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山北坡沿海西公路一代被海原人称为“五桥山”。山就是山,桥就是桥,为何将山称为“桥”呢?
询问当地的村民,多数人也不知其渊源。有人说,以前山里的泉水很大,进山难行,古人架桥通行,沟中有桥5座,从而得名“五桥沟”;也有人说,山形如桥,由此得名“五桥山”。
关于山之桥,清光绪《海城县志》疆域志“山川”条里这样记载:“五桥山,在县南十四里,自华山来脉,互起互伏,石土杂间,五峰耸峙如桥形;高二里许,长三十里,横亘五十余里;山下五泉环列,如五星然,泉水北流,城市皆仰给之;山北里许即山门口。”南华山虽然高大,但山峦起伏如弧,而古代的桥多为马鞍形,用“五峰耸峙如桥形”形容南华山的山形,很形象,也是再恰当不过的。
五桥沟泉眼较多,出水量大,以泉水著称于世。众泉汇流,出山门后分为两股,一入南沙河,一经李庄流向县城,是县城的主要水源。清乾隆年间任职官员朱元璋十三世孙朱亨衍也做《五泉竞冽》诗:
华山灵秀耸青莲,山麓香深涌碧泉。
触石乱流来混混,兼风带雨响潺潺。
汇成巨浸知何地,汩没污泥已百年。
应解圣明西顾意,化为霖雨济三边。
南华山历经战火、人为砍伐、过度放牧等,使这里的森林惨遭破坏,成为一座荒山秃岭、青石裸露的大山,五桥沟内的多数泉溪断流,县城日缺水达2000吨。
1993年,海原县确定南华山为水源涵养林项目区,成立了“南华山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指挥部”,采取了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封造结合等有力措施。几年中,依照规定公开拍卖长期散放于山上、无人收栏的家畜6000多头(只)。组织人力营造以油松、落叶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的同时,还自育栽种适合当地生长的桦树、山杏、柠条、沙棘、山毛桃等苗木2000多万株。
历经多年的封造水源涵养林,原本荒山秃岭、青石裸露的南华山,又重现绿色生机。曾一度枯竭的五桥沟泉日出水量由1993年的1903立方米增加到如今的3208立方米,“五泉竞冽”“双涧争甘”的景观业已恢复。
山上的野生药材也已经恢复,品种有柴胡、百里香、大黄等50余种。当地山民每当伏天来临,都要上山采药材。采集药材是附近山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当你走进她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植被茂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泉水叮咚、风景秀丽的佳境,真乃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