平易近人,使整个拍摄过程充满了快乐。
《边走边唱》剧组结束在宁夏的拍摄时,陈凯歌的相机里存了几张侯艳与剧组人员的合影,陈凯歌承诺,照片洗出来,一定邮寄到宁夏。
后来,侯艳终于盼到了陈凯歌的信件,里面夹着照片。
信封地址赫然写着宁夏秦腔剧团,名字却仍然写着罗艳,不是侯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