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县在民间就有“一千处村寨,八百个堡子”之说,真可谓是有村便有堡,见堡则是村。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堪称一绝,实乃奇观。放眼全境,不论是南华山脚下,北部丘陵,还是园河、马营河流域,随处可见一座座古老、雄浑的堡子,而且堡堡相连,若繁星点点,呈气象万千。海原数百座古堡,少数是官方所建,多数是民间所建,都为防御而建。它们曾历经战火洗礼,也曾庇护数代的一方百姓,在黄土高原上,在交通不便的古村落,默默地度过了百年、数十年。1920年的“寰球大震”,也没有使这些堡子消失,多数没有被摇塌,依旧屹立在这片黄土高原上。
明朝末年以及清朝乃至民国时期,盗贼流寇四起,保卫家园成了头等大事,于是海原便形成了大批集生活、防御功能于一身的民间堡子。从外看,这些堡子由厚厚的城墙包围,比起军事堡垒毫不逊色。
堡子的城垣都是用黄土夯筑而成,堡寨墙足有6米厚,10米高,长约60米;城堡门楼各有不同,早期古堡门楼都是平顶土门,晚期古堡则多为砖砌拱门,还有的堡门将清真寺的穹隆圆宝嫁接于其上,更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早期城堡一般只设一座堡门,方向为坐北朝南,还有开设东西南多门的城堡。开设东西两座门的便是东西穿心堡。
据老辈人讲,筑城堡时就地取土,一锨一锨把那个制高点开辟成30亩大的平地,而且中间挖水窖,接纳雨水。守城的人常驻在这里,沿城墙巡逻,要是发现有异常情况,便点起烽火,远近耕作的人们便迅速撤回堡寨里,紧关堡门,吊起浮桥,堡内便可无虞了。依托这小小的堡寨,先民们躲避了多少杀戮,已无具体的数字可考,但古堡确实留下了一个美好的称谓——“堡垒”。
如今,古城堡已失去了它的防御作用,成为人们探询防御奥妙的好去处。